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沒有發射塔,阿波羅11號任務的3名成員如何返回地球?

2020-12-05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和蘇聯開始對德國進行不同程度的掠奪,前者靠回形針行動擄走了大批德國科技人員,後者則搬空了許多德國工廠

依靠德國在二戰末期的運載火箭和飛彈技術,美國和蘇聯開始向太空進軍。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在301公裡高度的軌道上,環繞地球一周並安全返回地球,由此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同年5月5日,美國太空人謝潑德成為第二個進入太空的人類,但他只在太空短暫待了一段時間,技術難度遠不及蘇聯。

20天後的5月25日,倍感壓力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發表阿波羅登月計劃演講,提出要在70年代來臨之前,也就是10年之內,把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他希望用載人登月,在太空競賽中徹底戰勝蘇聯。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任務三名機組乘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科林斯,乘坐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升空,12分鐘後進入地球軌道,啟動第三級子火箭,開始了前往月球的徵程。

7月19日,飛船在經過月球背面時點燃主火箭,泊入月球環繞軌道,伺機登月

7月20日,飛船環繞至月球正面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鷹號」登月艙,並與科林斯所在的「哥倫比亞號」指揮艙分離,開始降落至月球表面。

隨著登月艙高度的不斷降低,阿姆斯特朗終於找到了一片較為平坦的地區,穩穩落了下來,此時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3秒。

休息一段時間後,7月21日凌晨兩點56分,登月艙減壓並打開艙門,阿姆斯特朗爬下舷梯,左腳踏上了月球,感慨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15分鐘後,奧爾德林成為了第二個踏上月球的人類,阿姆斯特朗為了補償奧爾德林「,第二人」的遺憾,在月球上為他拍攝了許多照片,所以現在看到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奧爾德林而非阿姆斯特朗。

兩人攜手安裝好科學實驗包後,在距離登月艙不遠處的地上,插了一面特殊材料製成的美國國旗,頂端的支撐物決定了,這面旗幟在無風的月球上仍然能展開。

兩個半小時的月面活動結束後,兩名太空人回到登月艙休息7個小時,著手開始加壓登月艙,準備離開月球表面,此時登月艙的下降級,充當了發射平臺的作用,所以真正離開月球的,只有小小的上升級,和裡面的兩名太空人,以及21.55千克月巖樣本。

科林斯所在的指揮艙,在繞月軌道順利與登月艙上升級對接,三名太空人再度聚首,回家的時候到了。

隨著指揮艙主火箭的最後一次點燃,三名太空人脫離繞月軌道,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始返回地球。

