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2020-12-08 騰訊大閩網

潛水,可以讓人體驗到陸地上所沒有的樂趣,那種新鮮與刺激使得這項運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

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

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彭先生的弟弟告訴導報記者,「我哥哥身邊有幾個朋友接觸過潛水,還考了潛水員牌照,我哥看了朋友發的照片就一直很想去參加培訓。」10月初,彭先生與小許前往菲律賓旅行,順便考潛水牌照。

10月15日下午2點多,兩人裝備好後下潛到海下30米深的地方。看著身邊有各種「萌萌噠」彩色小魚,彭先生與小許忍不住在水裡與小魚嬉戲了起來,等發現氧氣快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們才急忙相繼從海裡浮起。

等他們爬上船後,彭先生覺得自己全身酸痛不已,小許則臉色蒼白,呼吸急促。

第二天,兩個人都進了醫院

剛開始,他們以為是太過疲倦,並沒在意這點不舒服,第二天按照原定的計劃回到了廈門。

但剛下飛機,腳剛踏上廈門的土地,小許一下就暈倒了。來接機的親友們一看情況不對,立即開車將他們倆送到了174醫院。經過檢查,確診彭先生與小許均患上了減壓病,需要進行高壓氧艙治療。

當時已經是10月16日晚上6時許,彭先生全身出現了皮疹,自述雙腿發冷;小許則神志不清,生命體徵不平穩。

174醫院康復醫學科丁潔醫生說,減壓病最好在病發兩小時內救治,但兩人顯然已經錯過最佳救治時機。幸虧症狀不算特別嚴重,所以經過3個小時的潛水減壓艙搶救,兩人逐漸恢復了正常。

專家教室

致命減壓病到底是什麼東西

廈門本地一家潛水俱樂部教練隋先生告訴導報記者,減壓病也叫潛水夫病,潛水員潛入深海以後,會有相當多的氮氣溶解於潛水員的血液和組織中,所以從水中升起時,潛水員的速度必須相當緩慢,這樣才能使血液和組織中的氮氣擴散出來。如果快速上浮,壓強從幾個大氣壓突然下降,氮氣從組織中釋放出來形成不溶解的氣泡,在血管中形成栓塞,阻止血液流過,這會引起肌肉和關節疼痛。如果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栓塞,隨時會出現麻痺,厲害時甚至癱瘓或死亡,這就是減壓病。

在專業潛水群裡,每年都會聽說幾例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減壓病致死事件。隋教練建議潛水愛好者,潛水後上浮速度一定不能太快,即便在海底有突發狀況,也要在自己能控制的範圍內儘量放緩上升速度。(海峽導報(微博))

