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打破了原本的認知。近年來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理察·道金斯進一步解釋了達爾文在後期所遇到的困惑。他把基因提出來,以上帝視角剖析了基因的存在,以此解釋了很多生物之謎。而在《基因之河》中提出一個概念,基因的效用函數就是DNA生存,那些看似很難解釋的生物現象都是DNA為了生存而衍生的。

在人類看來殘忍的行為其實都只是基因生存最大化選擇
小時候你是是否有這樣的時刻,當看到動物世界中獅子通過合作把角馬殺死後吞食時,內心是不是覺得獅子太殘忍,而角馬太可憐了。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大人們會告訴你獅子必須吃掉角馬才能活下去,而課本會告訴你這就是物競天擇,獅子與角馬分別是狩獵者與獵物。從小生活在大人們的包圍之中,周邊的世界時彩色的,很有溫度,但是隨著認識的拓展,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自然現象會對從小構建的心理防線產生衝擊,冰冷進入你的世界。
有這樣一個現象:雌性姬蜂和泥蜂會把卵產在毛蟲、蟋蟀體內,等到卵孵化後幼蟲直接從體內進食,吃掉所寄生的毛蟲或者蟋蟀,毛蟲或者蟋蟀只能等著幼蟲從肚子裡一口口吃掉自己,絕望且驚恐。
泥蜂
這是人類需要去領悟的難度最大的道理之一,因為我們無法承認,諸事不分好壞,沒有殘忍或善良,就是冷漠到底,對所有的痛苦煎熬都無動於衷,沒有任何目的。
沒錯,在自然界中,人作為能夠獨立思考的特殊存在,會有善惡之分,對於所見到的一切不能夠做到無動於衷。而基因就做到了這一點,諸事不分好壞,沒有殘忍沒有善良,就是冷漠到底,也沒有任何目的。基因的終極目的就是讓DNA生存下去,淘汰掉不利於生存的個體,向著利於生存的方向進化。
「幕後黑手」基因的所作所為讓人崩潰
人文主義的根本是人,但是自然界因為DNA生存最大化的選擇而讓人崩潰。就拿簡單的例子來說,人們生產機械代替某些勞動時,機械這個主體就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物品,這好像沒那麼難接受;但是人們的認知中,基因就是存在於人體內的,它們只負責讓遺傳物質DNA生存下去,其冷漠程度讓人打冷顫。
自然界中諸多的殘忍無情都是基因推動的。獵豹體內的DNA想要生存下去,就得讓獵豹機體實施殘忍行為。獵豹的牙齒、爪子、眼睛、鼻子、腿部肌肉、脊椎和大腦等等,都根據抓捕獵物羚羊特點設計。反之,羚羊想要生存,整個羚羊群就放棄掉跑不快的體弱者,這在人類看來毫無人文主義關懷,弱者是值得同情和幫助的;而在黑手看來這一切不過是正常操作,一切都是基因的效用函數而已。
物種性別比例在種群中通常是50:50,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存在,海豹的研究發現,4%的雄性象海豹佔據著88%的與雌性象海豹的交配機會。這似乎與DNA生存最大化沒有關聯,其實不然。無論是接近1:1的正常物種,還是像海豹這樣的特殊情況,其性別決定因素只有一個—DNA。它決定了到底哪種性別才是讓自己生存最大化的最優解。
那麼聯想到人類,我們是不是更需要深度思考
既然一切都是基因的效用函數而已,只為了生存最大化,那麼我們所提倡的各種符合道德價值觀的東西是否還有必要就成了必須思考的問題。人類經過那麼長的歷史,其基因也是在基因之河中重要的存在,但是基因本身沒有任何目的,它的存在就好像一段編碼,只按照特定的方式執行。
之所以人類會是人類,就因為有特殊的思考模式,有情感,不是冷漠的存在。換一個角度來看,既然已經認識基因的自私性,那麼為什麼不讓善良鋪展開來,以情感對抗自然界的種種冷漠?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真成了沒有情感的存在,處處充斥著冷漠,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毫無意義……
《基因之河》是作為科普書籍分類的,作者是想通過此書向我們傳達許多最基本的科學知識。但是就是這樣的科普文學,卻處處充滿思考,甚至比許多打著人文主義的旗號的文學作品更值得讀。
我是甘棠文史 ,關注我,一起探討文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