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暖心:智能假肢讓截肢者重獲手心的溫度

2020-12-05 雷鋒網

今年8月,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將在深圳舉辦盛況空前的「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屆時雷鋒網將發布「人工智慧&機器人Top25創新企業榜」榜單。目前,我們正在拜訪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公司,從中篩選最終入選榜單的公司名單。

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的榜單之中,請聯繫:2020@leiphone.com。

 Igor Spetic(右)在一次工業事故中失去了自己的右手。他與Dustin J. Tyler(左)共同開發了試驗性假肢系統,可以讓自己重新獲得失去的感覺。圖片來源:Mike McGregor。

Igor Spetic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是我們克利夫蘭退伍軍人醫療中心研究團隊的志願者。現在他正戴著眼罩和降噪耳機用自己的左手摸索著從面前的碗裡拿出一串櫻桃。這是在做遊戲嗎?不是,這是在做測試,因為Igor Spetic的右手已經在一次事故中離他而去了。

 過去幾年,他一直在使用我們團隊開發的肌電假肢,而真正控制他「右手」的是右臂上肌肉的伸縮。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普通假肢對截肢患者的裝飾意義大於實用意義,在這項測試中,用傳統假肢拿取的櫻桃確實非常容易被擠爆。

 隨後,我們為他換上肌電假肢並啟動了功能性神經接口實驗室專門研發的觸覺系統。此前,我們團隊的外科醫生Anderson和Keith就在他的右前臂中植入了電極,並通過20個觸點連接了3條主要的神經。這樣一來,通過對不同神經上不同觸點的刺激,就能讓Spetic產生真實的感覺。

 為了測試這種「鬼影手」般的觸感是否能讓Spetic更好的控制假肢,我們將薄膜壓力傳感器植入了設備中並用傳感器收集到的型號來刺激相應的神經。這樣一來,假肢捏櫻桃的力度就小了許多,Spetic順利的將櫻桃梗摘了下來。

 在我們的一系列測試中,當觸覺系統開啟時,Spetic順利完成了93%的任務,但如果該系統關閉,他在做任務時成功率連一半都不到。此外,據Spetic反映,開啟觸覺系統時他好像有了真手,假肢不再像是簡單的工具了。每當我們開啟系統,Spetic就會說:「我的右手回來了。」

 

圖片來源:Mike McGregor

未來,我們希望能將假肢打造的與人手一樣靈活。不過,眼下我們的目標是讓Spetic忘掉自己已經沒了右手。現在,我們的觸覺系統還處在初級階段,而且只能在實驗室中完成任務。在測試中,Spetic完成任務時胳膊上還需要插各種線纜,因為我們需要通過電腦來控制神經的刺激。即便如此,這款觸覺系統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讓截肢患者產生真實的感覺。眼下,我們正在開發一款能完全植入人體的系統,並希望在五年內能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那麼擁有了觸感的假肢到底能有多大能耐呢?眾所周知,現在市售的假肢戴上後只能完成一些不需要精確度的工作,如支撐身體平衡。如果為假肢加入觸覺系統,截肢患者在控制肢體方面的自信就會大大增強,利用假肢,他們就能完車生活中一些較為簡單的任務。

 除了上面提到的用途,我們還希望假肢能在人際交往間發揮更大的作用。觸覺在建立人與人之間感情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少了這一能力,人們會感覺很失落。當我們詢問許多截肢患者時,他們均表示希望能用假肢握住自己愛人的手、感受到對方手心的溫度。未來,我們的技術將幫他們完成這一夢想。

在解決人類與機械的融合問題上,我已經努力了幾十年。在生物醫學工程和神經工程方面的豐富經驗也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怎樣才能讓電子電路與神經系統無障礙交流呢?如果我們找到了解決辦法,又如何將這些感覺信號傳輸給截肢患者呢?此外,除了解放截肢患者,這項技術還能在哪些方面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呢?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在該領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包括能植入人類大腦和身體的硬體,與能理解和模擬自然神經編碼。在這些編碼裡,神經系統中的電子脈衝可以在腦細胞和遍布全身的神經元中傳遞信息。這些信號成了身體的驅動器,它們產生的反饋就變成了截肢患者的感覺。此外,信號還可以控制肢體的位置和肌肉力量等。

將電荷植入肌肉或神經附近後,我們就可以通過發送信號控制電荷來指揮肌肉收縮了。最近,我們則在關注如何理解並修復患者的敏感度系統。

 一張X光片讓我們看到了Spetic前臂中通過手術植入的電極,以及上臂中連接到外部電腦的電線。圖片來源:Tyler Lab/The Cleveland VA Medical Center。

