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9 0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立暢 瑞金感染科 收錄於話題#瑞金感染·每日一問14個
萬古黴素是時間依賴型抗生素,且具有中-長時間的抗生素後效應,主要通過腎臟清除,血藥濃度影響療效。評價萬古黴素療效較好的指標是AUC/MIC,即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與最小抑菌濃度的比值,但臨床計算AUC/MIC非常麻煩,通常使用谷濃度來替代MIC≤1mg/L時的AUC/MIC。
雖然谷濃度並不能很好地替代AUC/MIC,但常規檢測谷濃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有效率、又降低了腎毒性發生率。
▶谷濃度:給藥前的30min採血。
▶起始谷濃度檢測:在血藥濃度達到穩態時採血,通常為第4劑給藥前30min(即第3劑的谷濃度)。
實際上,對於不同給藥間隔,推薦採血時間為:
▷q48h用藥:第2劑前30min
▷q24h用藥:第3劑前30min
▷q12h或q8h用藥:第4劑前30min
▶後續谷濃度檢測:調整用藥劑量後需再次檢測谷濃度,如上述達到穩態時採血;若已達到目標谷濃度,除非患者發生急劇變化(如,腎功能急劇改變、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至少1周檢測1次谷濃度。
▶漏掉的谷濃度:在下一劑給藥前30min採血。
▶特殊情況:
▷間歇血透的患者:在血透後採血,以評估有多少萬古黴素被清除;若每次透析後萬古黴素的補充劑量為一恆定量時,只需要1周檢測1次谷濃度。
▷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患者:萬古黴素能被顯著清除,谷濃度檢測時間較複雜,第1劑用藥在12h後採血,後續調整劑量後每12h採血,直至血藥濃度達到目標且穩定,後續24~48h採血。具體採血指導參考下圖:
(CRRT患者萬古黴素應用、谷濃度檢測指導流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腹膜透析患者:若經透析液給藥,q5~7d給藥間隔,第1劑給藥後第5天採血,若腎功能較差(如日尿量<100ml)需要更早測定濃度,給藥劑量調整穩定後1周檢測1次谷濃度;若為靜脈給藥,q24~72h給藥間隔,第1劑給藥後48h採血,若腎功能較差(如日尿量<100ml)需要更早測定濃度,給藥劑量調整穩定後1周檢測1次谷濃度。
▷鞘內注射患者:q24h給藥,第1劑注射後24h(即下次給藥之前)測定腦脊液萬古黴素濃度,此後每24h監測谷濃度。
至於峰濃度,在靜脈滴注結束後0.5~1.0h採血,常規並不需要檢測。
參考資料:1)何志超等,萬古黴素個體化給藥臨床藥師指引,2015年;2)2009 IDSA/ASHP/SIDP萬古黴素治療指南;3)Ye ZK, et al.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a guideline of the Divis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ociety.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6;4)Uptodate資料庫;5)Abdul-Aziz MH, et al. Antimicrobial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in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a Position Paper. Intensive Care Med 2020。
問題14萬古黴素的血清谷濃度,推薦多少合適?
你自己有答案了嗎?歡迎留言討論哦~
我們的「解答」,請看下期~
歡迎關注我們專欄!
☛瑞金感染科中秋節、國慶節門診安排:
◆上海瑞金醫院感染科2020年中秋節、國慶節門診告示
☛瑞金感染科的那些故事:
☛瑞金感染講座視頻回放:
◆徐玉敏主任: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FLD
文字:陳立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