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留香瓜、致富驢,脫貧「密碼」還有啥?

2020-11-23 西部網

新疆南疆四地州是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基礎條件差、自然災害多發、致貧原因複雜。但這裡也有著無可比擬的自然地理、氣候環境等優勢,瓜果飄香、牛羊肥美全國聞名。經過前幾輪的扶貧開發,成就令人矚目。然而,要實現整體脫貧,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今年是關鍵。

在上海市靜安區,一場瓜果品嘗促銷活動正在進行。新疆瓜果的品質和口感全國聞名,當然價格也不便宜,當地特有的一種留香瓜20塊錢一公斤。

優質自然優價,只要消費者認可就有銷路。距離上海5000公裡的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的留香瓜種植基地,48小時後,新採摘的留香瓜就會出現在內地的瓜果市場上。

留香瓜是當地特有的一種優質甜瓜品種,過去價格低廉,沒有銷路,沒有形成種植規模。幾年前,當地政府經過研判,決定以留香瓜種植為突破口帶動當地脫貧,但一開始村民並不接受。

之後,經過做工作、算細帳,並承諾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每年分紅,然而,村民還是不買帳,無奈,鄉裡決定先試種500畝。

小範圍試種取得成功。2018年瓊庫爾恰克鄉3個深度貧困村,共種植了2000畝留香瓜。同時,一個投資100萬元、南疆最大的瓜果批發市場在巴楚縣色力布亞鎮建起來了。

大市場建起來後,2019年,鄉裡成立了農業產業合作社進行標準化管理,還成立了技術服務隊,倒逼農民轉變生產方式,提升瓜果品質。

標準化管理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品質,今年種植留香瓜的農戶畝均增收超過3000元。隨著疆內市場逐漸趨於飽和,還有沒有新的途徑進一步擴大銷路提高收益呢?這時,電商的作用顯現出來了。

在巴楚縣的電商產業園,程銀瑩每天都要核對網上銷售情況。現在,留香瓜已經成為線上銷售的主打產品,可以買到20塊錢一公斤。

準確研判,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是近年來新疆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2018年以來,全疆共建設果品產地交易市場12個、內地銷售網點3421個,規範林果類農民合作社2974家,南疆四地州30.23萬戶貧困人口分享到林果產業發展紅利。除了特色瓜果種植,形成產業規模的特色養殖同樣是脫貧攻堅戰的主力軍。鄭新寶是新疆畜牧科學院副研究員,受皮山縣邀請,從2017年開始來到皮山縣,對提高當地驢的繁殖率進行技術攻關。

鄭新寶說:「通過人工授精技術手段,平均受胎率可以達到70%以上,甚至可以達到80%,這樣就大大地提高了母驢的利用效率,增加了農牧民收入,驢產業的經濟效益。」

提高母驢的受胎率和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直接相關,這還得從頭說起。原來,皮山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全縣29萬多人口中,還有一萬六千多人沒有脫貧。而皮山縣民間有著養驢的傳統,能否將養驢發展為產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增收呢?

皮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沙塔爾·加帕爾說:「皮山縣驢的基數有21000頭,也算是全疆驢存欄最大的縣。當時,我們進行反覆調研,和農民反覆座談,定了驢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

產業方向確定後,2017年以來,縣裡整合各種扶貧資金1.8億元,從內蒙古、甘肅、遼寧、山東等地購買了18000多頭生產母驢,一家一頭,發放給貧困戶餵養。為了便於科學管理,他們採取的方式是引進有實力的養殖企業,實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集中養殖模式。

新疆崑崙綠源農業科技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馮建新說:「農民的驢在公司基地託養期間不用承擔任何費用,在產奶期生產的小驢駒,公司按照公驢每頭2000元進行回購,母驢每頭3000元進行回購。」

皮山縣喬達鄉亞依勒幹村養殖戶伊德日斯·艾海提巴柯說:「把驢集中養,養驢的過程中,企業除了給我們驢奶錢之外,還給我們的驢配種,所以農民很高興。」

沙塔爾·加帕爾說:「2017年,一頭驢在市場上也就4000到5000塊錢,現在經過驢奶、驢肉等附加產品的開發,一頭驢可以賣到8000到9000塊錢。」

按照估算,一頭驢每年有五六千元的收益,而在養殖場上班的村民,還有一份工資收入,加起來每年可以拿到3萬元左右。不僅如此,公司以每公斤30元的價格從養殖戶手中收購驢奶,還能給貧困戶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目前全縣貧困戶飼養的驢有2萬多頭,建立了42個養殖合作社,當地生產的驢奶粉、阿膠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帶動了5萬多名貧困戶增收

哪裡是制約脫貧致富最難的地方、最關鍵的點,哪裡就是要補的短板。比如說,新疆四地州肺結核病發病率較高,自治區及各級政府便開展全面免費健康篩查,對傳染期病患進行治療。到2019年,全區報告發病人數同比下降43.60%。再比如,喀什地區的伽師縣,由於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質條件造成部分區域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地方病多發。國家投資17億多元建設的飲水安全工程,今年順利完工。

