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上海生存12年的「初代網紅品牌」,自7月初開始大規模關店,一個月後才因為顧客維權而受到關注。在此之前,業內對此視若無睹。
一個餐飲品牌倒掉並不稀奇,而比死亡更值得深思的,是不被關注的死亡。
也許,一個時代已經終結。
「初代網紅」疑欠錢跑路
關店一個月才受到關注
近日,因為門店集中關閉,拖欠工資貨款,企業負責人疑似跑路,顧客儲值卡退款無門,上海「老牌網紅」食之秘成了本地多家媒體爭相報導的熱門話題。
顧客網上反映食之秘無法退卡。 圖片來自網絡
該品牌1997年創立於馬來西亞,是該國家喻戶曉的國民蛋糕品牌,2007年來到上海,到現在已經有12年的時間了。食之秘主要市場為亞洲各國,全部門店一度超過450家,鼎盛時期在中國市場有超過100家門店。
芝士蛋糕在當時是稀罕物。圖片來自食之秘官微
它主打的芝士蛋糕系列,讓十幾年前只認識奶油蛋糕的中國消費者大為驚豔,在中國市場開啟了新的烘焙品牌紀元,跟風者、模仿者遍地開花,稱其為「初代網紅」毫不過分。
業內稱食之秘為「亞洲芝士蛋糕之王」,1998至2013年之間,它斬獲許多世界級食品大獎。若論當時登陸上海的轟動程度,和兩年前紅極一時的蛋糕店品牌Lady M有幾分相似之處。
2014年,復星集團豪擲2億元成為食之秘第二大股東,而喜茶獲得IDG的1億元A輪融資,已經是兩年後的事情了。
就是這樣一個品類頭部,資本寵兒,一口氣關閉了在上海的近30家門店,更讓內參君感到蹊蹺的是,食之秘關店事件,事發至今,業內關注者寥寥。
被指「早晚要死」
食之秘犯了哪些錯?
據大眾點評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上門店關閉,有30天的「停業保護期」,餐廳向平臺申請關店後,相關記錄還會在平臺上繼續顯示30天時間,到期後則無法再搜索到該店。
◎從展示截止日期來看,關店時間大多在7月初。
而食之秘的大部分已關門店,展示截止日期都是8月初,也就是說,集中關店時間均在7月初,據今已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若不是收場太過匆忙,利益相關方群起維權,一個「初代網紅」的消亡差點變得毫無聲息。
和多位餐飲人聊過後,內參君發現,大家對食之秘的看法都一樣:它的潰敗只是時間問題。正因為此,當這一天真的來臨時,沒人感到驚訝。
2015年後,中國餐飲行業進入了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資本集團、網際網路思維、跨界餐飲人的湧入讓整個行業充滿了活力,新品類、新模式、新場景讓許多老牌餐企應接不暇。
食之秘幾乎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走向沒落。
通過內參君的觀察和業內人士的總結,食之秘敗走上海灘的深層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幾條:
品牌營銷缺失:「食之秘」為英文Secret recipe照字直譯,體現不出和產品、定位的關聯,品牌營銷也缺乏力度,錯失「結識」新一代消費者的機會。
產品模式落伍:食之秘大部分門店的產品為冷藏櫃檯陳列銷售,無法堂食只能打包帶走。而在可以堂食的旗艦門店,則選擇了東南亞正餐搭配西式甜品櫃檯的模式,場景不倫不類。
創新速度慢:十幾年不變的銷售模式,加上基本保持不變的蛋糕款式,缺乏爆款。與此同時,新入局的甜品品牌卻越來越多。
未能深度洞察市場
幾招自救均告失敗
事實上,食之秘並非沒有進行自救,但幾招自救都沒有深度解決品牌存在的問題,顯得有些應付差事。
1
產品打折
內參君觀察到,自2017年開始,食之秘就多次進行全線折扣活動,蛋糕打折、或者堂食菜品買一送一。
由於缺乏營銷打法的配合,單純的打折並沒有引起消費者的太大興趣。
2
門店升級
事實上,在去年6月份,食之秘還重新裝修了上海最重要的旗艦店,人民廣場來福士店。
新的門店只是簡單換上了時下流行網紅店風格,沒有突出的品牌視覺重點,門店模型和產品銷售模式並沒有任何改變。
3
拓寬渠道
盒馬鮮生在上海積極拓店時,食之秘也曾想趕上這波新零售潮流。蛋糕本身具有零售性質,本有機會成為新的增長點,可惜這次進駐處理得較為粗糙。
僅放一個簡陋的玻璃櫃,在嘈雜的超市裡很不起眼,連性價比也凸顯不出來了。
幾招「不走心」的自救下來,反而讓自己離主流消費群體越來越遠,終於在7月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那一天終於到來。
烘焙困局:
乍看是聚焦產品,實則是品牌思維缺失
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9》收集到的數據來看:消費者對烘焙的需求也在增加,但烘焙的門店數卻在減少。2018年麵包甜點門店數在餐飲總門店數佔比減少0.5%。
在談論起食之秘的關店時,幾家烘焙品牌的負責人大多感嘆,這兩年烘焙市場實在是不好做,競爭太激烈。
也有人意識到,烘焙競爭激烈的深層次原因,「只要是能在我們品牌本來的消費場景裡,替代我們烘培產品的,就都是競爭對手。茶飲、咖啡、串串,全都能來搶這塊市場份額。」
在對手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烘焙品牌用來吸引顧客的「武器」,卻常常只有一種,那就是產品。
髒髒包一出,則滿城烘焙店盡做髒髒包,Lady M爆紅,則趕緊都做千層蛋糕。這種高度關注產品潮流,時刻準備跟風,極度依賴產品技術團隊的商業模式,看似是聚焦產品,實則是對品牌建設的選擇性忽視。
而食之秘的產品僵化,以及品牌建設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今天的敗局。
網紅時代終結
餐飲行業還有行進的「第四象限」
在過去,業界尚且會因為另一個「初代網紅」——《趙小姐不等位》的關店唏噓不已。到了如今,網紅的消逝成為常態,大家已顧不上默哀。
在過去,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可以成就一個網紅,一個精準的定位可以成就一個網紅,一次巔峰的營銷策劃可以成就一個網紅。
而如今,市場已經明白,成為一個網紅品牌,帶來的是流量,卻不是品牌。流量是流量,品牌是品牌。品牌意味著信任和認可,而流量僅僅是注意力。
營銷人刀姐doris把品牌,按照品牌力/流量度分成四個象限:
低品牌低流量,初創品牌,需要冷啟動,例如一些你沒聽過的新生品牌。
高品牌低流量,往往是老化品牌,需要尋找新消費者流量。例如大白兔。
高流量低品牌,網紅品牌,高收入高風險。例如奧雪雙黃蛋冰淇淋。
高流量高品牌,則為強勢品牌,有很強的信任感,同時能繼續增長。例如海底撈。
她認為,品牌應該儘可能從第四象限網紅品牌,往強勢品牌走。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例如做好渠道管理和品控,保持產品創新能力,追求品牌力升級,做好公關防備等等。
「流量可以買到,只是價格的高低罷了,但品牌力卻很難建立,它用金錢買不到,靠的是時間和實力的一分分積累。」
(來源:餐飲老闆內參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