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639,閱讀時間:約7分鐘

歷史提問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答:作為一位在落後挨打的晚清時代,執掌近代中國大權四十七年的「大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一樁常被「歷史票友」拿來「塗金」的事情,正是「她死了大清才亂」。

在他們看來,別看這位「老太后」曾兩次扔下京城跑路,敗仗打了一堆,喪權辱國的條約籤了一堆。但她直到生命最後時刻,還能牢牢把持清王朝大權。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也大多是在她身後才鬧得風起雲湧。以這個意義說,這位老太后簡直是「威懾力十足」嘛。不少近代題材的影視劇裡,也跟著各種塗金,給慈禧太后增加了不少「英明睿智女強人」的人設,「慈禧不死清朝亡不亡」的討論,也在「票友」間十分火熱。

那放在真實歷史上,慈禧太后的「威懾力」,真的有這麼強大?

其實,就以治國眼光來,慈禧太后比起同時代的「頑固派」或「晚清權貴」們,確實也有強大之處。且不說甲午戰爭前,她對「洋務運動」的各種力挺,以及對「收復新疆」「民族造船業」的各種支持。就說「庚子國難」後,她也十分明白,大清不能像以往那麼活了。「庚子國難」時她離京西逃,跑到西安後就發上諭,要求各地封疆大吏針對「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等問題,「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

可以說,對當時晚清王朝「缺人」「缺錢」「兵弱」等弊病,慈禧比起那些晚清政壇上滿嘴高調的清流,以及飽食終日的「王爺」們,確實要明白得多。

而在庚子國難後,她人生最後六年的執政生涯裡,她強力推行的「清末新政」,其內容也不乏進步之處。諸如「廢科舉」「練新軍」「興辦商務」乃至「預備立憲」等內容,樣樣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影響。那是不是可以說,倘若慈禧再能「長壽」幾年,大清就能多撐幾年?當然不是。

首先一個要明確的真相是,「有眼光」「有手腕」的慈禧,始終也沒改變一個痼疾:有權任性。

她的「任性」,單看她「庚子國難」後狼狽的逃亡路,就叫人唏噓不已:明明是扔下京城,被八國聯軍打得西逃。可她逃跑這一路上,依然維持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特別是她在山西的五十三天,正是山西遭受空前旱災的災年,但不管不顧的慈禧,途徑每個縣,都要壓榨當地幾十萬兩白銀,單是她「跑路」時的夥食,比如在侯馬鎮一地,就徵用八十多個廚子,擺了一百零八道滿漢全席。在西安的幾個月裡,每天都是一百多道菜。這哪裡是「逃難」,分明是「度假」。

而且,慈禧並不覺得她有多奢侈,以她自己的話說:「向來在京膳費何止數倍,今可謂省用」。國難當頭,哪怕被打成這樣,慈禧放不下的,依然是她自己的好日子。這樣的貪婪與自私,多好的「治國思路」「治國眼光」,最後也必然跑偏。

於是,看上去「思路很美好」的「晚清新政」,在慈禧太后的六年折騰下,很快就迸發出了大毛病:不可救藥的腐敗。

晚清的腐敗,在「庚子國難」之前,就已經爛到骨頭裡。「新政」開始後,當時的晚清官員梁士詒就嘆息說「太后維新, 主媚外以安天下, 惟所用非人, 對守舊洩沓諸臣, 意存瞻詢, 不肯決意淘汰 。」這麼一個統治階層,「新政」效果也可以想。單是慈禧視為心腹的軍機大臣奕劻,就把日常行政開成「慶記公司」,大小官職都是金錢開路。甚至就是在慈禧在世時的1907年,爆出了「段芝貴行賄奕劻十萬兩白銀謀求黑龍江巡撫」的醜事,鬧的中外瞠目結舌。

其實,這類醜事放在那時大清,早已是司空見慣,單是在奕劻的操作下,郵傳部尚書的價碼就暴漲到六十萬兩白銀。為求官能花這麼多錢,這幫人上任後,當然要想方設法「回本」,同樣是慈禧當政時,新任的山東巡撫楊士驤,到任後就先摟走了十萬兩漕銀。看上去紅紅火火的「新政」,對於這些高官們來說,不過是打開了新的「摟錢」門路。