司馬義·馬木提最近這些天,每天清晨洗臉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嘗上一口自來水。伽師縣臥裡託格拉克鎮場子村村民司馬義·馬木提說:「以前我們挖澇壩,往澇壩裡面存水,然後用葫蘆和桶接水喝,水還是鹹的。」

伽師縣位於天山山脈和崑崙山脈交界處帕米爾高原山腳下,全縣46萬人的重要水源是克孜河,由於地理和氣候原因,河水夾帶大量泥沙和可溶性物質。新疆喀什伽師縣水利局副局長阿巴斯·斯地克說:「原來喝水的時候,伽師縣是有名的地方病、傳染病比較多的區域,叫作苦水區。」

在改水工程實施之前,新疆1100多萬農村人口中有1054萬需要解決飲水水源問題。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新疆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安全飲水。但截至2019年底,新疆伽師縣仍有4044戶1.5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水質不達標,成為當地最後的貧困堡壘。要實現整體脫貧,飲水安全這個短板必須補。

阿巴斯·斯地克說:「幾乎整個喀什地區周圍縣市我們全部跑了一遍,最後拿出了13個方案,這13個方案當中最後通過篩選,考慮到距離、運行成本、水質,主要是考慮水質問題能不能得到長遠保障,最後確定疏附縣蓋孜河塔什米力克渠首的地表水作為伽師人民的飲用水源。」

經過優中選優,最後確定從距離縣城112公裡外的蓋孜河引水入伽師,工程預算超過17億元。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短板,這個當地一號的脫貧工程和民生工程於2019年5月正式動工,施工過程中更是得到了相關村民的理解。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曾使工程被迫停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3月1日,安全飲水工程在喀什地區率先復工。今年5月20日,總管線長度1827公裡的伽師縣改水工程全面完工並開始正常供水,這標誌著南疆地區人民徹底告別了苦鹹水的歷史,千百年來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解決。

