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化軌道是碳原子成鍵的主要形式。一個碳原子與其他四個原子的共價鍵顯然不是用碳原子的一個2s和三個2p軌道形成的,那樣會導致生成三個有方向性的互為直角的鍵(三個2p軌道)和另一個沒有方向性的(球形的2s軌道)鍵。事實上,甲烷為正四面體結構,四個C-H鍵是等同和對稱的,相互成109°28′的夾角,這一現象可以被解釋為碳原子的2s軌道和三個2p軌道重新部署產生了四個新的相同的軌道,稱為sp3雜化原子軌道。而獲得這些軌道的過程稱為雜化,即混雜起來重新分配。需要指出的是,雜化只是處理問題的一種數學手段,並不是物理現實。
當碳原子和三個或兩個原子化合時,進行著與上述類似的但不同的重新部署,可產生三個以120°夾角排列在同一平面的sp2雜化軌道,或以180°夾角排列的sp雜化軌道。在這兩種情況下,尚有一個或兩個未參與雜化可利用的p軌道。每一種雜化都包含著能級最低的s軌道。
雜化的發生是為了增大成鍵能力,使有關原子生成儘可能強的鍵。原子軌道相對重疊力計算結果如下:
這便可以理解為什麼雜化軌道能生成更強的鍵。雜化可以使所有鍵合的原子(和構成鍵的電子對)相互儘可能遠離,以減少靜電排斥,使生成的化合物總內能降到最低,體系更加穩定。
從另一個角度講,原子軌道的雜化結果使雜化軌道具有s軌道能量最低和p軌道方向強的優點,這對成鍵極為有利。
雜化軌道形狀像個蝌蚪,繼承了它的「雙親」,即兼具s軌道和p軌道的特徵。
轉自:《有機化學質疑暨考研指導》李瀛等編著
有機化學考研學習分享平臺
公眾號名:有機化學考研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