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nson臨床科研(ID:HClinicalResearch)
當中國一聲令下,全民戴上口罩、違者處罰的時候,歐美科學家和疾控中心卻在說:「不需要戴口罩,因為沒有證據證明戴口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傳染」。
為什麼美國CDC不建議普通公眾戴口罩?
是的,這些掌握話語權的歐美科學家說的沒錯:是沒有證據。
在診治靠指南、處理講循證的歐美醫學界,違背指南或者不遵循證據,意味著是錯誤的、不科學的、也是不可靠的。
儘管,這是面對著百年一遇的傳染病;儘管,每天都有大量感染者離開人世;儘管,很多地方成了人間地獄。
感染人數快速增長,歐美感染人數高居前列。幾乎所有人都在問:
歐美這些世界科技強國,怎麼了?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
正所謂成也循證,敗也循證。
歐美醫學發達,幾乎所有從業者都有高度的職業素養,哪怕是面對從來未聽說過的疾病也能夠找到處理方法。醫療實踐中強調循證和指南功不可沒。
指南,其實是目前理解下最科學的診治策略;循證,則是提供這一策略的科學來源。
也就是說,指南是所有從業者必須尊重的基本診治方法。而這個指南是由最內行的醫生,根據醫學科學發展的最新證據制定的。
指南確保了從業人員的底線。在循證和指南兩大利器下,可以最大可能降低因為醫學從業人員個人水平差而造成的誤診誤診。
但是,特殊情況下如何對待證據?面對最兇險的瘟疫,有沒有必要「放寬標準,寧可信其有」?
每天都有幾十萬人感染,每天都有幾千人病死。
能漠視這些嗎?
這些都是科學家都要思考的。
歐美正在反思
反應最強烈、反對針對COVID-19必須遵循指南和循證的人,竟然是循證醫學領域最知名的專家:英國牛津大學的Trisha Greenhalgh。
我們先來簡單看看Trisha Greenhalgh的簡歷。
這是Trisha Greenhalgh的個人網頁。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直接用google翻譯。以英文為準。
從其個人網頁看,Trisha Greenhalgh是牛津大學教授、也是初級保健領域的管理者。而她最重要的管理工作,就是制定系統性回顧,從而更好地循證,然後指導醫護人員的臨床工作。
(來源:https://www.phc.ox.ac.uk/team/trish-greenhalgh)
因為其出色的工作,Trisha Greenhalgh獲得一系列榮譽,包括:
曾兩次獲得皇家全科醫生學院年度研究論文獎;2006年,獲得歐洲健康管理協會頒發的百特獎;2014年,當選醫學科學院院士。為此,Trisha Greenhalgh撰寫了大量文章,我們從其個人網頁中可以看到其發表的部分論文。
當然,作為同行,我們更認可Pubmed檢索的結果。可以看到Trisha Greenhalgh已經發表了265篇論文,其中78篇發表在影響因子20分以上的期刊,並在2020年發表的論文最多。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Trisha Greenhalgh在BMJ就發表了73篇論文。
(等等,BMJ目前影響因子是30分,不是23.6分。——患有強迫症的編輯。)
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醫療實施中的系統性綜述及推廣。
其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也正是其擴展和實施系統性綜述的研究。
上面說了這麼多,只有一個主題:Trisha Greenhalgh是循證醫學領域的最有成就專家之一,更是循證醫學最堅定的支持者。
但是面對洶湧的疫情擴散,Trisha Greenhalgh卻做出了要求英國政府不要遵循循證醫學。
當英國政府以證據不足、做出拒絕強制公眾戴口罩的決定時,Trisha Greenhalgh憤怒的說:
「The search for perfect evidence may be the enemy of good policy,」 (「尋求完美證據可能是良好政策的敵人,」)
「As with parachutes for jumping out of airplanes, it is time to act without waiting f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idence.」(「就像要馬上用降落傘跳下飛機一樣,現在該採取行動了,不必等待隨機對照試驗證據。」)
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Trisha Greenhalgh開始反思並對自己的一些觀點進行了批評。尤其是在思考循證醫學的局限性,而COVID-19疫情中戴口罩,就是一個有力的例子。
學術的事情,還是需要學術來舉證。Trisha Greenhalgh撰寫了一系列論文,來論述她的反思。大部分發表在BMJ雜誌。
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衛生安全中心主任湯姆·英格萊斯比(Tom Inglesby)表示:
「在缺乏強有力證據的情況下,公共衛生領域的真正壓力在於是否應該採取行動。」
「而且像面具這樣的大規模幹預措施也很難研究。」
但是,有限的證據表明,口罩可以將一個人傳播給另一個人的病毒數量減少90%以上。所以Trisha Greenhalgh反駁這種遲疑,並堅稱,這足以激勵人們進行廉價且基本無風險的公共衛生幹預措施。她說:
「在許多政府引入強制掩蔽之前,數十萬人已經喪生。有限的證據,但已經足夠了!」
在Trisha Greenhalgh的堅持不懈地推動下,歐美政府對口罩的態度終於發生了改變。
在6月初,世衛組織、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以及英國從「聲稱口罩可能有害、到要求戴口罩轉變」。
Trisha Greenhalgh說:
「我認為成功的經驗是:不要放棄。」(「I think the lesson here is don’t give up,」)
牛津大學創新醫學副教授、轉化醫學教授查斯·布恩特拉(Chas Bountra)說,如果不是因為Trisha Greenhalgh孜孜不倦地推廣口罩,會有更多人失去更多生命,這最終幫助了決策者。他說,她面臨著強大的反對。
「並不是每個科學家都會有這種勇氣。」
對於自己對循證醫學態度的改變,Trisha Greenhalgh說:
在特殊情況中,只注重技術創新遠遠不足夠,同情心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為科學家,我們的目標必須是清除糟粕。」
(「As scientists, our goal must be to cut through the rubbish.」)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免責聲明: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請與小編聯繫進行處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所轉載文中的觀點保持中立,不對文章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