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色」的歷史

2020-10-05 孫紹清

牛頓用稜鏡驗證了光色混合的原理,破解了困擾了人類幾千年的顏色之謎。可惜他只摸到了第一把鑰匙。他後半生一直困擾於,按照自己的理論,何以用顏料怎樣都混不出白色。無數失敗的實驗一直做到去世。

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光色混合和減色混合的區別。一直在相反的方向上在尋找答案。

第二把鑰匙在他死後的幾年後被一名德國版畫家 Le Blon 拿到。他第一次確定了減色混合的三原色是紅藍黃,此三色可以混合出黑色以及所有顏色,以此成功實驗了最低成本的套色印刷。且首次提出了加色混合 impalpable color 和減色混合 material color 的區別。

別說後者,僅將原色縮減為三種就已是革命性的裡程碑。上述兩個顏色理論裡最重要的發現都發生於1700s~1730s年間。往前退三四百年,首次提出的原色是Aristotelian:五種,紅橙紫綠藍。

然後最接近的是達文西:白黃綠藍紫黑。可惜他黑白也算在原色裡,否則他就能發現色輪(將原色按環形排列)

綠色不再被認為是原色,依賴於色料工藝的進步,因為它很難混得直到今天,藝術家們也需要下功夫學習如何混出自己想要的綠色。這裡有一個關鍵性知識點。

畫家們通常用六原色來混色(三原色分別有冷暖版本)相對靠近的原色混出來intense間色,相對遠離的原色混出來 muted 間色。這裡綠色的兩個版本差距最大。只有冷黃+G藍能混出鮮亮的綠色,暖黃+R藍只能混出韭菜花

甚至比韭菜花還難看的醬泥色。而純的藍色是貴而難得的。如果用群青普藍是基本不可能混出正綠的。即使是鈷藍天藍這種偏冷的藍,顏料不好(透明度不高,色料不純)也混不出來。

顏料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會認為綠色屬於原色(無法通過混合得到)是很正常的

水彩混綠色尤其難。我做了一些混色試驗,DS 家的群青PB29和鈷藍PB28,與冷黃PY150,都只能混出很灰很灰的綠。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彩廠商的最常用藍色。

我還有一個韓國牌子的水彩,以過度妖豔的合成色料著稱。用它家的 Cerulean Blue PB15:3,是我唯一成功能混出了鮮亮的綠色。

人類認識顏色的兩大工具,一個是色輪,解決了Hue的所有謎團。

另一個是 HSL(Munsell color system)一直到1930s 才被發明。簡直是天才。

往水彩顏料裡加水,降低的到底是飽和度還是明度這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我看了這張圖才明白

補一下基礎背景。

加色混合(光色混合)越多顏色疊加越接近白色。就是牛頓稜鏡的反推。RGB顏色體系就源於此,顯示器的顯色原理。

減色混合(顏料混合)越多顏色疊加越接近黑色。因顏料呈現顏色靠的是反射光,沒吸收的波長就是我們看見的顏色。只反射綠色人眼看見的就是綠。CMYK、繪畫、印刷的基礎。

色彩理論或者說彩色視覺的發展,離不開物理學家,跟人類對光(波)的認識同步。牛頓走出了第一步。然後是提出了電場和磁場以波在空間中傳播的Maxwel,他提出了RGB三原色,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用濾色器拍的)。然後是雙縫實驗的託馬斯楊(波粒二象性的基礎),因他同時也是眼科醫生,提出了假設

HSB和HSL的H代表Hue色相。孟塞爾把hue按紅黃綠藍紫分成十個大格,100個小格。說到色相該怎麼劃分區間,這裡的莫名其妙跟音樂差不多。傳統上把彩虹分為7色,但有的版本是青(cyan)藍紫,有的版本是藍靛(indigo)紫。音階八度也劃分為7區。實際是不同文化裡,有四音的,五律的,鋼琴調音用的還是12平均律

