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村落蛻變:從「土裡刨食」到「牛林藥」致富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圖為如今的頡嶺村村貌一角。(資料圖) 錢彥虎 攝

中新網蘭州10月15日電 (朱元軍 錢彥虎)在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南部大山深處,有一個叫頡嶺的小鄉村,70年來,從看天吃飯,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到「土裡刨食」,溫飽線上望山興嘆,再到如今村美民富,「牛、林、藥」產業齊頭發展,趕著「紅牛」邁入小康路。

金秋時節,走進綠樹掩映的黃土高原頡嶺村村民院落,錯落有致的養殖牛棚,乾淨整潔的村部廣場,村道兩旁鮮花盛開,今天的頡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圖為昔日的頡嶺村翻拍圖。(資料圖) 錢彥虎 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山裡人日子苦得很啊!」71歲的村民馬長有回憶說,勞動力一個工分兩三兩糧,肚子餓得頭髮昏,就跑到林子裡挖苜蓿菜、摘五爪子、拾野果子……家家戶戶都住泥草屋,飲水扁擔挑,山裡人一年出不了一次村。

1978年村口牆上刷著新宣傳標語——「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馬長有老人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激動不已:不吃大鍋飯了,人人心裡熱乎乎,卯足勁準備大幹一場!

於是,在老村支書的帶領下,村裡男女老幼齊上陣,用鐵鍬、鋤頭、小推車修通了山間道路,三年整修梯田上萬畝!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也是從那時候起,鄉親們吃上麥子面、不餓肚子了,女娃娃穿上花布衫,但飲水還是靠驢馱,馱一趟水至少一個小時。後來耕地下種有了牛,村裡逐步有了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輛農用車……

馬長有說,日子是慢慢變好了,但和山外面比差得遠。年輕人到外地打工去了,留下老幼放牛種莊稼,平日就見幾個懶漢蹲在牆根下曬太陽、說閒話!大人教育娃娃時常說,「好好念書,考上大學走得遠遠的,再甭回這山窩窩受罪咧」。

頡嶺村包村幹部者廣軍說,2014年,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159戶5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268人,貧困發生率53.28%。當地流傳一句話,頡嶺山大溝深,出門靠走,通信靠吼,吃水靠挑,養牛靠放,脫貧靠什麼?

2015年,崆峒區出臺了26條聚焦深度貧困鄉村推進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山大溝深,出行不便,居住分散,收入單一……一個個問題收集整理出來,鄉村兩級對症下藥、精準施策,居住分散,那就集中搬遷;搬遷沒有地,那就削山頭造平地。

歷時一年,頡嶺村的5個山頭被削平了,一座座寬敞明亮的院落平地而起,76戶村民搬入了3個集中安置區。11公裡沙化路通到田間地頭,自來水沿著3.5公裡管道流入村民家中,全覆蓋的通信網絡讓山外世界更加清晰,光伏發電「點亮」家家戶戶。

近年來,頡嶺村先後整合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民族鄉發展等各類項目資金2300萬元,建成了「四通兩排一部一室一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成肉牛養殖小區3處、單列式養牛暖棚60座,建成雙列式養殖暖棚780平方米,入股貧困戶20戶,人均畜牧收入佔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同時,還對遷出區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採取大戶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種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種植柴胡、黨參等中藥材,初步形成「牛、林、藥」產業齊頭發展新格局,村民致富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頡嶺村黨支部書記蘇廣軍說,頡嶺村將藉助海寨溝生態旅遊環線,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讓青山變金山。挪窮窩是第一步,關鍵是要住得穩、能致富,只有真正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徹底摘下窮帽子、過上好日子。(完)

