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X射線技術讓晶片無秘密可言:納米級還原內部構造 現已破解16nm...

2021-01-10 TechWeb

現在掃描晶片內部的硬體構造可以像給人體做CT掃描一樣了。

來自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所、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的X射線顯微鏡,在不破壞晶片的情況下,就能知道其內部的構造,發現晶片中可能存在的硬體後門。

這臺顯微鏡的精度很高,目前已經在16nm FinFET晶片上實驗成功,並且能夠輕鬆擴展到現在主流的7nm工藝晶片。

研究人員把這項技術叫做疊層X射線斷層照相術(ptychographic X-ray laminography),該成果已經發表在Nature子刊Electronics上。

該技術不僅能夠破解晶片的內部構造,還能確定晶片的代工廠、設計公司,就像識別指紋一樣。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的主要用途之一還是是尋找晶片製造與設計之間的偏差,這些偏差可能表示導致晶片產生錯誤或更壞的情況。因為尋找偏離設計的問題比對整個設計進行反向工程更容易。

範圍大、精度高、速度快

通常情況下,對晶片進行逆向工程是個非常耗時的過程。其中涉及到費力地去除晶片中納米級的連接層,並使用不同層次的成像技術對它們進行映射。

因為一般來說,顯微鏡的解析度越高,其掃描的範圍就越小,這就需要用於較大尺度特徵的光學顯微鏡到用於最小尺度特徵的電子顯微鏡一系列設備。

而來自Paul Scherrer研究所製造的這臺顯微鏡,可以只使用一臺設備掃描完整個晶片,掃描範圍達到了12×12mm,輕鬆容納下iPhone的A12晶片。

研究人員16nm工藝技術製造的晶片上測試了該技術,用30小時就掃描了300×300微米的區域,然後放大了直徑40微米的區域,生成了解析度為18.9納米的3D圖像。如上圖所示。

用高能X射線掃描

這項新技術是該團隊於2017年推出技術的改進,這項技術得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照射光源的進步。

他們使用了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的相干X射線束來照射晶片,從晶片散射和衍射的數據還原出其內部結構。

在這項新技術中,研究人員將裸晶片拋光至20微米的厚度,然後以61度傾斜的角度放置在掃描平臺上。然後,當X射線束聚焦到晶片上時旋轉晶片,由光子計數相機來接收不同角度的衍射圖樣。

隨著更高強度X射線光源的出現,獲取衍射圖樣的時間也會大大縮短,從而實現更高的解析度和更快的處理速度。

研究人員說,未來的薄層掃描技術可能會達到2nm的解析度,或者將對300×300微米的低解析度檢查時間縮短到不超過一個小時。

參考連結:

https://spectrum.ieee.org/nanoclast/semiconductors/design/xray-tech-lays-chip-secrets-bare

論文地址:

http://dx.doi.org/10.1038/s41928-019-0309-z

相關焦點

  • 納米科學:X射線的新用途,用於不規則原子的雷達槍!
    現在,一個科學家小組已經發現了原子尺度X射線的新用途:使用它們像雷達槍一樣測量複雜和雜亂的原子團的運動和速度這有點像警察的速度陷阱 - 原子和納米級缺陷,」佛蒙特大學物理學教授Randall Headrick說。這項新技術於3月28日在「 自然物理學 」雜誌上發表。X射線具有很強的內在力量。
  • 3納米、2納米、1納米晶片該如何造?
    實際上,成本上升正促使許多人探索其他選擇,例如高級封裝技術。獲得擴展優勢的一種方法是將更多小晶片封裝在一起。 半導體工程公司已研究了下一代電晶體、晶圓廠工具、材料、封裝和光子學方面的領先技術。 新型電晶體和材料 電晶體作為晶片中的關鍵構件之一,為器件提供了開關功能。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博科園-科學科普:現在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DOE)和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將納米級「牽引光束」的能量與高能x射線結合起來,使它們能夠在不與襯底接觸的溶液中定位和操縱晶體。牽引器光束技術被稱為「光鑷」,它也碰巧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它只允許光操縱樣本。
  • 下一代納米晶片的秘密可能是空氣?有望帶來電子行業革命性變革
    下一代納米晶片的秘密可能是空氣?該設備在材料科學雜誌《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發表,它完全不使用任何半導體,使其更快、更不易發熱。RMIT功能材料與微系統研究小組的首席作者、博士生施魯蒂•尼蘭塔爾(Shruti Nirantar)表示,這種結合了金屬與氣隙的納米晶片的概念驗證設計,有望給電子行業帶來革命性變革。
  • 全球衝刺3nm晶片:最燒錢的技術戰,100億美元起
    ▲從平面電晶體到FinFET再到GAAFET的演變FinFET已經歷16nm/14nm和10nm/7nm兩個工藝世代,今年採用臺積電5nm FinFET電晶體工藝的晶片預計將在下半年問世。在衡量技術成熟度、性能和成本等因素後,臺積電的3nm首發沿用FinFET電晶體方案。
  • 張鐵銳AEM:CO2還原,Fe基催化劑也不錯!
    以太陽能為驅動力,將CO2轉化為碳基燃料和其他有價值的化學原料,已成為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有效策略。近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張鐵銳研究員報導了通過在300至700 °C的溫度下對MgFeAl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進行氫還原,成功製備了一系列化學成分不同的新型Fe基催化劑(Fe-x,x是還原溫度)。
  • 蔡司推出半導體封裝失效分析的新型高解析度3D X射線成像解決方案
    新型亞微米與納米級XRM系統及新型microCT系統為失效分析提供了靈活選擇,幫助客戶加速技術發展,提高先進半導體封裝的組裝產量。蔡司X射線顯微系統包括:通過亞微米級和納米級高解析度成像對封裝產品進行失效分析的Xradia 600 Versa系列和 Xradia 800 Ultra X射線顯微鏡(XRM),以及Xradia Context microCT。隨著在現有產品基礎上新設備的研發推出,現如今,蔡司可以為半導體行業提供一系列3D X射線成像技術輔助生產。
  • 同濟大學黃秋實副教授關於X射線多層膜納米光柵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
    > 光柵是光學和光電系統的核心構造單元之一。隨著現代光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同步輻射和自由電子雷射等大型X射線科學裝置的發展,高解析度X射線譜學技術對超小周期納米光柵元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自上而下的納米製備技術(包括光刻和電子束直寫等)難以實現大面積亞百納米周期光柵元件的製備,限制了X射線光譜探測解析度的進一步提升和凝聚態物理中相關科學的發展。
  • 科學家利用超高亮度X射線對細胞膜和細胞內的蛋白質進行3-D成像
    超高亮度x射線顯示,在一個與鉺一起培養的表達鑭系元素結合標記的大腸桿菌細胞中,鉺(黃色)和鋅(紅色)的濃度。圖片: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由美國國家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美國能源部(DOE)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國家同步加速器光源II(NSLS-II)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展示了一種對3-D蛋白質成像的新技術。具有納米級的解析度。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9》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國際發展態勢分析
    ,已成為破解生物、物理、化學及材料等眾多科學前沿重大難題的科研利器,為實驗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革命性技術。硬X射線通常是指波長較短,能量較高的x射線,波長在0.01nm~0.1nm之間,穿透性較強, 適用於金屬部件的無損探傷及金屬物相分析。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將為多學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過程探索、先進結構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主要國家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方面均積極布局,截至目前,世界上在運行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有5個,在建或升級的有2個(表1)。
  • 研究人員發現可以糾正錯誤的納米級3D列印技術
    ,該方法可以在納米級(比人的頭髮小一千倍)上進行。納米技術頂級期刊《Nano Letters》發表了他們的發現。多年來,工程師和設計師已廣泛使用3-D列印來定製項目的快速原型製作,但是直到現在,在納米級進行3-D列印仍然昂貴,富有挑戰性且難以糾正製造錯誤。
  • 什麼是全反射X射線螢光光譜儀技術?
    這是一種超衡量檢測XRF技術。的定義為:入射X射線剛好發生反射現象時的人射角度。忽略在吸收限處的共振和量子效應,由經典色散理論可推出臨界角公式1/2中: = (5.4 x 10"Zp\3/A)(2)式中:Z為原子序數;p為密度,g/cm2 ;λ為人射X射線的波長,cm;λ反射體的原子量,g/mol。
  • 革新底層傳感技術,新一代硬核晶片助力X射線影像突破像素極限
    桑鈞晟說道,「『半導體晶片』和『健康醫療』屬於技術和行業壁壘非常高的兩個領域,所以我們瞄準了基於半導體晶片技術的醫療場景下應用機會。」桑鈞晟博士簡單地向動脈網介紹了中科愛銳團隊自主研發的新一代TFT傳感器核心技術,以及該技術如何能夠攻克靈敏度與解析度不能兼得的難關。
  • 黑白X射線變彩色 醫學彩色成像讓醫學診斷向新技術邁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 2018年7月12日消息,紐西蘭科學家首次使用了採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粒子跟蹤技術改造的MARS光譜X射線掃描儀對人類進行了3D彩色X光檢查。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X射線響應降解納米載藥系統
    利用納米技術將單分子化療藥物製備成納米藥物,可實現化療藥物腫瘤靶向和可控釋放,從而改善治療效果並降低毒副作用,有利於實現高效低毒化療。近期,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董文飛課題組與華南理工大學研究員邵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梁錦榮合作,在前期氧化還原雙重刺激響應性降解的二硒橋聯介孔矽材料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楊培東和他的研究小組以前曾創造出紫外線納米線納米雷射並研製出可以引導和指引光線通過電路的納米帶光學波導,現在他們又開發出新的納米級光源,這些成果為未來的納米光子學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光子技術中,光波運動取代電子運動成為信息的載體。光子技術有望使未來的計算機和網絡比現在快數千倍。
  • 國產兆芯16nm製程8核處理器到底什麼水平
    目前主流X86處理器已經進入「核戰」時代,英特爾和AMD在多核處理器上的布局越來越重,主流桌面級處理器已經普遍進入8核時代。16nm製程此前主要被手機晶片使用,如16nm FF+工藝的麒麟650處理器,在技術層面上算是目前比較先進的製程工藝,也是除14nm外,國內能夠達到的較高水準。不過與臺積電、英特爾最前沿的製程工藝還有不小差距。  核心上,不管怎樣是實打實的8個核心,這是不小的進步。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相結合 可以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然而,進行這種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束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附或粘合到表面上,這反過來使晶體變形,從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性。現在,科學家在能源公司(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已經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它結合了納米級的電力「牽引光束」具有高功率X射線,使他們能夠定位和操縱溶液中不與基材接觸的晶體。
  • 科學(普)有道:X射線
    x輻射波長為0.01至10納米,或頻率為3×1016 Hz至3×1019 Hz。這使得x射線的波長介於紫外線和伽馬射線之間。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區別可以根據波長或輻射源來區分。有時x射線被認為是由電子發出的輻射,而伽馬輻射是由原子核發出的。德國科學家威廉·倫琴是第一個研究x射線的人(1895年),儘管他不是第一個觀察x射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