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圳10月25日訊(記者 楊陽騰)10月24日上午,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羅湖區委宣傳部、《中國作家》雜誌社主辦的、由深圳著名作家楊黎光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以下簡稱《家園》)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行,數十名知名作家、評論家、出版人出席了研討會。
楊黎光長篇報告文學《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研討會現場
楊黎光是連續三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近年來著力於「追尋中國的現代化腳印」長篇思辨體報告文學系列創作,完成了《大國商幫》《中山路》和《橫琴》三部曲。《家園》是該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也可說是投入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多的一部嘔心瀝血之作。這部作品歷時兩年多時間,採訪人物多達兩三百人,對深圳羅湖區「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進行全景式的深入記錄。
與會專家認為,《家園》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報告文學,書寫了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地區的歷史實踐,兼具學者哲思與詩人激情,提供了一份優秀的報告文學時代樣本。書中所講述的羅湖棚改項目,是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一個範例。專家建議,可將其列為基層黨政幹部的必讀書籍。
據悉,羅湖棚改項目涉及面積達62萬平方米,1300多棟房屋,9.3萬人口,因範圍之大、隱患之多、情況之雜被稱為「中國棚改第一難」。經過2年半時間的改造,已實現「四個全部」:插花地居住人員全部搬離、違法建築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隱患全部消除、規劃建設全部如期推進。
羅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羅湖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近年來在社會治理、城市更新、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羅湖棚改是又一個新的例證。她說,楊黎光將羅湖棚改放在時代與歷史的縱深坐標上觀察,把主題升華到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層面,為棚改工作建立了價值支撐與意義體系,堅定並增強了羅湖棚改人的信心與動力。(經濟日報記者:楊陽騰 責編:武亞東)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