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慈禧是如何成為邪惡化身的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文革降臨,不僅慈禧成為全民公敵,封建黑惡勢力的總代表,而且「黨內最大走資派」的厄運,正是始於一部以慈禧為主角的電影《清宮秘史》。

作者:祝勇,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北京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辛亥》總撰稿,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

【一】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回裡,借賈雨村之口說過這樣的話: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撓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今當運隆祚永之朝,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餘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為甘露,為和風,洽然溉及四海。彼殘忍乖僻之邪氣,不能蕩溢於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結充塞於深溝大壑之內,偶因風蕩,或被雲催,略有搖動感發之意,一絲半縷誤而洩出者,偶值靈秀之氣適過,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兩不相下,亦如風水雷電,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讓,必至搏擊掀發後始盡。故其氣亦必賦人,發洩一盡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兇大惡。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如前代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後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卿、秦少遊,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

(圖註:畫家黃中羊作品《慈禧與四個御醫》——他們不能朝太后臉上看一眼,也不能觸及太后的皮膚去把脈。)

慈禧到底算是「大惡者」,還是正邪兩氣在人間的交匯,兼有善惡,像曹雪芹所說的,「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她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惡者」,一個十惡不赦的壞女人,讓山河破碎,讓百姓受難。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上海租界的報紙天天刊文,慈禧幾乎被唾沫淹死。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濮蘭德和白克好司在《慈禧外紀》一書中說:「此等論說,顯為在逃黨人之所鼓動。」([英]濮蘭德、白克好司:《慈禧外紀》,第144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辛亥革命的當口,出於號召革命的需要,革命黨把火力直指滿族政權,「排滿」成為革命最顯著的招牌,「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則成為革命的首要目標。而慈禧,無疑成為滿族政權最邪惡的化身。這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的延續,無疑與現代革命觀念相牴牾,這種民族主義衝動,模糊了革命者建立共和平等政治的目標。

「文革」降臨,不僅慈禧成為全民公敵,封建黑惡勢力的總代表,而且「黨內最大走資派」的厄運,正是始於一部以慈禧為主角的電影《清宮秘史》。可見的影響力,已遠遠超出她本人的想像。這部影片由唐若青、周璇、舒適等主演,香港永華影業公司於1948年拍攝,1950年在內地上映,到1967年,卻因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一文而聞名全國,也為打倒劉少奇提供了一把利器。有意思的是,這一年,「北京革命群眾」集會批判《清宮秘史》及其吹捧者,地點正是在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廣場上。

(圖註:《清宮秘史》劇照)

「文革」終於結束了,但慈禧並沒有休息,這一次她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為深揭猛批「四人幫」的靶心。1977年1月18日,「禍國殃民的葉赫那拉氏慈禧罪行展覽」在乾清宮東、西廡開幕,展品1018件,展覽面積1015平方米。此時的慈禧太后,已不再是「黨內最大走資派」的「同夥」,而成了「紅都女皇」的化身。為寫此文,我從故宮博物院的檔案庫裡,找出了當年的展覽檔案,包括展覽籌備意見、解說詞(手稿和列印稿)等。其中,《關於籌備慈禧罪行展覽開放工作的意見》這樣寫道:

「在當前舉辦慈禧罪行展覽是一件政治性很強的工作,有助於深入揭發批判『四人幫』的反黨罪行,尤其是揭露野心家江青夢想當女皇帝而吹捧慈禧的罪行。這樣一個展覽只能搞好,這個展覽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是看這個展覽的內容、展品的選擇,文字的說明但是有沒有生動有力地口頭講解,也是條件之一,否則也會影響展出的效果。尤其像關於慈禧罪行這樣的展覽,如果不注意口頭宣傳,有可能產生付(副)作用,甚至成為對慈禧的頌揚或只是滿足部分觀眾的好奇心,這樣就不能達到展覽的預期效果。」(《關於籌備慈禧罪行展覽開放工作的意見》,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36z。)

在《慈禧罪行展覽講解稿》中,慈禧被敘述成這樣一個人物:「慈禧是清末最大的野心家、陰謀家。為了奪取封建王朝最高統治權力,陰險地演出了一幕幕宮廷政變的醜劇。」「那拉氏搞政變上臺,是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結果。她適應了帝國主義和大地主、貴族官僚,以及洋奴買辦階級的需要,代表了他們的利益。」(《慈禧罪行展覽講解稿》,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23z。)

展覽分成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那拉氏是個權欲狂」,分成如下幾個小節:

