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棚改的長篇報告文學《家園》面世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圳10月25日訊(記者 楊陽騰)10月24日上午,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羅湖區委宣傳部、《中國作家》雜誌社主辦的、由深圳著名作家楊黎光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以下簡稱《家園》)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行,數十名知名作家、評論家、出版人出席了研討會。

  楊黎光長篇報告文學《家園——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研討會現場

  楊黎光是連續三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近年來著力於「追尋中國的現代化腳印」長篇思辨體報告文學系列創作,完成了《大國商幫》《中山路》和《橫琴》三部曲。《家園》是該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也可說是投入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多的一部嘔心瀝血之作。這部作品歷時兩年多時間,採訪人物多達兩三百人,對深圳羅湖區「二線插花地」棚戶區改造進行全景式的深入記錄。

  與會專家認為,《家園》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報告文學,書寫了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地區的歷史實踐,兼具學者哲思與詩人激情,提供了一份優秀的報告文學時代樣本。書中所講述的羅湖棚改項目,是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一個範例。專家建議,可將其列為基層黨政幹部的必讀書籍。

  據悉,羅湖棚改項目涉及面積達62萬平方米,1300多棟房屋,9.3萬人口,因範圍之大、隱患之多、情況之雜被稱為「中國棚改第一難」。經過2年半時間的改造,已實現「四個全部」:插花地居住人員全部搬離、違法建築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隱患全部消除、規劃建設全部如期推進。

  羅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羅湖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近年來在社會治理、城市更新、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羅湖棚改是又一個新的例證。她說,楊黎光將羅湖棚改放在時代與歷史的縱深坐標上觀察,把主題升華到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病」治理的層面,為棚改工作建立了價值支撐與意義體系,堅定並增強了羅湖棚改人的信心與動力。(經濟日報記者:楊陽騰 責編:武亞東)

(責任編輯:何欣)