在觸覺感知接口方面,我們主要致力於連接斷肢和大腦。不過其過程非常之艱難,因為在刺激方面我們要力求精確,而且還不能損壞或改變相關神經。要想完全成功,恐怕還需一段時日。

要打造植入界面就稍微簡單些,因為我們的可選方式很多。對人體傷害最小的就是將電荷植入神經附近的肌肉。該方法在醫學界已經開始了廣泛使用,它對脊椎損傷、中風和其他形式的神經損傷都有一定的療效。另外,此種方法下,人體對電荷的排異反應小,而且電荷的更換也非常簡單。不過在執行任務時它需要的電量稍大,有時刺激效果不好。

除了將電荷植入肌肉,我們還可以將其放入神經和目標軸突附近,而這裡是神經元處理電子脈衝的核心區域,這就意味著完成刺激任務需要的電量很小,而且我們可以有選擇性的刺激某些軸突。不過它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身體會對電荷產生較強的排異反應,有時會直接將它們排出神經外。

 

手的2D繪圖:James Provost。3D繪圖: Illustration: Bryan Christie Design。

恢復觸覺:為了讓截肢患者重獲觸覺,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者通過手術將電荷植入了患者的正中神經、橈神經和尺骨神經中。這次他們用了扁平型的袖口,這種新型產品比傳統的環形袖口更有效,因為這樣電子信號更容易傳導至神經中。當精確的電子脈衝傳入電荷,患者手心和手背的特定部位就會有感覺,他們甚至能感覺到不同的質地。雖然這套實驗性系統暫時還需要外置電腦幫忙,但研發人員未來會將控制器無線化,這樣就可以方便的控制假肢了。

在這兩種方法中,較為簡單的肌肉植入法只能刺激某條神經上的一點,因此它可用於癲癇病的治療或幫助中風病人說話和吞咽。而較為複雜的神經軸突植入法,則主要用於治療脊柱損傷。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們的團隊就一直在開發此類環繞式電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神經袖口。在研發中心我們遇到過許多問題,如何在不穿透神經的情況下與其進行交互就成了難題之一。神經接觸面較小,傳統的環形電荷袖口無法完成這一任務。因此我們將神經袖口拍扁,讓其能與神經進行充分的「親密接觸」。

 這些平整電極包圍一條神經,信號可以通過8個渠道發送。圖片來源Tyler Lab/The Cleveland VA Medical Center

2014年,我們發布了最新的扁平型袖口,它內建8個接觸點,每個觸點都會負責一種刺激。現在,這種8通道的袖口已經開始了試驗,我們前面提到的Spetic,就在自己的正中神經和尺骨神經植入了這種袖口,不過另一個主要神經橈神經則依然使用的是傳統的環形電荷袖口。裝上了這些設備後,Spetic的前臂就有了20個刺激通道。

Spetic第一次進行測試時,我們完全不知道不同的通道產生的刺激在感覺和方位上有差別。我們只是緊張的打開設備,並激活了他正中神經上的一個觸點。「哇,」他馬上尖叫了起來,「我大拇指有感覺了,這是我受傷後第一次啊!」同時,這一時刻也讓我們整個團隊感到歡欣鼓舞。

經過後續的測試,我們發現這20個刺激點居然能讓Spetic的「鬼影手」上19處都起了反應,其中包括手心手背、手腕和大拇指等。

下一步,我們袖口上的觸點將增加到現有的4倍。刺激通道的增多,讓我們能有選擇的連接更多小型的軸突,這樣患者的感覺就會變得更豐富。除了觸覺,我們未來還想讓他們能體驗到溫度、關節位置、肌肉直覺甚至疼痛感。雖說疼痛這個詞有些貶義,但它確實一種重要的保護機制。在測試中,一條刺激通道就觸發過疼痛感。

眼下,我們還在繼續開發新的刺激通道,而2012年5月就植入Spetic體內的系統依然運行良好,Spetic稱當系統關閉後,他完全感覺不到這些電荷的存在。

從技術角度來說,觸發出患者的感覺是一回事,但如何控制這種感覺又是另一回事。整個過程就像說話,你需要發出聲音,但要想讓他人理解,你就要用語言將其道出。在第一次實驗中,我們就發生錯誤,造成Spetic感覺異常,當時我們發出的就只是「聲音」,而不是「語言」。