S都代表Saturation,譯法有飽和度、彩度、純度、色度 chroma。

B是brightness,L是lightness,或V(value/tone),相關譯法是明度、亮度、灰度。

HSB(HSV) 和 HSL (HV/C) 的關鍵區別在於對飽和度的定義,對亮度的測量標尺。

映射到三維色彩模型的話,前者是倒三角錐,後者算是個球型。

我隨便找了兩個顏色。左圖是high chroma 極值的 Cyan。右圖是個飽和度和亮度都中等水平的藍色。HSL和HSB這兩個模型描述它倆的數值是很不一樣的。

Cyan在HSL裡亮度是50%,在HSB裡是100。

因為HSL裡L的0~100是從白到黑。HSB裡B的0~100是從純黑到該色色相的最高純度。

反正知道兩者不能完全互換就行了

相關焦點

  • 科學的未來是:藝術
    因此,科學與藝術的聯姻,將有利於科學理論的發展!尤其是當科學發展遭遇瓶頸時,藝術所帶來的「靈感」(其本質就是隱喻和類比),可能會使科學產生新的突破!因此,本文實際上是講科學與藝術的共通之處:隱喻與類比!——本質上,就是在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間,找到微妙聯接。而這思維方式,無論是科研領域、還是教學領域,中國基本沒有這種傳統。
  • 館藏天津丨塵封百年的植物科學畫——《科學與藝術——北疆博物院...
    館藏天津丨塵封百年的植物科學畫——《科學與藝術——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學畫展》開展 2019-11-15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促進
    科學與藝術相互啟迪,從而產生無限的創造力;在達成健康的人格、成就有價值的人生中,科學與藝術具有同等提升作用。 藝術為科學家提供攀登科學頂峰的靈感,給科學家帶來巨大的創造力,這是一段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佳話。
  • 重彩藝術理論之二:重視中西方色彩
    >  中國的五色對應陰陽五行,中國五色是廣義上的科學,和西方色彩體系不是一回事。陰陽五行中的色彩構造圖式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基礎,它不是迷信,它是古代認識世界的語言。若濫用就是巫術。  中國五色不是科學的表現物象,而是中國古代認識世界特有的一種方式。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很不科學,也很粗糙。中國五色在中國歷史上它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扮演很重要角色作用。
  • 現代派繪畫實踐,打破了繪畫視覺,讓科學和藝術更加完整
    他們把過往和現在的一切現實主義的繪畫一律稱為「學院派」,把透視、造型和經過千自年摸索探求,作為人類的寶貴藝術經驗積累起來的所有繪畫規律統統推翻,把一切生動具體地描繪對象的作品斥為低能的「模仿」,一步一步地把繪畫變成了所謂「純繪畫」。
  • 從哈勃談起,當科學披上藝術的外衣
    科學被真實不虛的藝術包裹,會綻放出非同一般的魅力;但是被一知半解者裹挾,則不知會被卷往何處。人類是一種易於受到蠱惑的動物,然而藝術正是一種「蠱惑」人類的方式——人們也樂於被藝術蠱惑。所以當科學被藝術上色的時候,我們發現沉悶的科學原來如此繽紛多彩。
  • 「PPT模板」莫蘭迪色個人藝術作品集
    滿滿的藝術氣息......哈嘍周五好啊,這周大家選出來的主題是莫蘭迪色個人作品集,之前還和小夥伴提到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到這個色系就特別容易犯困。在我的構想中還是偏藝術作品展示,所以找的圖片素材或者說佔位也是這個方向的,當然這些大家都可以後續去替換。
  • 經典之作,吳冠中手稿《探聽藝術與科學相呼應》
    他珍視藝術的整體效果,畫面的局部絕對服從全局的需求,他大膽用拖泥帶水皴、邋遢透明點,有意將自己的作品命名為「萬點惡墨圖」。藝術規律沒有國界,不分古今,只是人們認識規律有早晚,有過程,有深淺。威尼斯畫家弗洛內茲(Veronese 1528-1588)以色彩絢麗聞名,有一次面對著雨後泥濘的人行道,他說我可以用這泥漿色調表現一個金髮少女。他闡明了一個真理:繪畫中色彩之美誕生於色與色的相互關係中。
  • 科學和藝術可以雌雄同體嗎?
    7.科學的大師也是藝術的大師也別以為科學真不懂藝術,別拿科學家老實當傻瓜。納什在諾貝爾領獎臺上,連著說了三個不知道,這是一個科學大家虛懷若谷的表現,也有人說他精神病,(納什的確有精神病,家族的好幾個知名學者,都是精神病。
  • 「我是科學家」演講:分享科學與藝術交融案例
    活動現場,演講嘉賓分別從科技傳承傳統文化、科學成果可視化、幾何機器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幕後故事和教AI進行藝術創作等角度,分享了科學與藝術交融的精彩案例與科學故事。「我希望能用科學技術的方法去融合藝術與設計的思想,從而讓傳統文化裡面非常精華的一些元素在科技時代呈現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演講嘉賓王國燕:《用視覺藝術捕捉前沿科學的精彩瞬間》  在題為《如何用視覺藝術,捕捉前沿科學的精彩瞬間?》的演講中,中國科技大學助理研究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傳播理論專委會副會長王國燕分享了她與前沿科學圖像設計的故事。
  • 來自空間與藝術相碰撞的奶茶色系婚禮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你們的故事也許是從一架鋼琴開始愛如「藝術」藝術的傳遞形式凸顯情感交織,色彩層疊交匯,碰撞愛情火花奶茶色(設計中融入了建築以及空間結構的幾何元素加入建築藝術的空間設計結構豐富,層次明顯但是又把厚重感和輕盈感的尺度把握的很好通過線條的形式和立體的幾何相碰撞從而形成更散發的空間結構