「八大臣輔政,那拉氏心懷不滿」「策劃於離宮,點火於北京」「為搞政變,奪取兵權」「利用歷史,大造輿論」「政變成功,粉墨登場」「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同治成年,慈禧假交權」「立小傀儡,為掌大權」「心毒手狠,獨自專權」「囚禁光緒,公開訓政」;

第二部分「那拉氏是個賣國賊」,分成如下幾個小節:

「那拉氏一上臺就加緊勾結帝國主義」「那拉氏在中法戰爭中的賣國罪行」「那拉氏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賣國罪行」「八國聯軍的侵略和那拉氏的賣國罪行」「籤訂辛丑條約,徹底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那拉氏在日俄戰爭中的罪行」「那拉氏崇洋媚外的醜態」「那拉氏出賣了我國大量主權」;

第三部分「那拉氏是個劊子手」,分成如下幾個小節:

「那拉氏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那拉氏鎮壓義和團運動的罪行」「那拉氏鎮壓少數民族起義的罪行」「那拉氏鎮壓戊戌變法的罪行」「那拉氏鎮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罪行」;

第四部分是「那拉氏是個吸血鬼」,《講解稿》指出:「那拉氏集中了一切剝削階級貪得無厭、荒淫糜爛的本性。……當時,廣大人民群眾,只能賣兒賣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那拉氏揮霍無度,荒淫無恥達到了極點。」(《慈禧罪行展覽講解稿》,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23z。)

第五部分是「歷史車輪不容逆轉」,講解員器宇軒昂地說:

「在那拉氏掌權的半個世紀中,我國大好河山,被帝國主義瓜分得支離破碎,糟蹋得不成樣子。看,(指照片)他們瘋狂鎮壓我國人民革命,槍殺我無辜人民,強佔我領土。這個時局圖是當時的一張漫畫:黑熊代表沙俄,強佔我東北大片領土;獅子代表英國,佔據長江流域;蛤蟆代表法國,佔據兩廣和雲南;太陽代表日本,它控制著福建,並霸佔著臺灣;老鷹代表美國,它惡毒地拋出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侵略政策。……」

「同志們,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那位氏統治的四十多年,把我們國家糟蹋得不成樣子,如果王、張、江、姚四人幫的陰謀得逞,我們國家就會很快走上歷史的老路,勞動人民就要重吃二遍苦,重愛二茬罪。這是多麼危險的情景啊。」(《慈禧罪行展覽講解稿》,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19970123z。)

1980年,國內重印民國小說家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在出版說明中,也對慈禧做出這樣的定義:「慈禧太后是清代末期的『女皇』,她專制頑固,陰險狠毒,窮奢極欲;在外國侵略者面前屈膝投降,賣國以求存身。她的一生禍國殃民,給中國造成極大的災難和恥辱,至今猶為人民所痛恨和唾罵。」「《慈禧太后演義》一書……剖析了慈禧太后這個封建王朝沒落階段的最高統治者的腐朽本質,和她違抗歷史潮流,螳臂當車的陰暗心理;揭露了她善搞陰謀的卑鄙伎倆,以及朝廷宮闈中爭權奪利、荒淫無恥的生活。」(見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1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死後的慈禧,從一個審判臺押赴另一個審判臺,被一次次地鞭屍。

慈禧的面貌,就像京劇裡的臉譜,在經過一次次的塗抹之後,最終定型了。她在以後的藝術作品中現身,無論是劉曉慶演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盧燕演的《末代皇帝》,還是呂麗萍演的《1894——甲午大海戰》,都是標準的反派。

但是,那張經過了一次次塗抹的面孔,已經不再屬於慈禧本人。

【二】

壞人也是人,猶如壞女人首先是一個女人。不久前,我看了一部德國電影,叫《帝國的毀滅》。這部以希特勒為主角的影片,講述了希特勒生命中的最後12天。這部影片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幾乎顛覆了我們對於希特勒的固有印象,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個不斷咆哮的戰爭狂人,而被塑造成了輕聲細語的「做夢者」。

影片中,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領袖。當秘書打錯了字或做錯了其他什麼事,希特勒總能寬大為懷;他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是一個對狗有著深情厚誼的人;他多愁善感,不讓別人在他的辦公室裡放花,因為他不忍看到花朵凋謝。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依據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特勞德·瓊格的真實回憶《直到最後時刻》。

這部影片2004年9月在德國上映後引起極大爭議,人們普遍的看法是,對於希特勒這樣一個惡魔,是否有必要拿他當人看?德國歷史學家第45屆大會上甚至同意專為該片舉行一天辯論。但無論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的角度,這部影片無疑都是一個進步。壞人也是人,他們所謂的「壞」不是與生俱來的。出於義憤地聲討「壞人」,這無疑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樣的聲討,容易使人放棄了探究的職責。

