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的高峰與退潮:貨幣化安置政策成拐點

2020-12-01 騰訊網

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棚戶區改造的表述不見了。

但一度作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重點,棚改規模之大、推進之快,足以被世人評議多時——自2008年至今,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累計超過5000萬套。

如何評價這十餘年的棚改進程?官方的表述是,棚戶區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發展工程,棚改帶動了有效投資和建材、裝修、家電等消費,促進了上下遊相關產業發展,對經濟穩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快速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棚改有效帶動了投資。但另一方面,也因棚改貨幣化政策一度出現「助推三四線城市房價」的爭議。

7月24日,工人在河北省遵化市一家棚戶區改造建設工地現場施工。新華社圖

棚改擴圍與提速

我國自2005年就開始在遼寧實施棚戶區改造。當時棚改資金都是地方政府出,另有一部分由社會資金承擔。開始基本是實物安置,拆一套還一套的模式,成本非常高。

但這一時期的棚改還是局限在幾個區域,且推進較慢。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開始將各類棚戶區改造作為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推進城市、國有工礦、國有林區(林場)、國有墾區(農場)等各類棚戶區改造。棚戶區改造開始成為我國保障房建設的主力類型,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逐漸退場。

棚改擴圍直觀地體現在數據上。2008年,全國啟動棚戶區改造,截至2012年,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260萬戶。此後2013年改造開工350萬套,2014年這一數據是470萬套。2015~2018年,全國棚改開工量一直維持在600萬套以上,直至2019年的316萬套。

「十三五」這五年間,棚改目標任務為2000萬套;從2016年到2020年8月,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2300多萬套,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記者統計公開數據發現,2016~2019年四年間全國棚改總計完成投資約6.26萬億元。

棚改的提速擴面,離不開2015年開始推動的棚改貨幣化政策。所謂棚改貨幣化安置,就是指政府部門直接以貨幣的形式補償被拆遷棚戶區居民,而後居民再到商品房市場上購置住房。

住建部原部長陳政高曾公開表示,棚改貨幣化安置,第一提高了效率。老百姓從棚戶區搬出以後,就可以住進樓房,而建設房子至少要三年甚至四年時間;第二,可以自由選擇,包括地段、樓層選擇,新房、舊房選擇,物業選擇等。

除此之外,在2015年至2018年,棚改貨幣化的推進還對化解三四線城市樓市庫存起到了很大作用。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通過新建棚改安置住房,增加了住房供應;房地產庫存多的城市,通過棚改貨幣化安置,促進了房地產去庫存。

2014年全國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為9%,2015年快速上升為29.9%,2016年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了48.5%。官方數據稱,2016年棚改貨幣化幫助地方消化了2.5億平方米的樓市庫存。

自2017年後,住建部門不再公布全國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根據業界測算,2017年在60%左右,幫助消化樓市庫存2.5億~3億平方米。

棚改貨幣化政策的兩面性

進入2018年,隨著地方樓市庫存的快速消化,棚改貨幣化政策的兩面性開始凸顯。雖然有助於快速解決棚改家庭的住房問題,同時消化當地樓市庫存;但這個政策也迅速放大了這些地區的購房需求,客觀上對三四線城市房價的上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部署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要求因地制宜調整完善棚改貨幣化安置政策,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市縣要儘快取消貨幣化安置優惠政策。

對於這一政策變化,2018年住建部副部長倪虹表示,針對庫存比較少、房價上漲壓力比較大的城市調整優惠政策,目的是根據不同城市的住房發展狀況和水平,「精準施策、因城施策」。這不是取消貨幣化安置方式,而是因地制宜調整貨幣化安置的鼓勵政策。

此外,中央層面也在逐步調減棚改的規模。2018年,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626萬套,完成投資1.74萬億元;到了2019年,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降至316萬套,完成投資1.2萬億元。

棚改退潮,保障性安居工程繼續推進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江西省住建廳廳長盧天錫接受《中國建設報》採訪時曾表示,2019年以來國家在逐步收緊棚戶區改造政策,中央補助資金大幅減少。2020年初,財政部印發通知,將2019年提前下達的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預算由500億元調整為200億元。其中,江西省補助資金就減少20.3億元,減少近56%。