  • 藝術與科學同行——錢學森對藝術的認識和修養
    錢學森常說,他在科學上取得的一點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他說過「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後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了科學創新思維」。夏炎,《科學中國人》副總編輯。錢學森的夫人蔣英曾這樣說過:「那個時候,我們都喜歡哲理性強的音樂作品。因此,我們常常一起去聽音樂,看美展。我們的業餘生活始終充滿著藝術氣息。不知為什麼,我喜歡的他也喜歡……」即使在美國整整5年的軟禁生活裡,錢學森吹豎笛,蔣英彈吉他,共同演奏古典音樂,以排遣孤獨和煩悶。錢學森對藝術的認識是深刻而全面的。
  • 北歐歷史藝術匯總——芬蘭博物館完全攻略
    藏品涵蓋20世紀的芬蘭藝術、15~18世紀的歐洲藝術、現代藝術等。、人種、技術與科學方面的收藏品。省立博物館展品包括4艘汽船,上萬件藏品,以及數以千萬計照片等,展示了該地的歷史和藝術。汽船就停泊在附近岸邊,向人們展示著湖區水上交通的發展歷史。
  • 當科學碰上藝術?今晚相約雲上「聽月」!
    當科學碰上藝術?今晚相約雲上「聽月」!今晚7:30第五期【聽月】科學與藝術沙龍之「細推物理須行樂——李政道的科藝情懷」帶你體會不一樣的中秋!掃碼看直播!
  • 科學與藝術、宗教的區別、界限何在?
    相對於這個界限,我們的藝術、宗教又在哪裡?藝術、宗教、科學都是經常被提到的概念。因為這些是我們人類自身特有的基本現象。那麼,這三者到底是什麼關係?歷史上,藝術和宗教經常是聯繫得非常緊密,比如,宗教場所裡通常有繪畫,宗教活動則經常與音樂相關。在很多情況下,宗教需要藝術,藉助了藝術。也就是說,宗教常常很藝術。同時,人們也熱議科技和藝術的關係。可以說,目前科技對藝術的影響非常大,上午帥立國教授已經講到。
  • 牛頓、巫術和宗教:論藝術和科學、宗教的關係
    1727年3月31日,英國歷史上,乃至於整個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牛頓與世長辭。英國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把他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那麼,這個其實不僅僅表現了東西方思維上的一個區別,而且還涉及到了藝術、宗教和科學的關係上。
  • 高一作文|杭州學軍中學期中:科學與藝術
    ,且體現對「科學」與「藝術」關係的思考。)反觀歷史長河之中,不乏傑出的科學家同時擁有極高的藝術修養的例子(使用簡練精準的語言並運用例子,有力反駁「科學研究者應潛心書齋、窮經皓首」的觀點);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發現理科老師們生動活潑的一面(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引發共鳴)。科學與藝術本來就很難分開,這樣將兩者強行割裂的行為,是很難讓人理解的。(適時小結,批駁將科學和藝術割裂的行為。)
  • 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在渝成立
    據了解,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學院是重慶九龍坡區、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南大學三方共同努力籌劃的成果。早在2019年10月25日,九龍坡區與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南大學洽商共建科學與藝術學院,就學院籌建達成了初步意向。一年多的時間裡,三方多次進行會談研討,展開實地考察,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並於近期完成《「科學與藝術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用科學來解釋藝術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工程師
    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工程師,65歲的塞拉奇尼試圖透過科學的稜鏡揭示藝術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譬如,為何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需要立即安裝減震儀。「大衛的重心已經下降了好幾釐米。」用塞拉奇尼的話來說,這尊西方美術史上最受推崇的男性人體雕像已淪為「對地震毫無抵抗力的高危病患」。
  • 科學與藝術,為什麼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科學與藝術都源於自然,同樣是人類認識和探求自然真善美的一種手段。法國作家福樓拜也說過,科學和藝術總在山頂重逢。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曾說過,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副教授梁琰進行了題為《為什麼要融合科學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