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標籤化」新聞產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

2020-11-23 人民網

摘 要:美國政治家李普曼在1922年提出「擬態環境」學說,揭示了大眾媒介的隱形功能,客觀世界無窮大,為了使受眾更好更快獲取信息,標籤化便成為信息處理的重要手段。對事物進行標籤化的歸類,原本是對事物進行初級認知的一種簡便形式,標籤是客觀的、毫無偏見的,但現在的流行標籤明顯呈現出泛濫化和汙名化的傾向,貼標籤的行為變得隨意、肆無忌憚,亟待治理。

關鍵詞:標籤新聞;新聞專業主義;擬態環境;刻板印象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7-0000-03

新聞報導「標籤化」,指的是記者、編輯在報導新聞的過程中,截取新聞中最能吸引受眾的元素進行突出強調,用較少的篇幅來報導新聞事件。戴維·巴勒特曾經對「標籤化」下過定義:對事件進行鑑別,給他們命名,下定義,與其他事件聯繫起來——例如「行兇搶劫」「恐怖分子襲擊」,或者「虐待兒童事件」。這樣就給事件「貼上了標籤」。[1]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係,才會變得有意義。」20世紀60年代教育學家皮亞傑將康德的理論發展為「圖式/基模」,正式將「基模」引入傳播學領域。劉海龍教授說:「『基模』代表著一種先入為主,自上而下的過程。它描述了我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對當前信息處理過程的影響。」

正如「基模」理論所指出的,媒體的表達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感知世界的方式,「基模」一旦形成,可能會加強最初形成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所以新聞報導的「泛標籤化」常常會造成讀者的認知偏差,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打造。

一、新聞報導「泛標籤化」的媒體成因

新聞報導「泛標籤化」的成因較為複雜,河北大學的於子茹在《我國新聞報導中的「標籤化」現象研究》[2]文中將新聞標籤化的客觀成因做了較為深刻的分析,因本文討論的主要是大眾傳媒的新聞專業主義,所以對新聞標籤化的客觀成因不做分析。

1.「標籤化」符合受眾的思維定式

貼「標籤」是新聞報導中常見的信息處理方法,因為記者需要對新聞事件、人物進行鑑別、分類,將新聞和人們所熟悉的事物聯繫起來,使新聞成為新近發生的「舊聞組合」。新聞標籤化是受眾理解新聞的前提。

李普曼認為,我們對事實的認識取決於我們所處的地位和我們的觀察習慣,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標籤化」的新聞報導為了滿足受眾快速了解新聞事件的需求,常常無視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全面性規律,如當某地再出現「老人摔倒+年輕人」的新聞時,媒體常常會不顧新聞事實要素的不同而直接將其簡單貼上「XX地彭宇案」的標籤,忽視了標籤附帶的刻板印象,給了人們錯誤的引導,必然會造成社會輿論的偏差。

2.消費主義時代的媒體選擇

資訊時代,媒介發生的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媒介產品化,信息已然不再稀缺,稀缺的則是人們的注意力。[3]

「標籤化新聞」的初衷是為了用少量的文字傳遞給受眾最多的信息,這對於信息爆炸環境下的媒介和受眾來說都是有益的。對於媒介來說,縮短了新聞製作的時間和成本,對於受眾來說,在有限的篇幅內得以粗略了解一個新聞事件。

在網際網路媒體利用「泛標籤化」新聞取得成功後,傳統媒體中的「泛標籤化」新聞也屢見不鮮。新聞媒體為了追求閱讀量和點擊率,特意使用受眾喜歡的字詞句,鄭雅寧對法制新聞報導的「泛標籤化」現象進行梳理,認為法制新聞中至少存在六種新聞標籤類型,分別是性別標籤、社會身份標籤、經濟地位標籤、年齡標籤、姓名標籤和地域標籤。[4]

3.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缺失和認知局限性

1978年《人民日報》等8家新聞單位開始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經營方針,嘗試市場化經營,但我國的新聞媒體還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媒體必須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媒體從業者必須遵守職業道德,高度自律。

標籤化新聞的泛濫,是記者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的表現。如2018年10月28日發生的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多家主流媒體在報導此事時,標題中均帶有「轎車逆行」「女司機逆行」等字眼,如新京報發文《重慶一公交與逆行轎車相撞後墜江,女司機被控制,動畫示意路線圖》,北京青年報發文《重慶萬州22路公交車墜江,疑因一女司機駕駛私家車導致》等,大量報導致使正常行駛的女司機成為網民痛罵的對象。

