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蝙蝠的一生

2021-01-15 騰訊網

琳迪·拉姆斯登(Lindy Lumsden)並非天文學家,但在2009年八九月間,她每個夜晚都焦灼的注視星空。四周之前,她終於得到了行政許可,旋即匆匆踏上前往澳大利亞海外領地聖誕島的漫長航程。這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小島,島上有醉人的椰林樹影,也有紅蟹遷徙的盛景,對於包括琳迪在內的大多數澳大利亞人而言,居民幾乎完全由華人構成的聖誕島甚至還有一絲異域風情,但琳迪無心關注這些,她肩負重要使命——為一種僅棲息於此的瀕危動物留下最後的火種。

夜色正濃,琳迪的思緒比夜色更沉重。8月26日,布置在島上的聲吶探測器曾捕獲到一閃而過的魅影,但此後它們就始終寂靜無聲。這難免讓琳迪心痛。對這種生物的研究伴隨了她的大半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她向世人一再發出滅絕的預警,就在半年前,琳迪還呼籲澳大利亞政府應當立即行動,將該物種最後20隻倖存個體捕獲並人工繁育,否則,它們的演化之旅就將在半年內告終。殘酷的是,她恰好在半年之後等到了行政許可,也同時見證了自己的一語成讖。

由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有許多成因:有的滅絕因無知釀成,人們對某種生物的生命史缺乏認識,也就無法避免自己的不當活動成為壓垮它的最後稻草;還有的滅絕來自於人們的盲目,這不僅包括輕視自己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也包括高估生物對環境改變的適應和恢復能力;一些滅絕甚至源自人們的淡漠,這時常在那些被認定為「害蟲」或長相可憎的物種身上發生。

聖誕島上的故事到底是哪一種?它更像是一個複雜的混合體。我們對這個物種認知甚少,也一度認它可以自我恢復,甚至當滅絕即將發生時,它是否值得拯救也需要花費半年時間論證,一切都導向了悲情的結局。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和它的身份屬性有關,聖誕島伏翼(Pipistrellus murrayi)——它是一種蝙蝠

已經於2107年宣告滅絕的聖誕島伏翼(Pipistrellus murrayi),圖片來自IUCN,拍攝者Lindy Lumsden

無知、盲目和淡漠集中在蝙蝠身上再正常不過。

直到今天,許多人依舊認為蝙蝠除了一雙翅膀之外和老鼠相差不多,它們同樣尋常可見,也應當同樣生育力旺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兩者也同樣可憎,除了在中文世界討得一個「諧音梗」的彩頭之外,蝙蝠在更多的時候扮演著負面形象,從陰森地穴衝出的蝠群為恐怖電影烘託氣氛,以蝙蝠為原型小鬼總是魔王的嘍囉,在被疫情橫掃全球的2020年,極可能同樣源自蝙蝠的SARS-CoV2又讓它們和果子狸、竹鼠一道背上了「疾病傳播者」的名號——你看,即便是惡名,蝙蝠也很獨攬主角。

一隻被捕獲的錘頭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和它「不問世事」一心吃奶的幼崽。蝙蝠的繁殖力並不如齧齒動物那麼出眾,一胎生一隻最為常見(圖片:Jakob Fahr/iNaturalist)

但無知、盲目和淡漠集中在蝙蝠身上又最荒謬不過。

蝙蝠身形小巧,骨骼纖弱,這導致我們很難找尋到它們最早躍向天空的化石證據,但至少在5220萬年前,生活在今日北美的伊神蝠身上已經擁有了和飛行有關的特徵——它們的前臂橈骨和尺骨融合,前趾之間已經被皮膜覆蓋,從此刻開始,哺乳動物終於避開了險象環生的陸地競爭,而演化的奇蹟並未就此止步,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段,從喉頭髮出的高頻超聲也讓蝙蝠避開了新對手——那些已經在空中翱翔了一億年之久、依舊在白晝統治天空的「新恐龍」。

