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懸崖上鑿通出村「最後一公裡」

2020-12-06 新京報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西灑鎮巖頭村內住著15戶人家,這裡有水有電,有汽車有摩託,村民時不時會聚集在活動室看電視、話家常,與其他的村子並無差別。但十幾年前,這裡並沒有這樣的場景,有的只是泥濘不堪的小路、陡峭的懸崖和走不出去的困境,貧困二字也一直籠罩著他們。由於路險人窮,在這裡就連娶媳婦都成了難事。

而改變這裡的僅僅是一條水泥路。他們秉承著「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用時12年,在進村必經的懸崖上,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一公裡的進村道路,把阻隔了8代人的大山打通了,同時,也打通了他們的「脫貧」之路。

2019年4月,西疇縣整體實現脫貧摘帽,西疇縣縣委書記表示,這條路是脫貧摘帽的新起點,也是一條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

回望巖頭村的脫貧之路,是檢視曾經艱難的過往,更是欣喜於摘掉窮帽子的今天。

巖頭村村民在懸崖上鑿出了一條路。受訪者供圖

路不通 生豬抬下山被摔死

身處雲海之上的巖頭村,距離西疇縣縣城只有8公裡,現在驅車前往僅需要20多分鐘。新京報記者坐車盤山而上,路程雖陡峭,但通村的硬化路平坦而快捷。

如今,通往巖頭村有了硬化路。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十多年前,巖頭村還被大山阻隔,出行難曾是全村人最頭疼的事。1997年,巖頭、垮石巖等11個村的民眾修築了4.5公裡長的主幹簡易公路。然而,由於地勢險峻、地處偏僻,從垮石巖村岔路到巖頭村的1公裡公路被懸崖擋住了,巖頭村村民仍然沒有擺脫行路難的困擾。

「在這個山崖上我們居住了8代人,路不通,大家出山困難至極。」今年65歲的巖頭村村民小組長李華明回憶起那時的日子,最心疼上學的孩子們。「孩子上學費勁,2公裡的路需要步行2個小時,天沒亮就要出發。山路險峻,下雨天更是難走。所以,一到雨天,村裡的孩子幾乎都不去上學了,父母也不願意孩子冒險走山路。村裡輟學的學生越來越多。」

村裡老人看病也困難,只能用擔架抬著走。就連拉牲口出去賣,對他們來說都是大工程。

「記得那一年,村民楊應清家以養豬為生,1頭豬需要僱4個人抬著下山,這個費用就佔據了賣豬錢的一半。」李華明介紹,當時這裡都是土路,又是在懸崖之上,輕裝下山都不好走,更不用說要抬著一頭幾百斤的大肥豬了,「走到大巖子那裡,有人腳下一滑,一個踉蹌摔倒了,這下連人帶豬都滾了下去,在滾落的瞬間他們還不忘護著豬,試圖拽住它,但僅僅只能抓住豬的尾巴。楊應清也受了傷,但他都顧不上自己,趕緊查看豬的情況,可惜的是豬被摔死了。楊應清看著手上僅剩下的豬尾巴,放聲大哭,他這一年的辛苦全部付之東流了。」

村裡的「光棍」也將越來越多。當時有人給村裡的小夥說媒,一到村口,媒人和姑娘就反悔了,「進村都費勁,誰還敢嫁進來。」李華明無奈地說道,「即使嫁進來,姑娘也呆不下去,偷偷跑走的就有6個。」

修路難 中途還曾被迫停工

大山阻隔著巖頭村與外界的生活,很多老人上了歲數後再也沒有出過村。李華明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路不通造成的。他看到周邊村寨紛紛修起了進村路,便萌生了修路的念頭,「即使砸鍋賣鐵,我也要打通阻礙我們的這『一公裡』路。」

被阻隔在群山中的巖頭村。受訪者供圖

2003年春節剛過,村裡開了個群眾大會,李華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村民表示質疑,還開玩笑說,如果成功了,他就用手掌心煎雞蛋給李華明吃。

