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j:負泊松比—源於軌道雜化

2020-07-03 知社學術圈


npj:負泊松比—源於軌道雜化

對於普通材料,沿一個方向的晶格分別隨著其他正交方向的壓縮或拉伸而擴展或收縮。泊松比(ν)是用於量化物理屬性的參數,在大多數情況下為正值。但對於某些特殊材料(所謂「膨脹材料」),ν可以為負。負泊松比(NPR)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因為具有NPR的材料類型通常具有更強的韌性、抗剪切性和有效的降噪能力,從而可以實現許多新穎的應用,如航空航天和國防等。從歷史上看,對NPR的研究大多是在體膨脹結構上進行的,進一步擴展到納米材料後,發現了更多有趣的現象。如,近來在碳納米管和金屬納米板中發現了NPR。另外,石墨烯等二維(2D)材料有望應用於多個領域,而其也已通過特殊工程實現了NPR,可切成納米帶、引入空位缺陷、在極高溫度下產生周期性多孔和波紋彎曲等。但2D材料的NPR機制如何尚不清楚。


來自湖南大學的秦光照和鄭州大學的秦真真基於第一性原理方法,合作研究了石墨烯、矽烯、h-BN、h-GaN、h-SiC和h-BAs等新型二維蜂窩狀材料在單軸應變下的機械響應,預測上述材料在沿扶手椅方向時均存在負泊松比現象。儘管它們元素成分不同,但其NPR均由鍵角的反常增加導致。這種鍵角的反常增加無法通過傳統層面的幾何結構和力學響應的觀點來解釋(如基於經驗勢函數的經典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該工作通過對應力調控下的關鍵幾何參數及軌道雜化作用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從電子結構層面闡明了鍵角反常增加及NPR的底層物理機制。該機制同樣可適用於其他具有NPR現象的納米結構。


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6: 51 (2020),英文標題與摘要如下,點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24-020-0313-x可以自由獲取論文PDF。


npj:負泊松比—源於軌道雜化


Negative Poisson’s ratio in two-dimensional honeycomb structures


Guangzhao Qin and Zhenzhen Qin


Negative Poisson’s ratio (NPR) in auxetic materials is of great interest due to the typically enhan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hich enables plenty of novel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by employ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we report the emergence of NPR in a class of two-dimensional honeycomb structures (graphene, silicene, h-BN, h-GaN, h-SiC, and h-BAs), which are distinct from all other known auxetic materials. They share the same mechanism for the emerged NPR despite the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which lies in the increased bond angle (θ).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θ is quite intriguing and anomalous,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point of view of the geometry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response, for example, in the framework of classica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based on empirical potential. We attribute the counterintuitive increase of θ and the emerged NPR fundamentally to the strain-modulated electronic orbital coupling and hybridiz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NPR phenomenon can also emerge in other nanostructures or nanomaterials with similar honeycomb structure. The physical origin as revealed in our stud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NPR and would shed light on future design of modern nanoscale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 with special functions based on auxetic nanomaterials and nanostructures.


