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潛水作業遇故障 減壓不當導致得"大頭病"

2020-11-22 半島網官網

    半島都市報4月12日訊(記者 韋麗麗)  43歲的王先生在水下15米深的地方作業時,頭罩的供氧管道突然斷裂,為了防止意外,王先生趕緊浮上了水面,但是就在他摘掉頭罩後,頭部卻突然浮腫成了兩個頭大 。記者12日從醫院了解到,這是由於瞬間減壓使面部皮膚和皮下組織分開所導致。

    12日上午,記者來到401醫院高壓氧科時,王先生正在進行高壓氧治療,透過高壓氧艙的玻璃可以看到,王先生雖然頭部戴著氧氣罩,但臉部很明顯能看到有些浮腫。不久後,王先生被推了出來,記者看到,他的面部不但浮腫得厲害,而且還是紫色,就跟剛拔完罐一樣。

    「這比剛來的時候好多了,剛來的時候頭部有正常的兩倍大 。」401醫院高壓氧科醫生向記者介紹說,王先生是在10日晚上過來的,當時臉腫得特別嚴重,而且從脖子到整個面部都是青紫的,由於腫脹厲害,王先生的眼睛睜不開 ,張嘴也有難度,經過抗炎症、消腫治療,目前已經好多了。

    「剛到水下工作了沒多久,頭罩的供氧管道就斷了,沒想到上來之後就這樣了。」陪同王先生到醫院治療的工友向記者介紹說,他們專門從事水下工作,王先生已經幹了二十多年,10日下午他們到15米深的水下幹活,誰知剛乾了 10分鐘,王先生頭罩上的供氧管道突然斷了,擔心時間長了會憋死,所以王先生趕緊浮上水面,但就在他浮上水面摘掉頭罩後,突然感覺胸悶、憋氣、頭疼,更嚴重的是整個面部全都腫了起來,工友們趕緊將他送往醫院治療。

    「現在這種大頭病已經很少見了。」醫生向記者介紹說,這種病一般發生在潛水作業的人身上,俗稱潛水病,也就是減壓病。潛水深度超過10米之後,在上升到水面的過程中,因減壓不當使氮氣在體內組織中形成氣泡,將面部皮膚和皮下組織分開了,從而形成了「大頭」。

    「現在主要是對患者進行高壓氧治療。」醫生介紹說,傷者的血管被破壞了,經過高壓氧治療,在血管不運轉的情況下受損組織也可以得到供養,讓受損組織進行吸氧,對損傷的部位進行修復。

    「潛水員下水前一定要做好正規培訓。」醫生說,由於減壓不當導致的潛水病輕者皮下出血,皮膚浮腫,嚴重的還會出現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的功能障礙。對此醫生提醒說,潛水員下水之前一定要加強正規訓練,使用正確的減壓辦法,一旦出現了潛水病,要儘快將病人送往醫院的高壓氧艙做減壓治療。在送往醫院的過程中要讓患者躺下,解開潛水服等束縛,並且將腳墊高。

    ■相關新聞

    30年前受傷失明原是患上葡萄膜炎

    半島都市報4月12日訊(記者 李曉哲)  30年前意外被樹枝扎傷右眼,受傷一年後做了白內障手術,沒想到右眼視物卻越來越模糊,最終失明。日前,王木(化名)被診斷右眼患上葡萄膜炎。

