木禾科普|我們並未能像想像中的一樣客觀地看待世界

2021-02-19 木禾心理NYU

「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 阿迪克斯《殺死一隻知更鳥》

我們一般很難搞清楚別人的真實想法。我們很少能對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圖做出正確的判斷。除了我們沒有辦法真的用其他人的腦子來思考問題之外,我們對他人的判斷也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的一些我們甚至都意識不到。


這就是Naïve Realism。作為一個社會心理學名詞,它有一個讓人不太摸得清頭腦的中文譯名,叫樸素實在論

釋義比中文譯名要好理解的多:人類傾向於認為我們是很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而任何與我們意見相反的人,都是不理智的,無知的,有偏見的。

在這種理論下,人們傾向於認為自己的大腦像是一臺攝影機一樣,能客觀地記錄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如果你我都是攝影機,而我們拍攝的事情都是一樣的,那我們得到的結論也應該是一樣的。但事實上大腦並不是這樣運轉的,我們也並不能絕對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我們並不是攝影機。

舉個例子,或許你聽說過這個很殘忍的實驗。參與實驗的兩人分別扮演「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老師」和「學生」被安排在兩個相鄰的房間裡,他們看不見彼此,但是卻可以聽見對方的聲音。

實驗內容是,「學生」被要求答題,如果答錯了,「老師」需要親自按下按鈕給予他電擊懲罰,來看看能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電擊量是上升的,從最開始的15V到450V。

實驗角色是通過抽籤來決定的,看起來隨機而公平,但實際上,真正的實驗者只有一位,另一位是工作人員假扮的。抽籤時,兩張籤其實都是「老師」,而那位工作人員會主動說自己抽到的是「學生」,實驗者便會作為「老師」參與實驗。當然,這個實驗裡也並沒有發生真實的電擊。但從實驗者的角度來看,是真實的。

「老師」每一次按下按鈕後,也會聽到「學生」給予相應的反應,這都是提前錄製好的,從最開始小聲的呻吟到後來大聲的慘叫。在150V的時候,「學生」會發出「我不想參與了」「快放我出去」「快停止」之類的聲音。而在300V之後,你就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了。實驗是想觀察,在電壓增加到什麼程度的時候,實驗者會主動停止電擊,並宣布要退出實驗。

聽起來非常殘忍。但真實的結果是,有68%的人堅持到了最後,達到了超過300V的電壓,也有少部分的人在255V的時候放棄了。

聽到這裡你或許忍不住會想,這些參與實驗的人也太殘忍了,會用冷血,無情,不道德之類的詞語來形容他們。而且,畢竟如果真的因為電擊殺死一個人,是要因此而坐牢或槍斃的,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或許也會想,如果是我自己來參與這個實驗的話,肯定不會堅持到最後,應該會很早就出於不忍心放棄這個實驗。

這就是Naïve Realism在從中作祟。你並不了解對方所處的環境,而僅僅是出於自己的主觀想法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判斷。因為對方作出的行為與你所認為該做出的行為不同,所以認為對方是不理智的或是冷血無情的。而此時,你也並沒有認為你的這個評判,其實是受到了自己主觀想法的影響才做出的,或許還會覺得這個評判是一個相當客觀的評價,他們就是一群非常冷血的人。

但事實上,如果你自己參與到這個實驗中去,很大概率你也會和他們產生相同的結果。這是「滑坡效應」。人們對於行動中細小的變化很難察覺。如果每次電壓只是增加5V,那人們就會覺得,「啊,只是5V而已,沒有關係」。到了後面的時候也會覺得,「既然已經有這麼多了,那麼再加上5V應該也無所謂吧」,於是一直往上增加。在開始時你或許還會認為自己是有底線的,但到了那條線邊緣的時候就會開始動搖了。

在沒有完全了解別人所處的情景,受過的教育,經歷過的事情的情況下,貿然對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性格加以猜測和評判,其實都是不夠客觀的行為,也是非常冒失的。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篇,作者提到他的父親給他的忠告:「每當你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麼好的條件的。」