經過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們慢慢接受了李華明的想法,每戶籌集了2800元,每家還出了一個勞動力來修路。缺乏資金,村民們就賣雞、賣牛自籌經費。由於缺乏青壯年,村裡的老老少少都出來幹活。

修路說起來容易,但幹起來就不容易了。很快,李華明他們就遇到了難題。「由於修路的懸崖下就是幾個村小組,有民房,還有高壓電線等通訊設備。用炸藥的話,不僅房屋會受損,電線也會損壞。」

於是村裡人只能用雙手拿著鐵錘打,用鏨子鑿,「我們還用木板和木樁,在路旁建了一個2米高的木籬笆遮擋落石,再用泥土裝袋後在路邊砌一堵簡易防護牆,總之不能讓石頭往下落。」李華明表示。但是手工作業工期長,大家一點一點晝夜無休的鑿山石何時才能是個頭?修路的工程被迫停了下來。

路修了一半,就此停住,李華明不甘心。到了2007年,他再次動員大家,每戶再集資3000元,買了風鑽機等工具。在一位師傅的指點下,他們想到了用膨脹劑碎石頭的辦法。「我們在巖石上打好炮眼,把膨脹劑擠在裡面,想試試可不可以把石頭撐裂。」

為了在大巖子上打炮眼,李華明和空壓機師傅一起,用一根結實的粗繩子,一頭拴在自己腰杆上,另一頭拴在大巖子上面的樹樁上,像蕩鞦韆一樣,在懸崖上蕩來蕩去。

村民蕩在懸崖上修路。受訪者供圖

頭天放入膨脹劑,第二天一早村民們來到巖石前,看到巖石真的被撐開了,每個人都非常激動,「當時我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可算讓我們找到了新的辦法。」他們用錘子、用鏨子一點一點敲被撐開的石頭,把石頭小心翼翼地挪走,確保落石不會毀壞下面的村莊。「要是用老辦法修路估計一年甚至是幾年才能修好,現在用這個辦法幾個月就成功了。」李華明說道。

在進村路上,新京報記者看到,公路一邊的陡峭巖壁上還留著鏨子敲打出的痕跡。李華明表示,這一條條的凹痕記錄了全村人的故事,見證了全村人的努力。在那裡他們還劈開了一塊十幾米高的巨石,在巖壁上用紅漆寫下了的兩個大字——「實幹」,這也代表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

李華明站在寫有「實幹」的巖壁前。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缺資金 村民拿出工傷賠償款

歷經12年的堅守和苦幹,2014年,巖頭村終於修通了最後一公裡的進村簡易路。2015年,西疇縣縣政府出資16萬元,群眾投工投勞用時20多天進行了水泥路面硬化,終於圓了祖祖輩輩的通路夢。

李華明表示,這條路是村裡人前前後後籌資了幾十萬建成的,用光了村裡人所有的積蓄。大家只要有錢了,第一時間就會拿來修路,這些錢還包括了村民李光祥工傷賠償的幾千元。

2014年,在這條通村公路快完工的時候,李光祥為了償還借來修路的3萬塊錢,還要給兒子上學交學費,於是他到安徽的一家塑料廠打工。包吃包住,每月1000元的工資對他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但剛剛打工半年,他就受了工傷,「胳膊被機器夾到了,廠裡給了我幾千塊錢工傷賠償,當時就想這筆錢哪裡最急用哪裡,所以我就把錢寄了回去。路還沒建完,還有需要錢的地方,比起我,村裡更需要這筆錢。」

李光祥的兒子李大海在2015年也考上了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因為家裡實在拿不出學費和生活費,李大海選擇就近到昆明上學。李光祥表示,對兒子有些許愧疚,「只有路修好了才會有更多的孩子可以考出去,也會有更多的人選擇留在村裡。大海現在也回來了,還與村裡另一位考上大學的姑娘喜結連理。現在路也修好了,我很欣慰。」

