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大行星一直是天文學家想要尋找的目標,對於科學界來說,發現第九大行星不只是令人矚目的科學榮譽,同時也是太陽系疆域和形成的重新認識,而數百年來,這顆呼之欲出的行星卻始終無影無蹤!
太陽背面存在另一顆地球,它就是第九大行星?
現代天文望遠鏡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觀測銀河系中心的恆星繞黑洞公轉,也能發現銀河系正朝著巨引源運動,甚至觀測到了134億光行時以外的GN-Z11,暗淡到連哈勃都需要曝光很久才得以讓天文學家發現它的存在!
人類技術的進步,使得天空一覽無餘地向人類開放了,但始終有一個點游離在人類的視線之外,那個位置人類不可能看到!那就是太陽的背面!
那麼太陽背面可能存在行星嗎?
從純理論上推測,最理想的情況下是可能存在的,1767年數學家歐拉根據旋轉的二體引力場推算出三個特殊的解為L1、L2、L3,這幾個位置是引力平衡點。
其中L1、L2是地球上能看到的(地日系),因為就在地球的兩邊,而L3則位於太陽和地球連線的背面,地球上看不到!1772年數學家拉格朗日推算出另外兩個點(特解)為L4、L5,至此二體引力場中的幾個平衡點都被找出來了!
但在這5個拉格朗日點中只有拉格朗日發現的L4和L5存在是穩定的,其它三個都不穩定,因為這三個受力是直線方向,所以在橫向輕微擾動後即可離開這個區域,從而打破這個平衡,而4和5點受力則同時受到地球和太陽的牽制,輕微擾動後會重新回到這個點上!
因此在L4和L5上的天體可以長期存在,比如木星軌道上就有一個特洛伊群和希臘群小行星聚集區域,就是木星和太陽的引力平衡點L4和L5!
木星和太陽的拉格朗日點與小行星群
結論很簡單:在日地連線的太陽另一邊,如果存在另一個地球的話,那麼它會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漸脫離那個點,從而在軌道上晃蕩,最終會和地球相撞,也許當年的忒伊亞就是這樣和地球相撞而形成月球的!
很多朋友可能會有疑問,這個晃蕩的地球到達L4和L5時,它會形成穩定點嗎?如果是小星天體的話是沒有問題的,但和到達了行星級別的天體,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像兩個小朋友抬著第三個小朋友走路一樣,是不穩定的!
關於第二個地球有部電影,但都不屬於科幻片,而是劇情片,有興趣的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片名就叫做《另一個地球》!
延伸閱讀:太陽系裡的行星都是怎麼發現的?
提到第二個地球,那麼不得不說說太陽系行星發現的經歷,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以及土星,大家都看得到,所以這個就不用發下了,而天王星也在1781年3月13日被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正式「發現」了,為什麼用正式是因為赫歇爾發現了它是一顆行星(其實開始他也當成彗星),而其他天文學家則當成了恆星!
赫歇爾和妹妹一起觀測
最值得一提的是海王星的發現,因為赫歇爾發現了天王星,所以對於它的軌道觀測記錄和計算就已經開始,但天文學家們逐漸發現,這個觀測值和計算總是存在一定的誤差,儘管不太大,但無論如何修正,始終存在!
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其外圍有另一顆行星,而根據已知行星和其擾動推測另一顆行星,還是手工計算,其難度可想而知,有兩個人辦到了,一個是英國的約翰·柯西·亞當斯,他在1843年計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另一個是法國的奧本·尚·約瑟夫·勒維耶在1846年計算出了位置。
勒維耶
但勒維耶計算得更精確,誤差不到1°,而亞當斯的誤差則達到了10°,在天空中,10°的誤差該有多大?可能你都無法想像,因為一個月亮的視角才0.5°!而在高倍望遠鏡下,我們甚至可能在月面上迷失方向。
所以發現海王星的殊榮屬于勒維耶,儘管亞當斯也是發現者!
引力攝動是可以發現行星的,這一點從勒維耶開始就成了天文學家的共識,所以海王星的軌道攝動發現後,大家都懷疑外面還有一顆行星,但很可惜不止一顆,而是有很多顆,所以軌道無法計算精確,此後的發現只能大海撈針!
柯伊伯帶天體
1930年克萊德·湯博用照相底板對比發現了冥王星,但這顆「行星」的直徑只有2400千米都不到(月球直徑3470千米),因此在二十一世紀初發現一大波柯伊伯帶天體後,於2006年IAU將其開除出了行星行列!
但天文學家仍然懷疑存在大行星,所以從搜索冥王星時代的X行星,到後來的第十大行星,再到後來冥王星被開除後的第九大行星,但到現在為止,仍然還在繼續!
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太陽背面沒有行星,如果你要說有一艘飛船,也許可能啊,畢竟那麼小很難檢測,也無法觀測,儘管有探測器可以看到那位置,但不一定能看到,比如有人會說它要是不反射光光呢?紅外不輻射呢?好吧,就算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