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賞讀

2021-01-13 雲天漫步

【原文】

越中覽古[1] 唐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2]。

宮女如花滿春殿[3],只今惟有鷓鴣飛[4]。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詩風豪放飄逸,他又始終保持著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簡要注釋】

[1]越中:指會稽,春秋時代越國曾建都於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2]還家:一作「還鄉」。錦衣:華麗的衣服。 [3]春殿:宮殿。 [4]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叫聲悽厲,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誦讀目標】

在誦讀時,本詩二、三兩句間的停頓宜短一些。最後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後應做一頓,然後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文選簡析】

《越中覽古》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懷古之作。此詩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末句突然一轉,說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隻鷓鴣在飛。全詩通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悽涼的對比,表現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詩歌絕妙之處在於它省略了吳越爭霸的起因經過,只截取了越國取勝後的片段。「越王勾踐破吳歸」,一個「破」字表現了越王勾踐及將士們何等的揚眉吐氣,這些勝利的將士們之前隨著越王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如今卻個個穿著錦繡華衣榮耀歸鄉,是何等的氣派。「宮女如花滿春殿」,對于越王勾踐來說,戰爭的勝利則為他的後宮輸送了令人豔羨的「戰利品」,「如花」的宮女充滿了他的後宮,對他來說既是前期艱苦作戰的獎賞,又是之後奢靡生活和昏庸政治的開端。歷史是變幻無常的,獲得空前勝利的他其實已經為自己埋下了禍患的種子,註定要重蹈吳王的覆轍。前三句寫盡越人勝利後的豪邁得意,最後一句「只今惟有鷓鴣飛」運用強烈對比的手法,回到現實,以眼前越王宮殿的破敗荒蕪警示了歷史的變幻無常。

相關焦點

  • 李白這兩首詩不出名,但是放在一起看,可見李白的蓋世才華!
    盛唐大詩人李白寫了不少懷古詩,其中有兩首詩並不是廣為人知,但是如果將兩首詩放在一起看,就會看到李白蓋世的才華,相同的體裁、相近的主題、相似的題材在李白筆下卻變化多端,運用自如。我們先看看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 李白的這首懷古詩,一開篇便是令人驚豔,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言!
    李白,字太白,盛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描寫的極為生動,也非常的深刻,從而也就使得他的作品,歷來被讀者捧為一流的佳作,而且他的很多作品,對於後世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很多後世的詩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過養料,化用了過他的名句;所以現在只要一提起李白的詩,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
  • 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
    李白雖然性格開朗,不像杜甫那般悲悲切切,但同樣也同情百姓疾苦,在《丁督護歌》中曾如此描寫,「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有一次詩人面對衰敗的古蹟,也發出心中的悲嘆,下面介紹李白的兩首七言詩,語近情遙,即使跨越千年,依然含思無限。蘇臺覽古唐代:李白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 李白一首28字七言詩,寫盡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讀懂的人甚少!
    李白一首28字七言詩,寫盡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讀懂的人甚少!李白是我國唐朝時期的著名的大詩人,可以說如果大唐盛世有十分,那麼李白獨佔三分一點都不為過。酒入豪腸,三分嘯成劍氣,餘下的七分釀成詩篇,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可以說是當時文人裡面最厲害的一個人物,貴妃研磨,力士脫靴,這樣的待遇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 李白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詩,用詞簡單質樸,道盡人生無常
    李白在遊覽大好河山時寫過很多懷古詩,其中當他遊覽越中時看到了滿地的蕭條,聯想起歷史上曾經的輝煌之景,思索中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詩——《越中覽古》。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在看到古蹟時腦海裡在想什麼,寫下的經典詩歌表達出了怎樣的思想,我們一起來跟隨李白的詩歌感受這番人生況味。
  • 高考語文古詩詞寓意順口溜:「杜鵑」「鷓鴣」啼悽悽
    高考語文古詩詞寓意順口溜:「杜鵑」「鷓鴣」啼悽悽 2013-01-28 16:11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李白這些詩我是跪著看的,看完我確信他是天才!李白經典欣賞
    和尚有話說和尚繼續發李白的絕句,這次是七絕。(五絕請點擊:李白為何稱為天才?看完這20首五絕你就懂了)李白的絕思落天外,瀟灑飄逸,毫無湊泊之感。李白也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王和尚說:鱸魚本美味(暗用張翰典故),作者卻以美味鱸魚對比作者對山水的喜愛。蘇臺覽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王和尚說:這首手法巧妙,以不變的月來看世事變化,首聯以清新生機勃勃的生氣來反襯歷史感。
  • 古詩詞中的鷓鴣意象:揮之不去的愛與哀愁
    故而古人常用鷓鴣這個意象表達自己的愁緒。首先,最常見的是離別之愁。鷓鴣在送別詩中十分常見,比如唐代詩人張籍的《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這是一首民歌風的樂府詩。在秋天的湘江上,天高雲淡,白蘋茫茫,一片鷓鴣在啼鳴,看著友人的帆船遠去,詩人心中不禁泛起惆悵之情。其次,「鷓鴣」用來表達自己困難的處境。
  • 古今鷓鴣詩,唯獨此首最佳,詩人還因此獲得「鄭鷓鴣」的美稱
    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輈格磔」,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其容易勾起旅途艱險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所以,鷓鴣也就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徵。如李白的「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辛棄疾的「江晚正愁餘,深山聞鷓鴣」,皆與「愁」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 詠物詩的題材很多,但這首唐代詠物詩很特別,因為詩人寫的是鷓鴣
    古代詩人很喜歡詠物詩的創作,有的詠物詩是對事物的直接描摹,表達詩人的喜好和情趣;有的詠物詩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生命感悟,亦或在詩歌中寄寓美好的願望,亦或通過生活中的哲理,或表現詩人的生活情趣。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也就是說寫詠物詩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在古代的詩詞中,「明月」絕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很多詩人、詞人的作品中,「明月」都是出現不止一次的題材。其中的唐代詩仙李白,絕對是寫明月詩最多也最好的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佳篇名句。一、《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鷓鴣鳥是一種什麼鳥,為何經常出現在詩中,牽動著詩人的鄉愁
    從詩中我們看出鷓鴣是一種和山雞外形相似的鳥。五彩斑斕的羽毛很整齊,在溫暖的荒郊野外嬉戲。在下雨的黃昏從湖邊的青草地經過,雨後花瓣都落了一地,這時鷓鴣鳥飛到黃陵帝廟裡啼叫。漂泊在外的遊子一聽到鷓鴣聲,瞬間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袖,佳人剛唱起了《山鷓鴣》這首歌,眼眉就低垂了下來。鷓鴣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在寬闊的江面上遙相呼應。一直到夕陽西下,才飛到苦竹林深處去。
  • 飛花令之「鷓鴣」:其叫聲獨特,易引起人們的離別與相思之情
    本期關鍵詞:鷓鴣鷓鴣鳥在古詩詞中也經常出現,其代表的情感基調是憂傷,冷清,屬於冷色調。小園綠徑飛胡蝶。下馬訪嬋娟。笑迎妝閣前。鷓鴣聲幾疊。灩灩金蕉葉。未許被香韉。月生樓外天。滿庭芳·北苑研膏[宋]秦觀北苑研膏,方圭圓璧,名動萬裡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香泉濺乳,金縷鷓鴣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