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一農民自掏腰包修出村路(圖)

2021-01-09 騰訊網

路基工程完成後,高元龍最大的心願就是給這條路鋪上柏油。

  因為村裡出山通道的路況特別差,柳林縣陳家灣鄉印子局村村民高元龍,一直想給村裡修一條新路。

  過去的8個月時間,他個人出資請來施工隊,沿村前山谷,修了一條2.5公裡長的大路。

  為了修路,他不僅花光20萬元積蓄,還借了10多萬元的外債。如今,新修的這條路,路基工程終於完工。11月6日,高元龍站在出村的路邊,眼角溼潤,「只要我能再籌到錢,一定要把這條路鋪上柏油。」

  A出村一直沒條像樣的路

  印子局村是一個自然村,隸屬於柳林縣陳家灣鄉吳村,地處柳林縣與中陽縣交界。印子局村全村140戶人家,散居在山坡上。

  20多年來,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在村裡。印子局村原來有一條出村的山路,但路況極其不好。每到秋收的時候,村民們的農產品根本沒辦法運出山。「印子局村早該修路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任吳村村黨支部書記的村民劉三年告訴記者,印子局村地廣人稀,人均耕地有七八畝,並且地下蘊藏鐵粉、石膏等礦藏。如果有條好路,無論招商引資開採礦藏,還是發展農業,都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而不至於像現在這樣,人均收入排在全縣末尾,還有20多個村民打著光棍。

  2010年,柳林縣與中陽縣開始實施村村通公路工程。但村村通公路工程,只修到行政村。距印子局村西側1公裡的柳林縣吳村和距村東側1.5公裡的中陽縣米家塔村,先後修通了水泥路。位於兩村中間的印子局村,仍然沒有像樣的出村路。

  56歲的高元龍,中等身材,臉頰和雙手被太陽曬得黝黑。在印子局村,他是有名的種糧戶。雖然村裡不少同齡人外出務工,他卻始終沒有離開過土地。

  在印子局村東山山溝,高元龍有100畝填溝自造田。2011年,見頭一年玉米賣價高,他就把100畝地全種了玉米。玉米成熟後,外村人上門收購玉米棒,他以每個0.5元的價錢賣了幾車,賺了近萬元。正當他為豐收滿心歡喜時,山裡卻下起了連陰雨。此後一個月,山道泥濘難行,高元龍沒有再賣出一個玉米棒。當年11月,凍雨襲來,高元龍地裡還沒來得及收割的玉米全被凍傷,損失幾萬元。

  2012年2月,吳村村委會開會討論印子局村修村道的事情。印子局村是個窮村,村裡拿不出修路的錢。高元龍思前想後,當著全體參會村民的面宣布:「別人不修路,我來修。」

  回到家,他跟妻子商量,妻子堅決反對。高元龍有4個兒子,二兒子和四兒子仍未娶親。妻子擔心他把錢花在修路上,將來沒錢給兒子張羅婚事。

  但妻子十分清楚丈夫的為人,只要他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幹到底。當年,高元龍到山溝造田缺資金,硬是說服妻子賣掉家裡院子。有一天,他在溝頂壘壩時,天下起了大雨,壩體被水衝出一個大窟窿,他鏟土去填,不慎陷進窟窿,最後抓住坑旁的樹根才死裡逃生。事後,他蹲在地上大哭一場,但雨停後仍繼續幹。

  這次修路,妻子勸了半天,見丈夫態度堅決,最後不得不同意了。

  B自掏腰包修出村路

  高元龍個人要給村裡修路的行為,引得村民議論紛紛。「不蒸饅頭爭口氣」,高元龍發誓,一定要把路修好。

  今年3月份,他請山西路橋集團設計諮詢有限公司進行設計:印子局村道,村道行車寬度5.5米,路長2.5公裡,西與該縣吳村水泥行政村道相接,東與中陽縣米塔村行政村道相接。

  吳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安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為支持高元龍修路,村委會研究決定,將村裡70畝機動退耕還林地的國家補償款(每年6300元),轉給高元龍支配。

