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工程完成後,高元龍最大的心願就是給這條路鋪上柏油。
因為村裡出山通道的路況特別差,柳林縣陳家灣鄉印子局村村民高元龍,一直想給村裡修一條新路。
過去的8個月時間,他個人出資請來施工隊,沿村前山谷,修了一條2.5公裡長的大路。
為了修路,他不僅花光20萬元積蓄,還借了10多萬元的外債。如今,新修的這條路,路基工程終於完工。11月6日,高元龍站在出村的路邊,眼角溼潤,「只要我能再籌到錢,一定要把這條路鋪上柏油。」
A出村一直沒條像樣的路
印子局村是一個自然村,隸屬於柳林縣陳家灣鄉吳村,地處柳林縣與中陽縣交界。印子局村全村140戶人家,散居在山坡上。
20多年來,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在村裡。印子局村原來有一條出村的山路,但路況極其不好。每到秋收的時候,村民們的農產品根本沒辦法運出山。「印子局村早該修路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任吳村村黨支部書記的村民劉三年告訴記者,印子局村地廣人稀,人均耕地有七八畝,並且地下蘊藏鐵粉、石膏等礦藏。如果有條好路,無論招商引資開採礦藏,還是發展農業,都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而不至於像現在這樣,人均收入排在全縣末尾,還有20多個村民打著光棍。
2010年,柳林縣與中陽縣開始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但村村通公路工程,只修到行政村。距印子局村西側1公裡的柳林縣吳村和距村東側1.5公裡的中陽縣米家塔村,先後修通了水泥路。位於兩村中間的印子局村,仍然沒有像樣的出村路。
56歲的高元龍,中等身材,臉頰和雙手被太陽曬得黝黑。在印子局村,他是有名的種糧戶。雖然村裡不少同齡人外出務工,他卻始終沒有離開過土地。
在印子局村東山山溝,高元龍有100畝填溝自造田。2011年,見頭一年玉米賣價高,他就把100畝地全種了玉米。玉米成熟後,外村人上門收購玉米棒,他以每個0.5元的價錢賣了幾車,賺了近萬元。正當他為豐收滿心歡喜時,山裡卻下起了連陰雨。此後一個月,山道泥濘難行,高元龍沒有再賣出一個玉米棒。當年11月,凍雨襲來,高元龍地裡還沒來得及收割的玉米全被凍傷,損失幾萬元。
2012年2月,吳村村委會開會討論印子局村修村道的事情。印子局村是個窮村,村裡拿不出修路的錢。高元龍思前想後,當著全體參會村民的面宣布:「別人不修路,我來修。」
回到家,他跟妻子商量,妻子堅決反對。高元龍有4個兒子,二兒子和四兒子仍未娶親。妻子擔心他把錢花在修路上,將來沒錢給兒子張羅婚事。
但妻子十分清楚丈夫的為人,只要他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幹到底。當年,高元龍到山溝造田缺資金,硬是說服妻子賣掉家裡院子。有一天,他在溝頂壘壩時,天下起了大雨,壩體被水衝出一個大窟窿,他鏟土去填,不慎陷進窟窿,最後抓住坑旁的樹根才死裡逃生。事後,他蹲在地上大哭一場,但雨停後仍繼續幹。
這次修路,妻子勸了半天,見丈夫態度堅決,最後不得不同意了。
B自掏腰包修出村路
高元龍個人要給村裡修路的行為,引得村民議論紛紛。「不蒸饅頭爭口氣」,高元龍發誓,一定要把路修好。
今年3月份,他請山西路橋集團設計諮詢有限公司進行設計:印子局村道,村道行車寬度5.5米,路長2.5公裡,西與該縣吳村水泥行政村道相接,東與中陽縣米塔村行政村道相接。
吳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安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為支持高元龍修路,村委會研究決定,將村裡70畝機動退耕還林地的國家補償款(每年6300元),轉給高元龍支配。
高元龍取出多年積攢的2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3月,村道工程正式啟動。