普利茲晚年認識到媒介對於社會的作用,他創辦新聞傳播學院,重視新聞專業主義,提倡記者應具備社會責任,要求記者真實、客觀、全面的報導新聞事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向。

二、新聞報導「泛標籤化」的危害

1.虛假新聞層出不窮

2017年12月1日,山東萊陽教育部門通過官網發布「萊陽小神童」的消息,多家媒體對小神童的故事進行了報導,這則有名有姓、易於核實的新聞報導,被炒作了十天才不得不闢謠。《新聞記者》雜誌將這條新聞列為2017年十大假新聞,究其原因,編輯部認為 「神童」的話題能夠引起公眾的強烈興趣,媒體在巨大的流量面前願意跟風炒作「神童」新聞。[5]

2.報導對象的「泛汙名化」

「泛標籤化」就是亂貼標籤,其直接後果就是亂扣帽子,報導對象的「泛汙名化」隨之而來。閻瑾,王世軍在《新媒體語境下我國老年人形象汙名化探析——以「大爺」「大媽」為例》[6]一文中探究了我國「大爺」「大媽」樸實善良、和藹可親的形象被顛覆乃至貼上碰瓷、擾民、低俗等標籤的過程。文章認為汙名化通常以標籤化的方式進行,始於某個個體的偶發事件或行為,一旦被貼上標籤、賦予特定含義後,就可能被社會廣泛接受並用來指稱某一群體或某種品質。

3.媒介公信力和社會責任喪失

為了使新聞標題奪人眼球,媒體常常會在標題中使用傾向性極強、感情色彩很重的詞語來修飾新聞,這樣過度的、暗含媒體評價並預設媒體傾向的標籤會直接或間接地削弱媒體對事件理性客觀的分析,導致媒介喪失公信力。

例如「XX門」標籤最初誕生於用於1972年的美國政治醜聞,後續在2008年陳冠希「豔照門」事件、2012年各類政治醜聞中不斷被使用,如今媒體將名人「打哈欠」「補妝」等很小的事件人為誇大成為「XX門」,這樣的「泛標籤化」其實是在消費媒介長期以來積攢的媒介公信力。

「泛標籤化」新聞還容易造成「媒介審判」。無論是當年的劉湧死刑案、鄧玉嬌案件、藥家鑫案件這樣的重案大案,還是彭宇案等案情較輕但是社會反響強烈的案件,主審法官都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其中的報導違背了記者真實、客觀、全面地報導新聞事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方向的社會準則。

三、新聞報導「泛標籤化」的治理

新聞「標籤化」已經成為媒介吸引流量的重要工具,「泛標籤化」新聞的治理既需要媒體以公共利益為主、增強社會責任感,也需要新聞從業者重拾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1.記者要增強思辨能力,努力做到客觀公正

新聞報導的本質是一種建構,報導受到新聞從業者自身固有刻板印象和思維模式的制約,要想克服這種認知局限性,就要多引用官方的、專家的話語,少一些自身的判斷,努力做到新聞報導的話語客觀公正。

「貼標籤」的深層認知是因果關係,因此新聞從業者在報導新聞事件起因時,要多方核實消息的可靠性。在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中,《華西都市報》等媒體稱其引用萬州區應急辦的工作人員的話,報導墜江事件的起因是「女司機逆行」,在社會上造成了負面影響。這樣重大的災難事故,記者應該多方核實信息真實性,從而避免新聞失實。

2.注重報導中的話語平衡

於子茹的研究認為社會群體間話語權分配的不平衡是「標籤化新聞」產生的重要原因[2],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話語權往往會掌握在社會權力集團和強勢群體手中,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貼標籤是十分常見的。弱勢群體的話語缺席,是社會話語權不平等的體現,是優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語言暴力。注重報導中的話語平衡是消除「標籤化」新聞的重要途徑。

結語:

在如今媒體激烈競爭的時代,人們常將這一新聞現象的產生歸結於媒體適應生存的需要,但一個事物的形成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新聞標籤化現象也不例外。除了對媒介、對新聞從業者提出要求外,公眾的媒介素養也亟待提高。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認為,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聞知識,學會懷疑性認知方法。他們認為,公眾在各類公共事件面前,要由表及裡,仔細甄別,去偽存真。相信在媒介、新聞從業者、受眾的共同努力下,媒介市場會變得風清氣正,不再需要濫用「標籤」來吸引受眾,「泛標籤化」報導也不再能夠吸引受眾。

參考文獻:

[1]王勇.從標籤策略看新聞生產的意識形態性[J].國際新聞界,2010,32(8):62-66.