>

相關焦點

  • 【潛水知識】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去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潛水愛好者上浮時心太急 突發減壓病
    武漢晚報訊(記者汪文琪 通訊員金靜 周珊)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竟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米—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
  • 男子潛水因緊張按錯設備鍵 從水下18米快速上浮後患減壓病
    潛水時快速上浮會得病?確實有可能。張軍(化名)去海島潛水,可能是緊張,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不久後就感覺四肢關節疼痛、左上臂肌肉疼痛,有麻木感。回到上海後,症狀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便前往醫院就診,懷疑是「減壓病」。
  • 一日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上浮太快引發減壓病
    楚天都市報5月28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金靜)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
  • 廈門小夫妻深海潛水嬉戲患上減壓病險些喪命
    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  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  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海島潛水謹防減壓病 專家:上浮速度需放慢
    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海底世界令人無限遐想,海島遊熱門項目潛水,向來深受遊客青睞。然而,潛水也有風險,快速上浮可能引來「減壓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16日披露,該院接收了一名「減壓病」患者。小夥子去海島潛水,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
  • 專家:海島潛水上浮速度需放慢 確診減壓病後必須進行「加壓治療
    央廣網上海11月16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施嘉琦)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就接收了一名「減壓病」患者。小夥子去海島潛水,可能是緊張,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上海市高壓氧質控中心的主任委員、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教授建議,確診減壓病後,必須要進行「加壓治療」。
  • 潛水5次上岸後小便失禁 減壓病最好6小時內就醫
        上午還好端端的,又是潛水又是撈貝 ,下午就下肢癱軟,小便失禁,這令擁有10年潛水經歷的漁民石先生怎麼也沒想到,5月1日一次超過20米的潛水,竟讓自己粘上了「怪病」,渾身血液冒泡,小便失禁!經過在第401醫院的兩次高壓氧艙治療,目前症狀減輕,但仍在觀察中。
  • 潛水員水中被異物纏住腳 擺脫後上浮突發潛水病
    潛水員水中被異物纏住腳 擺脫後上浮突發潛水病王清友被緊急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大連晚報訊 8月7日上午,大連長海縣海洋鄉43歲的潛水員王清友在潛水打撈扇貝時突發意外:腳被水下異物纏住,擺脫束縛後的王清友急速上浮,卻因為上浮過快突發潛水病
  • 潛水減壓病,認識它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若是討論到潛水的風險問題,潛水減壓病如同登山的高山症,總是成為潛水玩家的焦點。特別對於未接觸過潛水的朋友而言,減壓病彷彿被視為洪水猛獸,進而不敢接觸潛水。保守的潛水模式:既使是最高性能的潛水電腦表,亦不能保證完全避免減壓病的風險,這是因為會影響減壓病的因素太多,所以,不刻意進行減壓潛水、不連續進行大深度的潛水(超過30公尺)、在連續多日潛水旅程中適當的安排休息時間降低體內氮殘量。這些動作都可以讓潛水變得更安全。
  • 除了減壓病,潛水還會對人體會帶來哪些傷害呢?
    ,有的人就喜歡不穿帶任何的潛水裝備,下潛到那個深度,僅僅只是為了好玩,這種驚險的運動就被叫做裸潛。過去曾經有一段時期,潛水員穿的潛水服上有一根長長的管子通到水面,通過水麵上的氣泵來給潛水服加壓,但是身著這種裝備的潛水員有時會遇到一種極其恐怖的現象,當水面氣泵失靈導致潛水服災難性的失壓的時候,空氣會迅速的離開潛水服產生一股巨大的吸力,把潛水員整個的吸入潛水面具和管子中,當潛水員被拖出水面後,潛水服中只剩下一點骨頭渣和粘著血肉的破布,這是生物學家霍爾丹在1947年寫下的文字。
  • 潛水員注意,減壓病不容忽視
    懷化新聞網訊(通訊員:曾悅)9月3日,經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高壓氧科救治的兩名重型減壓病患者病情明顯好轉,逐漸康復減壓病是潛水員的職業病,病因是潛水員潛水時體內溶解的較多量的高壓氣體,潛水後返回水面過程中減壓不當,在體內產生了氣泡,氣泡堵塞血管、壓迫神經,導致減壓病的發生。減壓病的症狀和體徵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大理石斑紋,或者肌肉、關節酸痛,嚴重的會有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症狀。
  • 西安一女遊泳教練考潛水證 不料出現意外患上減壓病
    潛水中急速上浮後患上減壓病,病情還未治療卻又坐了飛機,紀女士治療後目前還是不能劇烈運動。紀女士說,如果當時直接上升到水面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她出水後開始吐血,但教練和導遊說是耳壓平衡沒做好,可以繼續潛水,之後她又潛水27米和15米,完成了一天三潛。  「當晚就頭暈、肢體麻木,晚上聯繫西安的旅行社,但是沒聯繫上。」紀女士說,第二天上午,她發現右手關節處、左腿根部等出現十多處丘疹樣紅包,身體也多處疼痛麻木,這才意識到可能得了減壓病。
  • 潛水事故致嚴重減壓病 秘魯漁夫上身腫成球
    秘魯漁民亞歷杭德羅·拉莫斯·馬丁內斯因為患上嚴重的減壓病,上身腫脹成球,近日成為不少媒體關注的對象。  減壓病俗稱潛水員病或沉箱病,泛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而造成的疾病,是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過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 西安一遊泳教練考潛水證,不料意外患上減壓病
    紀女士說,她趕緊諮詢旅行團負責人,對方讓她先吸氧,但吸氧後也她沒有好轉,在當天下午2時許,她才被送到醫院,經診斷為一型減壓病。 「減壓病要及時進高壓氧艙加壓治療,好要常壓休息觀察2到3天,醫生說這種情況不能乘坐飛機,飛機升降時氣壓變化會加重病情。」
  • 21條狗命、85隻山羊……它們的暗黑遭遇,讓人類學會了安全潛水
    減壓病,幾乎潛水活動的頭號敵人。除了讓潛水員痛不欲生,它的發生率還很高,稍不留神就會中招。減壓病人關節處的氣泡會讓人無法彎曲伸直肢體,所以減壓病也被稱為「bends」人類從很早之前,就已經知道減壓病的存在了,只要與潛水相伴的職業基本上都離不開減壓病。例如在幾千年前,採珠、採海綿等原始的屏氣潛水作業,就造成了無數人患上減壓病。
  • 醫生介紹:「減壓病」是什麼病?
    減壓病是人體在高壓環境工作一定時間後,轉向正常氣壓時,由於外界壓力減速太快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又分為潛水減壓病和高空減壓病及沉箱減壓病,是潛水、高氣壓作業人員最常見的職業病。國內隨著沿海地區潛水捕撈業的興起,國際上隨著參加潛水運動和娛樂活動人員的逐漸增多及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減壓病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
  • 新方法或可預防減壓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坐飛機旅行或者潛水運動,似乎已經成為生活中常見的方式。然而在潛水或者飛行的過程中,如果發生意外造成減壓不當,可能會引起減壓病。近日,第二軍醫大學海醫系的相關專家發現,在飛行或者潛水前間隔呼吸一段時間的氦氧混合氣,或可預防減壓病的發生。該研究於2019年1月17日發表於《應用生理學》。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孫學軍為論文通訊作者,博士張榮佳為論文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