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減壓病,認識它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2021-01-20 潛水遊世界

這是潛水遊世界1863次分享,類別【潛水安全】。潛水美文伴你潛遊世界。如果你希望收取潛水資訊,請關注訂閱號divetheworld; 如果你還對優惠潛水套餐和行程感興趣,請關注服務號divetheworld_s




若是討論到潛水的風險問題,潛水減壓病如同登山的高山症,總是成為潛水玩家的焦點。特別對於未接觸過潛水的朋友而言,減壓病彷彿被視為洪水猛獸,進而不敢接觸潛水。與其無謂的擔心減壓病,還不如來認識一下什麼是減壓病,或許可以改正許多不正確的觀念。





19世紀中期之後,法國發展出深海沉箱的技術,可以讓工作人員在加壓的密閉空間內進行水下的各項工程或是救難工作。但是工人回到水面之後常常發生全身關節疼痛甚至是死亡的案例,初期由於對發病的原因不了解,所以甚至一度認為是被水下的鬼神詛咒而發病,直到1878年,由保羅勃特這位法國科學家提出一份報告,認為此潛水夫病是由壓力的急劇變化所造成,並建議減緩工作人員帶回水面的速度,果然工人得到減壓病的人數也因此減少。


到了1905年,英國科學家哈登,針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員進行深入的研究,終於發展出最早的一套減壓理論,並建立一套有效減少潛水風險的潛水計畫表。時至今日,許多業者的潛水計畫表仍然是以哈登當初的潛水錶為基礎再加以修改來使用。





減壓病的形成,是由於潛水員暴露在壓力增加的環境下,未能經過適當的減壓流程,短時間內即回到低壓的環境中,造成體內組織產生氣泡所造成。


在潛水的過程中,隨著潛水員的呼吸,體內會不斷的累積氮氣,若是氮氣累積超過飽和程度,則必須在適當的深度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進行減壓),以便藉由呼吸排去過多的氮氣。若是忽略了減壓的過程便直接由深水處浮上,在上升的過程之中,由於身體周遭壓力減少過快,原本溶解於血液中的氣體還來不及呼出體外便直接膨脹轉為氣泡,而且隨著繼續上升,這些氣泡會在身體組織內繼續膨脹,直到形成足以危急人體運作的大小。這些氣泡可能會直接阻塞血管的通路,使得體內器官功能受損,氣泡也能出現在關節甚至是中樞神經之中,輕者造成疼痛,重者則失去知覺,造成身體痲痺,這就是減壓病的成因。




在生理因素方面,由於每個人的生理有不同的差異性,會影響個人減壓病的發生機率,身體狀況不佳、年齡太大、過於肥胖等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減壓病的風險。符合以上身理特性的潛水員在從事潛水活動時應特別小心保守。而且飲食習慣也有些許影響,潛水員應該多喝水避免脫水現象,同時儘量避免酒類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過低的水溫,以及水中費力的潛水,這樣的環境因素也會與減壓病相關連。低溫會影響身體內的血液循環,使排氮功能減緩,若是再加上水中費力的活動增加氮氣累積量這樣的氮氣累積效應會更加明顯,在潛水的規劃上應該要更為保守。


潛水模式的影響,這點更是須更加注意,對於休閒潛水員而言,應該進行免減壓潛水,避免將自己進入到減壓模式之中(注),既使目前的潛水電腦表都有減壓潛水的計算功能,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應該保守一點。同時也要嚴格的控制上升速率,每分鐘不得超過十八公尺,特別是接近水面的三米之內要特別注意浮力的控制,最後別忘了在3-5米的深度進行3-5分鐘的安全停留。



註:當潛水深度過深或留在過深的水裡時間超過一定的標準,上升的程序便更為複雜,需要精密的計算上升速率與每上升若干公尺便須停留一定的時間,讓身體適應水壓減低的變化,這就是減壓模式的原理。這已超過休閒潛水的範圍,危險性大為增加,應儘可能避免。



使用潛水電腦表: 潛水電腦表可提供許多有用的資訊,同時可以較準確的計算人體內氮氣的吸收量,既使不小心進入減壓模式,也可以提供各項減壓的資訊,幫助潛水員安全的上升到水面。


注意自己的體能狀況,身體不適或是體能不佳時不應該勉強的下水,疲勞的潛水員得到減壓病的機率較高。


保守的潛水模式:既使是最高性能的潛水電腦表,亦不能保證完全避免減壓病的風險,這是因為會影響減壓病的因素太多,所以,不刻意進行減壓潛水、不連續進行大深度的潛水(超過30公尺)、在連續多日潛水旅程中適當的安排休息時間降低體內氮殘量。這些動作都可以讓潛水變得更安全。


高氧潛水也是考量之一:使用高氧潛水可以有效的減少體內氮氣累積速率,增加免減壓時間。但是須經過高氧潛水訓練後方可進行。





減壓病發生的時間,可能會在潛水結束後的15分鐘至12小時之間發生,初期的症狀可能是四肢末梢的灼痛感或是其他更劇烈的疼痛。減壓病發生的急救,施予純氧通常是有效而且可以減緩發病的不適感,不過仍然要儘速的以安全的方法將患者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通常會搭配高壓艙進行高壓氧治療。


減壓病的確是潛水活動不可忽視的風險之一,但是透過充分的了解以及預防,發生減壓病的機率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的高。尤其是在國外的知名潛點,制度完善的潛水中心會嚴格要求潛水員的潛水深度及時間,目的就是在避免減壓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戳標題

有必要嗎?安全停留還不夠?Deep Stop降低減壓病風險?

