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員注意,減壓病不容忽視

2020-11-22 掌上懷化

懷化新聞網訊(通訊員:曾悅)9月3日,經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高壓氧科救治的兩名重型減壓病患者病情明顯好轉,逐漸康復。

減壓病是潛水員的職業病,病因是潛水員潛水時體內溶解的較多量的高壓氣體,潛水後返回水面過程中減壓不當,在體內產生了氣泡,氣泡堵塞血管、壓迫神經,導致減壓病的發生。減壓病的症狀和體徵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大理石斑紋,或者肌肉、關節酸痛,嚴重的會有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症狀。

一些潛水員安全意識淡薄,不按規定時間出水,長期作業後逐漸感覺到關節酸痛,誤以為得了風溼,其實是因為多次不典型或極輕微的潛水減壓病長期不進高壓氧艙保養,輕微損傷積累的結果。

減壓病只要治療及時、得當,可以痊癒並不留後遺症。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高壓氧科早在2012年開展了減壓病的治療,是湖南省地市級醫院及武陵山片區唯一一家有50米加壓艙的醫院,對於深水潛水的重型減壓病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有效預防減壓病?醫務人員溫馨提示:潛水員在工作前應充分休息,防止過度疲勞;不飲酒和少飲水;工作時應預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後應立即脫下潮溼的工作服,飲熱茶,洗熱水浴,在溫暖的室內休息半小時以上,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體內多餘的氮加速排出;每日應保證高熱量、高蛋白、中等脂肪飲食,並適當增加各種維生素;定期及下潛前體檢,骨關節尤其四肢大關節每年應進行X線攝片,一直到停止高氣壓作業後四年為止,凡患有聽覺器官、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皮膚疾病,均不宜從事高壓環境工作;重病後、體力衰弱者、遠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為就業禁忌。

