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萌物,貓貓狗狗和人類小孩擁有不同的粉絲涵量
如果是萌寵的po主,它可以收穫上至老漢下至猛漢的關注,但如果是萌娃,就可能只剩下一群少女少婦在那裡捧了
為啥人類喜歡貓狗等寵物甚於喜歡小孩?
這事兒,還得從人類在進化中失掉了體表毛茸茸的體毛開始說起:
◎◎
幾乎所有動物行為學方面的理論都會透露給你一個信息:群居動物都是通過梳理毛髮來增進親密感的
如果你是一隻毛茸茸(的動物)
那為別的毛茸茸撓痒痒、按摩、捉蝨子、扯草籽、把毛髮打結處給理開、用嘴給他的毛焗油,能增進你在他面前的好感度
真的嗎?為什麼本毛茸茸想要混個臉熟,卻要這麼累,非得做搓澡工?
老子偏要罷工怎的!
老子偏要命中孤寂、天煞孤星、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禁慾冷淡、高貴冷豔……那樣超帥的怎麼地?!
▼
但是你不會選!
你不會選!
不會選!
揉毛茸茸的東西超治癒的為什麼要拒絕?
▽
你看,動物們不管是群居類型的還是索居類型的,遇見了之後都要互相聞聞蹭蹭舔舔咬咬親親
就算你獨居的,再高冷,見到別的獨行俠也一秒破功
這個你可以用同類當中隱藏的社會性來解釋
但是,下一個你完全解釋不通啊:動物們除了在自己的圈子裡揉啊揉之外,還做了完全背離群居動物社會性建立的事情!
說明白點,就是它們對別的動物也伸出了罪惡的魔[mao]爪
►萬物皆可擼的貓
►萬物皆給捉蝨子的猴子
你能說這(些手賤的行為)是為了建立啥社會關係嗎?
連人類這種禍害都知道啥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天生就是戰場、在森林法則中廝殺下來的動物當然不會對別的動物有什麼「跨越種族的友誼」了
▼
那麼,說到底
動物自己也有擼毛的需求罷了(A)
而人類也是動物……
+我們,剛好在進化中脫掉了毛髮,但心裡超缺那一口的……
+我們這種頂級物種,供養能力特別足,養貓養狗不在話下……
援引一個快搭不上杆子的理論:
「上個世紀初葉,「皮膚饑渴症」的概念被引入,人類需要每天進行皮膚間的接觸才可以更好地發育。現代科學還發現,在一快五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1000多個神經末梢,這為通過觸覺傳達信息,奠定了生物學基礎。而長期以來,我們的皮膚處於饑渴狀態,心靈也陷入孤獨的困境。我們不會輕易去擁抱別人,因為缺少擁抱,也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生命的快樂和憂傷。帶有愛意的身體接觸,特別是撫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命體驗。」《兒童發展心理學之皮膚饑渴理論 》
因此,為了模仿動物梳毛或者說找回這種行為帶來的好處,新生兒母親們被建議對嬰兒進行親子按摩(撫觸[baby touch]對嬰兒進行全身皮膚接觸以促進成長、增強感統)
你看,
咱們是渴望蹭蹭揉揉摩擦摩擦的,從一生下來就是(B)
△
所以
(A)和(B)這兩種需求疊加在一起,就是人類喜歡養貓貓狗狗來吸的理由了
……
那麼這個和喜歡貓狗甚於小孩有什麼關係嗎?論述不也講到了撫摸小孩嗎?
別急,那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了:
◎◎
首先我們講,比起很容易喜歡別人家的貓貓狗狗,我們更不太傾向於喜歡別人家的小孩
「家」是人類進行自我保守及對社會進行封閉的最小單位
筆者這種理論有點離經叛道,但是很容易理解,因為有很多準則,家裡用的和在外面用的完全不一樣,甚至對立;有很多感受,對內與對外時也不同……
對家裡人,你必須提供勞動價值或者勞動來供養,那叫責任,那叫心之羈絆,但是對外人,你給別人一點好處那都叫善良、給很多好處那就叫做公益做慈善,同樣你給國家交一點稅那叫義務,給很多稅那叫心疼
對外,你必須容忍、禮貌、克制,在家裡,你在愛與親密關係的包裹下無需如此做作,完全是另一幅面孔
所以侍娘說,家,是包容自我、隔離外界的最小單位,是社會構成裡用來抵抗社會的最小結構
那麼,我們其實天生對「別人家的小孩」不感冒
►雖然你的父母把別人家的小孩誇到了天上去,但那不過是為了激勵你的鬥志,要他養別人家的小孩他是一毛錢都不願意的;
►雖然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可愛到了極點,每天揉揉親親愛到不行,但是你朋友圈因為你日常曬娃而鄙視你、屏蔽你的也很多;
►而表情包又萌又有內涵,按理說人類表情萌有內涵的就該是萌娃表情包啊!但是,這類表情包卻只有妹子(及其對象)和娘炮在用,別人是寧願面對熊貓頭蘑菇頭也不願意面對那些肉嘟嘟的臉的;
△
總的來說,看看自己家的小孩可以,要我覺得別人家的小孩可愛,那倒是勉強了
我自己都還是個寶寶呢!
