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外來平價麵包店和高端麵包店同時走俏泉州的報導引起了讀者和業界人士的關注。定位中端市場的本土麵包店,在遭受外來擠壓的同時,也經歷著同質化競爭和商業扎堆的困局。
記者昨日從豐澤區祥遠路由南至北,走到聖湖路,發現在這條不足一公裡的街道上,聚集了1家麥都麵包店、2家全芳麵包店、2家向陽坊和4家伍氏麵包店,泉州本土麵包市場上數得出的品牌麵包店,幾乎都在這裡扎堆了,如果加上2家平價蛋糕店,就達到11家了。
經營怪論>>競爭愈烈市場愈大
儘管如此密集,但是這些麵包店的經營者都自稱,目前經營狀況還不錯,至少每天都有幾千元的營業額。以伍氏麵包店為例,其國際星城店和聖湖店相距咫尺,卻同樣生意紅火。
伍氏麵包總經理龍土帶分析,這是因為泉州麵包業的總體份額是在不斷擴大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在不斷改變。「以前人們的早餐可能是清粥小菜,現在上班節奏快了,就改成牛奶加麵包了,這是麵包消費者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
對此,全芳麵包董事長黃永安也有一個奇怪卻說得通的解釋,他說:「我注意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在12歲前吃什麼,一生都會喜歡吃什麼。」如今泉州最具購買力的人群,正是吃麵包和西式糕點長大的一代人。
據了解,泉州烘焙食品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經過20年的市場培育,第一代吃麵包的人群已經培養起來,福建省麥都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斌分析:「從牛奶銷量上漲的趨勢,就可以看出烘焙業的增長勢頭,泉州的烘焙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行業競爭越充分,消費者消費的意願就會越強烈。」
生存法則>>一招不慎老將敗北
雖然市場總量在不斷增大,但是並不意味著開一家麵包店,就能坐地取錢了。實際上,在短兵相接的紅海混戰中,許多知名的老字號麵包店也紛紛敗北。
且不說幾年前安德魯森多家門店一夜潰退泉州,2011年5月,廈門老字號「黃則和」在泉州市區的三家店面也全部關閉,引起業界強烈震動。業內普遍認為,「黃則和」進入泉州採用加盟模式,忽略了新市場的特點,致使其在泉州的經營多年不見起色。「加盟商不能盈利,合同到期當然就不做了。」黃則和董事長黃先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黃則和」創辦於1945年,是廈門知名的老字號,經營各式糕點、麵包、甜點等產品。2004年「黃則和」進駐泉州,但是一方面,「黃則和」的管理團隊忙於經營廈門的業務,無暇顧及周邊城市的門店;另一方面,近年來租金、原材料和生產成本節節攀高,麵包店又不敢輕易提價,導致利潤越來越低。到了2011年,加盟方無法盈利,只好關門。
除了黃則和,本土麵包品牌的加盟店關門大吉的也不少見。今年年初,全芳麵包的聖湖小區店也因各種原因不得不關門,其店址最終被永相逢超市所進駐。
業界人士預測,隨著越來越多的境內外品牌進入泉州,泉州的烘焙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新一輪洗牌不可避免。因此,泉州本土烘焙品牌要有憂患意識,在產品創新、定價策略和選址策略上科學定位,而不能盲目開店。一句話,狹路相逢智者勝。
本報記者 溫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