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黃秋實副教授關於X射線多層膜納米光柵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

2021-01-17 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黃秋實副教授關於X射線多層膜納米光柵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6-05  瀏覽:

光柵是光學和光電系統的核心構造單元之一。光柵元件的周期決定著系統的色散和解析度性能。隨著現代光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同步輻射和自由電子雷射等大型X射線科學裝置的發展,高解析度X射線譜學技術對超小周期納米光柵元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自上而下的納米製備技術(包括光刻和電子束直寫等)難以實現大面積亞百納米周期光柵元件的製備,限制了X射線光譜探測解析度的進一步提升和凝聚態物理中相關科學的發展。針對上述問題,同濟大學精密光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黃秋實副教授在工作中發展了一種新型X射線納米光柵的製備技術。它基於自下而上的自組裝原理,利用低能離子轟擊在半導體材料(Ge)表面激發空穴的類外延生長,形成高度規則的納米溝槽陣列,溝槽周期達到亞50nm水平,形狀類似對稱的閃耀光柵結構,光柵線密度相當於2萬線/毫米。在此基礎上,將納米光柵與多層膜相結合,形成三維多層膜光柵結構,大大提高光柵衍射效率,使其可工作在X射線波段;多層膜光柵的高級次衍射也將進一步提高元件的色散性能。實驗結果表明:研製的Mo/Si多層膜納米光柵在87.5eV的X射線能量獲得11%的衍射效率;Mo/Si和Cr/C多層膜光柵在90eV和270eV附近獲得0.21°/eV和0.093°/eV的超高角色散,比現有技術製備的最高線密度5千線/毫米光柵的色散性能提高4.5-6.3倍。同時,該技術在2英寸晶圓上實現了多層膜納米光柵的均勻構築,展現了該方法具有大面積快速製備的獨特優勢。這項技術不僅為超高解析度光柵的製備提供了新方法,突破了傳統光柵元件色散性能的瓶頸;也為高性能緊湊型X射線光譜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1 多層膜納米光柵製備流程示意圖(a-c),製備Mo/Si (d, e)和Cr/C (f, g)多層膜光柵的截面TEM圖

相關研究成果以「Realization of wafer-scale nanogratings with sub-50 nm period through vacancy epitaxy」為題,於6月4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19-10095-2)。同濟大學精密光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黃秋實副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賈棋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歐欣教授為通訊作者。相關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科學裝置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的支持。

圖2 Mo/Si和Cr/C多層膜納米光柵的色散測試結果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20  瀏覽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同濟大學微納米聲成像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覽 含多套儀器設備
    同濟大學微納米聲成像實驗室隸屬於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和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同保研究員、錢夢騄教授、上海千人王學鼎教授的支持下,基於光與聲之間的相互作用,開展了微納米尺度光/聲成像和檢測新機制,以及應用於科研、工業和臨床的高精度聲成像和測量儀器開發研究。
  • 【綜述】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基於共價交聯的LbL多層膜的專題綜述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的石峰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安琪副教授合作,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在線發表了題為「Covalent layer-by-layer近年來,石峰教授課題組和安琪副教授以LbL為手段,將化學交聯方法用於聚合物多層膜、聚合物/納米粒子複合多層膜等多種多層膜體系的穩定化,並可用於製備表面分子印跡多層膜,探索了其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的應用潛能。如通過光交聯反應實現穩定多層膜的製備(Langmuir, 2012, 28, 7096; J. Mater. Chem.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該成果將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打開APP 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發表於 2018-04-01 10:28:29 美東時間3月29日下午,美國Science雜誌刊登題為Carbothermal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的封面文章,報導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關於高熵合金納米顆粒的最新研究成果。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新型X射線時間分辨磁動力學表徵技術問世
    X射線散射方法學上獲重要進展,開發出基於同步輻射X射線「反射率鐵磁共振」技術。該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研究磁性薄膜材料中的磁振子結構及自旋波的性質。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期刊還特別配以專題評述文章。   磁性薄膜是磁學領域中被廣為研究的材料體系之一,研究磁性薄膜自旋動力學性質的重要實驗方法是鐵磁共振。有限厚度的磁性薄膜材料,尤其是人工超晶格多層膜材料,在物理上是一個三維體系。
  • 學術快遞⑯| 青島大學雲茂金教授指導本科生在Optics Expres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2005年於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博士學位,先後在韓國仁荷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密蘇裡州立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主要從事微納光子學、特殊光場的產生及調控方面的研究,在Nanoscale, Carbon, Optics Express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獲國家專利10餘項。
  • 理學院張振華副教授在《Angew. Chem.》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本網訊 日前,理學院張振華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德國應用化學,影響因子11.7)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Tandem Coupling of Azide with Isonitrile and Boronic Acid: Facile Access to Functionalized Amidines」,這一研究首次實現了催化條件下
  • 我國成功研製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
    本報訊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經過3年科技攻關,在國內首次成功研製出一維鉻原子沉積納米光柵樣板。日前,該課題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組織的驗收鑑定。
  •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Top期刊發表高水平...
    近日,國際Top頂級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最新刊登了我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發表的題為「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論文。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發表論文,手性分子檢測方面
    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車順愛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新型手性純無機材料的研究,利用無機材料的各種手性響應性實現手性分子的識別和檢測。日前,課題組研究人員利用手性納米結構金膜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手性各向異性實現手性分子的檢測的成果以「Enantiomeric Discrimination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Chiral Anisotropy of Chiral Nanostructured Gold Films」為題,發表於國際頂級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團隊在納米能源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的分子剪刀剪切策略不僅在分子水平上成功實現不同維度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化構建,而且為碳材料的革新作出巨大的貢獻。在該校材料學院楊維清教授、張海濤副教授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俊教授的共同指導下(通訊作者),材料學院2018級碩士生王慶通過分子剪刀剪切策略實現不同維度碳納米材料的可控化構建,並對它的裁剪機理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 同濟大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費泓涵為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宋雪玲與副教授韋廣豐老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唯一通訊單位
  • 納米創新研究院研究成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發表
    近日,我校納米創新研究院劉景海教授團隊在柔性納米纖維膜反應器促進鋰/硫化學轉化領域的研究成果,以《Flexible Electrocatalytic Nanofiber Membrane Reactor for Lithium/Sulfur Conversion Chemistry
  • 同濟大學馬傑教授團隊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為題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並被Materials Views China網站予以報導。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近日,我校閻子峰教授領銜的催化材料團隊在微納結構功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Nano Energy,Nano Toda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五個化學類和材料類
  • 曲阜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叢叢副教授研究成果被Advances in...
    近日,曲阜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叢叢副教授團隊關於鮮切芹菜微凍技術的研究論文被國際工程領域著名科技機構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選為關鍵科學文章,並於2020年12月1日進行報導。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