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的「最後一公裡」

2020-08-21 光明科普

為了紀念阿波羅11號首次登陸月球50周年,2019年CNN推出了紀錄片電影。電影真實地再現了50年前那一場迄今為止人類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電影沒有旁白,真實影像資料搭配完美、緊張而恢弘的音樂,穿插著任務執行時的真實聲音,讓50年後的觀眾享受了一次視聽盛宴。即使從今天回頭看,阿波羅11任務也當之無愧是人類航天史迄今為止的巔峰。

我們來再次回顧一下整個飛行過程:

回程一切看起來如此流暢、完美無暇,三人中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心率最高才到110,另外兩人奧爾德林(Aldrin)和柯林斯(Collins)都沒過100,看來都是胸有成竹。而事實上,阿波羅11號離開地球那一刻,每往前一公裡,都要伴隨著上百個風險點。

2019年南希·阿特金森(Nancy Atkinson)在她的新書《月球八年》中披露了鮮為人知、且不易被察覺的一個瑕疵,幾乎讓阿波羅11號失敗在「最後一公裡」。書中描述了迎接他們的飛行員弗蘭克·布朗看到飛船時報告了以下情況:

「當時的場面非常壯觀,四周碎片飛濺,我看到了兩個物體,他們非常接近,一個尾部的部分基本完好,而頂部的部分四分五裂,那是正在分解的推進艙。」

當你對空間碎片有一定了解的話,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返回艙極有可能與推進艙或飛濺的碎片撞上,導致災難性後果。

假如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柯林斯因此而不幸犧牲,我們也許會聽到下面這一段草擬的總統演說。

「他們的探險,鼓舞世界人民團結一心;他們的犧牲,使人類的兄弟之情緊密相連。

在古時候,人們仰望星空,在星座當中看到了他們的英雄。在現代,人類也會觀星,但我們的英雄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其他人將追隨他們的腳步,並找到回家的路。

人類的探索將不會因此折戟。這些犧牲者是第一批,並將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排在第一位。

從此,每一個於夜晚抬頭凝視月亮的人,都知道在另一個世界中有某個角落是永遠屬於人類的。」

幸運地是這篇演講稿從未被使用。

但問題出在哪裡呢?按計劃,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後,推進艙要主動施加控制,自動遠離返回艙。設計師其實早就考慮到了碰撞風險,採取了推進艙主動規避返回艙的策略。可是,在具體任務中,推進艙並沒有遠離返回艙,而是緊隨著返回艙急速下墜,並分裂為大量碎片,造成隱患。

