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上,物理研究所和國家天文臺分別將多個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現象進行藝術化設計後,做成了井蓋塗鴉,成了「網紅」作品。在大多數公眾覺得可愛、有趣的同時,社會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在井蓋上塗寫公式,純屬作秀,「汙染環境、影響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應該潛心書齋,窮經皓首」。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700字。
命題說明:本題來自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2020級高一期中考試。
命題方向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
學會學習:學會學習、勤於反思
人文底蘊:人文情懷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本題目材料是一則新聞:在中科院舉辦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上,物理研究所和國家天文臺分別將多個物理公式、天文現象等進行藝術化設計,做成「網紅」井蓋塗鴉,引發公眾的討論。題目圍繞將科學公式、天文現象做成井蓋塗鴉是否合理的問題,設置爭論語境:大多數公眾持支持態度,認為這種形式可愛、有趣;也有人發出反對聲音,認為其純屬作秀、汙染環境、影響市容,破壞了科學研究的嚴肅性。考生要在這一具體情境之下展開聯想和思考,圍繞要針對此闡述自己的想法,不可脫離材料泛泛而談。
2.典型任務的限制。任務要求考生就「井蓋塗鴉事件」展開「聯想和思考」,必須圍繞以上事件引發的爭論談自己的想法,由此限制了寫作的重心,不可脫離材料和中心事件。「明確文體」雖未對文章體裁進行明確限制,但這是一道時評類材料寫作題,材料既包含了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陳述,又包含明顯對立的兩方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對這兩種對立的觀點進行思辨,故而以寫作議論文為宜。
3.價值判斷的限制。「大多數公眾覺得可愛、有趣」,「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認為在井蓋上塗寫公式,純屬作秀,『汙染環境、影響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應該潛心書齋,窮經皓首』」是考生要進行思辨的兩種對立觀點,實質上是要求考生思考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科學研究與科普教育的關係,它們之間並不是對立的、割裂的,而是關聯的、相輔相成的。
開放性
1.立意角度是開放的。材料中關於「井蓋塗鴉事件」的對立觀點,其本身均是存在合理性的。支持井蓋塗鴉的觀點站在吸引公眾注意、激發科學興趣、推動科學普及的立場,看見此做法的利;反對者則認為這一做法過於注重形式,勢必帶來對外在聲名的過度追求,帶動浮躁的風氣,指出此種做法存在的隱憂,而井蓋塗鴉的形式科普效果究竟如何,也未可知。從該事件出發,探討科學與藝術的關係,或者說科學與人文的關係,既可站在贊成的角度,也可站在反對的角度,亦可同時看到兩者的合理性,言之成理即可。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扣住材料中「科學」「藝術化設計」「井蓋塗鴉」「作秀」「汙染環境」「窮經皓首、潛心書齋」等詞,考生可以由「井蓋塗鴉」這一具體形式聯想到科學的藝術化,思考科學的藝術化是否是作秀、科學家是否應該只專注於專業知識、科學是否只是嚴肅理性而無法與感性的藝術結合,由此聯繫生活經驗、個人感受、著名科學家的事例等,深入思考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科學專業研究和人文情懷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考生的聯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解題
這是一道「二元思辨型」作文題。題目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陳述「井蓋塗鴉事件」;第二部分提出公眾對於該事件的兩種態度,即贊成和反對兩種觀點。探討的是科學與藝術、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兩種看法都具有合理性,贊成方可以從藝術對科學普及的推動作用等角度入手,反對方則可以談論過度注重形式對於科學研究的損害等。「二元思辨型」作文側重考查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可以站在贊成或反對的角度,也可以將二者結合,但無論持何種觀點,在行文時這兩種觀點都要涉及,不可僅談論其中一種觀點,從而造成思維上的局限性。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勿讓科學雲端獨舞。