相關焦點

  • 吉林大學後勤集團員工魯強捨己救人事跡被收錄在長篇報告文學...
    【文/吉林大學報記者文武】9月25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九寨祥雲》新書首發式在成都九寨溝飯店九寨廳舉行。吉林大學後勤服務集團南嶺校區後勤服務中心經理魯強同志在九寨溝地震中捨己救人的事跡被收錄到該書中,並受邀參加新書首發式。
  • 報告文學《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獲央視推薦
    2019年8月,王仲剛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首發式在京舉行。  驚心動魄的崢嶸歲月、曲折驚險的破案故事,《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一經面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近日,央視科教頻道《讀書》欄目播出《鐵路警察 王仲剛》,再次向全社會隆重推薦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
  • 棚改的高峰與退潮:貨幣化安置政策成拐點
    但一度作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重點,棚改規模之大、推進之快,足以被世人評議多時——自2008年至今,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累計超過5000萬套。 如何評價這十餘年的棚改進程?
  • 羅湖「超級星系」刷爆深圳朋友圈
    新版家園網微信主要實現三方面的功能: ——我的羅湖:提供最新的羅湖資訊、網上辦事、政務微信查找等功能,方便用戶快速了解羅湖,融入羅湖。其中,手機版家園網,可以訪問整個家園網的精選欄目內容;「品牌微信群」匯集了羅湖區主要的政務微信公眾帳號;「網上辦事」直接連結羅湖區網上辦事大廳,方便網民在線辦事。我的帳戶可以進行用戶信息查詢、管理。
  • 150個紅手印背後的棚改故事
    新華社銀川1月14日電題:150個紅手印背後的棚改故事新華社記者許晉豫住進新居兩年,寧夏銀川市西夏區西萃芳庭小區的棚改居民獲得感滿滿。為表達內心喜悅,近日,小區150戶居民聯名給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寄去一封感謝信、一面錦旗,並鄭重地在信後摁上自己的紅手印。
  • 海拉爾區:近4萬戶棚改居民實現「安居夢」
    棚戶區改造工程啟動3年來,海拉爾區共計39680戶居民「出棚上樓」實現了「安居夢」。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海拉爾區共有4.1萬戶棚戶區居民,佔地面積508.73萬平方米,房屋面積為430.5萬平方米。
  • 中國首部反映三峽移民歷程的報告文學作品已完成
    中新網4月12日電 中國首部全景式反映三峽移民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國家行動》,日前由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完成。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該作從三峽移民決策、移民過程、移民的移居城市、移民的矛盾和困惑,以及移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多角度切入三峽移民課題,把讀者對於三峽移民的目光牽入到最細部與最前沿。
  • 文學的啟蒙:由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說起
    而開啟尊重知識分子大門的鑰匙,就是著名作家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大凡經歷或了解 20 世紀 80 年代新時期文學「黃金十年」的,對這段歷史可以說無人不曉。可以說,作家徐遲採訪陳景潤而創作報告文學 《哥德巴赫猜想》,引領報告文學為先導的文學啟蒙,推進思想解放的進程。
  • 世界500強企業或「牽手」張家口780畝棚改區?
    9月張家口房天下小編實地走訪,發現屬於張家口拆遷老大難地塊之一的後屯,工作已經展開…… 前情回顧 2017年12月24日張家口橋東區柳樹屯村棚改地塊正式籤訂拆遷協議,標誌著牽動張家口多年的棚改大難題終得解決!
  • 政信投資集團到訪陝西漢中發投 加速棚改煥發城市新面貌
    全國棚改「三年會戰」已經邁入了攻堅的最後階段。為了實現陝南高質量發展,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漢中市立足陝南資源稟賦,全面啟動「四個在漢中」建設。2020年,漢中市中心城區新開工7個棚改項目,加快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步伐,切實提升市容市貌和人居環境,加速美麗城市建設,讓城市煥新顏展新貌。
  • 濟寧南楊莊棚改項目C區順利通過單位工程竣工驗收
    濟寧南楊莊棚改項目C區順利通過單位工程竣工驗收 2021-01-08 1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人告別蝸居 棚改後搬上樓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此前一家五口擠在21平米幾十年,棚改後住進樓房,設施更便利;對未來五年更有信心漏雨的屋頂、反水的下水道、寒冬取暖要燒蜂窩煤……想起從小長大的大雜院,61歲的詹繼甫忍不住搖頭。成家之後,他搬出大雜院,但父母獨居在老平房中,更是令他掛心老人的起居安全。
  • 全情詮釋「中國式科學家」 報告文學《中國天眼:南仁東傳》首發
    在18日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新書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如是評價這部報告文學。南仁東生於1945年,是新中國培養的博士、科學家。他的一生與新中國的艱難曲折同呼吸、共命運。作者王宏甲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是他耗時一年精心寫就的長篇報告文學。
  • 十堰17萬㎡棚改安置區項目最新進展來了
    十堰市常隆花園棚改安置區項目是十堰市城市規劃改造工程中國一冶十堰常隆花園棚改安置區項目部書記蔡志剛告訴記者:「一期工程一共有17萬平方米,一共有五座主樓,還有一棟管理用房以及幼兒園」。為了讓重點民生工程如期交房不讓棚改區居民失望,中國一冶項目部大幅增加資源投入追趕工期,為保證工程質量,工程部、質監站、安監站通力協作,工程快速推進,讓年底前每位業主都能搬進新居變成了現實。
  • 常德棚改PPP項目黨支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紅網時刻11月28日訊(通訊員 趙得歡 記者 潘錦)11月27日,常德棚改PPP項目黨支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全體黨員前往常德老西門抗戰文化展示館緬懷革命先烈,重溫紅色記憶及抗戰遺存。  活動中,黨員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老西門抗戰文化展示館,觀看了抗戰碉堡及館內抗戰遺存物品、文獻和照片。
  • 棚改項目華陽張家巷子片區(二期)A標段、原肉聯廠區域將啟動拆遷
    10月25日,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組織召開棚改項目華陽張家巷子片區參加當日搬遷動員會的有天府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局、天府新區土地儲備中心、天府新區住保中心、天府新區華陽街道辦事處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及項目棚改居民和單位代表
  • 棚改工地7天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每日可達1000份檢測量
    這個實驗室位於門頭溝棚改項目的東西辛房C地塊,僅用7天就建成,可達到每日1000份的檢測量。新華社資料圖記者從施工方中建一局獲悉,實驗室使用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方式,可迅速掌握患者體內的病毒含量,是目前醫院、疾控中心應用最廣泛的一類核酸檢測實驗室。
  • ...直擊與藝術再現——關於報告文學、「情景報告」和「時代報告劇」
    報告文學以「輕騎兵」姿態迅速行動起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萬字以內的短篇報告文學大量出現,頗有「輕騎兵」畫風重現的情景。「輕騎兵」是對報告文學美學功能的一種形象概括。20世紀30年代,學者周鋼鳴說過,報告文學「是迅速反映報導現實的戰鬥性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