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海網
潛水,可以讓人體驗到陸地上所沒有的樂趣,那種新鮮與刺激使得這項運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
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去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彭先生的弟弟告訴導報記者,「我哥哥身邊有幾個朋友接觸過潛水,還考了潛水員牌照,我哥看了朋友發的照片就一直很想去參加培訓。」2015年10月初,彭先生與小許前往菲律賓旅行,順便考潛水牌照。
15日下午2點多,兩人裝備好後下潛到海下30米深的地方。看著身邊有各種「萌萌噠」彩色小魚,彭先生與小許忍不住在水裡與小魚嬉戲了起來,等發現氧氣快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們才急忙相繼從海裡浮起。
等他們爬上船後,彭先生覺得自己全身酸痛不已,小許則臉色蒼白,呼吸急促。
剛開始,他們以為是太過疲倦,並沒在意這點不舒服,第二天按照原定的計劃回到了廈門。
但剛下飛機,腳剛踏上廈門的土地,小許一下就暈倒了。來接機的親友們一看情況不對,立即開車將他們倆送到了174醫院。經過檢查,確診彭先生與小許均患上了減壓病,需要進行高壓氧艙治療。
當時已經是16日晚上6時許,彭先生全身出現了皮疹,自述雙腿發冷;小許則神志不清,生命體徵不平穩。
174醫院康復醫學科丁潔醫生說,減壓病最好在病發兩小時內救治,但兩人顯然已經錯過最佳救治時機。幸虧症狀不算特別嚴重,所以經過3個小時的潛水減壓艙搶救,兩人逐漸恢復了正常。
廈門本地一家潛水俱樂部教練隋先生告訴導報記者,減壓病也叫潛水夫病,潛水員潛入深海以後,會有相當多的氮氣溶解於潛水員的血液和組織中,所以從水中升起時,潛水員的速度必須相當緩慢,這樣才能使血液和組織中的氮氣擴散出來。如果快速上浮,壓強從幾個大氣壓突然下降,氮氣從組織中釋放出來形成不溶解的氣泡,在血管中形成栓塞,阻止血液流過,這會引起肌肉和關節疼痛。如果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栓塞,隨時會出現麻痺,厲害時甚至癱瘓或死亡,這就是減壓病。
許多人在潛水時因為由潛導控制著節奏,所以對速度與時間並不敏感,當然,潛導如果是一名專業人士,我們是有理由信賴他們,但其實很多地方的潛導只是會潛水而已,對於一些精細化的安全管理還是要靠我們自已。
一次的潛水結束後,把裝備脫下,好好休息一下!但不要睡覺,睡覺會讓你的血液流速變慢,影響到你的氮氣代謝速度。坐好,慢慢的動動手腳、或是慢慢的走一走,保持身體溫暖!但別跑去打海灘排球,也別去跑步!
上升的最後階段小技巧!告訴你如何在潛水結束時減少體內的氮氣泡:
1. 加長你的安全停留時間;5米的安全停留對接下來上升和上岸後的身體氮氣泡含量有很大的影響!
2. 在完成安全停留後,上升前,確定你的浮力控制是沒問題的!
3. 輕易不要以 BCD充氣來做為上升的方法,如真的須要用點力上升,以吸氣及往上踢的方法來向上!
4. 一旦開始上升,記得隨時要洩掉 BCD的氣來抵消 BCD內的氣體澎漲所造成的正浮力!
5. 在上升的過程,保持呼吸道暢通,吸氣和呼氣都是一樣安全的行為,記得保持你的呼吸頻率!
6. 在深度 2.5米處停一下,調整你的浮力!更重要的是這可以減慢你的上升速度
7. 慢慢來!最後的上升過程以每分鐘 9米的速度上升,如果你有另一支手錶有秒針指示也不錯!
8. 在水面上不要急!慢慢的等船來;如果你使用的是 Nitrox 高氧空氣潛水,請繼續使用氣瓶內的高氧空氣來代謝你的氮氣!
9. 上船前,把配重、重裝脫下讓船員拿上去,只著輕裝上船會比較輕鬆!
10. 在潛水中間的休息時間,好好坐著或是輕鬆的動一動都可以,但不要睡覺,也不要做劇烈運動!
11. 在水面休息時間結束前才換氣瓶,不要在潛水剛結束就開始先換氣瓶!
12. 長時間、大深度的重複潛水後,一定要更保守的計劃你下一次的潛水。
小編提醒:不可一日反覆多次潛水
我們總是嫌假期太短。太短。為了儘可能多潛幾次水,常常有人精心規劃他們的行程,以求在有限的假期裡多看看奇妙的海底世界。可是,請千萬記住,不要按照潛水錶格的極限來計算安排行程。「24小時法則」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