[2]於子茹.我國新聞報導中的「標籤化」現象研究[D].河北大學,2013.

[3]欒軼玫,劉宏.渠道、介質與場景:媒介產品化的進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11):129-133.

[4]鄭雅寧,範玉吉.法制新聞報導中的「泛標籤化」[J].新聞戰線,2016(23):59-62.

[5]《新聞記者》雜誌公布2017年十大假新聞[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2142.

[6]閻瑾,王世軍.新媒體語境下我國老年人形象汙名化探析——以「大爺」「大媽」為例[J].傳媒,2018(17):79-8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諧波的產生原因及其危害介紹
    但在實際中供電電壓的波形會由於某些原因而偏離正弦波形,即產生諧波。我們所說的供電系統中的諧波是指一些頻率為基波頻率(在我國取工業用電頻率50Hz為基波頻率)整數倍的正弦波分量,又稱為高次諧波。在供電系統中,產生諧波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給具有非線性阻抗特性的電氣設備(又稱為非線性負荷)供電的結果。這些非線性負荷在工作時向電源反饋高次諧波,導致供電系統的電壓、電流波形畸變,使電力質量變壞。
  • 功率因數低的產生原因和危害
    打開APP 功率因數低的產生原因和危害 發表於 2017-10-31 16:39:48   功率因數是衡量電氣設備效率高低的一個係數
  • 網絡治理:一個具有時代性特徵的社會治理命題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一)事件的發生是「泛菜籃子」社會文化圈的責任實際上亞文化圈和粉圈這兩個圈層勢力的利益摩擦引發的這起事件,更像是發生在社會領域的一次強力地震,是波及社會倫理,社會法制,青少年教育,網絡治理、網絡暴力、行業規範等各維度社會治理的一次深層震蕩。
  • 我國建築工程滲漏的現狀、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技術
    通過多年來對我國建(構)築物滲漏水工程調查、分析與治理,發現在我國的建(構)築物中,屋面漏雨,地下工程漏水,廁浴間、外牆及道橋工程滲漏現象比較普遍,其主要原因為:防水設計不合理,材料質量無保證,施工質量差。建(構)築物滲漏水易導致鋼筋鏽蝕,混凝土發生鹼骨料反應,在寒冷地區由於水的滲入導致結構體的凍害破壞等。
  • 諧波對電力系統產生的危害
    電力系統中的諧波會使電壓和電流波形發生畸變,如民用配電系統的中性線路,螢光燈、調光燈、計算機等負載,產生大量的奇次諧波,其中3次諧波的含量多,可達40%的三相配電線路,線的3的調諧波在中性線重疊,中性線的電流值可能超過相線的電流。
  • 變頻電機軸電流產生危害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
    打開APP 變頻電機軸電流產生危害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 jxgdzc 發表於 2020-12-04 15:12:30 1變頻電機軸電流產生原因及危害 電動機運行時,轉軸兩端之間或軸與軸承之間產生的電位差叫做軸電壓,若軸兩端通過電機機座等構成迴路,則軸電壓形成了軸電流。軸電壓是伴隨著旋轉電機的產生就存在的。一般工頻電機軸電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磁路不平衡、單極效應、靜電感應、電容電流等原因造成,但這些原因歸根到底還是磁通脈動造成的。
  • 標籤化導致兩大惡果:預設立場,左右公眾判斷
    標籤泛濫的結果是新聞的退化    浮躁的輿論生態中,一些記者用腳採訪、挖掘真相的能力在退化,不過,坐在電腦前編名詞、貼標籤、造概念的本領卻見長,每天都能看到記者創造的不少名詞和概念:今天這個「族」,明天那個「代」。幾天不看新聞,就OUT了,完全跟不上這些由新標籤新概念編織的魔幻現實。
  • 氡氣的產生及危害
    因為是惰性氣體,所以無色無味,人體器官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因為具有放射性,所以對人體產生潛在危害。聯邦衛生部強調,氡氣是導致肺癌的第二大元兇,僅次於抽菸。 氡氣是如何產生的?氡氣來自於地球中的放射性元素鈾238。
  • 零序電流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零序電流產生的原因   在三相四線電路中,三相電流的相量和等於零,即Ia+Ib+IC=0。如果在三相四線中接入一個電流互感器,這時感應電流為零。當電路中發生觸電或漏電故障時,迴路中有漏電電流流過,這時穿過互感器的三相電流相量和不等零,其相量和為:Ia+Ib+Ic=I(漏電電流)。中科節電節能節電節能環保。
  • 關於建議以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治理 海洋噪音汙染……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範圍和強度不斷拓展和加深,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持續向人類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破壞和威脅。目前造成海洋生態環境汙染的一個源頭是「海洋噪音」。如何加強和完善海洋生態系統養護和管理,實現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海洋和人類生活的陸地環境一樣,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 電力系統諧波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答:諧波產生的原因:高次諧波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電力系統中某些設備和負荷的非線性特性,即所加的電壓與產生的電流不成線性諧波對電網的影響:1、諧波對旋轉設備和變壓器的主要危害是引起附加損耗和發熱增加,此外諧波還會引起旋轉設備和變壓器振動並發出噪聲,長時間的振動會造成金屬疲勞和機械損壞。2、諧波對線路的主要危害是引起附加損耗。3、諧波可引起系統的電感、電容發生諧振,使諧波放大。