修路脫貧 圓了世代人的出山夢

如今村裡的路通了,開著車可以直接進到村裡。有能力的家庭也購買了汽車,進出村子更加方便。村裡的孩子去縣城上學,不用再起早貪黑,坐車半個小時就能到。村裡也煥然一新,家家蓋起了新房,戶戶吃上了自來水。

穿梭在雲海的新公路。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通路後最高興的要屬村民楊育明了。今年40多歲的他因為右腳殘疾一直沒有出過村,村裡修路的時候,他拄著拐杖也要參與。「因為走路不便,道路不通,我從沒出去過。但通了公路之後,我終於可以坐車出去了,這也給我帶來了希望。」

道路剛通不久,村裡的幾十畝土地也被流轉了出去,用於種植三七,僅此一項就為村民增收幾萬元。同時,三七種植還吸納了當地村民就近打工,讓大家不出村就能獲取穩定的收入。據介紹,現在他們的年收入已經翻了數倍。

李華明說,脫貧已經完成了,現在就是要帶領村民致富。為此,村裡在當地企業的扶持下,引進了養殖烏骨雞的產業,「我們計劃代養1.5萬隻烏骨雞,目前已經在山上放養了近4000隻,賺了幾萬塊錢。」

村裡養豬的傳統也保留下來,大家再也不用費心抬豬出村的問題。村內還引進了生豬代養點項目,目前規範化養殖的生豬有500頭,李華明說,「這些項目每年就能為巖頭村帶來6萬多元的村集體收益。」

由於地處懸崖之上,群山環繞,綠樹成蔭,再加上這裡修路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李華明還在村裡開辦了「最後一公裡」農家飯莊,招待遊客。同時,他也在努力學習普通話,方便與外人溝通,連睡覺的時候也忘不了學習,「我睡著睡著,被老婆一巴掌打醒了,她說我說夢話的時候都在練習普通話。」

據了解,儘管西疇縣地處石漠化地段,但當地人依然開鑿出多條通村道路,鄉村公路總計長達3000多公裡,是雲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三倍以上,這一條條公路也是村民們致富的脫貧路。