在20世紀的革命話語中,慈禧早已被定性為十惡不赦的壞人。在這樣情況下,對她的精神世界進行探究,都會被視為擾亂視聽。然而,本文的主旨,並非為誰「辯護」或者「翻案」,更非濫用同情心,而是試圖恢復歷史的真貌,讓歷史人物自身的複雜性穿透那些簡單化、平面化的意識形態表述,重新浮現出來。歷史學被視為一門科學,本質即在於求真,假如將歷史簡單化、平面化,豈不與革命者所信奉的唯物辯證法相違背,陷入了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形上學?

在為本文搜尋資料的過程中,我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檔案中,找來了加拿大學者鄺兆江先生《慈禧寫照的續筆:華士·胡博》一文的底稿,讀之,頗有不謀而合的興奮。現照抄幾段,算是為自我提供一個佐證: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啓超逃亡海外,對慈禧口誅筆伐,不遺餘力,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反響。從此國人對慈禧的評價貶多於褒,立場與一些清末外人迥異。康、梁沒有見過慈禧,言辭間難免夾雜主觀之辭。康格夫人、卡爾、華士等外人則同慈禧有過不同程度的接觸,他們的言論,姑且勿論如何主觀,流於片面,至少還有親歷的經驗作為根據。他們都說明,慈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表現雍容、優雅、體貼、慷慨、慈惠的一面。這不像是慈禧專為討好外人偽裝出來的模樣。任何讀過同治、光緒兩朝重臣翁同龢日記的人,都會察覺翁筆下的慈禧,性格確有陰柔、祥和、甚至軟弱的一面,與外人的記述吻合。若通以陰謀視之,謂都是慈禧處心積慮炮製出來的假象,那麼她需要的耐力和瞞天過海的本領,能否數十年如一日,絲毫不露破綻?……人性本來複雜,是善是惡,一直是中外哲學家、宗教家爭論不休的課題。史學研究著重多元脈絡的探索,個人稟賦、家庭背景、成長過程、日後際遇、社會政治環境、時代思潮等因素,錯綜複雜,耐人尋味,很難三言兩語表述清楚。了解不等於認同,解析不等於維護,當實事求是地全面探討慈禧的一生時,這是不宜忽略的基準。康、梁只知抹黑,未必就能掌握事實的真相。外人對慈禧的頌揚,雖或失諸偏頗,卻有一定的備忘意義。」

「往者已矣,慈禧去世、清朝覆亡已經多時。對慈禧的歷史評價,似乎已早有定論。其實,離開了正邪、善惡、好歹、是非等一般認識範疇,尚有遼闊的灰色地帶需要探索、審視、勘定。」([加拿大]鄺兆江:《慈禧寫照的續筆:華士·胡博》,故宮博物院檔案,檔案編號20001705z。)

隨著世事的流變,在故宮博物院後來關於慈禧的展覽中,階級鬥爭的火藥味一點點消散了,變成客觀、平靜的中性敘事。1999年,故宮博物院在日本神戶、橫濱、名古屋、福岡、大阪等地舉行「慈禧太后生活文物展」(2000年始又赴四川省多地展出);2000年,故宮博物院在四川自貢舉辦「慈禧生活藝術展」;2006年,故宮博物院舉辦「慈禧太后與末代皇帝展」,單從題目上看,曾經濃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已經轉化為中性的歷史敘事。我找出當年的展覽目錄,發現裡面包含著指甲套、把鏡、梳具、化妝盒、胭脂盒、粉盒這些細小的用品,還原出一個女人生活的唯美與精巧,讓我想起福樓拜筆下的愛瑪,那麼的愛慕虛榮,然而,讀完她的悲劇,又有誰敢沾沾自喜?

