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訊(記者汪文琪 通訊員金靜 周珊)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竟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
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米—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難道發作了『減壓病』?」憑著多年潛水的經驗,孫先生趕緊在朋友護送下返回武漢,此時他的左手腕、髖部、膝蓋均開始隱隱疼痛。
一行人四處輾轉,終於在5個小時後經人推薦來到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高壓氧科。憑藉治療減壓病的豐富臨床經驗,結合患者暴露史和症狀,該科首席專家仲小玲主任診斷,孫先生患上了急性減壓病(輕度)。好在就醫還算及時,在上海海研所陳銳勇教授的指導下,仲小玲帶領高壓氧團隊決定為其實施「美國海軍1號治療方案」,即在高壓氧艙內加壓至18米水深壓力5分鐘,穩壓吸氧60分鐘,再分段降壓吸氧140分鐘。經過約3小時20分鐘的艙內治療,孫先生的症狀消失。
據悉,近年來,像孫先生這樣因潛水操作不當而患上減壓病的患者已接診多例,而該院採用高壓氧艙治療減壓病填補了中南地區該項技術的空白。仲小玲介紹,減壓病的產生與潛水頻率和出水速率有關,一般一天潛水次數達到三次及以上的人群發生減壓病的機率較高。如果在上浮過程中,從高壓環境向低壓環境過渡的速率過快,則會引起溶解於血液及組織的氮氣無法正常釋放循環,形成大量氣泡,就好似突然打開了一瓶軟性飲料的樽或罐時,氣體從中出來擠壓刺激神經、組織及血管,造成皮膚瘙癢灼熱、關節疼痛,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障礙,危及生命。
所以,在進行潛水、登山或高空飛行等極限運動前,一定要詳細了解安全注意事項,仔細檢查裝備。仲小玲提醒,這類運動或作業的次數不要過於頻繁,從高壓到低壓或者反向增壓的過程,一定要嚴格按照電腦表等裝備的規範提醒緩慢進行,預防減壓病的發生。一旦出現身體瘙癢、疼痛、頭暈、幻覺、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時,請立刻到具有治療減壓病技術的醫院進行治療。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