 擁有觸覺意味著,Spetic要知道假肢運作如何,不再只能依靠視覺信息。圖片來源:Mike McGregor。

在第二次測試中,我們更換了電子脈衝的模式,將刺激信號放進了大腦,不過這次測試結果依然不容樂觀。由於可選項太多,我們還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刺激模式。

為了加快測試的進度,我甚至都開始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了。由於我雙手健在,所以團隊成員在我的手指上裝了電荷,這樣就可以刺激我的淺表神經了。實驗開始後,我們發現間隔性的改變脈衝強度可以讓我的手指感覺到壓力——就好像有人在擠壓我的手指。

在我身上試驗成功後,團隊開始在Spetic身上進行測試。刺激剛剛開始時,他顯得有些迷茫,不過隨後他就稱自己感覺到了壓力,就好像將手指放在頸動脈上一樣。經過微調後,我們換了一種刺激方法,Spetic這次感覺到了溫柔的撫摸,「就像某人將手指放在我手上一樣。」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較弱的脈衝激活的神經元較少,而較強的脈衝則能激活更多神經元。此外,激活神經元數量的多少也是由大腦中神經編碼控制的,如果我們的刺激方式與神經編碼同步,患者就能感受到觸感。

掌握了簡單的神經編碼後,我們正努力探尋更為複雜刺激方式,以便讓患者能獲得更加微妙的觸感。眼下,Spetic已經可以感覺到事物的紋理,他可以區分魔術貼和砂紙,而且能感覺到物體的移動和振抖,此外他還能感覺到別人的觸摸。現在,Spetic使用假肢時變得更自信了。

眼下我們正聯合其他實驗室共同打造一套植入式的刺激系統,只需帶上專門打造的擬人化觸感假肢,就能完成許多簡單任務。預計該項目3年之內就能完成,5年就能開始臨床測試。

 主人與我:目前,完全可移植的觸覺系統還在開發中,將在5年內可用於臨床試驗。圖片來源:Mike McGregor。

打造一個能帶出實驗室的複雜神經刺激設備可不容易。假肢需要持續監控數百個觸覺和位置傳感器,並實時將數據回傳給刺激器,隨後,這些數據就會被轉譯成神經編碼傳給神經。與此同時,我們的系統還將通過記錄殘肢上16塊肌肉的運動習慣來推測用戶的意圖。這些數據也將被編碼並回傳給身體產生刺激信號來驅動假肢。總的來說,該系統最終會擁有96個刺激通道和16個記錄通道,此外,我們還要最大限度的減少刺激的延遲。

在系統的改進過程中,我們試圖找到觸點的最佳數值。如果我們使用3個扁平電荷袖口(每個有32個觸點),我們就能在手上創造96個觸點。那麼我們到底需要多少刺激通道呢?經過這些通道的信息又如何來調整和轉譯呢?

想要打造一個無需外置電腦的獨立設備,我們需要在假肢中植入微型處理器,並讓其肩負起給電荷袖口發刺激信號的任務。此外,這些電荷也必須堅固耐用,能在人體內長時間工作。

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工程挑戰,不過如果我們成功了,這項觸覺技術就將影響全世界。不光截肢患者,普通人也能獲得全新的觸感,醫生可以通過手直接感知嬰兒的心跳,而掃雷專家則摸摸線就能知道到底該剪哪根了。

如果一切順利,這種設想在未來十年內就能成真。感覺能幫我們分清彼此,如果將這種能力教給機器,就能擴展人的控制範圍。當然,許多人的真正願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再次感受到愛人手心的溫度。