潛水千萬別逞強,多次下潛小心減壓病--生命的教訓系列

如何應付減壓病--身體不適症狀問答

最後5米的安全上升速度--減壓病的最大剋星




這是廣告:微店現有Maxpad防水包、ScubaLamp水攝用品和Tusa面鏡銷售。點擊閱讀原文,直接去微店購買。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微信立場。內容為一家之言,供討論參考,請謹慎甄別,若有任何疑問,請謹遵專業人士叮囑。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


私人微信 divetheworld_p

客服:400 678 1632

郵箱 divetheworld@126.com

歡迎投稿合作贊助

👇👇👇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微店選購】

相關焦點

  • 【潛水知識】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來源:臺海網潛水,可以讓人體驗到陸地上所沒有的樂趣,那種新鮮與刺激使得這項運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 剛開始,他們以為是太過疲倦,並沒在意這點不舒服,第二天按照原定的計劃回到了廈門。 但剛下飛機,腳剛踏上廈門的土地,小許一下就暈倒了。來接機的親友們一看情況不對,立即開車將他們倆送到了174醫院。經過檢查,確診彭先生與小許均患上了減壓病,需要進行高壓氧艙治療。
  • 潛水愛好者上浮時心太急 突發減壓病
    武漢晚報訊(記者汪文琪 通訊員金靜 周珊)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竟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米—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
  • 除了減壓病,潛水還會對人體會帶來哪些傷害呢?
    ,有的人就喜歡不穿帶任何的潛水裝備,下潛到那個深度,僅僅只是為了好玩,這種驚險的運動就被叫做裸潛。當然了,海洋的其它地方都要比馬裡亞納海溝淺得多,有很多人認為在深海的巨大壓力下,我們的身體會被徹底的壓扁,其實這個認識並不對,我們的身體本身的主要成分就是水,而水實際上壓不扁,這是牛津大學的阿斯克羅夫特說的,他說人體內部的壓強會與周圍的水壓保持一致,因此在什麼深度下也不會被壓碎,實際上真正帶來麻煩的是人體內的氣體,尤其是肺中的,這些氣體確實會被壓縮,但我們並不知道壓縮到什麼程度會致命
  • 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一日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上浮太快引發減壓病
    楚天都市報5月28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金靜)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難道發作了『減壓病』?」憑著多年潛水的經驗,孫先生趕緊在朋友護送下返回武漢,此時他的左手腕,髖部、膝蓋均開始隱隱疼痛。一行人四處輾轉,終於在5個小時後經人推薦來到長江航運總醫院高壓氧科。憑藉治療減壓病的豐富臨床經驗,結合患者暴露史和症狀,該科首席專家仲小玲主任診斷,孫先生患上了急性減壓病(輕度)。
  • 潛水5次上岸後小便失禁 減壓病最好6小時內就醫
        上午還好端端的,又是潛水又是撈貝 ,下午就下肢癱軟,小便失禁,這令擁有10年潛水經歷的漁民石先生怎麼也沒想到,5月1日一次超過20米的潛水,竟讓自己粘上了「怪病」,渾身血液冒泡,小便失禁!經過在第401醫院的兩次高壓氧艙治療,目前症狀減輕,但仍在觀察中。
  • 專家:海島潛水上浮速度需放慢 確診減壓病後必須進行「加壓治療
    央廣網上海11月16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施嘉琦)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就接收了一名「減壓病」患者。小夥子去海島潛水,可能是緊張,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上海市高壓氧質控中心的主任委員、新華醫院副院長潘曙明教授建議,確診減壓病後,必須要進行「加壓治療」。
  • 西安一遊泳教練考潛水證,不料意外患上減壓病
    紀女士說,如果當時直接上升到水面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她出水後開始吐血,但教練和導遊說是耳壓平衡沒做好,可以繼續潛水,之後她又潛水27米和15米,完成了一天三潛。 「當晚就頭暈、肢體麻木,晚上聯繫西安的旅行社,但是沒聯繫上。」紀女士說,第二天上午,她發現右手關節處、左腿根部等出現十多處丘疹樣紅包,身體也多處疼痛麻木,這才意識到可能得了減壓病。
  • 男子潛水因緊張按錯設備鍵 從水下18米快速上浮後患減壓病
    潛水時快速上浮會得病?確實有可能。張軍(化名)去海島潛水,可能是緊張,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不久後就感覺四肢關節疼痛、左上臂肌肉疼痛,有麻木感。回到上海後,症狀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便前往醫院就診,懷疑是「減壓病」。
  • 潛水員注意,減壓病不容忽視
    懷化新聞網訊(通訊員:曾悅)9月3日,經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高壓氧科救治的兩名重型減壓病患者病情明顯好轉,逐漸康復減壓病是潛水員的職業病,病因是潛水員潛水時體內溶解的較多量的高壓氣體,潛水後返回水面過程中減壓不當,在體內產生了氣泡,氣泡堵塞血管、壓迫神經,導致減壓病的發生。減壓病的症狀和體徵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大理石斑紋,或者肌肉、關節酸痛,嚴重的會有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症狀。