新京報記者 李傲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水在「天上流」、溶洞裡打籃球 懸崖峭壁鑿出網紅奇蹟
    懸崖上開汽車、水在「天上流」、溶洞裡打籃球  貴州畢節人懸崖峭壁鑿出「網紅」奇蹟  7月18日,貴州畢節赫章縣懸崖公路在此崎嶇的地段,大型機械設備無法進入,唐仁文就從鄉政府申請來了炸藥和指導人員,村裡的青壯年一錘錘在巖壁上打入鐵釺,抽出鐵釺後放入炸藥,爆破後再將炸下的碎石一筐筐往外搬運,「比較難的時候才捨得用炸藥,不少巖石都是我們自己一點點掏下來的,不知道用爛了多少根鋼釺」,唐仁文說。直到現在,公路巖壁上還留著鋼釺擊打出的形狀。
  • 重慶有個「天坑村」,7年修了8公裡天路,地處懸崖下猶如井底之蛙
    說到重慶「天坑村」,相信小夥伴們應該都去過重慶了,來這裡吃火鍋的人也不計其數。地方著名景點也不在少數之列。如同洪崖洞裡閃耀的燈光。在長江索道下滾滾江水等,相信這也是每個人都會去的一部分。但這也只是大家對重慶的基本印象而已。事實上,重慶不僅是這個城市的代表,在燈火通明的城市之外,還有山川河流和深藏於大山之中的村落,等待我們去發現。
  • 金海湖新區打通脫貧攻堅路網「最後一公裡」
    海拔村通村路「十三五」期間,金海湖新區按照「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建成公路裡程1223.16公裡,其中,境內高速公路24.88公裡,國道20.48公裡,省道29.4公裡,縣道177.72公裡,鄉道208.29公裡,村道438.96公裡,組組通硬化路
  • 柳林一農民自掏腰包修出村路(圖)
    過去的8個月時間,他個人出資請來施工隊,沿村前山谷,修了一條2.5公裡長的大路。  為了修路,他不僅花光20萬元積蓄,還借了10多萬元的外債。如今,新修的這條路,路基工程終於完工。11月6日,高元龍站在出村的路邊,眼角溼潤,「只要我能再籌到錢,一定要把這條路鋪上柏油。」
  • 【打通農村出行最後一公裡】阿布洛哈村: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行政...
    央視網消息: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的阿布洛哈村2019年底打通對外道路,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行政村。  從阿布洛哈村的招呼站到距離村裡最近的中心集鎮拖覺鎮全長35公裡,票價10元,車程約50分鐘。對於曾經的阿布洛哈村而言,這樣的便捷出行難以想像。
  • 毛相林:「天坑村」的帶路人
    曾經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去縣城一來一回至少要4天時間。1997年,38歲的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發動村民們一起修路。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曾在山上住了3個月沒回家。2004年,下莊村人歷經艱險終於在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裡長、2米寬的機耕道。後來,當地政府先後對下莊村的道路進行加寬、硬化加固,並加裝護欄。
  • 重慶有個「天坑村」,垂直落差1100米,7年修了8公裡天路
    在四川,有一個村莊建在懸崖上,我們叫它它;在重慶,有一個村莊建在懸崖下,我們叫它天坑村,不管它是上邊還是下邊,從村子裡到村子外面,隔著天險,都是一條命。名為「天坑村」,位於重慶巫山縣秦巴山區腹地,村莊四周皆為絕壁高山,從坑底到坑沿垂直距離1100米,想要走出村莊,就得爬過這108個拐角的懸崖,坡度可達80度,相當於攀巖一般,出村再回來兩天時間就會過去,而且還有很多人在翻越懸崖時掉下去,更多的人是一輩子沒走出過村莊。
  • 河南魯山電信運營商助力脫貧 百村通上百兆寬帶
    當前位置 > 首頁 > 地方資訊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河南魯山電信運營商助力脫貧 百村通上百兆寬帶 2020年12月03日 15:04來源:中新網河南
  • 雲中金龍懸崖上的美麗蝶變 - 湖南印象 - 湖南日報網 - 華聲在線
    ●特色:自然風景優美,懸崖上的苗寨,下有蚩尤大峽谷,森林、流泉、飛瀑、洞穴齊全。原生態苗族風情濃鬱,苗鼓、苗拳、苗歌、上刀梯、踩鏵犁、頂金槍等原汁原味。  ●現狀:國家「十二五」扶持的重點貧困村、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文明村鎮、湖南省旅遊名村。轄排家寨、金蛤蟆寨、上金龍寨、下金龍寨4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現有149戶人家,共643人。
  • 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 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的貴州遵義老支書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位於大山深處,過去這是一個出了名的窮村,貧窮的根子就是缺水。全村900多號人就靠一口老井打水喝。井水渾濁,難以入口。這裡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粗硬難咽的苞谷沙飯是當地人常年的主食。1958年黃大發成為草王壩的大隊長,為了實現吃上大米飯的夢想,23歲的他下決心要讓村裡的生活變個樣。1962年草王壩村的引水工程開始了,要把山那邊的螺螄河水引過來首先要鑿一條一百多米長的穿山隧洞,黃大髮帶領村民們用鐵錘和鋼釺,摸索著一點一點開鑿。歷經二百多天,隧洞打通了,但是由於水渠過於簡陋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