via IEEE Spectrum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高科技幫助截肢者將假肢與患者的身體融為一體
    研究人員報告稱,新的「頭腦控制」假肢可以使截肢者重獲觸摸感,並更輕鬆地穿越日常生活。成功案例僅涉及瑞典的三名患者。但是所有人都與人造肢體生活了三到七年-從工作到滑雪,劃獨木舟和冰上釣魚,都將其用於一切。與傳統的手臂假肢可能不舒服且難以操縱不同,新的手臂假肢直接與天然手臂其餘部分的骨骼,肌肉和神經連接。
  • 一周極客科技盤點 | 讓截肢者重獲觸覺的神經義肢技術;人造流星雨...
    圖源:Plantagon可讓截肢者重獲觸覺的神經義肢技術日前,一款名叫「Luke」的假肢手臂被宣稱可以讓假肢使用者重獲觸覺。該假肢開發者為 Segway(平衡車)的發明人 Dean Kamen。這個假肢稱為神經義肢,手指和手的行動受使用者的神經衝動控制。研究人員發現,增加機械假肢的使用觸感可以減少人產生「幻痛」的感覺,這是許多截肢者都有過的不愉快的體驗。通過增加感官反饋,截肢者可以更清楚地體驗自己行動的過程。
  • ...例奧託博克Genium智能假肢在杭州眾康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成功安裝
    杭州眾康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完成浙江省第一例奧託博克Genium智能假肢,患者張某某因車禍意外造成大腿截肢,為了實現他的行走夢,杭州眾康假肢矯形器有限公司根據他的要求為其安裝上了全球先進的智能假肢Genium,公司技術總監陸克站老師為其量身定做了MAS改良型大腿接受腔,該接受腔方案也代表了目前全球先進的大腿假肢接受腔解決方案
  • 可以感知觸覺的假肢:複製神經反饋迴路,讓截肢者行走更容易
    可感知觸覺的假肢這個假肢試圖複製神經系統的反饋迴路但使用假肢的人沒有這種腦-足循環反饋迴路,這會讓他們更難自信地走路。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貝爾格勒大學和弗萊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型仿生假肢,刊登在《今日自然醫學》上,它試圖通過讓截肢者重新「感覺」身體截止的表面,讓他們能更容易行走。
  • 這些價值172萬的智能假肢,讓廣東16名肢殘人重新有「手」
    在當天的活動上,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向廣東省殘疾人公益基金會捐贈智能仿生假肢(手)16隻,價值172多萬元。16隻智能仿生假肢(手),將幫助廣東省16名肢殘人重新有「手」。 今年國際殘疾人日主題是:賦予殘疾人權力,確保包容與平等。
  • 36氪首發|自主研發智能電動假肢,「健行仿生」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
    BionicM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專注於智能可穿戴機器人的國際化研發公司,意在通過將人型機器人技術和身體的有機融合,設計出全新的機器人式智能假肢,目前在日本東京和中國深圳同時設有辦公室,並在兩地同步運營。
  • 他9歲截肢拄拐15年 如今融資數千萬研發智能假肢 團隊皆出自名校
    鉛筆道9月7日訊,智能助行機器人產品研發商BionicM(中文: 據天眼查App顯示,BionicM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專注於智能可穿戴機器人的國際化研發公司,基於東京大學JSK機器人實驗室(全球有名的機器人實驗室)的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出了全新的動力式智能假肢,以期幫助提高殘疾人的移動能力,提高生活品質。目前在日本東京和中國深圳同時設有辦公室,並在兩地同步運營。
  • 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截肢者更精確地控制假肢
    打開APP 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截肢者更精確地控制假肢 教育新聞網 發表於 2020-03-31 10:43:29 商業假肢,甚至是現代的假肢,也都無法接近自然界創造的假肢,從而使運動感覺脫節而虛假。 在周三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密西根大學的外科醫生和計算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報告了一種新程序,該程序可以捕獲截肢過程中被切斷的手臂神經中的電信號,並利用這些信號來指導假手的精細運動。這項工作是將人類生理學與機器人技術更好地整合在一起以改善人造肢體功能的眾多努力之一。
  • 機器人式智能假肢研發商「健行仿生」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希望BionicM砥礪前行,融合日本領先世界的人形機器人科技與仿生學技術,將領先世界的智能電動假肢帶給全球用戶,成長為個人移動解決方案行業世界級智能製造公司。」公司通過將人型機器人技術和身體的有機融合,設計出了全新的機器人式智能假肢。通過假肢搭載的傳感器,實時感知用戶意圖和環境變化,控制電機輸出合適的力矩和速度,提供動力幫助用戶更好更輕鬆地行走。BionicM旗下智能電動假肢健行仿生創始人兼CEO孫小軍博士9歲不幸截肢,15年拐杖生活。
  • 智能人形假肢研究獲新進展:有望解決肢體缺失帶來運動受限難題
    記者7月19日獲悉,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電測技術及智能控制研究所孫金瑋教授和他的團隊成員曹天傲、劉丹、王啟松、白鷗等人完成的一項課題「用於仿生機械手的可穿戴可攜式實時控制手勢識別系統」,7月3日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專業期刊《物理學雜誌》上,同時被收錄於英國皇家物理學會期刊平臺科學資料庫中。
