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磁力使物體處於無接觸懸浮狀態的設想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就已產生。1842年,英國劍橋大學的恩休(Eamshaw) 就提出了磁懸浮概念,並證明了鐵磁體不可能僅由另一個永久磁鐵支承而在六個自由度上都保持自由、穩定的懸浮,必須至少有一個自由度被機械或其它約束所消除。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研究及其它科學技術的發展,1937年肯珀(Kemper)申請了一項有關懸浮支承的專利,提出了採用新的交通方法的可能,並作了一個試驗,這正是稍後出現的磁懸浮列車的前身。同年,美國的Homes發表了「軸向磁懸浮」一文,Homes和其同事Beams等不僅研究出了一種磁懸浮系統的設計圖,而且還將這一原理應用於超高速離心機上,這些都標誌著磁懸浮技術的突破。
以後的20多年裡,磁懸浮研究主要著重於由靜磁場所穩定的被動懸浮,這時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機構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德雷伯實驗室,主要研究飛機、潛艇、飛彈的導航和制導系統中慣性元件的懸浮。由於被動力不可能使一個剛體在所有自由度上都穩定懸浮,因此,就需要採用主動方法即控制環節,以不斷地使磁場適應剛體的運動,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產生了主動磁懸浮技術。
基於全局的優化設計:除了要讓磁浮軸承自身以及轉子系統滿足相應的機械要求外,還應從系統的角度考慮磁浮軸承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經濟性,以便為磁浮軸承的產品化創造一個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採用各種先進的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為了達到更高的性能要求,控制環節在磁浮軸承系統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控制器的數位化、集成化和計算機化使磁浮軸承的硬體系統趨於結構化、模塊化,這有利於它的標準化、系列化和商品化。而相應發展的軟體越來越多地採用基於現代控制理論來達到各種控制算法,如滑模控制、非線性模糊控制、自適應控制和H控制、µ控制等,使它更具有「柔性」,並向多功能、智能化方向發展。功率放大器趨向於採用效率高的開關功放等來取代連續功放。
磁浮軸承的推廣應用:因為磁浮軸承尚處於發展階段,用戶還不具備設計磁浮軸承的基本知識,因此研究人員一直追求磁浮軸承在工業設備上地應用這個目標。而且,應用和研究是相輔相成地,通過推廣應用,也可不斷提高磁浮軸承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