【注】本文為祝勇《景陽宮——慈禧太后形象史》第八節,原標題為「滿腔心事,更向何處述說呢?」。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慈禧的後代長相秀氣,精通書法和樂器,網友:比慈禧太后美多了
    中國掌權的女性不多,但是能因掌權成為女皇帝的只有武則天了,那麼歷史上還有一位非常有名氣的女性掌權人,就是慈禧太后,歷史上對她的評價有好有壞,但是更多的是負面評價。慈禧兇狠殘暴,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清楚吧。晚年的慈禧臉部抽搐,只要誰看到這一幕,就會被處死。
  • 慈禧太后60大壽,張之洞送來一個「扁方」,慈禧看罷連聲說好!
    慈禧太后過60歲大壽,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別出心裁地送給慈禧一件寶貝。並讓慈禧「鳳顏大悅」,連稱其懂自己心思。從那以後,慈禧便離不開此物了,這到底是件啥寶貝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慈禧太后作為大清國的最高統治者,以一個婦人之身,打壓政敵,將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一生揮霍無度,其奢靡程度令人咋舌。慈禧對於自己的生日非常看重,因此滿朝文武更是不敢怠慢,每到慈禧大壽的時候,眾多臣子都想著辦法去弄珍奇異寶,博得老佛爺的歡心。
  • 慈禧慶祝60大壽準備放生,為何鳥不飛、魚不遊?只因李蓮英這樣做
    慈禧一生驕奢淫逸,過著難以想像的高質生活,她的吃喝住行以「浪費」二字形容最適合了。清政府在她的管理下糜爛不堪,地方官員貪汙盛行,導致民間百姓痛不欲生。在列強入侵時,慈禧扔不惜使用大量軍費籌辦她的六十大壽,光是這點,就足以說明清朝的滅亡與她有很大的關係。
  • 慈禧身邊的一位女官,比慈禧還漂亮,名動巴黎的蝴蝶皇后
    慈禧身邊的一位女官,比慈禧還漂亮,名動巴黎的蝴蝶皇后裕容齡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人物,她出身富貴,尤其是有傾國傾城之貌,才藝雙全。她在十三歲的時候已經赫赫有名,人們稱她為「蝴蝶皇后」。當時,裕容齡鍾情於一位才華橫溢的男子,但是,卻有人四處流傳她和慈禧身邊的一名太監糾纏不清。
  • 慈禧為何親手砍了同胞妹妹墓上的銀杏樹並用石灰水灌之?
    但是,作為母親的慈禧,為了自己的權欲,沒有按照大清「祖宗家法」去辦,而是選擇了4歲的載湉來繼承皇位,這在當時看來是相當於讓同治斷了香火。慈禧強立載湉為帝雖然違背祖宗家法,但由於慈禧早已大權在握,慈禧所為並未引起大臣的公開反對。那麼,身為同治的親生母親,慈禧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兒子斷了香火傳承嗎?為了權欲,慈禧真的開明到置大清宗廟須有序傳承的宗法嗎?
  •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不少近代題材的影視劇裡,也跟著各種塗金,給慈禧太后增加了不少「英明睿智女強人」的人設,「慈禧不死清朝亡不亡」的討論,也在「票友」間十分火熱。「庚子國難」時她離京西逃,跑到西安後就發上諭,要求各地封疆大吏針對「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等問題,「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 可以說,對當時晚清王朝「缺人」「缺錢」「兵弱」等弊病,慈禧比起那些晚清政壇上滿嘴高調的清流,以及飽食終日的「王爺」們,確實要明白得多。
  • 慈禧的荒唐事:因為他名字寓意好,被慈禧欽點為狀元!
    大家都知道狀元都是學富五車,飽覽詩書或者因為書法寫的好的人,但是有一個人不僅書法寫的好,而且名字起的好被欽點為狀元,你聽說過嗎?這個人就是清朝末年的狀元劉春霖,當時是光緒三十年的殿試,經過一番角逐,暫定朱汝珍為狀元。朱汝珍的書法字跡工整,文採斐然,博得人們的好評。
  • 說慈禧-搜狐新聞
    至於增加親王進入領導集體,其意所指,當然是恭王奕訢和慈禧的妹夫醇王奕譞。輔政八臣內固然有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但是鹹豐帝以帝王之尊,變動祖制,自上而下,屬於違規;臣子倡言親王輔政,則是自下而上,屬於違法了。此條雖不至死罪,但也不是小過。  即使是慈禧也沒有預料到,董元醇的奏摺在熱河引爆了一場政治地震。
  •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
    不少近代題材的影視劇裡,也跟著各種塗金,給慈禧太后增加了不少「英明睿智女強人」的人設,「慈禧不死清朝亡不亡」的討論,也在「票友」間十分火熱。那放在真實歷史上,慈禧太后的「威懾力」,真的有這麼強大?其實,就以治國眼光來,慈禧太后比起同時代的「頑固派」或「晚清權貴」們,確實也有強大之處。
  • 慈禧鍾愛「拉冰床」,太監小心翼翼,宮女們卻羞於啟齒!