相關焦點

  • 玄奇幻象-黃土高原之土來源
    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集中區,因此我國成為了世界上黃王分布廣泛的地區。持這種觀點的人從分析黃土物質的基本特點人手,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全中亞等廣大幹早沙漠區。由於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這些地區的巖石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鑽土。同時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這些地區就會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敲日。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但黃土高原比較特殊,它由「黃土」和「高原」合一而成,所以黃土高原的成因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推演到數千萬年前的板塊碰撞也未嘗不可。如果既有地表是平坦的區域,黃土堆積形成的地貌同樣平坦開闊,這類地貌被稱為塬(yuán),黃土塬的四周要麼是溝谷,要麼是土嶺,往往能成為人類活動和農業種植區。
  • 由「土裡刨食」到「地裡刨金」——齊齊哈爾甘南縣以中草藥種植為...
    而這,實際上也開啟了當地農民由「土裡刨食」到「地裡刨金」的轉變。臨近6月下旬,甘南縣甘南鎮萬畝中草藥規模種植示範基地內,悄然拉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夏耕」序幕。緣何到了年中才剛剛開始耕作,前期接受過種植技術培訓,笑稱自己已是「小專家」的甘南鎮曉光村農民李樹龍給出了回答,「現在種的是中藥材關防風,這東西好歸好,卻喜陰怕曬。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布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
  • 獨一無二的中國黃土高原,它的黃土究竟從哪來?是大風颳來的嗎?
    黃土高原是我國非常壯麗的一道風景線,綿延千裡。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面對著黃土高原,或者吟詩作畫,或者抒發自己的滿腔豪情。人們對它充滿了敬佩和感嘆。但同時也會有人發出疑惑:這樣壯觀的黃土高原,上面的黃土究竟從哪裡來?難道真是大風颳來的?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相比之下,土壤水分平衡,即降水量、潛在蒸發量之間的動態平衡是影響黃土/古土壤磁學性質的主要因素。自土壤水分模型提出以來,該研究團隊首次將該模型應用到實際剖面的對比研究中,並結合實驗數據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釋。
  • 他們要給黃土高原變變顏色!
    中國四大高原中,青藏、雲貴、內蒙古三座高原的大美風光數不勝數,唯有黃土高原,似乎多年來廣泛散播的沒有美名,卻只有洋洋灑灑的風沙和黃土。黃土高原上的土(舟可/攝)說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態惡化是人們對它的一貫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是進一步詮釋了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這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遙在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裡對黃土高原的一段描述。這也是三、四十年前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人口超過1億人,長期以來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的脆弱,導致農作物不易生長,農民辛苦勞作,收成卻很少,生活長期處於低下水平,如何解決這一困擾黃土高原區域發展的問題,成為了一道世界性難題。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說到黃土高原,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十多前那首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坡》,歌詞略如下: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其實就來源於這首歌。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三北工程建設30年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效顯著
    國家重點工程三北工程建設30年取得了多方面的建設成果,其中一個突出成果是,30年始終不懈地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取得了突出成效。共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3億多畝,每年減少輸入黃河泥沙3億噸。    三北工程自1978年上馬以來,將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為一項主要任務。
  • 電視劇《黃土高天》: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原標題: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黃土高天》散發著黃土高原獨有的泥土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該劇從農業政策研究者、農民、農村幹部和農村企業家4種身份的農村代表人物入手,講述一村三代人的奮鬥故事,年代跨度大、事件體量大、現實意義大。   豐源村的改革,是中國農村40年來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趙允格說,「但我不這麼認為,我就想,它既然能在剛剛退耕的地裡長出來,肯定對水土流失有影響!」雄踞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廣義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裡。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夏天的雨水過後,它們像是黃土地上的綠地毯,鬆軟靚麗;而到了乾冷的冬季,它們就成了黑乎乎的「馬賽克」。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黃土高原的土,到底從哪裡來?四種假設,最可信是第一種說法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這首《黃土高坡》膾炙人口,被很多人吟唱。說起黃土高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黃土,到底來自哪裡呢?關於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是否想過。不管你想過,還是沒有想過。
  • 【中國夢·黃河情】黃土高原披綠裝 沿黃公路串起生態景觀致富路
    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雲峰告訴未來網記者,沿黃公路的開通將周邊鄉鎮經濟串聯起來,形成一條致富路、旅遊路,所以荒山荒坡的綠化也是宜川近年來生態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要將沿黃公路打造成一條生態景觀路。  現如今,荒山荒坡早已舊貌換新顏。每到夏季,駕車行駛在沿黃公路上,滿眼看到的都是青山蔥鬱,黃土高原真正披上了綠裝。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 雪後初霽的黃土高原
    當日,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省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雪後初霽,美景如畫。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總面積37平方公裡,厚重的黃土層歷經千百年風雨的衝刷,形成了奇特的地貌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成為人們旅遊、攝影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