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報告文學重在「報告」,這是文學藝術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式表現,也是報告文學的新聞性使然
● 能否以深邃的思考和新穎的視角引發觀眾共鳴,是檢驗抗疫「時代報告劇」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
● 「輕騎兵」式的「報告」有其不言而喻的優勢,但在疫情結束後經過充分深入思考,應有更為深刻的書寫
當前,記錄和反映新冠肺炎疫情進展情況的,不僅有傳統的日記、詩歌、歌曲、繪畫等,也有基於網絡平臺的短視頻、視頻網絡日誌等形式。與虛構形式的文藝作品相比,非虛構的文藝形式能夠更加快捷地切近現場、表現對象。而在多種非虛構文藝形式的作品裡,「報告」成為其中一個顯著的存在。
「報告」在文學領域主要是指報告文學,正如作家茅盾所言,「是將生活中發生的某一事件立即報告給讀者大眾。題材是發生的某一事件,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但它跟報章新聞不同,因為它必須充分地形象化」。在融媒體時代,「報告」的元素溢出報刊之外,進入其他領域,比如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和元宵節特別節目裡出現的「情景報告」,以及各方力量正在籌拍的「時代報告劇」。
報告文學以「輕騎兵」姿態迅速行動起來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萬字以內的短篇報告文學大量出現,頗有「輕騎兵」畫風重現的情景。「輕騎兵」是對報告文學美學功能的一種形象概括。20世紀30年代,學者周鋼鳴說過,報告文學「是迅速反映報導現實的戰鬥性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將報告文學喻為「輕騎兵」,意在強調其制式短小精悍、敏銳直擊現實、傳播廣泛迅速等特點,而這恰似軍事輕騎兵的自由機動、靈活英勇。作為「輕騎兵」的報告文學重在「報告」,即通過迅速切入現場、觀察體驗把握對象、搜集整理素材並撰寫成文發表等一系列行動,向受眾及時傳播有關事件或人物的真實情況。這是文學藝術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式表現,也是報告文學的新聞性使然。
從這些報告文學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抗擊疫情是題材聚焦的重心。這就是力求全景式、多視角生動「報告」全國上下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事件或熱點人物,著重再現醫護人員敬畏生命、患者至上的醫者仁心,再現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援建者等社會各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境界,再現作為堅守者角色的武漢民眾聚力同心、共克時艱的美德。
對各類醫護人員的生動寫實,是這個系列報告文學的重要部分。光明日報刊發了作家熊育群創作的人物特寫式作品《守護蒼生》,描述的是再次成為「公眾人物」的鐘南山敢醫、敢言、敢擔當的科學精神和人道良知。另外,還有群像式的人物展現。比如,人民文學雜誌刊發晉浩天、章正的《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記錄了生病初愈重回第一線的趙智剛,承受身體極限卻笑稱口罩勒紋為「天使印記」的王雯等。「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創作的《決戰ICU》,聚焦「前線中的前線」——奮戰在武漢各大醫院ICU室救助危重症患者的援鄂醫療隊員,有自製「三級防護」冒險為患者做插管的周晨亮,有「沒日沒夜堅守」的護士謝得力,有深入「紅黃綠病區」的一支支精準善戰小分隊。張國雲的《白衣天使在作戰》,著力描述浙江援鄂的「男護士團」、用「超聲機器人」隔空診療的何強等醫護人員。他們是最美「逆行者」,也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和援建者,也是系列報告文學的重要關注對象。「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創作的《平凡英雄 社區戰「疫」》,著重描述恪盡職守、為民勞心勞力的武漢社區工作者,其中包括有些「膽怯」卻挺身向前的王涯玲,組織居民團購的「小葉書記」,因渾身「披掛」為患者買藥的藥袋而被刷屏的豐楓,面對誤解斥責卻不厭其煩進行解釋與安撫的劉婷,及時封閉社區而保持「零感染」紀錄的「網紅」書記潘麗娟等。《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寫了為居民送菜、做排查、保障後勤的胡華麗和彭彩等人,沒有「最硬的鱗甲」,卻成為「火線作戰守關人」。還有作家普玄的《他們的名字叫美德》寫了以湯紅秋為代表的武漢美德志願者聯盟成員抱團克難、接力助人的故事。他們都是特殊時刻江城的一道溫馨而美麗的風景線。
抗疫報告文學還描述了作為堅守者的城市平民形象。《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裡的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專車」司機等,當大多數人被迫宅家時,他們卻堅守在街頭、在路上。
在如上三類人物的摹寫之外,何建明的《上海抗疫的第一時間》以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為敘述線索,清晰而生動地再現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上海經驗」。作品由上海發現第一例病毒感染者,寫到上海第一時間以大決戰姿勢打出漂亮「組合拳」,最終鑄就強力抗擊疫情的「黃浦江防線」,成為別具一格的文學報告。
電視「情景報告」追求儀式化的影像寫真
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和元宵節特別節目所製作的「情景報告」,以儀式化的影像寫真,向受眾「報告」全國上下全力戰疫的基本情況。
