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對於地產圈來說,最勁爆的新聞莫過於《碧桂園叫停三四無線城市「全覆蓋」戰略,用規模換現金》了。
圖片文春燕提供
報導的主要內容為,據碧桂園內部的知情人士透露,為緩解融資政策收緊帶來的壓力,「全覆蓋」在碧桂園內部已經明確叫停,試圖犧牲規模甚至利潤,以保證現金流。
其中所謂的「全覆蓋」戰略,是指在三四五線城市所有的縣城、甚至是發達的鎮區均需有碧桂園的項目。該報導稱,碧桂園現在的一切工作都在圍繞現金流轉,在合作項目中,不做不能「操盤」的項目。
儘管後來,碧桂園高層進行了闢謠。
圖片文春燕提供
但若是將「規模和利潤面前,碧桂園選擇了現金流」與近日「地產股集體暴跌」的話題聯繫到一起,或許有更多超越事實本身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揣摩與思考。
2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披露:6月26日,碧桂園一早跌幅超過8%,短短4天內市值蒸發了800億元;就在同一天,中國奧園、雅居樂、新城發展控股跌超6%,中國建材跌近6%,融創中國跌4.81%,中國恆大跌2.73%......
圖片文春燕提供
關於地產股暴跌的問題,一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地產股從年初起,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如果將時間線拉得更長的話,可以發現,萬科從1月底4328億元,跌到如今不到2600億元,跌去1700億;招商蛇口、保利地產同期也跌去逾500億元;港股中國恆大、碧桂園從今年1月底高位下來,也都跌去數百億元市值。
地產股為何暴跌?
第一,金融政策限制房產公司融資。今年以來,國家更是多次釋放嚴控資金違規流入房地長行業的信號,地產業的資金吃緊在未來一個時期可能會成為常態。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1-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披露了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狀況。1-4月,房企到位資金增速低至2.1%,保持低位狀態,其中,國內貸款增速和個人按揭貸款增速雙雙出現負增長。國內貸款增速降至-1.6%,是自2016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由正轉負,個人按揭貸款增速降至-6.7%,已連續6個月下降。
第二,各地限制購房政策密集出臺。據貝殼研究院統計,自2016年四季度開始的本輪調控至今,全國累計73個城市進行了調控,出臺了135條限購政策,176條限貸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從6月24日-26日西安、長沙、杭州相繼宣布限制企業購房,到7月1日昆明發布限購政策,再到昨日大廠、上海、重慶紛紛收緊有關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僅僅9天時間,就有7個城市從不同方面對該地房地產市場再次收緊。
第三,大家認為今年房產價格虛高,觀望情緒比較嚴重。
最後,地產股暴跌與「棚改項目審批權收回至國開行總行」的消息爆出也不無關係。
當我們仔細端詳後可以發現,這些集體暴跌的地產股還有一個共性,那便是近年來,陸續將觸覺伸向了三四線城市。而在這些小城市,最近正因為「棚改項目審批權收回至國開行總行」的消息處於風口浪尖上。
圖片文春燕提供
消息一出,地產股就迎來兩日連續暴跌。
很多信號都在說明,棚改或許不會取消,但棚改貸款一定會縮水,棚改貨幣化一定會收緊。
一方面,棚改貸款(PSL)已經實質性收縮,棚改就失去根本的資金來源,流動性不足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也就危險了。今年前三個月,PSL增量是303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幾乎翻倍。這正是今年年初三四線城市房價持續暴漲的根源所在。但是四五月份的PSL增量僅有1330億元,即使加上6月份的預估增量,只有2000億元左右。這一數字不僅遠低於一季度,而且與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速幾乎為0。
另一方面,國開行棚改項目審批權上收年初就已開始,與地產股下跌軌跡一致。根據華爾街見聞報導,國開行棚改項目審批權上收,其實是從年初就開始執行。其執行口徑是,新增項目謹慎受理,存量項目仍舊執行,但也要視具體情況來區分。也就是說,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棚改項目都將面臨嚴控。資本市場對此早已洞若觀火,因此,有了前面地產股從年初就開始下跌的論斷。
3
開發商放緩布局,對三四線樓市將帶來何種影響?
對本土企業來說,終於可以在「戰亂」中得到喘息的機會。
一方面,碧桂園、萬科、保利等一線品牌開發商的到來,對於本土的開發企業來說,要想搶佔市場份額,生存下去,就要積極加大產品的研發,更新升級營銷戰略,主動向品牌開發商看齊,悉心學習。
另一方面,品牌開發商放慢布局三四線城市的腳步,土地價格的上漲將在一定程度上放緩,這對於資金實力較弱的企業而言,市場的空間就大了。而地價傳導至房價,表現出來的將是房價將有所回落。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一二線城市頻頻祭出調控大招,三四線城市得到有效控制,對於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這算是雙管齊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