每個人的受教育水平不同,經歷過的事情不同,基本的道德觀念也並非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在對他人做出評判的時候,請多思考一層,以免誤會別人。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Naïve Realism」

2. UCLA社會心理學公開課

3. Stanley Milgram,《Obedience to Authority》

4. 哈珀·李,《殺死一隻知更鳥》

5. 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並沒有否定客觀世界
    不過,作為科普文章而言,我在文中所指的宏觀,所指的是像人體、貓這樣的宏觀經典世界,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現它們也具有疊加態。 在科普文章中,清晰簡潔的表達是最好的。著名物理學家、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在談及量子疊加態的科普文章、圖書以及講座中,也都是這樣表述的。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而我們習慣於在事實前面加上前提,叫「客觀事實」。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
  • 我們所謂的「客觀世界」客觀嗎?
    我們說天空是藍色的,實際並非如此。科學研究發現,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它們的波長各不相同。波長最短的藍紫光最容易被空氣中的微粒散射,天空中便布滿了被散射的藍紫光,而人眼對紫光不如對藍光敏感,因此我們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但這只是我們覺知的天空,並非天空的原貌。
  • 我們如何明確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而不是為「我」而存在的呢?
    正像「樹」這個普遍概念實際指稱的只能是這一棵樹、哪一棵樹,並沒有抽象的樹這樣的東西一樣。唯名論的認識使用「我」這個概念,巴克萊命題的實質就是:巴克萊眼中或意識中的月亮離不巴克萊的感覺,是巴克萊來感覺經驗的複合;李克萊眼中的月亮離不開李克萊的感覺經驗,是李克萊感覺的複合。巴克萊不看月亮時月亮在巴克萊眼中不存在了,但月亮依舊在看月亮的李克萊眼中存在。
  • 書單|動物,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意識為什麼要修改客觀存在欺騙我們?
    而且實驗還發現如果眼睛看到的情況和意識預想的情況不一樣,意識一定會把它改成符合意識想像的一樣,而不會把意識預想的情況改成客觀現實的樣子。這說明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就是我看到的世界,記憶的世界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而是我們想像或者想要看到的世界。
  • 沒有人能客觀地看待自己,那麼請宏觀地看待生活
    我大概是在二十六七歲,在經歷了一些人和事情,開始有意識地直面上一代的老去和下一代的嗷嗷待哺時,才迅速的把自己從過去的消磨時光的處世方式中剝離出來,然後學著入世,俯下身來把雙腳堅實的踩在土地上,去體驗生活的多面性。
  • 專家解析鸚鵡是這樣看待主人的,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很精闢
    因此鸚鵡也像狗一樣不能長期單獨生活,它們最基本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個鸚鵡群裡,然後就是在群體有一個自己的伴侶,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有了伴侶即使沒有群體,它們照樣可以在人類的飼養環境中生活。當它們被迫成為人類的寵物以後,它們慢慢學會了適應,對於這些家養鸚鵡來說,我們是要和它們生活在一起的,我們眼裡的鸚鵡你真的了解嗎?在鸚鵡的眼裡,主人是什麼呢?
  • 科學、哲學、客觀世界以什麼為前提?一切存在到底有沒有前提?
    這不像是個問題,我們普遍認為,存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客觀的方式存在。理論上的客觀方式是種什麼方式我們並不知道,也無從知道,而我們知道並反覆證明的存在就是感知的方式,我們是以感知的方式來認識存在的,對於生命及人,存在就是以感知方式存在的,我們只能認識和獲得感知的存在。
  • 量子力學:意識可以改變客觀世界?
    我們所在的唯物世界中客觀世界能改變意識那麼意識能改變客觀世界嗎?       文中用大量實驗和數據,告訴讀者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數坍縮。我說的沒有人能夠理解,絕不是指像我們這個層次的人,而是說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都不能理解。       那麼量子力學最不好懂的是些什麼問題呢?我先把量子力學中人們最不好懂的東西介紹給大家,而最不好懂的東西最後恰好是證明了: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識加進去你才能夠認識搞懂它。