  • CES2020:BrainCo展示新型假肢 可通過"意念"控制
    據外媒CNET報導,BrainCo公司近日開發了一款由AI驅動的新型假肢,可與截肢者的腦電波和肌肉信號配合,以感應他們想要進行的動作。這款產品目前正在等待FDA等待批准,曾被《時代周刊》評為2019年百大發明之一。 BrainCo 周一在CES 2020上公布了其假肢的最終模型-該公司預計這款產品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在美國上市。
  • 智博會|用意念可控假肢 十大「黑科技」讓人腦洞大開
    紅網時刻8月23日訊(記者 何青)用意念可控假肢,可被人體吸收的電子器件……今日,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發布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這些炫酷,又有「生活溫度」的「黑科技」讓人腦洞大開。「黑科技」創新產品徵集與發布活動作為本屆智博會的系列活動之一,以「探尋黑科技 創新 炫未來」為主題,自2018年7月18日啟動,通過騰訊全網發出網絡徵集,結合機構推薦。最終,10項創新產品從1082項「黑科技」申報材料或推薦材料中脫穎而出。
  • 如何助力智能假肢和皮膚移植?
    電子人造皮膚對疼痛刺激的反應就像真實的皮膚一樣,並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和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方法鋪平了道路。  由該電子人造皮膚組成的原型設備模仿人體近乎即時的反饋反應,並能以神經信號傳到大腦的相同光速對疼痛感做出反應。
  • 上肢假肢(手假肢)的日常康復訓練方法
    同時,手部截肢的康復也是假肢康復界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手部的功能相對於下肢有著明顯的優越,人類的手指十分靈敏,可以感覺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動,而在假肢康複方面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任重而道遠。隨著科技的發展,手部截肢患者的康復情況也隨之改善,目前,手部假肢康復主要有2種方案,裝飾性和功能性。那麼,安裝這類假肢的患者怎麼才能靈活的使用假肢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解日常使用中需要了解的地方。
  • 腦控假肢,才是截肢患者的「升級」福音
    | 內容整理自人工智慧行業觀察、 DeepTech深科技,侵刪當人類的意識能夠直接控制機器的運動時,科幻 「教父」 詹姆斯・卡梅隆的系列大片中展示的人機共生畫面與賽博朋克情節,就真正實現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人體的運動功能受損。罪魁禍首可能是任何東西,從肢體損傷到神經肌肉疾病。
  • 《極客出發》以人為本 關注智能假肢造福殘障人士
    科技的發展正在悄然改變殘障人士在社會中舉步艱難的局面,假肢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2.0時代,近年來,仿生和電子技術在假肢領域廣泛應用使得這些智能假肢造型逼真且功能實用,被稱做「明日鐵拳」,他們不僅完善了殘障人士的身體拓展了他們的餘生,更傳遞出一種力量,那就是科技以人為本。本周,《極客出發》的主題是智能假肢。
  • 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癌症早篩AI、ET工業大腦等入選
    所謂「黑科技」,不僅僅要夠炫酷,更要有足夠的「生活溫度」,實現真正的人性化。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些「黑科技」的魅力吧。智博會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發布現場。新華網張免攝8月23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發布。
  • 這款高科技假肢不僅逼真 還能藉助AI「記憶」日常...
    (圖源:Unlimited Tomorrow官網)一種製造高科技假肢的低成本新方法旨在讓世界各地的截肢者,尤其是兒童,更容易使用這些設備。在拉斯維加斯科技展上,為Arrow Electronics公司做市場營銷的艾拉·斯卡奇利(Ella Scarchilli)告訴《每日郵報》,即使考慮到保險,標準的高科技假肢也會讓一個家庭自掏腰包,花費數萬美元。Unlimited Tomorrow的設備目前的售價約為1萬美元。公司希望在年內將成本削減一半。
  • 思維控制假肢?美媒:讓截肢者重新有「感覺」或不再是夢
    美媒稱,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推進一項技術,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幫助癱瘓的人重新利用四肢,或者讓截肢者利用他們的思維控制假肢並與電腦互動。據美國每日科學網8月5日報導,這個研究小組一直致力於改善腦機接口,一種被植入患者大腦表面的頭骨下面的裝置。
  • 思維控制假肢?美媒:讓截肢者重新有「感覺」或不再是夢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導 美媒稱,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推進一項技術,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幫助癱瘓的人重新利用四肢,或者讓截肢者利用他們的思維控制假肢並與電腦互動。據美國每日科學網8月5日報導,這個研究小組一直致力於改善腦機接口,一種被植入患者大腦表面的頭骨下面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