    王木30年前不小心被樹枝戳到了右眼,一年後進行了白內障手術。沒想到後來視力越來越差,最終失明。一周前醫生診斷他患上了葡萄膜炎,這也是他失明的原因。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秘魯男子潛水後出現減壓症 身體膨脹如米其林人
    「減壓症」(也稱潛水病),他的身體腫脹得像一個米其林人,四塊肌肉膨脹得像四隻氣球,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4年了。而這種情況的起因是因為他在一起潛水結束時上升得太快。他曾經是一名海產品捕撈潛水員,他在南美國家海岸,臨近鄰海一處最深的海域潛水。  他的工作是捕撈那些可以食用的海鮮產品,但一次地潛水時他卻犯了一個幾乎致命的錯誤。馬丁尼斯從水下上升過程中速度過快,導致血液內的氮氣溶解把肌肉充成氣球。氮氣在他的體內腫脹稱液囊,同時也帶給他難以忍受的痛苦。
  • 飽和潛水:潛水員作業完成要在減壓倉過11天
    圖表:什麼是飽和潛水?新華社記者 崔瑩 編制新華社深圳1月12日電(記者 林紅梅)深潛水是世界各國正在攻克的尖端難關,實現深潛水的關鍵技術,就是飽和潛水。據300米飽和潛水現場總指揮郭傑介紹,潛水深度每超過10米,壓力就增加1個大氣壓。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如果不減壓,在高壓下溶解進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
  • 數名地鐵施工者作業後因減壓不當出現嘔吐症狀
    杭州地鐵一號線婺江路站的數名施工人員在盾構機內作業數小時後相繼出現頭疼、嘔吐等症狀六名地鐵工人突患「減壓病」這種病又叫「潛水夫病」,由於減壓不當引起,經常發生在潛水員身上目前工人們生命體徵穩定,正在接受高壓氧艙再壓治療本報記者 段羅君/文 董旭明/攝 楊可威/繪減壓病,你聽說過嗎
  • 海島潛水謹防減壓病 專家:上浮速度需放慢
    海島潛水謹防減壓病 專家:上浮速度需放慢 2018-11-16 13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海底世界令人無限遐想,海島遊熱門項目潛水,向來深受遊客青睞。然而,潛水也有風險,快速上浮可能引來「減壓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16日披露,該院接收了一名「減壓病」患者。小夥子去海島潛水,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
  • 中國海軍水下330米巡遊 創飽和潛水新紀錄
    大深度飽和潛水風險很大,對潛水員的身體、心理等各方面要求也極高。資料顯示,曾有發達國家在進行大深度飽和潛水實驗的過程中,僅僅因為溫度控制不當,潛水員在艙內犧牲。一些容易忽視的細節就能決定試驗成敗。 一次潛水裝備檢查中,潛水部門戰士甄柳佳、何曉歡經過仔細的摸排,在1號、2號居住艙、過渡艙內最難以探測到得位置,發現有5個截止閥沒有安裝,這是重大裝備缺陷,艙內閥門一旦出現故障,艙外人員將無法控制艙內壓力洩露,可能會導致潛水員瞬間失去生命,後果不堪設想。經有關廠所專家認定屬實,及時排出了重大隱患,避免了一次重大安全事故。
  • 奧地利男子潛水遇遠洋白鰭鯊險喪命 被狠咬縫50針
    (原標題:男子潛水遭遠洋白鰭鯊狠咬縫50針 實拍逃生一瞬)奧地利男子克倫克去年在埃及的紅海潛水時,突遭一條遠洋白鰭鯊攻擊,被咬傷大腿,事前雖然他提早發現,立即抓緊繩索想要逃命,但仍敵不過鯊魚的速度慘遭狠咬。
  • 下海潛水如何減壓?你還不知道嗎?
    如何減壓海底潛水呢?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潛水的愛好,但是對於潛水來說,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特別是在潛水減壓至關重要的時候,學習如何減壓海底潛水很重要。潛水員需要學習減壓課程在減壓期間,潛水員將學習如何制定超過減壓限制的潛水計劃。課程包括計劃和減壓,氣體管理,選擇最好的氣體減少減壓時間(加速減壓),以避免氧中毒的風險。
  • 潛水新體驗 西鐵城無減壓限制潛水腕錶夏日上市
    炎炎夏日,水上或水下運動帶來了絲絲涼意:驚險刺激的漂流,動感十足的衝浪,或是減壓奇妙的潛水……一掃夏日的倦怠,喚醒明媚心情。西鐵城在這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時節,甄選PROMASTER系列MARINE腕錶,帶來夏日風格與活力運動的時髦表達,讓您盡情遨遊在盛夏浪潮中。
  • 北海艦隊海上氦氧潛水作業深度突破120米 創新記錄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 日前,海軍北海艦隊某海上防險救生支隊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氦氧潛水訓練,一舉創造了海軍120米的極限氦氧潛水作業記錄,標誌著海軍大深度氦氧潛水救援作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搭載該支隊潛水集訓隊的長島船駛進目標海域,利用先進的動力定位系統固定住船位。13名潛水員們分成兩組,在長島船左右舷兩個潛水戰位同步實施輪流不間斷的進行潛水作業。水下作業主要包括水下探摸、水下切割和攝錄像等使命科目,最大水深壓力相當於13個大氣壓,在水下累計作業近90小時,單人次最長潛水時間418分鐘,安全順利完成全部科目訓練,創造了氦氧潛水作業深度新紀錄。