高官們如此,底層官員,那更是有樣學樣。就以當時清王朝臭名昭著的「賭風」來說。當時的情況是,「宮廷既倡導於上, 而外王公大臣, 部寮百職以逮諸官眷 屬, 竟以麻雀為消遣款客工具」。「賭博」的風氣從慈禧太后開始,一路遍布各級衙門,種種權錢交易,就這麼不知不覺「賭」出去。「,麻雀不可不打, 而麻雀又變酬應為宦階也」更是官場共識。

小官們的腐敗水平,在晚清的最後幾年裡,也是越發突破尺度:1905年成立的京城巡警廳,其主要的財源,竟是「收妓院保護費」,好些原本「地下」的妓院,這下公然打出了「奉憲設立」的招牌。湖南候補道張賡飈在總辦勸工院任上,一人就侵吞了十萬兩銀子的公款。湖北巡警道馮啟均,僅在武昌漢口兩地,就颳走了白銀二十萬兩。所有這些「撈錢新花招」,無不是搭了「慈禧新政」的便車。

而這種種折騰法,最終買單的,還是晚清的老百姓。

於是,與晚清新政相對應的,就是慈禧人生最後幾年,晚清百姓越發苦難的民生。打著「新政」的旗號,晚清的各級官府無不巧立名目,加劇壓榨百姓。比如最基本的田賦,在1900年以前,不過每年3000萬兩。到1903年,就暴增到每年3700萬兩。而且這在晚清的苛捐雜稅裡,都算是漲得少的——田賦之外,還要加各種「捐」,比如「警捐」「學捐」等。所謂「辦新學」「警政」等改革,就是官員們撈錢的新花樣。只這幾樣,增幅就是田賦的兩三倍。另外還有鹽酒糖等各種加派,樣樣叫老百姓苦不堪言。

當時流行的一首詩,就足以說明慈禧在位最後幾年,大清「新政」下的苦難民生:新政紛紛次第興 , 國民擔任力難勝 , 諧來議去皆籌款 , 但見捐輸日日增。

這樣的「新政」,從慈禧最後幾年到辛亥革命前的載灃「攝政」,幾乎一脈相承。十年之間,清王朝爆發的民間抗暴抗稅風潮,多達1300多次,「民變」幾乎年年發生,「幾乎無地無之,無時無之」。慈禧就是再有「威懾力」,也是攔不住。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說是「意外」,不過是水到渠成——選擇靠腐敗和竭澤而漁維持統治的清王朝,註定無法長久,慈禧的「威懾力」,除了在近代史上敲響警鐘,對於大清國祚,已是沒什麼用。

