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大智慧結晶。
由此為本而做出的陰陽魚,可以用來解釋世間萬物追求平衡的這種特性。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陰陽魚,是由黑白兩隻相對、頭尾相接的類魚圖案,裡面的白色代表「陽」,黑色代表「陰」。
白色的魚裡面有一個黑色的眼睛,同樣,黑色的魚裡面也有一個白色的眼睛。這種樸素的圖案闡述了一些重要的理論:
陽和陰是互相轉化的,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矛盾,陽在達到頂峰的時候,就會轉入陰,任何事物皆是如此,但是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又有幾個?同樣的道理,陰走入極致的時候,往往預示著也許會有新的轉機,所以,人不管在任何時候,永遠也不要絕望,更何況黑魚中不是有一個陽眼?這就是黎明的曙光!
我們不管學習什麼,古代的智慧也好,現代的思想也罷,一定要把它套入到現實生活中,學到的理論運用到現實中,才是真正的知道道理,知行合一說的就是這個,要不然理論永遠是理論,是懸空的道理。
我們繼續闡述陰陽魚的理論。
陰陽魚,事實是一個平衡的道理,一旦平衡打破,事物便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比如說你有個朋友,他有一百萬的錢,你作為他的好朋友,目前需要一筆資金,你跟他借一萬,他借了,你如果和他借10萬,估計他比較為難了,再或者他10萬也願意借了,那麼如果你和他借80萬呢?他借還是不借?
其實在這件事中,你們的友誼是衡量的,這個變量就是借錢金額的多寡發生變化。
他在借你錢的時候,他一定會衡量你們之間的關係,你要求借80萬或許很難借到,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是他兒子或者父親跟他要這一筆錢,也許他就會給了,所以,變量的80萬在這裡變成了衡量,而於他的關係卻變成了變量。
所以你一定也會評估你們之間的關係,而提出差不多的一個請求,既能達到你利益的最大化,又能不會被拒絕。這就是一個人的處世智慧,懂得平衡,熟練的掌握這種火候,才會在社會中遊刃有餘。
如果不懂得這種平衡的話,貿然提出一個過分的要求,也許不但借不到錢,還把友誼的小船弄翻。
陰和陽就是這種關係,陰和陽既是變量也是衡量,在某種情況下會發生轉移和變化。正是因為這種複雜的多變性,才讓社會多姿多樣,充滿著迷一樣的魅力。宇宙間也因為陰陽的變化而布施雲雨,生化萬物。
現在有些人在質疑老祖宗的智慧,認為幾千年的思想早就過時了,有這種想法的其實是大錯特錯了,說白了就是不理解經典中的要義造成的。這不是老祖宗的錯,只能怪自己的智慧達不到那個高度。
每天談點傳統國學,個人的學識的原因,難免掛一漏萬,希望提出寶貴的意見,也希望喜歡純粹國學的朋友關注,一起互相學習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