春晚的「情景報告」時長5分多鐘,是一個臨時編排的節目,為春晚節目編排史上所少有。它表明,抗擊疫情形勢緊迫,央視回應及時。「情景報告」是電視節目直擊現實的「輕騎兵」。這一份為《愛是橋梁》的「報告」,由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創作,並由其聯袂央視主持人康輝、水均益、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合力演繹。演繹的形式是有感情的講述,而並非是純然的詩歌朗誦。敘說的主旨是以「愛」之名——「隔離病毒,但是並不會隔離愛」,給身處戰疫一線的人民致敬、鼓勁、祈福。誠如白巖松在節目所說:「我們在這過年,你們卻在幫我們過關。一定要記住,我們愛你們!」
春晚的「情景報告」屬於臨時「插播」,元宵節特別節目裡的「情景報告」則是有備而來。通行數年的元宵文藝晚會模式,被以戰疫為主題的「特別節目」取代。《相信》《你的樣子》和《中國阻擊戰》等三個「詩朗誦」構成的系列「情景報告」被推出。「詩朗誦」由白巖松等6位央視新聞主播,以及陳道明、濮存昕、張國立、徐帆和張嘉譯等十餘位演員傾情演繹。儘管這是一次觀眾缺席的演出,但其節目時長、參演人員數量、演播廳舞美設計與氣氛營造等,都已超過春晚的「情景報告」。三個「詩朗誦」的內容基本圍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鼓勵信心、為武漢加油、打贏阻擊戰」這一特別節目的主題展開,再現了黨中央統領全局堅強領導、醫護人員全力以赴奉獻犧牲、社會各界大愛無疆馳援救助等,氣勢宏大、悲壯而深情。
以新聞主持人或演員的講述、朗誦,加上新聞視頻、現場連線等形式,是電視「情景報告」的主要構件。「情景」當中的「情」指情感,「景」指具有「場」效應的舞臺、布景、視頻、朗誦者飾演的角色等。情與景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在「情景」當中,主持人、演員敘說或朗誦,加之大量有關武漢戰疫現場的視頻播放(包括武漢金銀潭醫院ICU醫護救治患者、鍾南山乘車進入武漢、雷神山與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運送物資的外地車輛、閃耀著「武漢加油」字幕的大樓街景等),以及現場視頻連線(問候帶病堅守一線的醫生張定宇,安撫父母在一線奮戰的女中學生),營造出濃鬱的現場感,形成強烈的互文效應,彰顯出與一般朗誦節目不一樣的紀實色彩。整個節目有著「儀式化」影像表達的意味,是「硬核」話題的溫情表現。
除了「情景報告」之外,首部全面反映抗疫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正式宣布啟動。有報導顯示,這部作品將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原型人物、故事為基礎,通過藝術加工,塑造抗疫一線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群像。這部電視劇預計將於今年10月在一線衛視和網際網路平臺同步播出,計劃籌拍20集,每兩集一個獨立故事,每個故事分別由一位編劇和一位導演主創,類似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結構方式。
抗疫「報告」重在提振精神、繼續向前
所謂「報告」,無論文學還是影像,都離不開茅盾所言的「新聞性」和「形象化」兩個基本要素。「新聞性」由時效性、現實性和真實性構建,其中報社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等作為創作主體,凸顯了「報告」的新聞性。「形象化」則更多地指向藝術化,即形象化實現的路徑。抗疫題材報告文學通過文學性手法和修辭,電視「情景報告」通過儀式化表演和舞美、音樂、視頻等綜合性藝術方式,「時代報告劇」通過對真人真事的二度創作與改編,將具有新聞價值的抗疫事件或重要人物進行藝術再現。
作品的組織化生產或曰定製式生產,是這類「報告」創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抗疫報告文學多由中國作協和相關媒體組織作家或記者撰寫,「情景報告」和「時代報告劇」由有關部門組織策劃演出、拍攝。與組織化生產相匹配的是集束式傳播。比如,光明日報在頭版醒目位置發表系列報告文學,表現出對「報告」的高度重視,這也是內在地首肯這種寫作方式的傳播效應。
因為題材的特殊性,「報告」的情感表達以崇高、悲壯、自信、深情為主。但這種表達在報告文學與「情景報告」那裡並不完全一樣。前者需通過閱讀文字間接獲得與感悟,後者則通過視聽語言直接呈現與傳達。
目前來看,文學或影像的「報告」也存在一些遺憾。譬如,報告文學受制於時間或篇幅,大多局限於現象描述,事件呈現碎片化,人物描述流於速寫式。電視「情景報告」的「朗誦」大多介於詩、散文、新聞等話語之間,文體的確定性不足。處於創作進程中的「時代報告劇」應當避免「主題先行」。能否以深邃的思考和新穎的視角引發觀眾共鳴,是檢驗這類「時代報告劇」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
從某種意義上說,此類「報告」要直面和反思災難帶來的傷亡與困苦,更要弘揚關愛、溫暖、良知、堅韌、樂觀和人性的善與美,以「風雨中永恆」的信念,提振精神,繼續向前。因此,抗疫「報告」的文化價值應該表現出慈悲、憐憫、良知、博愛等人類所共有的基本倫理,表現出和合意識、集體意識、凝聚意識等中國傳統的民族精神,表現出志願意識、科學救援意識、生態意識、契約意識等當代中國新的精神高度。
需要指出的是,「輕騎兵」式的「報告」固然有其不言而喻的優勢,但更為深刻的書寫應該出現在「痛定思痛」之後。比如,汶川大地震10周年之際,作家阿來寫出的小說《雲中記》引發廣泛而持久的關注。
每一個冬天的句號,都是春暖花開。抗疫「報告」以其文字與影像的強烈衝擊力,讓我們對這個極不尋常的冬天感同身受、銘刻於心,並鼓舞我們從花深似海的春天出發,勠力同心、砥礪前行。(作者:王暉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光明日報》(2020年03月25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