參考資料: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屈辱的歲月,奮鬥的徵程》、陸興龍《清末新政對民生問題的惡性操作與社會矛盾的激化》、聶立申《論腐敗對清末新政的影響》、孫立萍,陝勁松《流亡日誌:慈禧在山西的五十三天》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歷史票友」拿來「塗金」的事情,正是「她死了大清才亂」。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也大多是在她身後才鬧得風起雲湧。以這個意義說,這位老太后簡直是「威懾力十足」嘛。不少近代題材的影視劇裡,也跟著各種塗金,給慈禧太后增加了不少「英明睿智女強人」的人設,「慈禧不死清朝亡不亡」的討論,也在「票友」間十分火熱。
  • 此人曾是慈禧最愛,死後卻身首異處,棺材只有一顆頭顱和一條辮子
    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並因得了慈禧的歡心而左右逢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朝政府在慈禧去世之後,仍然為李蓮英修建了墳墓。李蓮英是漢族,出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八年),是河間府(今河北省河間市)人,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
  • 慈禧活著清朝沒事,慈禧駕崩清朝3年後崩盤,她威懾力那麼大?
    慈禧一死,清朝也開始步入了倒計時階段,這無關慈禧的個人威懾力,是整個清王朝的威懾力已經開始崩潰了。 慈禧的死亡,只是加速了清朝威懾力的崩潰罷了。
  • 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只因「黃道吉日」
    中國史上有諸多的歷史人物妄想「長生不老」,但是長生不老對於一個身體會隨著時間慢慢衰老的肉體來說簡直就是遙不可及,除了秦始皇有過這種念想之外,臭名昭著的慈禧也有過此種妄念,可是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就只是因為「好日子」嗎?
  • 慈禧死後陪葬品有多奢華?生前生活有多奢侈?一天花掉四萬兩白銀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了,這位統治大清帝國將近50年的女人,讓本來就閉關鎖國的清朝變得更加搖搖欲墜,因為她不僅在國政上屢屢做出錯誤決定,而且個人的生活也十分奢靡,生前生後都耗費了清帝國大量的錢財,以至於在她死後沒幾年,軍閥孫殿英就盯上了她的陵墓,那麼,慈禧的陵墓究竟有什麼呢?
  • 為什麼在光緒死後的20小時慈禧就死了,是因病而亡還是另有隱情?
    而對於清朝的歷史,除了康乾之外,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便是慈禧太后了,這位清朝末年的掌權者,壟斷了長期的政治權力,讓身為皇帝的光緒也始終處於壓抑的情境之下。對於慈禧的評價,很多人常常將近代的沒落以及清亡之命運歸結到她的神聖,認為她才是一國衰落的根源。如此之談是否有點勉強,我們先不多說。  而最讓人們關注的除了慈禧的奢靡史之外,更多的便是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尤其是在光緒死亡中慈禧所扮演的角色。
  • 清朝真正的罪人並非慈禧,而是親手把中國帶入百年浩劫的他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個王朝有一切封建社會的弊端和陋習,但是在科技與經濟發展上卻一直在倒退,清朝滅亡後讓我們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史充滿屈辱和苦難,落後就要挨打,在這段歷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每當大家提起清朝都覺得罪人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卻不知真正元兇另有其人。
  • 太監總管李蓮英陪伴慈禧53年,守孝百日才離宮,死後身首異處
    首先,他在慈禧老佛爺身邊受寵53年。53年啊,很多宦官活不了那麼大的年齡。更何況,這麼長的受歡迎時間,可見他為人處世的手腕,其次慈禧死後,李蓮英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慈禧太后死後失去了最大的保佑,為慈禧守孝百天後離開了深宮大院,安靜地結束了他的餘生。這表明李蓮英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不是依靠自己是老太監,太監的負責人繼續在宮殿工作,這樣的話恐怕到最後自己怎麼死都不知道。
  • 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英文做慈禧翻譯
    原標題: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英文做慈禧翻譯   原標題: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英文做慈禧翻譯   現場感才是王道,歷史如此,故事如此,新聞也如此。   今年以來,斷斷續續地讀一部名為《清宮二年記》的書,這就是由歷史親歷者所作的記錄文字,作者裕德齡是清朝郡主,中法混血兒,歷史給了她一個見證的機會,讓她在慈禧太后身邊工作了兩年,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