實際上,「十三五」以來,新疆共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00餘項,完成投資122億元,已累計解決152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而伽師縣改水工程全面完成最硬的骨頭已經啃下,這也意味著,至此,新疆貧困人口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打贏脫貧攻堅戰,新疆的關鍵在南疆。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全面開花,很多加工產業由東南沿海地區向南疆轉移,衛星工廠和扶貧車間遍及鄉村,加上「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兜底,應該說按下快進鍵的南疆四地州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家家有就業、月月有收入、戶戶能脫貧」的目標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截至2019年底,新疆累計實現脫貧292.32萬人,退出3107個貧困村、摘帽25個貧困縣,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4%降至1.24%,剩餘貧困人口將於今年如期脫貧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焦點訪談丨困難重重又必須打勝的脫貧攻堅戰,打得怎麼樣了?
    焦點訪談丨困難重重又必須打勝的脫貧攻堅戰,打得怎麼樣了?第一、實行「借棚還耳」看到群眾有顧慮,當地想了不少辦法:、「借袋還耳」的新機制——大棚和菌包全都免費出借,到收成時,貧困戶還上幹木耳即可,解決了大伙兒的資金難題;,如何打孔、掛袋、採耳,啥時候該澆水
  • 為脫貧注入「鐵元素」 破譯致富「小康密碼」
    自2012年11月起,鐵路部門開啟「高鐵+扶貧」精準幫扶模式,積極調動鐵路資金,派駐鐵路職工,充分注入「鐵元素」,助力欒川縣成功破譯致富的「小康密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區的振興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鐵路部門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規劃部署,緊緊圍繞改善鄉村醫療條件和發展鄉村教育事業等基礎項目,加大鐵路扶貧資金投入。
  • 《焦點訪談》為何多拍蒼蠅少打虎
    「中央有關部門已明確表示,支持《焦點訪談》凸顯輿論監督特色,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好」。央視新聞評論部主任、《焦點訪談》總製片人梁建增告訴記者,今年央視計劃將《焦點訪談》中的輿論監督比例提高到50%以上,並在「三農」問題、國有資產流失及未成年人保護等熱點問題上加大關注力度。  輿論監督比例下降  至本月初,《焦點訪談》已走過十年。
  • 央視《焦點訪談》播出南海網獨家報導的糖精棗事件
    點擊查看更多視頻  10月5日播出《焦點訪談》節目截屏  南海網海口10月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姜飛)今晚19:38,中央電視臺重磅欄目《焦點訪談》在《新聞聯播》節目之後,播出了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充分發揮聯打機制,在廣東省食藥監部門以及公安機關配合下,跨省成功查辦糖精棗事件的全過程。
  • 市界行 看小康⑨丨一個「土專家」帶富百家養蠶戶
    市界線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市界線更是營口人逐夢奮鬥的熱土。9月起,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推出大型融媒體專題報導「市界行 看小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獻禮新中國成立71周年。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的記者們踐行「四力」強內容,知行合一再出發,他們將以浮渡河橋為起點,沿著市界線奔向營口的四面八方。
  • 公益宣傳片《怒江草果》上線學習強國平臺 揭秘「金果果」的致富密碼
    1月18日,一部揭秘「金果果」致富密碼的公益宣傳片《怒江草果》正式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線。該片由雲南省委網信辦指導,雲南網和學習強國雲南學習平臺共同策劃拍攝,得到怒江州委網信辦、怒江州廣播電視臺大力支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 湖南首個縣域公共品牌――「硒有慈利」成農民「致富密碼」
    全省首個縣域公共品牌大放異彩「硒有慈利」成農民「致富密碼」華聲在線3月3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寧奎) 「種植『富硒醜柑』4120畝,帶動367戶1100人脫貧致富」「年出欄『富硒黑豬』5000頭,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種植『富硒辣椒』500多畝,帶動150戶貧困戶脫貧」……3月29日至31日,來自全國近50家主流媒體來到慈利,見證了在「硒有慈利」品牌影響下,慈利縣農業產業在春天裡呈現出來的勃勃生機。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常盛製藥幫扶老杜營村打通中草藥種植致富路
    【脫貧攻堅】常盛製藥幫扶老杜營村打通中草藥種植致富路 2020-10-25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啟源:感恩扶貧,脫貧後引領本村群眾致富的土家漢子
    早年畢業於湘西職業技術學院的張啟源,懷揣致富夢來到東部沿海地區,想用自己所學的數控專業技術大展身手。在上海一加工中心做過汽車模型,後又輾轉到浙江寧波一家數控車床加工企業上班。 2015年,因在家的父母年老多病,無人照顧,自己在外務工的薪資偏低,張啟源選擇了返鄉創業。
  • 「小香菇」撐起「致富傘」!昌平助力阿旗走穩脫貧路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下簡稱「阿旗」)先鋒鄉張傢伙房村常年乾旱少雨,坡耕地多,外出務工者居多,村莊逐漸「空心化」,由於缺少勞動力,致富產業一直發展不起來。2019年,村黨支部經過多方考察,最後選擇了種植技術簡單易學、回收有保障,且能夠適宜本村氣候條件生長的香菇作為主導產業推廣發展。
  • [焦點訪談]走出去 共同發展
    [焦點訪談]走出去 共同發展  進入[焦點訪談]>>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7月30日播出):點擊看視頻〉〉〉維多利亞湖岸的人們喝上乾淨的自來水    點擊進入論壇〉〉〉    近些年來,我國許多有實力的優秀企業走出國門,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積極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外國企業。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香菇妹」文龍香: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 2021-01-07 17: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安三村工程助力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以「寒地」山藥闖出致富...
    12月5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主辦的,主題為「脫貧攻堅中國經驗的全球分享」的2020中國公共關係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大會發言,向世界分享了平安精準扶貧之路的"三村工程"。
  • 「我的脫貧故事」致富路上飄酒香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
    但是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的村組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組路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此外,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實施,讓我們貧窮老百姓也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依」。在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中,我們也減少了很多生活壓力,孩子都上起了學。這些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實施脫貧攻堅帶來的最深體會,我們從心裡感恩黨、感恩黨的好政策。
  • 【脫貧攻堅(山西篇)】身殘志堅拔窮根 貧困戶變身致富帶頭人
    他,身患殘疾,在脫貧攻堅大戰中自強不息,不畏艱難,勇於和貧困做鬥爭。自拔窮根,從原來的貧困戶變身村裡致富帶頭人,他就是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五龍山鄉歡掌底村殘疾人李建付。
  • 資料袋記錄下精準脫貧全過程 一個貧困戶的脫貧帳本(深度觀察)
    儘管郭玉發每天從早忙到晚,每年的收入,除了給妻子看病吃藥,所剩無幾,這讓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這個無底洞,啥時能填平啊?」2015年底,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脫貧攻堅的衝鋒號,郭玉發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郭玉發還是消沉在生活的無望裡:幫扶幹部來動員他改造危房,被他直接給懟了回去:有地方住就行了,蓋房子還得自己掏錢,我拿什麼給老婆看病?
  • 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1+1》轟炸谷歌
    6月18日晚消息,中央電視臺今晚在《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新聞1+1》節目中連續曝光了「谷歌中國」網站仍然存在大量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內容,網際網路舉報中心也對谷歌中國網站進行強烈譴責,要求其徹底清理色情信息
  • 黃土高原村落蛻變:從「土裡刨食」到「牛林藥」致富
    1978年村口牆上刷著新宣傳標語——「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馬長有老人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激動不已:不吃大鍋飯了,人人心裡熱乎乎,卯足勁準備大幹一場!於是,在老村支書的帶領下,村裡男女老幼齊上陣,用鐵鍬、鋤頭、小推車修通了山間道路,三年整修梯田上萬畝!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阿右旗:讓農牧民依「駝」致富
    阿右旗在推進精準脫貧攻堅戰中,把駝產業作為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來抓,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讓一大批農牧民及貧困戶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一大早,居住在阿右旗巴丹吉林鎮巴音博日格嘎查的脫貧戶張明紅一家就開始在駝圈內擠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