  高元龍取出多年積攢的2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3月,村道工程正式啟動。

  施工隊是高元龍從離石、石樓等地請來的,有50個工人,2輛鏟車、1輛挖掘機、1輛壓路機。知道高元龍錢不多,施工隊工頭就主動調低了工錢。

  新的村道沿著村前山溝北坡修建,工程隊工人駕駛挖掘機和鏟車,沿山坡鏟挖平整路基,使其比一旁的山溝高出3米至4米。

  路在一天天向前延伸,但不到幾個月的時間,20萬元很快就用完了。修路工程不能停,高元龍就四處找親朋好友借錢。

  自修路工程開始,印子局村村民們也自帶工具到工地幫忙。其中一些村民,甚至成為高元龍的鐵桿支持者,一直跟他到現在。

  38歲的村民高全喜,是印子局村大齡未婚青年。此前,高全喜在柳林一家煤礦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為給高元龍幫忙,他跟煤礦請了長假。高全喜笑著說,印子局村交通不好,生活條件差,本村姑娘不願留,外村姑娘不願嫁進來。「前些年,親友們先後給我說過4個對象,其中兩個是柳林姑娘、兩個中陽縣的姑娘,人家一聽說我是印子局村的,連面也不見就拒絕了。」「等路修好了,你肯定能找到對象。」有一次,高元龍跟高全喜逗趣,引得大夥一陣哈哈大笑。

  今年5月份,高元龍到米家塔村走訪時,村民們告訴他,明年中陽縣可能要對行政村道實施改造。到時候,米家塔村村道,將由4.5米拓寬至7.5米。獲知這一消息後,高元龍調整了施工方案,將村道行車寬度從5.5米調整至12米。

  對此,他解釋說,印子局村村道將來要與中陽縣行政村道進行對接,人家拓寬了,印子局村村道也得調整。由於新修的村道一側緊貼著山溝,把路修得寬些會更安全。

  道路拓寬一倍,投入亦相應增加。高元龍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每天絞盡腦汁地四處籌款,同時還盯著施工質量,經常只睡三四個小時。幾個月下來,由於休息不好,高元龍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體重減少了10斤。

  C為修新路四處舉債

  高元龍算了算,工程開工至今,他已拖欠了50多個工人3個月工資。但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沒有一個工人因此離開。「剛開始幹活就知道他沒錢,他想給村裡辦好事,我們不能太難為他,儘量幫他完成心願吧。」施工隊技術員馮豔軍說。

  11月6日,新村道的路基工程完成。這條大路平均寬度12米,沿山谷北坡向東延伸。路上一些山丘,被削掉半個。道路經過幾條深溝,工人們用石塊壘起了長長的涵洞。

  而溝底的舊路,被大量從山坡上滾落的土方掩埋,只剩殘段依稀可辨。遇上積雪消融,這條舊路上面就是一層爛泥,人走在上面,鞋底很快就會粘上一層厚泥巴。「要是夏天下大雨,山溝裡發洪水,根本不能走人。現在我們有了新路,它就用不著了。」高元龍說。

  村道雖然還沒有鋪設路面,但它的作用卻已顯現。今年3月至今,印子局村已先後有4戶人家迎娶新媳婦,是近幾年喜事辦得最多的一年。

  新村道邊上一戶農家,今年蓋起一孔新窯。「他家很早以前就買好了磚,想建新窯,因為山道破爛進出不方便,一直沒蓋。見到我修路,才下決心蓋窯。」高元龍笑著說。

  不過,修路工程啟動到現在,巨額的工程款仍讓高元龍發愁不已。現在,為了給施工隊購買糧油等生活用品及工程車用油,他已經打了10多萬元的白條。

  村道路基工程完成後,有人勸他,這樣的路完全可以用,不如就停了。對此,高元龍總會說,「做事情怎能半途而廢。」他打算給村道鋪上柏油,但這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

  高元龍甚至計劃把自造田的使用權轉讓出去,還修路的錢。要知道,在那100畝自造田上,他耗費了20年的時間。

  對於高元龍自掏腰包修村道的事情,記者採訪了柳林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艾克亮。艾克亮表示,柳林縣村村通公路工程已完成,全縣行政村道基本都得到硬化。目前,對自然村村道建設,政府沒有相關政策。可採取鄉鎮、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個人共同集資的方式,解決建設資金來源。

  本報記者梁成虎

  (梁成虎)