工程師們仔細分析發現可能是由於活動部件太多,在分離的過程中切斷了推進器的點火過程。很快,工程師加裡·詹森(Gary Johnson)重新設計了阿波羅彈射控制器,並應用到了阿波羅12號上。在之後設計哥倫比亞飛船的時候,同時安裝了兩類推力器,控制推進艙穩定,保證推進艙和返回艙發生碰撞的概率為零,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作者簡介:甘慶波,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星雲計劃」研究員, 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造衛星動力學、空間碎片監測預警與清除等領域的研究。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返回技術秒殺阿波羅11號,嫦娥五號將從南大西洋上空返回地球!
    這可是等了6天才等到的消息,但就此一條,而下文也僅有「攜帶月球樣品的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從而擺脫月球引力,進入月地轉移軌道返回地球。」這真讓人抓狂,這話能說完嗎?咋就這樣吞吞吐吐呢?人家當年阿波羅11號可是全程都只有8天,想回就回,這嫦娥五號為還要「調整為地月轉移等待軌道」?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阿波羅11號任務的3名成員如何返回地球?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在301公裡高度的軌道上,環繞地球一周並安全返回地球,由此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20天後的5月25日,倍感壓力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發表阿波羅登月計劃演講,提出要在70年代來臨之前,也就是10年之內,把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他希望用載人登月,在太空競賽中徹底戰勝蘇聯。
  • 阿波羅11號是如何把太空人帶回地球的?
    月球是人類飛出地球之後的首站,距離我們大約38萬公裡。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美國進行了7次載人登月,其中阿波羅13號登月失敗了。共成功了六次把十二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並且安全帶回。這幾天是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50周年紀念活動,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發射成功,7月20號成功登陸月球表面。月錶停留時間大約是21小時,月面行走時間大約2個小時,最終安全返回。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功的關鍵點之一就是大推力運載火箭土星五號,其次就是阿波羅飛船。飛船共分為三大部分:登月艙、指令艙、服務艙。
  • 為啥「嫦娥五號」返回地球要那麼久,「阿波羅號」卻時間很短?
    有看官們會問,當年「阿波羅號」登月之後,從發射升空到返回地球為啥只用了「嫦5」返回艙,它們都搭載著太空人或者重要的標本,返回地球是重中之重的環節,返回艙要首先脫離月球軌道→經過數次姿態發動機調整變軌,向地球方向運動→接近地球時姿態發動機再一次調整,使返回器進入到地球軌道→這個時候要根據選擇好的著陸窗口期,實施艙器分離,返回艙沿著預定的彈道進入到大氣層…最終在著陸場降落。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進入太空的首個阿波羅任務是「阿波羅7號」,在為期11天的太空飛行中,機組人員對太空飛行器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並從美國太空飛船上主持了首個電視直播節目。
  • 阿波羅11號幕後英雄:海豹隊員跳海接應返回艙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23日報導,當人們回想起阿波羅11號時,腦海裡立刻浮現的是阿姆斯特朗從月球傳回激動人心的話語,以及太空人在月球表面插上美國國旗的場景,卻很少有人會知道曾經有4位英雄冒著生命危險確保登月太空人們平安返航。
  • 嫦娥五號「打水漂」返回地球,驗證載人登月,阿波羅不敢玩
    另一個原因是,當嫦娥到達月球軌道時,它的速度已經很低了,月球的逃逸速度是2.38公裡/秒,超過這個速度飛船就飛走了。但當嫦娥從月球回到地球就不一樣,在地球的強大引力下嫦娥會一路加速,在到達地球時它的速度會接近11.2公裡/秒(第二宇宙速度)。
  • 如果阿波羅13號未能返回地球呢?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在美國宇航局標誌性的登月50年後,來自軟體公司analyticGraphicsInc(AGI)的一個視頻模擬中重現了這個問題,該模擬顯示了受損的阿波羅13號宇宙飛船將如何最終自行蜿蜒返回地球的故事。AGI在2010年為40周年發布了一個視頻模擬版本,時隔10年,這個版本有了新的後續。
  • 阿波羅11號:超越競爭的奇蹟
    登月之旅 儘管歷經波折,阿波羅計劃仍然一步步挺進月球,最終由阿波羅11號首先抵達了人類夢寐了數千年的終點。 1969年7月16日,在土星5號巨型火箭的助推下,阿波羅11號飛船從位於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的發射場起飛,前往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
  • 阿波羅8號第一個離開地球軌道的太空飛行器也是第一個到達月球並返回
    阿波羅登月任務將從標稱的100海裡(185.2公裡)圓形地球停車軌道開始。阿波羅 8號以99.99海裡(185.18公裡)的最高點和99.57海裡(184.40公裡)的近地點發射到初始軌道,與赤道的傾角為32.51° ,軌道周期為88.19分鐘。在停車軌道上花費的2小時44分30秒中,推進劑的排放使最高點增加了6.4海裡(11.9公裡)。
  • 阿波羅號在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場的情況下,是如何返回的?
    返回的關鍵在於引力,返回的引力系統為地月系統,並月球返航方案,只適用於月球。一旦解決引力問題就可以返航,不然就會成為單程旅行了,所以這在當時有很多的質疑。登陸月球和返回地球牛頓提出的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逃逸速度就是專門解決這個問題的。
  • 阿波羅11號登月49周年
    日20時17分40秒(UTC),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7月21日2時56分(UTC),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這是他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為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49周年,NASA TV將同步(49周年後)播放一段全新的視頻,請做好準備,直播地址:https://www.nasa.gov/multimedia/nasatv/#publicAstroReality 製作了重溫月球之旅的頁面,回顧了人類月球任務的歷史,最後定格於阿波羅11號著陸點,網址:https://  www.astroreality.com
  • 為什麼說23天返回的嫦娥5號,比8天的阿波羅11,還要先進?
    很多關心探月任務的朋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官方公布的嫦娥五號任務是23天,而50多年前的阿波羅11號,發射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返回時間是1969年7月24日,總共歷時才8天,這過了50年,我們的技術還不如半個世紀以前的
  • 印度要發射月船3號登月,阿波羅登月太空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此前月船2號探測器所釋放的「維克拉姆」號著陸器之所以沒能順利軟著陸到月球表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著陸器在著陸階段發生了故障,導致著陸軌道偏離,最後登月失敗了。其實也就是「維克拉姆」號著陸器的可靠性不足引起的問題。鑑於月船2號登月失敗的經歷,印度也知道大致的失敗原因,所以在設計新的月船3號探測器時,理論上也會考慮到這些問題,甚至針對這些可靠性的問題進行優化。
  • 今天才是真正登月50周年:一文俯瞰從阿波羅1號到17號全艦隊
    3阿波羅11號:首次載人登月,阿姆斯特朗說出「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4阿波羅13號:飛往月球的過程中氧氣罐爆炸,放棄登月。本文在阿波羅11號章節有詳細介紹,請慢慢往下看。 大多數人都只記住了阿波羅11號和阿姆斯特朗的名字。其實,從1969年到1972年,NASA總共執行了從阿波羅11號到阿波羅17號七次載人登月發射任務,其中阿波羅13號由於在飛行途中氧氣罐發生爆炸而被迫終止登月行動,提前返回地球。
  • 阿波羅11號的主要目標: 「執行載人登月並安全返回」
    阿波羅11號的主要目標似乎簡單而直接 - 「執行載人登月並安全返回」,正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官方文件裡所表述。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第三級火箭進入環繞地球的停泊軌道,暫時熄火待命。此時,飛船離甘迺迪航天中心2650公裡,速度為每秒7.67公裡。飛船繞地球轉了一圈半,檢查結果一切正常,開始向月球進發。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再次發動,速度增加到每秒11公裡。這時,航天員要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讓登月艙「調頭」。
  • 阿波羅11號登月秘密(一):原來他並非登月的最佳人選
    阿波羅1號的三名太空人在火災中不幸喪生。此外,NASA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仍存在嚴重問題,而登月艙的製造也面臨延誤。隨著蘇聯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自己的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想要在這場太空競賽中拔得頭籌,需要不止一次的巨大飛躍。好在隨後的一切進展順利。到阿波羅11號登月前7個月,阿波羅8號在1968年末順利完成繞月航行,創造了歷史。
  • 50年後再看「阿波羅13號」,如果當初沒有返回地球,現在又會怎樣
    當時,阿波羅13號受損嚴重,沒有太空外援,氧氣儲量告急,它究竟是怎樣安然返回地球的呢?AGI運用視頻模擬技術,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解讀了這一事件。2010年,AGI在阿波羅13號事件的40周年紀念日那天,推出了一個還原事件的視頻模擬版本。
  • 阿波羅11返回艙返回地球(視頻)
    阿波羅11返回艙返回地球(視頻)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