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老司機了,車輛進水後千萬不要點火發動,因為氣缸內可能會進水,曲軸會通過連杆推動活塞壓縮進入氣缸內的水,但水是不可壓縮的,因此氣缸、活塞、連杆和曲軸肯定有一個會損壞,一般是連杆居多!
連杆斷裂,敲破缸體,輕則發動機大修,重則報廢!這就是試圖壓縮水的後果,但世界萬物都不是那麼絕對,如果施加以無窮大的壓力,從理論層面上來看水是否真的可以被壓縮?
空氣是我們最常見的可壓縮物質,比如空壓機就是幹這個用的,當然我們還能看到二氧化碳氣罐,也能看到氧氣罐甚至煤氣罐,空氣能被壓縮是因為分子間隙非常大,比如氧氣在室溫下分子間距大約為3納米,而氧分子的直徑大約為0.3納米,從理論上來看,如果將氧氣壓縮到分子挨個排列的話,大約可以壓縮1000倍,也就是1000個大氣壓,當然這個基本不太可能,一般的氧氣瓶大氣壓也就150個左右!
跟氣體相比,液體和固體的分子間距就小多了,但並不是說沒有,它仍然具有一定的間隙。
相對而言固體分子的間隙比液體分子之間的間距要小一些,但對於我們一般的壓縮而言,液體和固體都是不屬於可壓縮的物質,但由於液體的流動性,因此我們會用液體中的水或者油類用作傳遞力的介質,比如萬噸水壓機或者油壓機。
水有一種奇怪的特性,即溫度高和溫度低水的體積都會膨脹,只有在3.98℃時的體積是最小的!這是水分子的氫鍵在其作用,結冰後分子之間的連接會形成規則的六邊形結構,因此體積反而會變大!而水分子之間的連接不能形成共價化學鍵,因此水分子的分子間距會遠大於水分子原子間化學鍵的距離,這個距離我們在分子級別上壓縮水的機會!
但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壓縮都不會大幅減小水的體積,因為這需要極大的壓力,比如在100MPa的壓力下水的體積才會減少4%,也就是1000個大氣壓左右,比如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壓力大約就是1100個大氣壓,因此在這個深度的水密度要比海平面上的海水大約要高4%左右!
不存在水原子,因為到了原子這個層面,水分子式H2O都會被解離,事實上也很簡單,因為壓縮會伴隨著超高溫出現,當溫度升高到2000-3000℃時,這個能量超過了水分子結合的鍵能,因此水被解離成了氫和氧!
有朋友認為繼續壓縮,氫原子的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與與質子中和成中子,其實這個結果最終確實會發生,但事實上會先經歷另一個過程,因為繼續壓縮下的超高溫會導致氫原子的電子會游離,而原子核靠的比較近,形成一種金屬氫的怪異物質,因為存在自由電子,它是會導電的!
假如壓力繼續增大,原子核靠的更近,假如這種氫是輕水,即解離後是H2(氕),那麼在伽莫夫因子條件下,它們將在一定概率下穿越庫侖斥力壁壘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氕的質子鏈反應第一步!
1H+1H→2D+e(+)+v,ΔE=1.442MeV,Q(v)=0.265MeV ;
上述就是氕氕的聚變反應!
如果這種水中含有重水,那麼解離後的氫原子就是D2,也就是氘,請勿小看這個氘,因為它的存在會讓聚變的條件更容易發生!而且產生的能量會更大!
2D+1H→3He+γ,ΔE=5.494MeV;
氘有一個中子和一個質子,它與氧結合會形成重水,在自然界中的比例小於萬分之二!
如果繼續施壓這些物質會繼續反應,氦三結合會形成氦四,而氦四後的反應順序則為:
氦-4 → 鈹-8 → 碳-12 → 氧-16 → 氖-20 → 鎂-24 → 矽–28 → 硫–32 → 氬–36 → 鈣–40 → 鈦–44 → 鉻–48 → 鐵–52 → 鎳–56
只要無限施加壓力,這就是物質轉變的過程,最終這個無限壓縮的水將會變成鐵,因為鎳-56會衰變回鐵,鐵以後再無限壓縮,那麼它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到了鐵之後的壓縮就像超新星爆發的恆星鐵核坍縮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這是壓縮而不是超新星爆發,但坍縮過程幾乎一樣。繼續壓縮出現的變化:
電子會被壓縮到原子核周圍,形成電子簡併態物質
這是電子簡併力提供的一種支撐力,它並不屬於四大作用力,而是費米子不能處於同一個能級,它會阻止繼續壓縮而成為電子兼併態物質。
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與質子中和成中子,形成中子簡併態物質。
繼續施壓會形成夸克簡併態,直至夸克簡併態也也無法支撐最終坍縮成沒有直徑的黑洞
以上是對水無限施壓的一系列後果,這個過程從水開始,會歷經各種元素到鐵,然後成為電子簡併態物質,中子簡併態,夸克簡併態最終成為黑洞,可能宇宙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過程,但地球上是不可能達到這個條件的,因此我們只能從科學角度上做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