7月23日,在降落地球前的最後一個夜晚,三名太空人通過電視直播,感謝了為此次任務做出貢獻的千千萬萬人。

7月24日,著陸器落在了距離大黃蜂號航母24千米的海面上,艦載直升機打撈起三名太空人後,把他們送進了隔離拖車,開始為期3周的隔離檢疫。

1969年8月13日,三名太空人離開隔離區,開始為期45天的勝利大遊行,阿波羅11號任務至此圓滿成功

相關焦點

  • 火箭需要發射場,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麼返回地球?
    15號登月艙「鷹」從月球起飛這兩個動圖應該很清楚能看到阿波羅飛船是怎麼飛離「發射臺」了,它將下降段作為發射臺,直接起飛,拋棄了登月後無用的下降段死重,還順便從這個平穩的臺子上起飛,一舉兩得!地球上起飛要那麼大發射塔,月球上為什麼只要一丟丟?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月球上起飛的發射臺只要一點點大,但很明顯地球上土星五號起飛時那個發射塔是個巨大的建築,為什麼會這樣?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樣飛離月球,返回地球?
    我國並沒有提早在月球上建造發射塔架,也沒有把發射塔送到月球上,那麼,嫦娥五號第一次在地外天體上如何起飛呢?嫦娥五號的登月太空飛行器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位於下方的著陸器,還有一個是位於上方的上升器。在登月時,著陸器的反推火箭將會啟動,讓太空飛行器減速,並最終降落月表。而在離開月球時,著陸器將會被留在月表上,它會成為臨時的發射塔。
  • 登月是騙局: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任務完成後,上面級炸斷爆炸螺栓,將上升段和下降段分離,啟動火箭,脫離月面 ,然後返回近月軌道與服務艙對接!阿波羅15號登月艙「鷹」從月球起飛這兩個動圖應該很清楚能看到阿波羅飛船是怎麼飛離「發射臺」了,它將下降段作為發射臺,直接起飛,拋棄了登月後無用的下降段死重,還順便從這個平穩的臺子上起飛,一舉兩得!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太空人是怎樣返回地球的?登月是「騙局」嗎?
    如果飛船想要從地球上發射到月球,那麼一定要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射場地,但是阿波羅登月計劃卻沒有建造這個發射場,那麼飛船是怎麼返回的呢?因此很多人認為人類根本就沒有登上過。    有人認為,土星5號在地球上發射的時候建造的場地是非常巨大的,為什麼在地球上發射要建造那麼大的發射塔,而在月球上只需要很小的面積就可以呢?
  • 月球上沒有發射場,那麼阿波羅計劃時的太空人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這是很多人疑惑的事情,我們知道在地球上發射探測器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有著專門的發射場、還需要專門的運送火箭。但是這些裝置在月球上都沒有,那麼當初阿波羅計劃時候的太空人是如何返回地球的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美國進行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從阿波羅11號-阿波羅17號共成功了6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並且安全返回地球,其中阿波羅13號失敗了。我們可以先來看下阿波羅號探測器的構造,下圖中是阿波羅13號,就是失敗的那一次。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登月艙、指令艙和服務艙。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落月挖土後,怎樣返回地球?
    11月30日凌晨4點4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在月球軌道上成功分離,它將於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火山登陸!年來第一次有探測器將要從月球帶回樣品,而且是月球上年輕的呂姆克火山,這裡的月巖樣品炙手可熱,NASA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巖不再是唯二(前蘇聯帶回了384克,自己用還不夠呢)!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50多年前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登上月球表面這個消息看起來很突然,似乎是一下子就將太空人送上了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技術跨度之大,超乎想像,讓人感到很不可思議,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說法,那就是美國根本就沒有登月,所謂的登月畫面,只是在攝影棚拍攝的。
  • 月球沒有發射塔與火箭,阿波羅號與嫦娥五號如何返航?數據說話
    月球返航的質疑:1968年,土星五號帶著阿波羅號離開地球,很多人質疑運載火箭與阿波羅號脫離之後,阿波羅號是如何獨自從月球表面返航的?月球降落與升空:火箭垂直穩穩著陸是馬斯克近兩年的研究結果,一般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都是直接「掉」下來,開降落傘減速,那麼50年前阿波羅號是如何穩穩降落月球表面,還具備再次發射條件的?圖:胖五起飛月球上可是連連發射臺都沒有。
  • 阿波羅號在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場的情況下,是如何返回的?
    地球逃逸演示在火箭的助推下,阿波羅號進入了環月軌道,然後進行軌道變速,最後阿波羅號實現在月球著陸。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場,這就意味著如果要返回就必須依靠自身的反推能力將自己推向月球軌道從而擺脫月球引力。目前所有的登月飛行器都不是一體的,阿波羅號一般為三個部分,登月艙、指令艙和服務艙,而只有指令艙回到了地球。