相關焦點

  • 惠安80歲老人自掏腰包,種出一條「刺桐路」……
    退休後,山霞鎮山腰村的老黨員楊友誠回到家鄉,自掏腰包在村道沿線種起了刺桐樹,希望美化環境,防風乘涼,有人說他「腦子有問題」,但他從未動搖過為村裡做點事的初心,堅持種樹,年復一年。 緣起,築一道防風乘涼的「綠牆」。
  • 環內樓市下一站,海河柳林?
    天鋼柳林與很多宏大的概念一樣,出身於草莽年代,崛起於開發熱潮。那時候天津的規劃很霸氣,一主兩副:小白樓是主中心,西站與天鋼柳林是副中心。等於是沿著一條海河,把主要城市核心分布成為帶狀。天鋼柳林當時之所以能夠被給予這樣的機會,多數是因為距離均衡且空間充裕,而西站在這個概念之外加了一個高鐵。
  • 問政山東|蘋果出村路難走,惠民電價「撈不著」煙臺市長:集中解決
    棲霞市觀裡鎮有多個村的機耕路路況差,導致蘋果運輸過程中容易被磕碰,一公裡的路要走一個小時。而在蓬萊區,建冷庫儲存蘋果的村民則享受不到省裡規定的惠民電價,每年要為此多付出數萬元電費。針對上述問題,煙臺市市長陳飛在電視問政欄目現場承諾,將現場調查、集中解決。
  • 12年,懸崖上鑿通出村「最後一公裡」
    由於路險人窮,在這裡就連娶媳婦都成了難事。而改變這裡的僅僅是一條水泥路。他們秉承著「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用時12年,在進村必經的懸崖上,硬生生地鑿出了一條一公裡的進村道路,把阻隔了8代人的大山打通了,同時,也打通了他們的「脫貧」之路。
  • 惠安縣山霞鎮老黨員自掏腰包種刺桐樹 美了村莊樂了村民
    退休後,惠安縣山霞鎮山腰村的老黨員楊友誠回到家鄉,自掏腰包在村道沿線種起了刺桐樹,希望美化環境、防風乘涼。有人說他「腦子有問題」,但他從未動搖過為村裡做點事的初心,堅持種樹,年復一年。近日,記者驅車駛入山腰村主幹道時看到,道路兩旁挺立著一棵棵刺桐樹,緊湊有序、綠樹成蔭。一問這些樹是誰種的,村民們都知道是「老楊」。據山腰村黨支部組織委員莊碧霞介紹,這些刺桐樹有3200多棵,從山腰村到山霞村,再向大淡村延伸3公裡,是楊友誠老人花了20多年心血種成的。1991年,楊友誠從安溪縣二輕局退休,回到了闊別40年的家鄉山腰村。
  • 下村修:用自己點亮生命科學
    隨後,他因為提取出了螢光素而被邀請到普林斯頓大學,在詹森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研究水母發光的原因。起初的他跟隨詹森的思路進行發光物質的提取,經過多次失敗後發現並非如此,於是便獨闢蹊徑,靈光一閃間完成了這項工作,提取出的發光蛋白被命名為水母發光蛋白(aequorin)。此後的20多年,下村修一直在這個實驗室從事博後的工作,兢兢業業,在此期間研究清楚了水母發光蛋白的結構。
  • 訪惠聚|幸福路修到了百姓心坎上
    訪惠聚|幸福路修到了百姓心坎上 2020-06-05 0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免費防治還是自掏腰包關鍵在這裡
    房管部門回應稱,是免費防治還是自掏腰包,關鍵看小區是否處於15年包治期。最近,家住東西湖區三民小區的臧先生留言稱,最近一周每天起來發現地板縫隙有泥巴拖出來,聽人說是白蟻入侵,自己在網上查了幾家滅蟻機構,但不知道專不專業,有沒有資格證書,聽說有免費防治的服務,不知道如何申請。圖為市民家中出現的白蟻。臧先生供圖。
  • 【科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你也許沒有聽說過中村修二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見過色彩繽紛的LED燈飾,無論是電腦、電視、室外大屏幕還是車燈、照明燈、手電、手機都在迅速用LED取代傳統的光源,而這一切,都與中村修二這個名字有關。LED使用的能量只有白熾燈的七分之一,並能持續大約100倍長,可達10萬小時。如果能被推廣,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減少碳排放。
  • 話劇《立秋》與柳林《楊氏家譜》
    據《立秋》編劇姚寶碹先生講,此句臺詞摘錄自張正明先生《晉商興衰史》,而《晉商興衰史》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縣《楊氏家譜》。原文如下: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有一日當盡一日之勤。業不可廢,道唯一勤。功不妄練,貴專本業。本業者,所身所託之業也。
  • .| 真情灑滿黃土地 ——記吳起縣廟溝鎮三合掌村第一書記藺文淵
    這是吳起縣廟溝鎮三合掌村村民的口頭禪。村民口中所說的「藺書記」就是藺文淵,他是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選派到廟溝鎮三合掌村的第一書記。 「去年豬肉價格好,讓我多收入了近萬元,今年我還想多養幾頭豬。閒了你來幫我好好參謀一下,還想讓你再幫我聯繫買幾隻豬崽。」正在果園進行春季果樹管護培訓的藺文淵接到建檔立卡戶牛世金的電話後回復道:「沒問題。」
