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5月5日電 題:白城萬名幹部駐村 解決脫貧「最後一公裡」
新華社記者 李雙溪
日前,白城市派出1.1萬名幹部駐村,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把辦公室搬進貧困戶家,以問題導向,拔除貧困戶思想觀念上的「窮根」、從制度上解決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裡」。
思想觀念「拔窮根」
「我才30多歲,你給我買癌症保險,這不是咒我嗎?」當白城市謝臺崗子村一名女貧困戶拒絕市婦聯,為其免費提供的4種常見癌症保險時,白城市婦聯主席高紅巖才意識到,脫貧攻堅其實是一場思想觀念上的變革。經過1個多月的說服,村裡34名貧困婦女才同意婦聯為其購買保險。
白城市地處吉林省西部,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市有三個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鎮賚、通榆和大安。2015年底,有貧困人口20.1萬人。
對於駐村幹部來說,更難攻克的是思想觀念上的貧困。內生動力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人情過重、輕視教育……是一些貧困戶陳舊的思想觀念。如何拔除觀念「窮根」,從「被動脫貧」變為「主動致富」成了駐村幹部的主要課題。
今年,高紅巖聯繫白城市的草編企業,聘請專家免費為村裡婦女培訓草編技術,用高粱秸稈編工藝品掃帚,企業以5元錢一把回收。「這5塊10塊的有啥賺頭?」很多貧困戶不以為然,寧可農閒打麻將,也不細算經濟帳。
高紅巖反覆為貧困戶算帳:每戶在庭院種植一畝長纖維高粱草,產出秸稈可編1300把掃帚,最低可賣6500元。她還派村民到白城市學習電商,組織村內黨員示範種植。日前在動員會上,60多個貧困戶決定加入。
「轉變思想觀念需要持之以恆。」高紅巖說,全市駐村幹部建立了「宣講—帶動—示範—激勵」機制,通過常態化的教育示範起到「成風化人」作用。
扶貧政策「接地氣」
「扶貧政策那麼好,為啥就是夠不到?」針對貧困群眾反映的「最後一公裡」問題,駐村幹部為貧困戶「量身訂製」解決方案,讓脫貧政策更「接地氣」。
「每年賺7000元,吃藥花去4000元,一分錢都報銷不了。」大安市先進村貧困戶杜喜軍患有肺氣腫,雖然縣醫院有治病最高報銷7000元的政策。但每次需要購買600元以上藥物,才能報銷85%,加之村遙路遠,坐車來回需要一天時間。他多是在村藥店購買報銷目錄以外的藥物。
像他一樣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佔白城市的65.8%,是最主要的致貧原因,通過駐村調查,全市還有30%的貧困戶在吃報銷目錄以外的藥品。
白城市委駐村隊經過研究,決定從機制上解決「報銷難」,將縣級醫院的藥物送入村衛生所銷售。組織縣醫院醫生到村裡為貧困戶義診,針對病情開出符合報銷目錄的藥品。定期將藥物送到村衛生所,方便貧困戶購買。村醫也將入戶為貧困戶指導用藥,避免藥物濫用。日前,該模式已經在全市推廣,從體制上解決了因病致貧、返貧的難題。
駐村期間,白城市各級幹部梳理出了精準識別、產業脫貧、醫療扶貧、教育扶貧、危房改造等5大方面、359個問題,已全部納入整改方案。
基層黨建「留住人」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黨員平均年齡高、缺乏政治生活、多年沒有新黨員是一些村級黨組織的情況,是阻礙農村脫貧的現實問題。駐村工作隊積極發展年輕致富帶頭人入黨,將「三會一課」制度化。
過去鎮賚縣他四海村「7個黨員8顆牙」,黨員老齡化嚴重。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通過發展年輕黨員,30名黨員中有14名在40歲以下,黨員平均年齡達到了35歲。新黨員董雪30歲,和愛人在村裡經營一家賣店。駐村幹部為村裡引進了飛鶴乳業的青貯訂單,全村種植750公頃青貯玉米,一公頃產出1.2萬元,形成近千萬元的項目,很多年輕人回村承包土地種青貯飼料。
「村裡有了致富項目,年輕人入黨積極性也提高了。」董雪說,她去年申請入黨後,在賣店裡開了村淘項目,為村民代購商品,節省了不少開支。
駐村幹部也將農村「久違」的「三會一課」帶入了村黨支部,使其制度化常態化。「重溫入黨誓詞」、開展「兩學一做」、黨員籃球賽、七一知識競賽等讓村支部活躍起來。
4月中下旬,白城市共有1.1萬名幹部駐村,覆蓋919個村,走訪20.1萬名貧困戶,實現了貧困戶走訪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