▼
比起逗別人家的小孩,逗他家的貓貓狗狗才更令人愉悅啊
擼一把就走,白嫖什麼的最爽了!
比起摸別人家小孩沾著餅乾屑與口水混合物的光禿禿(那叫光滑!)的臉,還是沾著奶糊糊的狗嘴更萌一點
[這是什麼神仙邋遢?]
……
有位吊毛看到這裡,給侍娘提出了一個魔鬼角度(別催,我先捶洗他):那麼如果是自己家的貓狗與自己家的小孩呢,你更會喜歡誰?
這種碰撞與拷問幾乎與「母親與女友同時掉河裡先救誰」水平等同了吧?
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一下人類的黑暗面:
◎◎
無可否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是令人愉悅的,這種緊密性甚於一切,你甚至會為了ta付出你的一切,撫育後代的優先級也在所有事物之上
所以問題如果是「愛孩子」「愛寵物」誰更多,那答案根本不用思考
但問題問的是「喜歡」
愛與喜歡是不同的:愛是複雜的、是包容的,是正負面皆有的;喜歡是單調的、是排外的、是摻不得沙子的,是完全的正反饋
你愛一個人你就會接受他的所有行為,而你喜歡一個人,你卻可以不用喜歡他的某些習慣
如果你對某個個體有愛,那你就會對ta負責
負責這詞放到家庭裡,包羅萬象,涵蓋了人一生的風風雨雨,能零落涼薄也能成就偉大,這裡就不多說了
我們先甩三張圖線表(鼠繪、無數據支撐、無科研過程、全憑感覺,但就是這個理):
1.
想做一件事的意願與愉悅感是正相關的
2.
想做一件事的意願與這件事需要負的責是負相關的,有時候甚至會因為需要負太多責而完全不願意做的情況,甚至接下來會有隨著責任的增加而抗拒的情況
3.
隨著責任需求的加大,人們做一件事情能獲得的愉悅感是降低的
所以有些人不養貓,卻願意花十分之一只貓的錢去貓咖擼一隻給錢就給擼的貓
但我們不是要講這個理
人類養育小孩,本來就是一件高責任感的事情
那種高責任感等級的強迫下,要不是因為「愛」與「小孩可愛」,人原本會幾乎感受不到任何愉悅感!
排除掉那些親親愛愛的常數,來看一些不那么正面的事例,有人因為輔導作業拍桌子骨折、有人因為家裡事多假裝工作忙晚回家、有人因為離婚獨自帶孩子而跳x……
就知道,養孩子這件事情,不僅僅單純是開心愉悅的
一切崩潰與治癒、坍塌與重建,都在生活中不過是算些瑣碎,多的我們不談
△
其餘的地方是不能比的,單從一個片面的角度來講,現在的人為什麼喜歡貓狗甚過小孩
如果「負責」當做是投入,將「愉悅感」當做是回報
那麼與養孩子比起來,養寵物更加的低投入高回報
……
◎◎
從本文來給定義,
人類:體毛退化僅留下頭毛後,依然渴望通過揉毛髮來緩解壓力獲得愉悅的種族;
人類小孩: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才能長大的人類幼崽,喜歡抱毛茸茸、軟綿綿的東西以尋求慰藉,也能給成年人無比的慰藉與成就感;
人類中的中年:頭髮退化後,還要投入大量精力育兒的悲催群體;
人類中的青年:通過養寵物當孩子來獲得接觸帶來的溫暖,以迴避養小孩獲得同量級慰藉卻要的更多的付出;
貓貓狗狗: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總之給吃的我就任你摸咯!
▲
發布:廢寫
作者:刑部侍娘
請關注廢寫公眾號FXxb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