npj:負泊松比—源於軌道雜化

相關焦點

  • 問題二:如何理解碳原子的雜化軌道?
    雜化軌道是碳原子成鍵的主要形式。
  • 史上最易理解雜化軌道理論(圖解)
    這是由於雜化後軌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電子云分布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成鍵時軌道重疊程度增大,成鍵能力增強。④、雜化所形成的雜化軌道的數目等於參加雜化的原子軌道的數目,亦即雜化前後,原子軌道的總數不變。⑤、雜化軌道的空間構型取決於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
  • 價層電子對數與雜化軌道的關係
    在學習了價層電子互斥理論與雜化軌道理論後,有同學就搞不清楚了,這不就一個東西嗎,為啥要反覆解釋呢?它們到底有什麼關係呢?1、對中心原子價層電子對數=σ鍵數+孤電子對數雜化軌道數=σ鍵數+孤電子對數也就是說它們在計算結果來說是一模一樣的。
  • 普渡大學教授首次發現天然材料磷烯存在負泊松比特性
    這種有悖常理的現象稱為負泊松比特性,研究人員已針對此特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未來這種工程材料可能會應用於醫療、組織工程學、防彈衣和「強化護甲優化處理」等領域。 這種負泊松比行為是研究人員在研究一種從黑磷中剝離出的二維材料磷烯時發現的。泊松比是材料的基本力學性能之一,泊松比描述了材料在拉伸作用下發生的物理變化。
  • 弄懂雜化軌道理論就全靠它了,一定要收藏!
    此雜化軌道由一個s軌道和三個p軌道雜化而成,故稱為sp3雜化軌道。經雜化後的軌道一頭大,一頭小,其方向指向正四面體的四個頂角,能量不同於原來的原子軌道(圖1.6)。 形成的四個sp3雜化軌道與四個H原子的1s原子軌道重疊,形成(sp3-s)σ鍵,生成CH4分子。 雜化軌道成鍵時,同樣要滿足原子軌道最大重疊原理。
  • npj: 奇異的拉胖-壓廋特性—尋找新型二維負泊松比材料
    負泊松比材料對外界施加的應變會表現出特異的力學響應負泊松比的存在能夠增強材料的剪切模量以及增加平面應變斷裂韌性,使得其在航空、醫學、傳感器等領域有很好的前景。近年來,二維材料中的負泊松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一些二維負泊松比材料被相繼報導。但是,這些材料一般通過尋找與已知負泊松比材料類似的結構而發現,或者偶然發現。這些材料出現的負泊松比,被歸因於特殊的幾何結構或電子結構,其中不少材料中的負泊松比尚未找到原因。
  • 原子和原子雜化之後的軌道
    軌道,你可以把它當作層的細化,就像樓層和樓梯一樣。但是軌道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電子運動的太快沒有什麼固定軌道,但是在這種位置電子所具有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同位置能量不一樣就形成所謂軌道。該位置所具有的能量就是能級,能量是分立的所以是量子化的。既然有了不同能級那麼電子就有了在能級之間跳動的能力。當電子所在能級發生變化時我們就稱為電子的躍遷。
  • 負自旋軌道耦合是什麼鬼?
    拓撲系列材料的研究已經很多,但負SOC的概念仍然鮮為人知。本文推送兩篇論文,這兩篇文論通過改變SOC的符號,實現了從拓撲絕緣體到Dirac半金屬和Weyl半金屬的相變。自旋軌道耦合(SOC)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材料的電子結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性質。那麼什麼是SOC呢?
  • 納米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用於二維材料合金和異質結能帶結構研究|npj Journal
    此前,潘安練教授和Abdelkarim Ouerghi教授合作對SnS2/WSe2雙層異質結中的強層間軌道雜化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並在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上發表題為「Strong interlayer hybridization in the aligned
  • npj: 準確計算能帶帶隙—WKM方法
    一般而言,DFT+U可以通過調整U值、雜化密度泛函可以通過調整雜化比例,得到與實驗相符的帶隙,但是這些計算方法需要有經驗依據來設定參數。DFT+U在線性響應的計算方法可以得到符合Koopmans 定理的U值,並能得到合適的帶隙,但是這樣的方法不能用於閉殼系統。
  • 在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中加入了一個原子厚的黑磷npj Quantum Materials論文
  • 二維晶體具有奇特彎曲泊松效應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結構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試驗室的納米力學研究團隊利用密度泛函原理研究發現了二維晶體中的彎曲泊松效應。
  • npj: 單層磁性—原來是Kitaev相互作用搞的鬼!
    他們進一步發現,Kitaev相互作用和單離子各向異性,都是通過重配體(CrI3的I或CrGeTe3的Te)p軌道的自旋-軌道耦合而誘導的,而並非是傳統的磁性Cr離子3d軌道的自旋-軌道耦合。看來,在非傳統體系中研究Kitaev相互作用有助於更好地發現和理解有趣的物理現象。
  • 價鍵理論之雜化軌道、配位鍵、共振體
    是使用的雜化軌道理論進行解釋。通過電子從2s躍遷到2p軌道,使得C原子具有了4個未成對電子。在苯環、石墨中,提出了大π鍵的理論。在CO、[Cu(NH3)4]SO4·H2O等中,提出了配位鍵理論。
  • 泊松分布在足球博彩中的實際應用
    今天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在足球賠率中的實際應用。我相信大家在玩球的時候在某些網站或者APP中都能看到已經幫我們算好的泊松分布概率圖。那這個究竟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大致原理又是什麼呢?
  • 泊松分布
    泊松分布我們將通過一個案例來開始理解泊松分布。假如你真的很喜歡在醫院裡看新生兒。根據你的觀察和報告,你知道醫院平均每小時出生6個新生兒。你發現你明天要出差,所以在去機場之前,你想最後一次去醫院。如果我們把觀察新生兒作為一個隨機實驗,結果將遵循經典的泊松分布。
  • 難點十一:從電子式書寫到VSEPR理論,到雜化軌道
    推理出VSEPR模型後,就可以推理出分子或離子的立體構型和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1、推理VSEPR模型的具體方法是:(1)推理出電子式。(2)找出σ鍵數和孤電子對數。3、推理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推理出VSEPR模型的價層電子對數,就可以知道中心原子的雜化類型。
  • 從泊松方程的解法,聊到泊松圖像融合
    先看看其驚人的融合結果(非論文配圖,本人實驗結果):這篇文章的實現,無關目前算法領域大火的神經網絡,而是基於泊松方程推導得出。很多朋友比較熟悉概率論裡面的泊松分布。泊松方程,也是同一個數學家泊松發明的。但卻和泊松分布沒有什麼關係,是泊松物理學領域提出的一個偏微分方程。這裡表示的是拉普拉斯算子,和 (在泊松方程中是已知量)可以是實數或複數值方程,特殊情況當時被稱為拉普拉斯方程。當處於歐幾裡得空間時,拉普拉斯算子通常表示為。
  • 分子或離子雜化類型的判斷方法
    2個價層電子的為sp雜化,3個價層電子對的為Sp2雜化,4個價層電子對的為sp3雜化。例1、(2016全國一卷理綜)Ge單晶具有金剛石型結構,其中Ge原子的雜化方式為————————————————————解析:與金剛石的結構類似,就是每一個鍺連接四個鍺向空間發展,形成空間網狀立體結構。即每一外鍺原子的價層電子有四對。
  • 於無聲處靜三年:npj量子材料SCI收錄!
    《npj Quantum Materials》和若干兄弟刊物一般,也經歷了先當觀察員、後入俱樂部的過程。刊物發行一年後,我們被接受為觀察員;又過了兩年,被批准進入俱樂部。 (2)磁性材料:過渡金屬原子包含磁性原子,而磁性起源於包含d、f等軌道電子的原子及其化合物。讀者都知道洪德規則,而電子的在位軌道佔據一定是一個自旋態的電子比另一個自旋態的電子多,這樣才能表現出淨磁矩。洪德規則顯然也可以看成是在位軌道電子相互作用所致。所以,磁性體系都是量子材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