相關焦點

  • 潛水員突發急性減壓病34小時救治轉危為安
    N本報記者 林寶珍 通訊員 張文明 誰都未曾料到,一名經驗豐富的潛水員竟然在潛水作業過程中突發重型急性減壓病,在高壓氧科和急診科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轉危為安。 日前,一名潛水員在長樂海域作業時突發重型減壓病,在27米海下潛水作業出水後出現頭暈、周身乏力、雙下肢無知覺、臍平面以下感覺消失、大小便失常等多種症狀。
  • 潛水減壓病,認識它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符合以上身理特性的潛水員在從事潛水活動時應特別小心保守。而且飲食習慣也有些許影響,潛水員應該多喝水避免脫水現象,同時儘量避免酒類及含咖啡因的飲料。過低的水溫,以及水中費力的潛水,這樣的環境因素也會與減壓病相關連。低溫會影響身體內的血液循環,使排氮功能減緩,若是再加上水中費力的活動增加氮氣累積量這樣的氮氣累積效應會更加明顯,在潛水的規劃上應該要更為保守。
  •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預防醫學:減壓病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預防醫學:減壓病 秘魯的馬丁尼斯曾經是一名海產品捕撈潛水員,他在南美國家海岸,臨近鄰海一處最深的海域潛水。他的工作是捕撈那些可以食用的海鮮產品,但一次潛水時他卻犯了一個幾乎致命的錯誤。
  • 醫生介紹:「減壓病」是什麼病?
    減壓病是人體在高壓環境工作一定時間後,轉向正常氣壓時,由於外界壓力減速太快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又分為潛水減壓病和高空減壓病及沉箱減壓病,是潛水、高氣壓作業人員最常見的職業病。國內隨著沿海地區潛水捕撈業的興起,國際上隨著參加潛水運動和娛樂活動人員的逐漸增多及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減壓病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
  • 【潛水知識】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彭先生的弟弟告訴導報記者,「我哥哥身邊有幾個朋友接觸過潛水,還考了潛水員牌照,我哥看了朋友發的照片就一直很想去參加培訓。」2015年10月初,彭先生與小許前往菲律賓旅行,順便考潛水牌照。 15日下午2點多,兩人裝備好後下潛到海下30米深的地方。
  • 杭州地鐵一號線6名工人突患「減壓病」
    減壓病,你聽說過嗎?普通人也許對這種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的病症一頭霧水,就連從1993年便從事地鐵工作,參與了廣州地鐵1號至7號線施工的曹權才這樣的熟練工也只是聽說過這種病,當然這僅限於昨天凌晨以前。
  • 西安一遊泳教練考潛水證,不料意外患上減壓病
    讓人又害怕又摸不著頭腦的減壓病(DCS)——潛水員都得知道! 我們常常說,減壓病是水肺潛水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這個詞兒啊又熟悉又陌生,總覺得它離自己又遠又近。而你對減壓病到底了解多少呢?
  • 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潛水員水中被異物纏住腳 擺脫後上浮突發潛水病
    潛水員水中被異物纏住腳 擺脫後上浮突發潛水病海洋鄉政府黨委辦公室主任王東升介紹說,王清友今年43歲,是海洋鄉一名老資格的潛水員,服務於海洋鄉一家水產養殖公司。王清友告訴自己,昨日7點左右,他下水從事捕撈扇貝作業,作業水深在20米左右,在作業過程中,他突然感到腳被海中的異物給纏繞住了,無法掙脫,這讓王清友焦急起來。在潛水過程中遇到這種事是很可怕的,往往容易造成傷亡事故。
  • 潛水員水中被異物纏住腳 擺脫後突發潛水病
    王清友被緊急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大連晚報訊 8月7日上午,大連長海縣海洋鄉43歲的潛水員王清友在潛水打撈扇貝時突發意外海洋鄉政府黨委辦公室主任王東升介紹說,王清友今年43歲,是海洋鄉一名老資格的潛水員,服務於海洋鄉一家水產養殖公司。王清友告訴自己,昨日7點左右,他下水從事捕撈扇貝作業,作業水深在20米左右,在作業過程中,他突然感到腳被海中的異物給纏繞住了,無法掙脫,這讓王清友焦急起來。在潛水過程中遇到這種事是很可怕的,往往容易造成傷亡事故。
  • 潛水事故致嚴重減壓病 秘魯漁夫上身腫成球
    秘魯漁民亞歷杭德羅·拉莫斯·馬丁內斯因為患上嚴重的減壓病,上身腫脹成球,近日成為不少媒體關注的對象。  減壓病俗稱潛水員病或沉箱病,泛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而造成的疾病,是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過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 潛水5次上岸後小便失禁 減壓病最好6小時內就醫
    「經檢查,患者得的是減壓病,俗稱『潛水夫病』,針對這種病的治療,必須是越快越好,最晚別超過6個小時,他來的時候已經有些晚了。」高壓氧科副主任吳鏑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當天晚上,石先生呈缺氧缺血狀態,血液裡有氣泡,在脊髓處已經形成氣栓,雙下肢肌力為0。  先進加壓艙進行再加壓治療。在艙裡施加6公斤的壓力,相當於潛水50米的深度,將血液裡的氣體溶解回去。
  • 潛水員居然會「氮醉」?揭開氮醉的神秘面紗~
    很多潛水員經常將「氮醉」稱為「馬丁尼效應」或「馬丁尼法則」,即下潛到 20 米後,潛水深度每增加 10 米,產生的氮醉影響相當於空腹喝一杯馬丁尼。 從理論上來說,當潛水深度超過 20 米,潛水員就能感覺到氮醉。氮醉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甚至同一潛水員每一潛的反應都會不一樣。至於什麼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 海軍潛水員進行大深度訓練
    近日,南部戰區海軍某防險救生支隊組織潛水員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潛水訓練。針對大深度潛水訓練難度大、危險係數等特點,訓練制定了針對性措施和方案,有效提升潛水員水下技戰術水平。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南海某海域,參訓潛水員對潛水裝具進行氣密性檢查
  • 潛水員居然會「氮醉」?揭開氮醉的神秘面紗
    「氮醉 (Nitrogen narcosis)」,但並不是所有潛水員都對它有足夠的了解。從理論上來說,當潛水深度超過 20 米,潛水員就能感覺到氮醉。氮醉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甚至同一潛水員每一潛的反應都會不一樣。至於什麼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潛水員可以通過平時的潛水積累經驗,了解自己氮醉的大致深度,從而學會管理和應對氮醉所帶來的影響。但據目前所知,要想完全杜絕氮醉現象的出現基本是不可能的。
  • 西安一女遊泳教練考潛水證 不料出現意外患上減壓病
    潛水中急速上浮後患上減壓病,病情還未治療卻又坐了飛機,紀女士治療後目前還是不能劇烈運動。紀女士說,第二天上午,她發現右手關節處、左腿根部等出現十多處丘疹樣紅包,身體也多處疼痛麻木,這才意識到可能得了減壓病。  紀女士說,她趕緊諮詢旅行團負責人,對方讓她先吸氧,但吸氧後也她沒有好轉,在當天下午2時許,她才被送到醫院,經診斷為一型減壓病。  「減壓病要及時進高壓氧艙加壓治療,好要常壓休息觀察2到3天,醫生說這種情況不能乘坐飛機,飛機升降時氣壓變化會加重病情。」
  • 中國潛水員成功進行480米深潛實驗 領先亞洲
    這些都離不開一批人---具備深水作業能力的潛水員。從人體結構來講,具備承受一定水下壓力的能力,經過訓練的潛水員承壓能力更強。但人類在潛水時也發現了一個死敵---減壓病。  簡單來說,在幾十米的水下,人呼吸壓縮後的普通空氣就行。但隨著深度增大,水下呼吸普通空氣,其中的氮氣在高壓下易引發「氮麻醉」,而且呼吸阻力也隨水壓增大。這時只能呼吸氦等惰性氣體和氧的混合氣體來進行更深的潛水作業。
  • 飽和潛水:潛水員作業完成要在減壓倉過11天
    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如果不減壓,在高壓下溶解進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在常規潛水鐘,60米水深下,潛水員只能工作半個小時,就必須出水進入減壓倉,進行長時間減壓,作業時間很短。
  • 寶寶貧血補鐵需注意什麼?口服鐵劑4個注意事項,父母不容忽視
    寶寶貧血補鐵需注意什麼?口服鐵劑4個注意事項,父母不容忽視1、服藥時間和方法需注意服藥不應選擇在餐前。2、食物選擇需注意食用高脂肪的食物可限分泌胃酸,對鐵的吸收不利,不適合吃太多。而菠菜、柿子等含鞣酸的食物,可以和鐵合成難溶的鐵鹽,對鐵的吸收產生阻礙。黃瓜、胡蘿蔔、蘇打餅乾等鹼性食物,可對胃酸起到中和作用,使胃酸的濃度下降,妨礙鐵的吸收。
  • 除了減壓病,潛水還會對人體會帶來哪些傷害呢?
    過去曾經有一段時期,潛水員穿的潛水服上有一根長長的管子通到水面,通過水麵上的氣泵來給潛水服加壓,但是身著這種裝備的潛水員有時會遇到一種極其恐怖的現象,當水面氣泵失靈導致潛水服災難性的失壓的時候,空氣會迅速的離開潛水服產生一股巨大的吸力,把潛水員整個的吸入潛水面具和管子中,當潛水員被拖出水面後,潛水服中只剩下一點骨頭渣和粘著血肉的破布,這是生物學家霍爾丹在1947年寫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