食指伊神蝠(Icaronycteris index)化石標本,出土於美國懷俄明州綠河組。(Andrew Savedra Wiki cc by-sa 2.0)

在德克薩斯布蘭肯巖洞口飛舞的巴西無尾蝠(Tadarida brasiliensis)。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哺乳動物的先祖只能藉助夜色保護苟且偷生,史前巨獸走向滅絕後,蝙蝠依舊選擇同樣的策略錯開了和絕大多數鳥類的競爭(Hasan Cengiz / thewallpaper.co)

空蕩的夜空成為由蝙蝠獨享的獨特生態位,這奠定了蝙蝠日後的成功。2019年出版的世界蝙蝠手冊裡,被科學描述的蝙蝠有1300多種,僅和十年前相比,這一數字就已經增加了10%,我們有理由相信,佔據哺乳動物種類總量1/4的翼手目還有更多新物種等待被發現。而早在現代智人走出東非之前,蝙蝠們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它們從高緯度的針葉林尖悄然划過,也在熱浪散去後的撒哈拉夜空尋覓飛蟲,在許多難以觸及的大洋腹地孤島上,蝙蝠一度是唯一的哺乳動物物種。實際上,人類只是在完成了對極地的探索之後才剛剛從蝙蝠手中接過了「分布區域最廣的哺乳動物」這個殊榮。

悠長又遼闊的相伴路上,蝙蝠本應是人類最熟悉的物種,而我們從這些同伴身上也獲益良多。今天70%的蝙蝠物種還保留著早期祖先食蟲的本色,它們大多是小蝙蝠亞目的成員,儘管體型嬌小,食蟲蝙蝠對夜行性昆蟲的壓制能力卻十分驚人,一隻巴西無尾蝠(Tadarida brasiliensis)每晚能吃掉佔自身體重5~7成的昆蟲,不要因為它的體重只有10克而將其輕視,在繁殖季節聚集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中部洞穴裡的上億隻無尾蝠一夜之間消耗的昆蟲足有一千噸之多;一隻成年大黃蝠(Scotophilus heathii)可以在14小時內捕捉600隻黃瓜甲蟲,由150隻大黃蝠組成的小群體在整個夏季捕食期內消滅的黃瓜甲蟲就有60萬隻,如果失去了蝙蝠的壓制,這群農業害蟲將繁育出3300萬個後代;199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蝙蝠還能飛行到3000米的高空,而這正是玉米螟這樣的農業害蟲主要的遷徙擴散高度。

為了儘可能的降低飛行載荷,蝙蝠的消化極為迅速,一隻昆蟲從被捕食到化為糞便排出只需要二三十分鐘,絕大部分的糞便都在捕食過程中被排在野外,不過,由於它們巨大的捕食量,被帶回棲息的山洞裡排洩的糞便總量依然很多,大型蝙蝠群棲身的山洞底部時常被經年累月存積的蝙蝠糞層層覆蓋。蝙蝠糞便是極佳的肥料,直到今天,東南亞地區的許多農民大量使用它們,而在南美戰爭時代,全球最重要的硝石產區孟加拉被英國掌握,北方還能通過和英國的直接貿易獲取這種火藥原料,被切斷了海運商路的南方硝石匱缺卻愈發嚴重,田納西、肯塔基、維吉尼亞、阿拉巴馬和阿肯色州的山洞成了支撐南方打下去的關鍵——蝙蝠糞便富含硝酸鉀,只要採掘後用水浸泡再過濾濃縮就能支撐軍用。源自工農業需求的蝙蝠糞便開發甚至催生出規模龐大的產業,在1903年-1923年期間,僅在卡爾巴斯德巖洞一處,墨西哥人就開採了至少10萬噸蝙蝠糞。