    也正是因為慈禧奢侈的生活,一直飽受後人唾罵。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相信很多人對慈禧並沒有好感,在大家心目中始終都是多事的老太婆,作為當時最後的權利統治者,始終都在追隨奢靡生活般的享受。
  • 慈禧身上長白毛?原來是因為孫殿英拿了慈禧一東西?
    儘管慈禧太后年輕的時候丈夫死了,兒子也在她中年的時候去世了,但慈禧是一個很有智慧和手段的女子。她靠著自己一步一步掌握了朝廷大權。像慈禧這樣不平凡的女子,活著的時候把權力玩弄於股掌之間,註定死了之後也得不到安息。慈禧下葬後的20年,大約是1928年。
  • 慈禧為何砍掉光緒父親墓地的銀杏樹?
    首先慈禧是光緒的伯母。原來光緒的老爸奕譞是慈禧老公鹹豐皇帝的異母兄弟,即光緒的老爸是慈禧的小叔子。再一層關係就是,光緒的老媽是慈禧的親妹妹,也就是說慈禧是光緒的親姨媽。基於以上的關係,在慈禧和鹹豐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去世後,慈禧選定光緒為兒子的接班人。光緒和同治屬於兄弟關係,符合「兄終弟及」宗法繼承制。同治駕崩後,4歲的光緒登基繼位。
  • 敢和慈禧正面對峙的公主,長相醜陋不失儀態,慈禧見她畏懼三分
    我們都知道,晚清時期雖然皇帝仍舊在位,但實際的權力已經被慈禧牢牢掌握在手中,雖然慈禧二十多歲就失去了丈夫,後來又早早失去兒子,但掌握了實權的她卻仍舊過著奢華富足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
  • 如果慈禧不死,袁世凱有機會嗎?
    這一系列的舉動透露出了光緒帝與維新派對於袁世凱和他的新建陸軍所寄予的希望,而這也成為了變法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是站在袁世凱的角度上,這一次的恩遇,無寸功,受重賞,決不為福。十幾年的宦海沉浮,讓袁世凱意識到他已經被動的被推進了帝後兩派激烈政治鬥爭的漩渦,而無法置身事外。事已至此,站好隊則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 慈禧出生三天都不哭,皇宮到處是烏鴉,原來大清滅亡早有預兆
    慈禧太后,恐怕所有的中國人永遠都不會忘記她,這個人讓大清朝毀滅了,就這樣,被建立了這麼久的清朝直接毀滅,可見這個女人是非常厲害的,也不知道慈禧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夠讓一個朝代毀在她的手上,看到慈禧出生時候的事情,大家可能會清楚了。
  • 此人大罵慈禧「狗奴才」,慈禧聽後:罵吧,讓你嘗嘗剝皮的滋味
    此人大罵慈禧「狗奴才」,慈禧聽後:罵吧,讓你嘗嘗剝皮的滋味中國古代史上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罰就是裸刑了。裸刑是中國古代史上針對女性,把女犯的衣服剝光後處刑,是統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罰,除了貶低其身份之外還額外起了一個羞辱的作用。
  • 慈禧問一個洋人屬什麼生肖,洋人的回答令慈禧無語
    慈禧統治了中國近五十年,在這五十年裡慈禧做了許多的荒唐甚至是天怒人怨的事,這些都是因為他的愚昧無知以及貪婪造成的。洋人充分利用了慈禧的這些特點,總是變著法的敲詐勒索她。甚至是想盡辦法安排人在慈禧身邊,時刻監視著她,以圖有機可乘。
  •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
    今天我們來聊個有趣的話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人,慈禧太后,她到底是怎麼死的。 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慈禧! 生於1835年11月29日,卒於1908年11月15日。滿清顯赫的葉赫那拉氏家的女人,後來成為鹹豐皇帝的嬪妃,同治皇帝的生母。
  • 光緒是不是慈禧毒死的?慈禧當時是將死之人,她在考慮什麼
    雖然究竟是誰毒死了光緒皇帝,還有一些爭議,但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光緒應該是被慈禧毒死的。那麼,慈禧自己都是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她為什麼在死前,卻還要做毒死皇帝這件事呢?她究竟擔心什麼呢?,慈禧讓三歲的溥儀當新皇帝這一點來看,顯然,慈禧是不願意死的,她自己也是認為她不會死的。
  • 「故宮鎮館之寶慈禧彩照」被證偽 南京小夥:我畫的
    紫牛新聞記者 萬惠娟 受訪者供圖慈禧彩照事件畫作被杜撰成歷史照片,插畫師發文道歉「慈禧年輕時候真漂亮」「慈禧年輕的時候看面相就知道是個狠角色」「不愧是慈禧,眼神很犀利的樣子」。這些議論源於最近一張彩色照片,照片上的慈禧太后大約是三四十歲,衣著華麗,表情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