  • 網際網路金融行為風險的表現、產生原因及治理對策
    根據上述觀點,行為風險把客戶利益放在了核心位置,是指與金融機構及其員工對待交易對手的方式相關的風險,包括如何對待零售市場的金融消費者和批發市場上的交易對手、金融產品的掠奪性定價和不當銷售行為、違反規則和操縱市場等。
  • 我國環境汞汙染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危害
    汞汙染具有持久性、易遷移性、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強毒性等特性,並且環境中任何形式的汞均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劇毒的甲基汞,因此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同時,汞具有長程跨界汙染的屬性,已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全球性汙染物,是除了溫室氣體外唯一一種對全球範圍產生影響的化學物質,已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環境汙染物之一。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 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為何建設油菜泛基因組平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料庫?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中國科學報》對此進行了採訪。
  • 最令魚友困擾的蛋白蟲,產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老玩家來支招
    最令魚友困擾的蛋白蟲,產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老玩家來支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飼養觀賞魚類。養魚能夠修養性,還能提高生活的品質,魚的種類非常多,其中龍魚就深受水族愛好者們的青睞。
  • 如何避免泛光照明「千城一面」同質化現象的產生
    泛光照明「千城一面」同質化為了避免「千城一面」這種現象的產生,使泛光照明工程與城市本身相得益彰,我們應當考慮以下四點:一、彰顯文化底蘊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進行泛光照明設計時應當得到體現泛光照明——燈光亮化三、注重以人為本城市泛光照明工程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舒適的照明視覺效果。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在這一主題中,科學家們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 報告指出,基於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地區的冰川徑流量將在2030至2050年之間達到峰值。
  • 氧自由基產生的原因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長發育成熟之後,或由於某些疾病、外傷,以及生活不規律、吸菸、酗酒、環境汙染等原因,再加上人體自身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削弱,會導致人體內氧自由基積貯,大量氧自由基就會給人體帶來毒性作用。        氧自由基產生的原因十分複雜,歸納為以下幾條。
  • 考慮市場治理體系的銀行債權治理及其效應研究
    由於單一機制邊際效用遞減,單純深化一種機制不能滿足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根據協同理論,組成系統的各子系統之間、系統和要素之間、系統和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使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而產生協同效應(哈肯,2013;胡園園等,2015)。各子系統協同行為產生的協同效應超越了其自身的單獨作用,從而使系統整體的有效性大於子系統各自單獨行動時的有效性的總和(王紅等,2013)。
  •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中央財政3年將投263億  環保部20日透露,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要批示。為此,環保部對近年大氣汙染治理情況進行盤點。懸浮顆粒物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複雜的,應引市民們的足夠重視。  我市懸浮顆粒物汙染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地面揚塵,二是燃煤排放的煙塵。因此,在緊急措施當中,關於控制揚塵的有四條措施。一是加強對施工工地和拆遷工地的揚塵的管理,市區所有工地必須做到圍檔、路面硬化、灑水、密閉運輸、防治料堆揚塵等措施。同時,要加大道路遺灑的檢查力度。二是擴大道路的噴水清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