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阿波羅11號首次登陸月球50周年,2019年CNN推出了紀錄片電影。電影真實地再現了50年前那一場迄今為止人類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電影沒有旁白,真實影像資料搭配完美、緊張而恢弘的音樂,穿插著任務執行時的真實聲音,讓50年後的觀眾享受了一次視聽盛宴。即使從今天回頭看,阿波羅11任務也當之無愧是人類航天史迄今為止的巔峰。
我們來再次回顧一下整個飛行過程:
回程一切看起來如此流暢、完美無暇,三人中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心率最高才到110,另外兩人奧爾德林(Aldrin)和柯林斯(Collins)都沒過100,看來都是胸有成竹。而事實上,阿波羅11號離開地球那一刻,每往前一公裡,都要伴隨著上百個風險點。
2019年南希·阿特金森(Nancy Atkinson)在她的新書《月球八年》中披露了鮮為人知、且不易被察覺的一個瑕疵,幾乎讓阿波羅11號失敗在「最後一公裡」。書中描述了迎接他們的飛行員弗蘭克·布朗看到飛船時報告了以下情況:
「當時的場面非常壯觀,四周碎片飛濺,我看到了兩個物體,他們非常接近,一個尾部的部分基本完好,而頂部的部分四分五裂,那是正在分解的推進艙。」
當你對空間碎片有一定了解的話,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返回艙極有可能與推進艙或飛濺的碎片撞上,導致災難性後果。
假如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柯林斯因此而不幸犧牲,我們也許會聽到下面這一段草擬的總統演說。
「他們的探險,鼓舞世界人民團結一心;他們的犧牲,使人類的兄弟之情緊密相連。
在古時候,人們仰望星空,在星座當中看到了他們的英雄。在現代,人類也會觀星,但我們的英雄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其他人將追隨他們的腳步,並找到回家的路。
人類的探索將不會因此折戟。這些犧牲者是第一批,並將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排在第一位。
從此,每一個於夜晚抬頭凝視月亮的人,都知道在另一個世界中有某個角落是永遠屬於人類的。」
幸運地是這篇演講稿從未被使用。
但問題出在哪裡呢?按計劃,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後,推進艙要主動施加控制,自動遠離返回艙。設計師其實早就考慮到了碰撞風險,採取了推進艙主動規避返回艙的策略。可是,在具體任務中,推進艙並沒有遠離返回艙,而是緊隨著返回艙急速下墜,並分裂為大量碎片,造成隱患。
工程師們仔細分析發現可能是由於活動部件太多,在分離的過程中切斷了推進器的點火過程。很快,工程師加裡·詹森(Gary Johnson)重新設計了阿波羅彈射控制器,並應用到了阿波羅12號上。在之後設計哥倫比亞飛船的時候,同時安裝了兩類推力器,控制推進艙穩定,保證推進艙和返回艙發生碰撞的概率為零,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作者簡介:甘慶波,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星雲計劃」研究員, 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造衛星動力學、空間碎片監測預警與清除等領域的研究。
[ 責編:趙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