  • 藥家鑫「農民很難纏」:誰是農民?
    藥家鑫講述自己駕車肇事從無意傷人到故意殺人的動機時語出驚人——「農民很難纏」,引來輿論譁然。極端的個案背後,暴露出令人寒心的階層歧視,農民問題愈顯複雜、嚴峻與沉重。當下,「農民」一詞充滿糾結。它是一個身份的標籤,還是一個職業的符號?無論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主流人群,還是已經與農業無關的農民工,他們是農民嗎?他們還願意被稱作農民嗎?
  • 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原標題: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當人們在打聽被稱為「藍光之父」的中村修二的出身時發現,儘管中村修二現在是美籍日裔研究人員,而且鍍了一身金——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日本愛媛大學客座教授,但是在發明藍光LED的時候只是在日本一家小公司——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工作。 按一般人的看法,這不該是什麼小公司技術員的發明,至少應當是世界名牌大學,或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的專家才會創造出來的東西。
  • 激活資源稟賦 釋放示範效應「一村一品」蹚出陶都特色產業致富路
    西渚鎮五聖村等9個村入選全省「一村一品一店」示範村;張渚鎮省莊村等5個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萬石鎮後洪村、湖鎮張陽村入圍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近年來,我市「一村一品」建設成果頗豐,一批示範村的集群湧現,是我市各地通過科學激活資源稟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譜寫的陶都鄉村全面振興精彩篇章。
  • 「幸福路」修到百姓心窩裡 上慄X161圳口至慈化公路升級改造完成
    親眼見證了楊坊村公路變遷已年過花甲的老陽激動地說:「之前楊坊至黃圖的公路是由村民集資修建的,由於煤炭運輸車流量大,加上年久失修,路面破爛不堪,出行非常不方便,現在這路修得好啊,政府不用我們出一分錢,真正方便了我們老百姓,真的太感謝黨和政府了。」  據悉,圳口至慈化公路是升級改造項目,由鄉道Y566升級為縣道X161,總投資1700多萬元。
  • 簡陽海井片區這條路修不修,官方給出了答覆
    說起簡陽大學城就不得不說說海井片區,說起海井片區就不得不說簡陽主城去海井的那條路——Y172鄉道(石柏路)。這條路最令人難忘小編作為半個海井人,經常回海井,但有近路不走,選擇走到養馬的縣道在柏鄉迴轉海井,要多走3公裡以上的路
  • 365天中,他駐村蹲點達300天
    「孩子營養不足,個頭小,以為還是學前年齡,可一查檔案,孩子都過入學年齡了。」韓軍一問才發現,家長不是不想讓孩子上學,而是全家好幾個病人,哪裡還負擔得起孩子的上學錢。韓軍自掏腰包先讓孩子上了學。「沒有韓書記,我的孩子可能都踏不上學校的門。」包達利激動地說。在他的幫助下,嘎查裡其他幾家輟學的孩子也都回到了學校。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韓軍的熱心腸在雙榆樹嘎查傳開了。
  • 採訪皇冠主任設計師下村修之
    下村修之:從皇冠誕生到現在,最大的特點就是為顧客提供滿意服務的理念和高品質。這在日本受到消費者非常高的評價。新的皇冠在保持原有的優勢以外,仍舊將堅持為顧客提供滿意服務的理念和高品質。新皇冠在外觀上體現了運動的感覺,同時發動機的動力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從某種程度上說,和歐洲的競爭車型相比,我們在某些方面優勢更加明顯。
  • 重慶有個「天坑村」,垂直落差1100米,7年修了8公裡天路
    名為「天坑村」,位於重慶巫山縣秦巴山區腹地,村莊四周皆為絕壁高山,從坑底到坑沿垂直距離1100米,想要走出村莊,就得爬過這108個拐角的懸崖,坡度可達80度,相當於攀巖一般,出村再回來兩天時間就會過去,而且還有很多人在翻越懸崖時掉下去,更多的人是一輩子沒走出過村莊。
  • 甘肅瓜州「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村合作社免費給我們提供種子、農藥、化肥、技術,在銷路上也不用發愁,『村社合一』發展模式給我壯了膽。目前,一共產了9噸多的瓜,按市場價格每斤1元收購,收入就能達到將近1萬元。」甘肅瓜州縣瓜州鎮三工村種植戶吳永太說,2011年開始,他就響應政府號召開始種植蜜瓜,通過政策的支持和自身不斷努力,讓自家的日子過得紅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