  • 解決脫貧「最後一公裡」
    新華社長春5月5日電 題:白城萬名幹部駐村 解決脫貧「最後一公裡」  新華社記者 李雙溪  日前,白城市派出1.1萬名幹部駐村,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把辦公室搬進貧困戶家,以問題導向,拔除貧困戶思想觀念上的「窮根」、從制度上解決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裡」。  思想觀念「拔窮根」  「我才30多歲,你給我買癌症保險,這不是咒我嗎?」
  • 邢臺這7個村被國家盯上了!每村發300萬!
    600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財政支持範圍,我們河北有45個,邢臺佔7個,聽說還有財政等一大波紅利,以後這幾個村的發展不可限量,快看看有沒有你家?冊井村建村歷史悠久。近年考古,在村域挖掘出許多春秋戰國時期文物。由此證明,大約春秋戰國時期,該區域即有人類聚居,至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冊井村是沙河市西部第一大村。明永樂元年(1403),縣內設冊井裡。明代碑刻中多處出現冊井社、冊井裡等字樣。清代,設冊井社。1929年,全縣劃分為七個自治區,冊井村為五區駐地。1934年,全縣劃分為三個區,冊井村為三區駐地。
  • 地球生命之謎——來自懸崖上墓葬的秘密
    早在11世紀,託勒姆人遷居在這座懸崖下,這裡到處都是石頭,土地奇缺。為了珍惜每一寸土地,他們把房屋都建在懸崖上,在懸崖上開出蜂窩般的洞穴,除了住房之外,還有穀倉和空中墓場,在一座離地100英尺的小洞中,竟堆放著3000塊屍骨。
  • 每周谷歌地圖景點介紹之:愛爾蘭莫赫懸崖
    【天極網數碼頻道】莫赫懸崖(CliffsofMoher)是歐洲最高的懸崖,在愛爾蘭島中西部的邊緣。懸崖面向浩瀚無際的大西洋,以奇險聞名。它橫跨大西洋214米,沿著西海岸覆蓋達8千米。同時,莫赫懸崖也是愛爾蘭最重要的海鳥棲息地,每年有超過30000隻海鳥在那裡繁殖後代,同時懸崖上還生長著許多珍稀植物品種。
  • 由「最後一公裡」向「最後一百米」邁進江蘇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
    徐老太一臉笑容地說道。  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長謝寧告訴記者,該行始終堅守「支付為民」初心使命,致力於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在農村支付「快通工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取得初步成效基礎上,經過充分調研摸排、深挖需求,在今年與省級相關部門協同聯動,完善了全面打造「黨建+普惠金融+行動支付」的江蘇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新思路。
  • 56人的村寨只有8個老人留守,出山需走懸崖小路,夢想是修通公路
    天子坪通往山外的路為了修建這條路,天子坪 的父老鄉親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四處呼籲、求援,希望修通最後1.2公裡的進村路原本有十餘戶56口人的寨子裡只留下4戶9人留守,其中8人是年邁體弱的老年人。從楓樹木埡口到天子坪1.2公裡山路被陡峭的懸崖阻斷,一直沒有資金打通懸崖。村民的願望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多方努力,終於籌集到了修路的資金。2020年 ,疫情剛剛結束,天子坪楓樹木埡口響起了挖掘機的轟鳴聲,村民們盼望已久的進村路終於動工了。
  • 站在莫赫懸崖上的哈利波特
    莫赫懸崖圖片全球影迷翹首期待已久的年度大片《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上周全球公映,數百萬的哈迷將欣賞到愛爾蘭克萊爾郡莫赫懸崖上拍攝的一些驚心動魄的場面。電影中,哈利波特和鄧布利多為找出佛地魔的不滅原因而踏上危險旅程。他們站在一塊巖石上,飛向聳立海邊的莫赫懸崖上一個與世隔絕的巖洞。
  • 《一天渠 一輩子 一初心》 黃大發先進事跡走出國門
    車行駛在革命老區遵義播州的群山之間,一路大霧,路邊常是百米深的懸崖。我們的目的地,是大山深處的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草王壩村)。為改變村裡千百年來缺水的歷史,如今83歲高齡的老支書黃大發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帶領村民,鋼釺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餘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裡的「天渠」,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實現重大轉折。
  • 【打通農村出行最後一公裡】山西長治:個別線路乘坐率低 當地給予...
    山西長治:個別線路乘坐率低 收入少 給予財政補貼   2019年10月,山西長治屯留區實現了城鄉公交一體化,全區209個行政村全部開通了公交線路。村村通公交運行一年多以來,讓群眾享受到實惠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