如果跳脫出「為人所用」的狹隘視角,蝙蝠對全球生態的作用其實更為重要。壓制昆蟲和到處「施肥」本身也有益於自然,許多蝙蝠本身又是捕食者的美餐,一些鳥類的食譜裡,蝙蝠甚至佔到了5成。而和種類繁多的小蝙蝠亞目相比,僅有188個物種組成的大蝙蝠亞目顯得勢單力薄,在漫長的進化路途上,除了3種果蝠屬成員和韋氏頸囊果蝠之外,其他大蝙蝠亞目成員的回聲定位能力已經退化。食物是推動這些轉變的動力——它們更青睞於使用嗅覺和視覺搜尋那些不會移動的果實、花蜜和花粉。這種食性讓蝙蝠擔負起和部分昆蟲、鳥類同樣的授粉與播種角色。

佔據獨特的生態位後,蝙蝠又朝著不同的方向快速演化。對顱骨的研究表明,在距今3400萬年之前,回聲定位器官的演化是塑造不同蝙蝠顱骨形狀的主要驅動力,而在距今2600萬年開始,食物的選擇成為主要的驅動力(圖片:Dennis Wis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昆蟲的體型和飛行距離限制了它們對花粉傳播的效率,而食果鳥類在面對大型果實時的啄食方式又讓它們避開了絕大多數種子,相比而言,蝙蝠在許多地區承擔了最重要的傳粉和播種任務。1883年,印度尼西亞西南部的喀拉喀託火山終於停止噴發,僅在5年之後,由狐蝠從20公裡外傳播到島上的100多種植物就讓這裡重現生機;高度破碎化的馬達加斯加沿海林地裡,馬達加斯加狐蝠(P.rufus)幾乎以一己之力維持著林塊間的遺傳物質傳遞,被它們攜帶的種子甚至能傳播到50公裡之外。一些夜間開花的植物對蝙蝠傳粉更為依賴,它們的花朵高度特化,比如長管花( Centropogon nigricans)的花距長達8-9cm,只有同步演化出9cm長舌的葉鼻蝠科Anoura fistulata才能吸吮到它的花蜜,如果沒有蝙蝠的參與,也就沒有其他生物能被長管花吸引替它完成授粉。

2005年才在厄瓜多被發現的Anoura fistulata擁有近9cm的長舌,和它5cm的身型相比格外驚人(Ker Than/nationalgeographic)

蝙蝠如此重要,卻又一直被忽視和曲解。

不可否認,近年來爆發的多起人畜共患病都能在蝙蝠身上找到源頭,譬如1994年爆發於澳大利亞的亨德拉病毒,1997年爆發的梅南高病毒,1998年爆發於馬來西亞的尼巴病毒,2003年的非典疫情始自雲南昆明周邊的一群菊頭蝠,而還沒有找到確切源頭的SARS-CoV2也極有可能和蝙蝠有關。作為唯一一類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在新陳代謝極為迅猛,大多數新陳代謝率和它們相同的哺乳動物都因為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有害自由基的影響而壽命短暫,但許多蝙蝠卻擁有長達三四十年的高壽,這一現象暗示它們很可能已經變異甚至完全剔除了一些和炎症有關的基因,而這在與病毒的抗衡中同樣至關重要,人之所以會在感染病毒後遭受病痛,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為對抗病毒而引發的炎症帶來的傷害,而能以免疫系統控制病毒但並不會產生強烈炎症的蝙蝠已經可以和病毒長期共存,大多數蝙蝠嚴格的群居性又讓病毒可以快速在種群中傳播。

但我們必須看到,蝙蝠在大多數時候都沒有繼續將病毒傳播出去的途徑——這些生性膽小的生物本來就是為了避開其他物種才遁入夜空。每一次蝙蝠疫情傳播的背後,都能找到主動侵犯的影子,在非洲、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島嶼地區長盛不衰的叢林肉貿易將大型的狐蝠視為肉食來源,採礦業、林地採伐和氣候變化壓縮了許多蝙蝠的生存環境,逼迫它們飛往之前很少涉足的人類聚居區,這都讓它們身上的病毒驟然成為危險的源頭。