  • 清朝滅亡後,工作人員打開了大清國庫,結果在場眾人傻眼了
    其實到了清朝晚期的時候,真正掌權的人並非是皇帝,而是太后慈禧,慈禧一生極盡奢靡,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史書記載中都是如此,慈禧一生奢靡,無論是吃穿用度全部都是最奢華的,只因愛聞蘋果香味,每年要用15萬個蘋果裝飾房間,這也就造就了晚清時期的衰敗,雖然政府沒錢了,百姓食不果腹,但是慈禧的生活還有吃穿用度,卻始終沒有變化。
  • 慈禧太后死後,口中含著的夜明珠究竟值多少錢?真相令人心動不已
    慈禧是清朝後期的實際掌權人,她在1852年入宮,1856年的時候生下了同治,在鹹豐皇帝去世後,慈禧聯合孝貞顯皇后等人把持了朝政,實行了二宮聽政的局面。在同治去世光緒繼位後,慈安太后(孝貞顯皇后)不久也去世,所以慈禧就獨掌了大權,從此清朝在慈禧的帶領下越走越差,最後無奈滅亡,但這並不妨礙慈禧奢華高調的生活。在1908年慈禧去世的時候,陪葬品更是數不勝數,要數最廣為人知的,當然還是慈禧口中的那顆夜明珠,那這顆珠子放到現在究竟值多少錢呢?
  • 她見過慈禧洗澡,教過光緒英語,還發現了清朝滅亡的秘密
    慈禧太后是誰?那可是清朝實權派的老大啊,她可是清末的實際統治者,可以說她一發怒誰人不怕?連光緒帝都是她廢立的,你說厲不厲害?然而,就有這樣一個人,她見過慈禧洗澡,當著慈禧太后的面,辱罵她是老寡婦,教過光緒英語,還發現了清朝滅亡的秘密。
  • 慈禧太后初次見電燈,既可笑又可悲,張口就問:這茄子還會發光?
    都知道,在清朝閉關鎖國之際,西方的新發明和新事物不斷問世,不斷改變著世界和人類生活的落後面貌。但是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統治保守派,非但沒有知恥後勇,想方設法迎頭趕上西方,起初甚至還極力排斥新發明,阻攔新技術在清朝的應有和推廣。
  • 故宮井口那麼小,珍妃是怎麼被慈禧投進去的?說出來你肯定不信!
    01 07:26:58 來源: 兜兜帶你走進美食 舉報   故宮井口那麼小,珍妃是怎麼被慈禧投進去的
  • 慈禧身邊的一位女官,比慈禧還漂亮,名動巴黎的蝴蝶皇后
    慈禧身邊的一位女官,比慈禧還漂亮,名動巴黎的蝴蝶皇后裕容齡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人物,她出身富貴,尤其是有傾國傾城之貌,才藝雙全。她在十三歲的時候已經赫赫有名,人們稱她為「蝴蝶皇后」。當時,裕容齡鍾情於一位才華橫溢的男子,但是,卻有人四處流傳她和慈禧身邊的一名太監糾纏不清。
  • 慈禧一生嬌奢,最愛吃兩道菜,一道用料噁心,差點把這動物吃滅絕
    對於慈禧大家的熟悉度可能是非常高的,她是清朝的太后,一生專權,奢侈嬌貴,愛享受榮華富貴甚至不惜賣國,死後陪葬極盡奢侈,最後墓穴被孫殿英盜了,落得悽慘下場,這次就來說說慈禧最愛吃的兩道菜,完全可以看出她到底有多奢侈,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極其浪費。
  • 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學英文 做慈禧翻譯
    現場感才是王道,歷史如此,故事如此,新聞也如此。  今年以來,斷斷續續地讀一部名為《清宮二年記》的書,這就是由歷史親歷者所作的記錄文字,作者裕德齡是清朝郡主,中法混血兒,歷史給了她一個見證的機會,讓她在慈禧太后身邊工作了兩年,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
  • 慈禧出生天象異常,烏鴉三日不散,老先生說不祥徵兆,皇帝卻很高興
    這些烏鴉在天空上飛了三天三夜,才慢慢的離去,這三天所有的老百姓都在議論著,因為真的是太害怕了,就有一些老百姓一起請了一個算命的老先生來算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位算命先生經過了一番推演。告訴這些百姓,清朝就快要滅亡了。然後這件事情就傳遍了整個京城。整個京城裡面都是鬧的沸沸揚揚的這件事情,後來也傳到了光緒,當時的清朝皇帝的耳朵裡面。在當時有很多人都會想,如果皇上聽了會非常生氣怎麼辦?
  • 慈禧臨死前,突然迴光返照,留下兩道可恥的遺囑後一命嗚呼
    導讀:慈禧,本名葉赫那拉·杏貞,17歲入宮成為鹹豐帝的妃子。起初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但她相當有心機,通過賄賂管事的太監,不僅受到了寵愛,還生下了龍子,即之後的同治皇帝。鹹豐駕崩後,慈禧先是與慈安一起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了朝廷大權。
  • 死後都不得安寧的皇后 下葬六十多年後被盜墓者刨開肚子尋金
    這位女性能夠善始善終在封建時代可謂是少見,在妻妾成群的後宮之中她能夠挽留住皇帝的心,能夠揣測出皇帝的心意才是她避免悲慘命運的最有效方法。   而同樣是大清朝的一位皇后,同治帝的阿魯特氏皇后——孝哲毅皇后卻無法避免自己悲慘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