2.科學需要靜下來。
3.科學傳播,須破陳規。
4.普及科學需要親民化、生活化。
5.藝術增色科學。
……
偏題立意:
1.生活與藝術。(偷換概念,將「科學」偷換為「生活」)
2.科學創新。(「科學」和「藝術」是兩個概念,科學的藝術化並不等同於科學創新)
3.提防面子工程。(未緊扣材料中的問題,有套作之嫌)
……
下水文
給科學以藝術,給藝術以科學
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某考生
(標題就十分出彩,直接亮明觀點,且體現對「科學」與「藝術」關係的思考。)
在人們的認識中,科學與藝術,似乎很難碰撞出火花。揆諸現實,在公眾科學日上的「井蓋塗鴉」,就遭受了質疑,有人認為這「純屬作秀」。(單刀直入,緊扣材料,點出「井蓋塗鴉」遭受質疑的原因是人們認知中對科學與藝術的割裂。)
誠然,在井蓋上塗鴉,確實存在汙染環境、影響市容的問題,且有作秀之嫌。但是有的聲音居然認為「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應該潛心書齋,窮經皓首」,這是多麼死板的觀點啊!(讓步,先承認對方觀點中的合理之處,然後對其不合理之處提出質疑。)
反觀歷史長河之中,不乏傑出的科學家同時擁有極高的藝術修養的例子(使用簡練精準的語言並運用例子,有力反駁「科學研究者應潛心書齋、窮經皓首」的觀點);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發現理科老師們生動活潑的一面(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引發共鳴)。科學與藝術本來就很難分開,這樣將兩者強行割裂的行為,是很難讓人理解的。(適時小結,批駁將科學和藝術割裂的行為。)
在我的觀念中,科學與藝術更像是共同組成一個人的兩部分:科學是人的骨架,支撐著人體的基本結構,也為藝術的依附提供了載體;藝術是人的血肉,把光禿禿的骨架填充得飽滿生動。科學單單只有骨架,是很難讓大眾接受的;藝術失去了科學的支撐,就只剩下浮華而空洞的皮囊,也沒有持久的吸引力——只有讓科學和藝術組成一具完整的軀體,才是具有吸引力的、生動活潑的,才是能讓大眾接受的形式。(承接上一段反駁對方觀點後,論說科學與藝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難以分割的,比喻生動貼切,正反結合。)
所以,科學與藝術的最優解是相互依存,共同進步。(明確提出觀點:科學與藝術需要結合)社會需要「窮經皓首」的鑽研精神來引領科學的進步,對理論和公式有更深的理解。(讓步,承認「窮經皓首」精神對科學研究的必要性)但「一心只讀聖賢書」也是不可取的,失去藝術的傳播,研究成果僅是個別人的思想,人一旦去世,就什麼也沒有給這個世界留下。(指出「窮經皓首」這一做法走向極端後的結果,由此證明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必要性。)只有學著將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將科學融於藝術,用藝術傳播科學,才能為社會的科學水平、大眾的文化水平做貢獻。(適時小結,科學與藝術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鍾揚院士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深入青藏高原尋找植物種子,即使身體抱恙也堅持上高原。正是這樣對科研充滿熱情的人,更加重視公眾認知水平的提升。他投身於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之中,以工科之筆寫下一段段語句精練而優美的介紹,散落於自博館的各個角落。這樣的科普熱情,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給科學以藝術,給藝術以科學」。(貼切提煉、運用鍾揚院士的例子,以具有鑽研精神的鐘揚院士仍熱衷於科普、積極投身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證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才是正確的做法。)
因此,請破除印象中藝術與科學的隔閡。(懇切、呼籲的語氣,增強親近感和說服力。)它們不是涇渭分明的兩條河流,也不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它們是社會這棵大樹上的根系與枝葉,科學不僅需要像根系一樣向下深入探索,也需要藉助藝術的枝葉來獲得大眾的關注與認可。(又一次使用生動貼切的比喻,強調科學與藝術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給科學以藝術,給藝術以科學,它們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文化的繁榮。(點題,重申觀點,點明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積極意義,有力結尾。整篇文章緊密圍繞中心觀點「科學與藝術需要結合」,一氣呵成,議論鞭辟入裡、環環相扣,又兼具斐然文採,實屬佳作。)
(來源:新課標大語文。本號尊重原創,公益推薦,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