人類活動不僅讓自己身處險境,也惡化了蝙蝠的生存前景,可惜的是,被曲解籠罩的蝙蝠並沒有吸引多少關注。

泰國北碧府賽約國家公園裡有許多天然洞穴,當地僧侶習慣進入洞中誦經冥想。洞穴清幽,這是僧侶們鍾情的理由,然而寧靜的清修依舊打擾了洞中的另一群居客——大黃蝠蝙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迄今發現的蝙蝠中最小的一種。和許多在秋季大量積攢脂肪的冬眠動物不同,蝙蝠的飛行需求限制了它們增重範疇,對於體重只有2克的大黃蝠蝙蝠來說,一次意外的驚醒都可能讓它們消耗掉冬眠營養儲備的7成,自1974年被發現至今,這種小蝙蝠的種群規模迅速萎縮至瀕危邊緣。體型稍大的蝙蝠或許能有更多的容錯空間,但它們面臨的幹擾也可能更為劇烈——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每年吸引2000萬人次遊覽的西班牙加得斯皮萊塔巖洞,發生在被二戰戰火席捲的馬裡亞納群島巖洞,發生在因燕窩採摘而日益喧囂的許多東南亞洞穴,也發生在被私營旅遊公司開發的河南西峽雲華蝙蝠洞。

即便是那些不在洞中棲息的蝙蝠也很難從避開威脅。在人類活動興盛之前,林地是英國許多蝙蝠的棲身和覓食場所,當農田替換了林地後,蝙蝠又苟存在籬牆中,農業進一步集約化後,失去籬牆的蝙蝠躲進教堂和屋簷,當新式建築興起後它們又將去往何處?東南亞和南美的許多林地乍看依舊鬱鬱蔥蔥,但樹種已經從以往的原生林變換為橡膠、油棕和可可等經濟樹種,由此帶來的昆蟲群落變化也波及到蝙蝠。在墨西哥,狹葉龍舌蘭(Agave angustifolia)是維繫小長鼻蝙蝠完成從墨西哥到亞利桑那遷徙之旅的重要「燃料」,也是龍舌蘭酒最主要的原料,近些年來龍舌蘭酒的暢銷帶來的產量擴大無疑也對這種蝙蝠帶來深刻的威脅。

吸食狹葉龍舌蘭花蜜的小長鼻蝙蝠(圖片:Alex Badyaev)

聖誕島伏翼是怎麼滅絕的?它可能是被入侵物種黃瘋蟻逼上絕路,也可能倒在為控制黃瘋蟻而釋放的氟蟲腈殺蟲劑上,它可能是最近幾年肆虐在蝙蝠群的白鼻症候群的又一個冤魂,甚至可能在聖誕島的磷礦開採業結束之前就已經無法挽回。是的,12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沒找到確切的答案。偏見是一股恐怖的力量,即便在我們自認為對生命已經足夠敬畏的當代,它依然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像蝙蝠這樣被偏見籠罩的物種會擁有怎樣的未來?這是亟需我們需要探尋的另一個答案。