  • 美國阿波羅登月,月球上又沒有發射平臺,航天員怎麼返回地球的?
    這個問題乍一看上去好像有些道理,畢竟火箭發射我們都看過,都必須有一個龐大的發射平臺去支撐火箭,在平臺上還有很多輔助裝置,然而當年阿波羅登月,航天員在月球完成任務後,又是如何從月球逃離的呢?畢竟不可能在月球表面上建造一個發射平臺啊!
  • 月球沒有發射臺,阿波羅飛船怎麼發射返回地球?難道攝影棚拍的?
    庫魯航天中心的聯盟火箭發射工位月球上沒有發射臺,為什麼阿波羅飛船還能回來?那麼阿波羅飛船的返回火箭是什麼模式起飛的呢?它用的是登錄月球的的下降級平臺,返回火箭直接在這個平臺上起飛,將其作為一個發射平臺來使用,因為這個支撐腳架有液壓平衡裝置,因此起飛時這平臺是可以保證阿波羅飛船順利起飛的!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如何返航的?科學家:搭順風車
    飛出地球,登上其他星球不算厲害,還能回來才是「高手」!美國登月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了,隨著科學認知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質疑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多。其中飛船登陸之後,如何返航就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特別還是在上個世紀。
  • 阿波羅11號是如何把太空人帶回地球的?
    月球是人類飛出地球之後的首站,距離我們大約38萬公裡。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美國進行了7次載人登月,其中阿波羅13號登月失敗了。共成功了六次把十二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並且安全帶回。這幾天是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的50周年紀念活動,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發射成功,7月20號成功登陸月球表面。月錶停留時間大約是21小時,月面行走時間大約2個小時,最終安全返回。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功的關鍵點之一就是大推力運載火箭土星五號,其次就是阿波羅飛船。飛船共分為三大部分:登月艙、指令艙、服務艙。
  • 阿波羅11號幕後英雄:海豹隊員跳海接應返回艙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23日報導,當人們回想起阿波羅11號時,腦海裡立刻浮現的是阿姆斯特朗從月球傳回激動人心的話語,以及太空人在月球表面插上美國國旗的場景,卻很少有人會知道曾經有4位英雄冒著生命危險確保登月太空人們平安返航。
  • 月球上沒有大型發射臺,嫦娥五號如何返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目前已經從月球成功取土完成,開始踏上回家的旅程。但是,不少網友好奇,在月球上沒有人類的發射基地,也無法搭建大型的發射臺,那麼嫦娥五號如何從月球上發射升空的呢?而在月球上沒有提前建好的發射塔,更沒有長徵五號這樣的大型火箭,嫦娥五號登陸月球時,真正降落到月球表面的也只有一個小小的著陸器和上升器。
  • 美國宇航局的10次阿波羅號的月球任務
    阿波羅2號和3號(無人測試飛行) 在阿波羅1號災難發生之前,阿波羅與土星火箭進行了三次無人駕駛飛行測試。任務AS-201、AS-202和AS-203在1966年進行,測試土星1B運載火箭。他們為AS-204計劃中的首次載人任務做了鋪墊,但最終導致三名太空人死亡。 這項任務後來被重新命名為阿波羅1號。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阿波羅1號:首批3名太空人模擬操作中喪生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羅號執行任何太空任務之前,美國宇航局處理了一個悲劇事件。這3名機組成員分別是沃爾特·希拉、沃爾特·坎寧安、多恩·艾塞爾,他們在執行任務期間患上了嚴重感冒。儘管他們表現出身體不舒服,但是努力完成了任務目標,展示了人類在太空中所需的韌性和適應性。機組人員:指揮官沃爾特·希拉,月球艙駕駛員沃爾特·坎寧安、飛行艙指揮員多恩·艾塞爾。
  • 月球上沒有發射臺,嫦娥五號落月挖土後,怎樣返回地球?
    11月30日凌晨4點4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在月球軌道上成功分離,它將於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火山登陸!組合體進入月球軌道嫦娥5號的登陸行動是如此引人矚目,因為這是自1976年來第一次有探測器將要從月球帶回樣品,而且是月球上年輕的呂姆克火山,這裡的月巖樣品炙手可熱,NASA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巖不再是唯二(前蘇聯帶回了384克,自己用還不夠呢)!
  • 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的「最後一公裡」
    為了紀念阿波羅11號首次登陸月球50周年,2019年CNN推出了紀錄片電影。電影真實地再現了50年前那一場迄今為止人類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電影沒有旁白,真實影像資料搭配完美、緊張而恢弘的音樂,穿插著任務執行時的真實聲音,讓50年後的觀眾享受了一次視聽盛宴。
  • 阿波羅11號的主要目標: 「執行載人登月並安全返回」
    這份文件於1969年6月26日,由阿波羅計劃主管山姆•C•菲利普斯(Sam C. Phillips)和載人飛行副行政官喬治•E•穆勒(George E. Mueller)共同籤署。文件完美地反映了約翰•F•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在1961年5月設定的目標,即「美國應該致力於在這十年結束之前將一名太空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