  • 潛水事故致嚴重減壓病 秘魯漁夫上身腫成球
    秘魯漁民亞歷杭德羅·拉莫斯·馬丁內斯因為患上嚴重的減壓病,上身腫脹成球,近日成為不少媒體關注的對象。  減壓病俗稱潛水員病或沉箱病,泛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而造成的疾病,是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過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 U-2偵察機讓不少飛行員得「潛水減壓病」(組圖)
    它曾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情報來源,有過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發現蘇聯飛彈基地的輝煌,也經歷了在多國領空被擊落的失意。步入「晚年」的它四年前險遭退役,但在升級後重又活躍在阿富汗前線,成為美軍發現路邊炸彈、擴大反恐戰果的利器。
  • 新方法或可預防減壓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坐飛機旅行或者潛水運動,似乎已經成為生活中常見的方式。然而在潛水或者飛行的過程中,如果發生意外造成減壓不當,可能會引起減壓病。近日,第二軍醫大學海醫系的相關專家發現,在飛行或者潛水前間隔呼吸一段時間的氦氧混合氣,或可預防減壓病的發生。該研究於2019年1月17日發表於《應用生理學》。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孫學軍為論文通訊作者,博士張榮佳為論文第一作者。
  • 21條狗命、85隻山羊……它們的暗黑遭遇,讓人類學會了安全潛水
    減壓病,幾乎潛水活動的頭號敵人。除了讓潛水員痛不欲生,它的發生率還很高,稍不留神就會中招。不同深度人類肺部大小的變化不過,實際情況很可能沒想像中可怕。理論上只要調整好體內外空腔平衡,人是可以做到不被壓扁的。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體本身就是由水組成的。當人體與周圍海水保持著一樣的壓強,周圍的水壓便不能像液壓機一樣將人壓得粉身碎骨了。
  • 多重深度潛水你所不知道的「淺」在問題
    減壓病作為水肺潛水的各位也並陌生,同時也稱為潛水夫病、沉箱病,是潛水運動中最致病和可怕的疾病。
  • 醫生介紹:「減壓病」是什麼病?
    減壓病是人體在高壓環境工作一定時間後,轉向正常氣壓時,由於外界壓力減速太快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又分為潛水減壓病和高空減壓病及沉箱減壓病,是潛水、高氣壓作業人員最常見的職業病。國內隨著沿海地區潛水捕撈業的興起,國際上隨著參加潛水運動和娛樂活動人員的逐漸增多及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減壓病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
  • 西安一女遊泳教練考潛水證 不料出現意外患上減壓病
    潛水中急速上浮後患上減壓病,病情還未治療卻又坐了飛機,紀女士治療後目前還是不能劇烈運動。紀女士說,如果當時直接上升到水面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她出水後開始吐血,但教練和導遊說是耳壓平衡沒做好,可以繼續潛水,之後她又潛水27米和15米,完成了一天三潛。  「當晚就頭暈、肢體麻木,晚上聯繫西安的旅行社,但是沒聯繫上。」紀女士說,第二天上午,她發現右手關節處、左腿根部等出現十多處丘疹樣紅包,身體也多處疼痛麻木,這才意識到可能得了減壓病。
  • 潛水員突發急性減壓病34小時救治轉危為安
    N本報記者 林寶珍 通訊員 張文明 誰都未曾料到,一名經驗豐富的潛水員竟然在潛水作業過程中突發重型急性減壓病,在高壓氧科和急診科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轉危為安。 日前,一名潛水員在長樂海域作業時突發重型減壓病,在27米海下潛水作業出水後出現頭暈、周身乏力、雙下肢無知覺、臍平面以下感覺消失、大小便失常等多種症狀。
  • 其實沒那麼可怕
    其實沒那麼可怕 2018-03-22 17:43  來源: 科技日報 說起核輻射,相信許多人都會談之色變,核輻射究竟會造成多大傷害?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專門採訪了相關專家。「其實輻射並不是一種稀罕物。」李瑞琪解釋說,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是指β射線、γ射線、X射線以及宇宙射線和來自放射性物質的輻射。而非電離輻射則包括:紫外線、熱輻射、無線電波以及微波等。「手機、電器等頻率能量較低的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
  • 關於超深度潛水
    一般來說,在大深度下潛水主要的風險有以下幾個:氮醉,空氣耗盡,氧氣中毒,減壓病。1.氮醉正如大家在OW課程中已經學到的那樣,當潛水深度的加深導致氮氣的分壓在人體內增大的時候,潛水員會開始感受到一種類似於醉酒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的程度,在使用空氣瓶的情況下,可以用國外的Martini法則來描述:30m=喝1杯Mart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