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1999年來滬、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的知名麵包店宜芝多最近正深陷關店潮。
今年8月份以來,上海地鐵站裡以及大街小巷街邊的宜芝多門店已經悄然消失了一半,關店數量高達70多家。
實際上,不僅僅是宜芝多,上海人記憶中的那些老牌麵包店,其中不少都遭遇了「滑鐵盧」。除了疫情原因,這些老品牌到底「差」在哪裡?
01
受疫情影響宜芝多營收打擊慘重
巨峰路、大柏樹、常熟路......,8月以來,已在上海運營21年的臺資烘焙品牌宜芝多開在地鐵站裡的門店消失了一半。
先來看看這家上海人所熟悉的麵包店的發展史。
1999年,臺灣烘焙師出身的蔡秉融在上海創立了「宜芝多」品牌。第一家門店開設於美羅城的地下一層。那個時候正是上海臺資烘焙企業的黃金年代,同時期的知名品牌還有「克莉絲汀」、「85度C」等等。此後的10年裡,宜芝多進駐上海各大商圈。
2016年,宜芝多與上海申通地鐵集團籤訂名為「百店計劃」戰略合作協議,加速了宜芝多在上海地區門店的拓展。
此後,在最高峰時,宜芝多的地鐵門店數達105家,其75%的營收都來自於設立在地鐵站的門店。甚至有人說,在上海,只要能換乘的地鐵站幾乎都有宜芝多的店鋪。
而迅速的擴張,也為宜芝多今日的落敗埋下了伏筆。
今年,受疫情影響,宜芝多經營壓力驟增,自8月以來的1個半月內,在上海地區關店了70餘家,門店數僅剩疫情發生前的一半。
對此,宜芝多創始人、總經理蔡秉融坦言:
疫情對宜芝多營收打擊慘重,尤其是疫情最為嚴重的2至4月,地鐵人流量慘澹,基本沒有營收。5月逐步復工以來,地鐵人流已恢復到原先的七成,但消費力仍因「人們都戴口罩,匆匆忙忙過門不入」而不振。
疫情爆發後,伴隨著市民出門意願降低,地鐵人流量銳減。
尤其在今年2月,上海地鐵客流從春節前的每日上千萬驟降到每日90萬人次,而在平日裡,上海地鐵每天的客流量都在1000萬以上。
也就是說,疫情最嚴重的2月,地鐵客流降至正常情況的10%都不到。
人煙稀少,外加不得不出門的那些人也戴上口罩匆匆而過,儘量減少在戶外逗留的時間,使得開設在地鐵站內的麵包店生意驟然降至冰點。
儘管5月逐步復工以來,地鐵人流已恢復到原先的七成,但門店的銷售情況依然不能和疫情前相比。
在不少關閉的門店上,宜芝多在關停通知上將觀點原因寫為「地鐵店合同到期」,而事實上,真實原因則在於因疫情導致收入銳減造成的資金鍊緊張。
實際上,不僅僅是宜芝多,上海人記憶中的那些老牌麵包店,其中不少都遭遇了「滑鐵盧」。
02
老字號烘焙門店遭遇「滑鐵盧」
1、馬哥孛羅門店悉數關閉
今年8月17日,新華路上最後一家馬哥孛羅停止營業。
在鼎盛時期,南京路、淮海路、靜安寺、徐家匯等熱鬧商圈都能看到馬哥孛羅的分店,在很多商廈也能見到其專櫃。
那時候,買個馬哥孛羅麵包也是小資的標誌。
這家開業於1994年的麵包連鎖店伴隨著整個一代人的青澀年華,而如今卻成為了他們心中的記憶。
此後,隨著各類網紅麵包店的崛起,馬哥孛羅慢慢淡出了大家視線,最後只剩新華路這家還在堅持,2017年還重新裝修過。
而今年8月,上海最後一家馬哥孛羅也偃旗息鼓,一代人的記憶徹底成為了回憶。
據申江服務導報消息,有網友透露,因為老闆年事已高,但又沒有可以接班的人,更不想把品牌交給別人,所以只能把店全關了,這個原因不禁讓人唏噓。
2、克莉絲汀、可頌坊門店銳減
昔日行業中最火爆的克裡斯汀,在頂峰時門店數量多達近千家,幾乎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而如今,克裡斯汀的門店數量已經銳減到400多家,降幅超過了一半。
此外,主打法式甜點風格的可頌坊,在滬的店鋪數量也在減少。
3、新僑門店所剩無幾
「老字號風味」新僑,在上海的門店數也已經所剩無幾。
03
漸行漸遠到底「差」在哪?
這些上海人記憶中的味道在如今麵包店競爭激烈的魔都紛紛大規模關店,不免讓人唏噓!這些老牌的麵包店,如今紛紛漸行漸遠呢?
在大眾點評查詢「麵包房」,發現仍有10852家之多,這表明上海市場容量依然很大。
雖說疫情的爆發對線下銷售帶了暫時性的壓力,但近年來不少新潮麵包店依然吸引著較大的客流。
業內專家認為,儘管老牌麵包店逐漸式微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創新不夠是它們的通病,面對新生代的消費群體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它們沒有做出及時的變化。
如今,市場主力消費人群為90後、95後新生代消費群體。而年輕人更偏愛現烤現賣模式。
1、為了追求新鮮度,他們更喜歡現烤現賣的經營模式。
那些由食品加工廠的冷鏈車配送而來的麵包,新鮮口味就要打個折扣。
不少新潮麵包房以全透明的方式製作、烘烤麵包,讓消費者能夠看到麵包製作的全過程,也能買到熱乎乎的新鮮出爐麵包,其新鮮程度和口感都強於那些靠冷鏈物流統一配送的麵包店。
而且,現烤麵包店所散發的誘人的香味,也能作為一張活招牌,吸引路過的人群入內購買。
2、年輕消費者對跨界的零售模式也越來越熱衷。
近年來,喜茶、奈雪的茶玩的是「茶飲+麵包」,星巴克玩的是「咖啡+麵包」,鬧市區的這些複合餐飲場所每每要排隊,就是一個例證;
另外,一些「網紅」麵包店在新品發布時,善用社交媒體製造話題,線上種草、線下拔草,這也是老牌麵包店在營銷方面所欠缺的……
那些老牌麵包店,昔日的成功在於較早走上大規模連鎖經營的道路,集約經營,快速開店,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但這樣的模式,卻少了個性化以及創新的靈活性,面對新的競爭態勢,就敵不過單店經營或者剛剛興起,有一家兩家規模的創新型企業了。
此外,近年來針對年輕人而興起的社交元素,或許也是這些老派麵包店所缺乏的。
這種主打社交概念的新潮店吸引了更多的年輕消費者,給純粹主打早餐概念的老式麵包店形成很大的壓力。
3、消費者喜歡現烤現賣除了因為新鮮度,「嗅覺經濟」在營銷當中不容忽視。
宜芝多把門店開在地鐵內,受場地限制只能售賣預包裝麵包,因此聞不到「濃濃的奶油味」、「淳樸的麥香味」。
而在那些新一代網紅店,大多採用了現場烤制,沒有香味,怎麼能勾起消費者的食慾從而形成消費動機?
隨著新潮麵包店的興起和老牌麵包店的式微,你認為它們衰落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留下你的留言,一起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