施工隊是高元龍從離石、石樓等地請來的,有50個工人,2輛鏟車、1輛挖掘機、1輛壓路機。知道高元龍錢不多,施工隊工頭就主動調低了工錢。
新的村道沿著村前山溝北坡修建,工程隊工人駕駛挖掘機和鏟車,沿山坡鏟挖平整路基,使其比一旁的山溝高出3米至4米。
路在一天天向前延伸,但不到幾個月的時間,20萬元很快就用完了。修路工程不能停,高元龍就四處找親朋好友借錢。
自修路工程開始,印子局村村民們也自帶工具到工地幫忙。其中一些村民,甚至成為高元龍的鐵桿支持者,一直跟他到現在。
38歲的村民高全喜,是印子局村大齡未婚青年。此前,高全喜在柳林一家煤礦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為給高元龍幫忙,他跟煤礦請了長假。高全喜笑著說,印子局村交通不好,生活條件差,本村姑娘不願留,外村姑娘不願嫁進來。「前些年,親友們先後給我說過4個對象,其中兩個是柳林姑娘、兩個中陽縣的姑娘,人家一聽說我是印子局村的,連面也不見就拒絕了。」「等路修好了,你肯定能找到對象。」有一次,高元龍跟高全喜逗趣,引得大夥一陣哈哈大笑。
今年5月份,高元龍到米家塔村走訪時,村民們告訴他,明年中陽縣可能要對行政村道實施改造。到時候,米家塔村村道,將由4.5米拓寬至7.5米。獲知這一消息後,高元龍調整了施工方案,將村道行車寬度從5.5米調整至12米。
對此,他解釋說,印子局村村道將來要與中陽縣行政村道進行對接,人家拓寬了,印子局村村道也得調整。由於新修的村道一側緊貼著山溝,把路修得寬些會更安全。
道路拓寬一倍,投入亦相應增加。高元龍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每天絞盡腦汁地四處籌款,同時還盯著施工質量,經常只睡三四個小時。幾個月下來,由於休息不好,高元龍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體重減少了10斤。
C為修新路四處舉債
高元龍算了算,工程開工至今,他已拖欠了50多個工人3個月工資。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沒有一個工人因此離開。「剛開始幹活就知道他沒錢,他想給村裡辦好事,我們不能太難為他,儘量幫他完成心願吧。」施工隊技術員馮豔軍說。
11月6日,新村道的路基工程完成。這條大路平均寬度12米,沿山谷北坡向東延伸。路上一些山丘,被削掉半個。道路經過幾條深溝,工人們用石塊壘起了長長的涵洞。
而溝底的舊路,被大量從山坡上滾落的土方掩埋,只剩殘段依稀可辨。遇上積雪消融,這條舊路上面就是一層爛泥,人走在上面,鞋底很快就會粘上一層厚泥巴。「要是夏天下大雨,山溝裡發洪水,根本不能走人。現在我們有了新路,它就用不著了。」高元龍說。
村道雖然還沒有鋪設路面,但它的作用卻已顯現。今年3月至今,印子局村已先後有4戶人家迎娶新媳婦,是近幾年喜事辦得最多的一年。
新村道邊上一戶農家,今年蓋起一孔新窯。「他家很早以前就買好了磚,想建新窯,因為山道破爛進出不方便,一直沒蓋。見到我修路,才下決心蓋窯。」高元龍笑著說。
不過,修路工程啟動到現在,巨額的工程款仍讓高元龍發愁不已。現在,為了給施工隊購買糧油等生活用品及工程車用油,他已經打了10多萬元的白條。
村道路基工程完成後,有人勸他,這樣的路完全可以用,不如就停了。對此,高元龍總會說,「做事情怎能半途而廢。」他打算給村道鋪上柏油,但這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高元龍甚至計劃把自造田的使用權轉讓出去,還修路的錢。要知道,在那100畝自造田上,他耗費了20年的時間。
對於高元龍自掏腰包修村道的事情,記者採訪了柳林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艾克亮。艾克亮表示,柳林縣村村通公路工程已完成,全縣行政村道基本都得到硬化。目前,對自然村村道建設,政府沒有相關政策。可採取鄉鎮、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個人共同集資的方式,解決建設資金來源。
本報記者梁成虎
(梁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