相關焦點

  • 論電影色彩運用,我只服中島哲也導演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前幾天又看了一次《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但這次,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注意的細節,即電影中獨特的視覺元素——色彩。色彩是一種視覺現象,產生視覺的主要條件是光線,物體是受到光線的照射,才產生形與色彩。也就是說: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現。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低自尊」小孩,該如何找到自我認同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早以前,就聽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一聽這名字,我猜主人公松子或許是討好型人格。但看完之後,發現她是"低自尊",不是別人先嫌棄她,而是她先嫌棄自己,這讓我感覺很壓抑。
  • 《我是餘歡水》:在被嫌棄的一生裡,如何將幸福進行到底?
    然而,就這次意外竟然能夠改變人的一生?是的,的確會。性格即命運,但命運也可以改變性格。餘歡水僥倖不死,但也開始了他被嫌棄的人生。所有的戲劇衝突放在他的身上,隨便幾個閃光點都可以看到我們的影子。03曾幾何時,餘歡水積極向上的努力奮鬥。從一個小地方出來,還能在市區買到房子。這就是本事好嗎?
  • 從童話敘事角度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所要表達的精神主題
    2006年日本導演中島哲也拍攝了改編自山田宗樹同名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用歌舞劇的新穎電影藝術手法,400多個CG鏡頭和動畫,並且嘗試了音樂劇元素,獲得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第6名 。導演中島哲也善於在電影中營造唯美輕鬆的童話世界氛圍,即使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樣悲慘的故事,也結合喜劇的手法營造出一個女人的「童話夢想」,豆瓣的網友道出觀看這部神劇的真實感受「你會發現最後笑得前仰後合而眼裡卻掛滿了淚水」。
  • 起底《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小時候,誰都覺得未來會閃閃發光
    有些人生來似乎就是悲劇的一生,是不被人重視,成長中背著嫌棄與落寞的一生。有個女孩她從小不受重視,活在重病妹妹的影子裡長大,她只有做鬼臉,才能使父親看到自己並朝自己笑一下。這個女孩是川尻松子,記錄她故事的電影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 大話降龍:降龍「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驚呆了玉帝,太白表示很嫌棄
    大話降龍:降龍「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驚呆了玉帝,太白表示很嫌棄降龍勵志當一個漫畫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玉帝,玉帝很很支持他,但是卻不明白什麼叫做漫畫,降龍給玉帝解釋道:漫畫就是有情節發展的連環畫啊!降龍去太白老仙府上玩,突然他看到一隻蝙蝠在空中飛,太白老仙大喊:「把這隻討厭的蝙蝠給我趕走!」降龍舉著雞毛撣子到處揮舞著,試圖趕走蝙蝠,等到蝙蝠飛走以後,降龍感嘆了一句:「這東西在我們田螺島被叫做燕巴虎」。
  • 愛迪生是被老師嫌棄的「笨孩子」,可母親的一句話,成就他的一生
    文/好奇的萌娃控說起愛迪生大家都不陌生吧,我們從小就知道他的事跡,愛地上一生擁有1000多項發明,讓人羨慕不已。留聲機,攝影機,鎢絲燈泡,這些東西都是他發明的。可能大多數都覺得愛迪生這種人一定是「天之驕子」,從小就很聰明。
  • 閒話蝙蝠:古詩詞中的蝙蝠形象
    受西方文化影響,尤其是很多恐怖片關於蝙蝠的場景特寫,都把蝙蝠刻畫渲染成嗜血群居的恐怖陰暗族類。這一次的疫情,更把蝙蝠的可怖形象,推到極致,簡直要人人喊打。 可是,我記憶中的蝙蝠,全然不是這樣子的。 記得小時候,我們農村土房子多。
  • 世界上「恐怖」的4種動物,吸血蝙蝠上榜,一生大約能吸百升血量
    第三種動物,吸血蝙蝠。吸血蝙蝠的體型很小,最大的最多只有9釐米,毛色主要是暗棕色,牙齒很大,像刀子的形狀,非常銳利。吸血蝙蝠主要分布在美洲中部,每天天黑後開始活動,主要吸血為生,它們的生命很短暫,只有10年左右,一生卻能吸收約一百升的血量。第四種動物,皺鰓鯊。
  • 吸血蝙蝠居然也獻血
    因為新冠病毒,曾經SARS病毒宿主蝙蝠又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蝙蝠除了是很多病毒的宿主外,傳說中的吸血鬼,創作者的很多靈感也來源於蝙蝠中的吸血蝙蝠。這個物種有許多奇特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蝙蝠都吸血嗎?吸血蝙蝠居然也被吸血在已知的近1400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鬼。