  • 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羅馬》:讓你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在電影的每一幀中,仿佛天堂的靈空之氣就在我們周圍穿過,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怡然幽靜之感。當我們和電影一起呼吸之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即將準備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種更慢、更溫和、更親切的態度。《羅馬》這部電影不僅推動了這種創造電影記憶的這一媒介,還激勵著我們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你也可能會說,這就是這部電影存在和獲獎的最大原因。
  • 這個理論是數學史的裡程碑,它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誰的功勞牛頓發現(時間點介於1665到1666年之間)的原因,是基於他對無窮級數的興趣,不過他發表的時間稍晚;萊布尼茲早在1684年就先發表自己對於微分的見解,隨後又在1686年發表積分的論述他說:「優秀的人不應該像奴隸一樣把時間浪費在計算的工作上……我這套微積分工具
  • 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鄰星b,比我們以前想像中的更像地球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三體世界」中,「半人馬座α星A」和「半人馬座α星B」是一個穩定的雙星系統,而比鄰星則在大約1.3萬個天文單位外圍繞著這個雙星系統轉行,因此這三顆恆星的運行規律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雜亂無章。
  • 哲學家王東嶽:我們都生活在假象中卻不知客觀世界是什麼
    東嶽先生說,人類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外部的世界,而這些通道反饋的信息是主觀的,這決定了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是「主觀」的。人類的感知系統不是為「求真」設定的,而是為「求存」設定的。一切世界觀和宇宙觀,都只不過是人類主觀締造的一個邏輯模型,而不是世界和宇宙的原樣反映。
  • 唐曉峰談《戀地情結》:地理學家與「不客觀」的地理世界
    我們提到世界上某一個地方的時候,都有它的內容、有它的意義。我記得剛剛接觸這個題目時,聯想到中國人至少有三個地方是他內心世界最基本的支點,一個是他的家鄉,中國人是忘不了自己家鄉的意義;第二個是我們的首都,中國人接受這個世界時非常注意都城在哪裡,首都是和家鄉一樣,是非常重要的支點;第三個是實際工作的地方。對這三個地方懷有不同的感受,三個地方代表不同的含義,這些含義構成最基本的生活世界的認知。
  • 如果科普內容製作像建PPT一樣簡單……
    我們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糖尿病前期人群?」這樣生動有趣的科普閱讀產品在「讀點科學」雲平臺上比比皆是,而且創作者們多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科學技術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全民科學素養水平的提升,真正持久的科技創新無從談起。然而,我國的科普力度還遠遠不夠。
  • 客觀真理只是假設,我們自身才是世界最終的真相
    人求真是在尋求不變的存在,人求真的目的是更有效更可靠地把握世界和把握自己,人求真更是一種主觀的願望。真是唯物主義邏輯的產物,唯物邏輯設定了事物獨立的自在的與人的認識無關的絕對的真實。人們完全認可了這個客觀真實的存在,於是,採用一切手段,調動一切智慧,人試圖一勞永逸地發現最終不變的真實和佔有這個真實。
  • 過去100多年來,為什麼我們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經常是錯的
    市議會已經在醞釀像「離開偉大的劍橋日(Great Cambridge stay away day)」這樣的反遊客運動了,他們的口號是:「劍橋已經人滿為患……我們不需要你!」數百年來,除了倫敦,沒有哪座英國城市,世界上也沒有哪所大學,像牛津這樣被這麼多人描寫過。這些文字中有散文、詩歌、回憶錄、旅遊手冊、日記、文集、傳記,還有數百部長篇小說。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包括狀態、性質、變化規律等)的意識,我們稱之為正確的思想意識。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目的意識,就是錯誤的思想意識。這二者的區別不在於對客觀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於對客觀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中國發現了和黑洞一樣的世界未解之謎,至今未能破解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未解之謎,黑洞當然算是這眾多未解之謎中的一個,在這些眾多的未解之謎中,被關注最多的就是這個黑洞了,不單是21世紀,其實早在18世紀中期就有科學家在研究這個黑洞,這個黑洞不光是研究時間長,研究的國家也很多,在世界的各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