  • 運動與減壓病
    在潛水過程中,運動會促進惰性氣體吸收,從而增加患得減壓病的概率。在海平面呼吸純氧時,運動會加速惰性氣體釋放,從而降低隨後海拔升高時患得減壓病的概率。在減壓過程中,若體內尚未有大量氣泡聚集,輕微的運動有助於惰性氣體的排除,從而降低患得減壓病的風險。減壓結束後,若需要升高海拔或繼續潛水,進行運動則會促成ICD效應,繼而引發減壓病。
  • decotengu 0.6.0 發布,潛水減壓信息庫
    decotengu 0.6.0 發布 , 此版本更新內容如下:decotengu 是一個潛水減壓信息庫,嘗試用 Eric Baker 梯度因素來實現各種各樣的 Buhlmann
  •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6名潛水員成功出艙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1月25日9時,靠泊在深圳赤灣碼頭的中國首艘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上,在生活艙裡生活了380小時的6名飽和潛水員完成減壓依序出艙,安全返回正常生活,潛水員身體狀況良好。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在此間宣布: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首次作業畫上圓滿句號。
  • 工程潛水詳解
    一般的技術工具有水下錄像設備、水下電焊切割設備、輕重潛水設備、水下分裂混凝土設備等,潛水技術人員要求要取得專業資格證書,潛水作業經驗,並且對水下作業深度有一定要求。   由於作業時間長,強度大,對安全的要求較高,工程潛水(又稱商業潛水)一般採用水面管供的形式。
  • 廈門小夫妻深海潛水嬉戲患上減壓病險些喪命
    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  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  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男子潛水因緊張按錯設備鍵 從水下18米快速上浮後患減壓病
    潛水時快速上浮會得病?確實有可能。張軍(化名)去海島潛水,可能是緊張,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不久後就感覺四肢關節疼痛、左上臂肌肉疼痛,有麻木感。回到上海後,症狀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便前往醫院就診,懷疑是「減壓病」。
  • 飽和潛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較量
    這不僅使得潛水作業的時間受到很大限制,也增加了一定的危險性:使用氦氧混合氣的直接潛水深度能到達100米左右,當潛水員作業完成以後,需要漫長的水下減壓時間,即讓身體內溶解的氦氣等惰性氣體隨著壓力的減小而釋放出去。如果減壓正常,溶解於血液以及組織內的氦氣將會匯集到肺泡中被呼出,對人體無害;但如果減壓過快,溶解的氦氣等將會在幾秒內形成氣泡,對人體組織造成極大的損傷。
  • 潛水事故致嚴重減壓病 秘魯漁夫上身腫成球
    減壓病俗稱潛水員病或沉箱病,泛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而造成的疾病,是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過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據秘魯新聞網站Alvaroz報導,馬丁內斯長期潛入海底捕撈海產,4年前遭遇潛水事故,從30米深的水下快速上升,造成溶在他血液中的氮氣變成大量氣泡,導致肌肉周圍形成氣囊,令身體腫脹變形。
  • 潛水愛好者上浮時心太急 突發減壓病
    武漢晚報訊(記者汪文琪 通訊員金靜 周珊)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竟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米—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
  • 重慶「河神」:人人患有減壓病,後繼人才嚴重缺乏
    彭東江留在潛水艙裡,負責為水下的黃榮濤拉氣管,他也承受著同樣大的水壓。陳方勇和副隊長黃建斌通過視頻監控潛水艙內的情況,並用對講機發出相應指令,一直和他們保持聯繫。過一陣,陳方勇就要盯一眼手錶。潛水員在水中作業時間是根據水深計算出的,像這樣30多米的水深,只允許在水裡呆40分鐘左右,而且下一次水下工作須在24小時之後才能進行。
  • 一日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上浮太快引發減壓病
    楚天都市報5月28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金靜)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