  • 電影中吸血蝙蝠真的存在嗎?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
    最近,全國的疫情讓大家對很不起眼的蝙蝠有了新的認識,許多人了解到蝙蝠身上有數以千計的病毒,是實實在在的「毒庫」。這也讓我想到電影中的吸血蝙蝠,在電影中的吸血蝙蝠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動物。那麼吸血蝙蝠能吸多少血?被吸過血的動物會因為病毒感染而死嗎?這些問題是不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呢?
  • 世界上最兇惡的蝙蝠
    豬臉大蝙蝠是世界上最嗜血的蝙蝠,也是蝙蝠中最兇惡的品種,豬臉大蝙蝠經常出沒在草原牧場附近,夜晚活動覓食頻繁,吸食那些睡著了的動物的血。它們不僅吸食動物的血,偶爾還會傷害人類,除了吸血已經吃不慣其他的東西了。
  • 【哲理小故事】|吸血蝙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 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而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如何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馬的身上,落在野馬的 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 細數《活佛濟公》雷人造型,章魚腳蝙蝠頭,最後一個太嚇人!
    看到沒,旁邊都在嫌棄你了!明明兩個人正常裝扮挺好看的,是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是妖怪嗎?蝙蝠精藍色紗織小鬥篷,頭上小蝙蝠,大概這部劇就是是什麼妖怪頭上就是什麼吧。
  • 宏都拉斯白蝠:毛絨絨胖乎乎的軟萌蝙蝠,擠在一起時就像糯米糰子
    蝙蝠是跟人類文明密切相關的動物,世界各地都有關於蝙蝠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各種文化作品流傳。由於蝙蝠的蝠跟「福」同音,所以我國很多地方都把蝙蝠視為吉祥的動物,是能給人們帶來福氣的象徵。另外北方某些地區還有個傳說,認為老鼠吃鹹了就會變成蝙蝠飛上天,所以很多北方中老年人如果吃飯的時候覺得菜太鹹,就會抱怨一句:「這菜吃完都能飛起來!」
  • 被嫌棄的人啊,請不要溫和的走進那個良夜
    我想《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應該就屬於後者。也許沒有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可是有的時候即使你特別想痛哭長夜卻也無淚可掉。或許是想以毒攻毒,我還是從電腦中翻出了這部不忍再看的電影,又一次的去探看松子那被嫌棄的一生。電影先把松子的結局展現給大家看。年輕的阿笙曾經有著樂隊夢想,卻因為處處失意而開始醉生夢死,連相處多年的女友也棄他而去。
  • 魔獸世界:被嫌棄的始祖龜的一生,你為什麼討厭始祖龜?
    按照烏龜種族的一般設定,這樣的種族通常應該是忠厚善良惹人喜愛的,然而始祖龜卻在一個版本之內搞得天怒人怨,聯盟部落紛紛嫌棄,這也算是獨一份了。始祖龜的三個世界任務龜殼遊戲、小洛快跑和灘頭陣線,比上個版本肯瑞託的任務要容易做很多,熟練之後基本秒清任務,按理說玩家應該挺喜歡的,然而由於這個種族的缺點實在太多,導致大多數人都很難喜歡他們。
  • 不知道第一個吃蝙蝠的人是誰,但蘇軾一定吃過!有詩為證
    雖然不知道第一個吃蝙蝠的人是誰,但900多年前的蘇軾一定吃過!不信? 可是,蘇軾卻一點不嫌棄這裡的食物,無論是蛤蟆還是蝙蝠,他都嘗試過。
  • 楊振寧90大壽,清華送的禮物遭楊老嫌棄:不符合我工作特點
    他22歲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23歲到芝加哥大學留學, 後因不守恆理論攬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可稱我國最早的諾獎得主之一,後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擔任多所國內外大學的教授……他的一生都在為教研工作而忙碌。
  • 蝙蝠,人類的另一面!
    蝙蝠是除人之外,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廣泛的哺乳動物。佔到整個哺乳動物總量的20%左右,他們遍布世界,卻不為人所熟知。 蝙蝠是四類會飛的動物之一,這些動物包括了昆蟲、鳥雉、翼龍和蝙蝠。而蝙蝠,則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並且他們最初並沒有雙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