江西省是近兩年的「棚改大戶」:2019年江西省棚戶區改造開工29.3萬套,列全國第一;2020年將開工改造棚戶區20.42萬套,繼續列全國第一。

盧天錫認為,推動棚戶區改造首先應保持中央財政支持政策穩定,他建議繼續將棚戶區改造作為民生工程持續穩步推進,並延續歷年做法,不降低中央財政對棚戶區改造資金的補助水平。

江西住建部門的訴求可能存在普遍性,但隨著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日益成為中央和各地住房保障工作的重點,棚改的高潮漸漸退去。

老舊小區改造已被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根據規劃,「十四五」期末,結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製圖/張逸俊

來源:第一財經

相關焦點

  • 專訪|陸挺:「赤字貨幣化」不等於印鈔無節制
    第二,其實從2015年開始,我國就推出了較大規模的財政赤字貨幣化,也就是貨幣化棚改(棚戶區改造),背後是央行直接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增加的3.6萬億基礎貨幣。在我看來,貨幣化棚改就是典型的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央行通過向國開行投放貸款,國開行再向地方政府投放。我們都知道國開行是一個政策性銀行,搞棚改就是政策型支出。
  • 十堰17萬㎡棚改安置區項目最新進展來了
    十堰市常隆花園棚改安置區項目是十堰市城市規劃改造工程近日,記者在十堰市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常隆花園一期項目建設現場看到,五棟新建好的安置房主體已經全部完工,進入到綠化配套建設和收尾工作。業主殷權先生對自己即將搬進的新房十分滿意,他告訴記者「裝修期間有些選材,包括顏色、樣子都是跟業主溝通商量,一項一項地過,比較細心。」
  • 海拉爾區:近4萬戶棚改居民實現「安居夢」
    海拉爾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提高「3個認識」,即棚改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是建設中心城區的現實需要;強化「3個觀念」,即群眾觀念、政策觀念、清廉有為觀念;攻克「1個難點」,即房屋徵收,要在優化徵收方案的基礎上堅持以安置促徵收,堅持依法依規徵收;確保「4個到位」,即責任落實到位、資金保障到位、建設管理到位、氛圍營造到位。
  • 棚改項目華陽張家巷子片區(二期)A標段、原肉聯廠區域將啟動拆遷
    10月25日,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組織召開棚改項目華陽張家巷子片區參加當日搬遷動員會的有天府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天府新區土地儲備中心、天府新區住保中心、天府新區華陽街道辦事處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及項目棚改居民和單位代表
  • 退潮:三四線城市上空的豬還能飛多久?
    第一,金融政策限制房產公司融資。今年以來,國家更是多次釋放嚴控資金違規流入房地長行業的信號,地產業的資金吃緊在未來一個時期可能會成為常態。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1-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披露了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狀況。1-4月,房企到位資金增速低至2.1%,保持低位狀態,其中,國內貸款增速和個人按揭貸款增速雙雙出現負增長。
  • 150個紅手印背後的棚改故事
    新華社銀川1月14日電題:150個紅手印背後的棚改故事新華社記者許晉豫住進新居兩年,寧夏銀川市西夏區西萃芳庭小區的棚改居民獲得感滿滿。為表達內心喜悅,近日,小區150戶居民聯名給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寄去一封感謝信、一面錦旗,並鄭重地在信後摁上自己的紅手印。
  • 【管濤:赤字貨幣化可能產生擠出效應 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中銀證券...
    2020-06-08 11:00:13來源:FX168 【管濤:赤字貨幣化可能產生擠出效應影響貨幣政策效果】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在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依然有效的情況下,赤字的貨幣化有可能會產生擠出效應,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果。
  • 羅湖棚改的長篇報告文學《家園》面世
    書中所講述的羅湖棚改項目,是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一個範例。專家建議,可將其列為基層黨政幹部的必讀書籍。  據悉,羅湖棚改項目涉及面積達62萬平方米,1300多棟房屋,9.3萬人口,因範圍之大、隱患之多、情況之雜被稱為「中國棚改第一難」。經過2年半時間的改造,已實現「四個全部」:插花地居住人員全部搬離、違法建築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隱患全部消除、規劃建設全部如期推進。
  • 老人告別蝸居 棚改後搬上樓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此前一家五口擠在21平米幾十年,棚改後住進樓房,設施更便利;對未來五年更有信心漏雨的屋頂、反水的下水道、寒冬取暖要燒蜂窩煤……想起從小長大的大雜院,61歲的詹繼甫忍不住搖頭。成家之後,他搬出大雜院,但父母獨居在老平房中,更是令他掛心老人的起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