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 快速上浮脫險 潛水面罩 模擬 氦氧 訓練 海軍醫學研究所...

2020-12-04 東方網

  東方網9月17日消息:在執行我國模擬飽和潛水載人實驗中,4名潛水員忍受種種不適反應,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挑戰生理極限,圓滿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任務,也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9月6日,是我國在模擬氦氧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探索中永遠難忘的日子。李剛、倪磊、葉永利、孫志江4名潛水員在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內結束為期19天的模擬水下生活,安全順利地走出艙門,創下了我國模擬480米氦氧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新紀錄,同時也刷新了該項目的亞洲紀錄。

  翌日,記者走近他們,對話潛水員,傾聽著他們的講述。

  李 剛:不尋常的選拔

  潛水員的選拔與航天員一樣,有一套特殊的醫學標準和要求。牙齒的咬合度、高氣壓下心肺功能、咽鼓管通氣功能、整體身體素質都要執行最高標準。

  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潛水員是破繭成蝶的艱辛歷程。新兵訓練結束後,要進行5個月的《潛水醫學》、《高氣壓生理學》、《潛水技術》、《防救打撈技術》等潛水專業理論學習。

  掌握初步的潛水知識技能後,我們就被分配到海軍防險救生部隊,按照軍事訓練大綱要求,進行魔鬼般的強化訓練。每天2至3次五公裡越野跑,遊泳和蹼泳各1000米以上的訓練,用專用組合器械進行肌肉力量訓練,用浪橋、滾輪、旋梯、軟梯、單雙槓等進行身體協調及適應性訓練,進行舢板、組合攀登等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訓練。

  參加此次深潛實驗的潛水員都是從海軍三個艦隊精選出來的尖子。其中有曾創造快速上浮脫險153米亞洲紀錄的何曉明,曾創造單人120米氦氧常規深潛紀錄的周永生……

  此次潛水員選拔,在生理方面:先經過各艦隊指定醫院進行初檢,再經復檢,最後在臨進艙前進行全面體檢。最終選拔出10名潛水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飽和潛水專業知識學習和針對性潛水訓練。

  海軍某醫學研究所針對大深度飽和潛水要求,加大專用組合器械、長跑、負重深蹲、折返跑、功率自行車、蹼泳等訓練強度,進行耐力訓練;佩戴專用可調呼吸阻力的潛水面罩進行呼吸肌和肺功能訓練;對巡潛裝具、水下測量、水下錄像、水下綁紮、法蘭對接等內容提出比實際環境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標準要求潛水員去完成,不斷提高貼緊援潛救生要求的作業能力。

  經過嚴格甚至殘酷的選拔,8月16日,光榮的任務落在了我和倪磊、葉永利、孫志江等4名潛水員身上。

  倪磊:不眠的19個日夜

  8月18日,模擬480米氦氧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拉開了序幕。

  當艙內加壓至80米時,出現了加壓性關節疼痛的症狀,使行動受限。我深知,加壓性關節疼痛是一種適應性症狀,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步適應,因此我們只能咬緊牙關挺過去。

  270米時,由於受高壓神經症候群的影響,我出現頭暈和噁心現象,連水都喝不下去,人的情緒也變得異常煩躁,像暈船一樣地難以忍受。

  在這個時候我主要從心理上進行自我調節,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住,如果在這個時候退卻的話,將會使整個實驗半途而廢。

  外部也給予了密切配合。通過艙外課題組營養師的分析,共同調節菜譜,制定個性化的飲水方案,根據個人口味和飲食習慣,儘可能讓每個人多吃飯,滿足營養要求。多吃水果,改善味覺,增加食慾。

  此時還有另種症狀,那就是呼吸頻率降低,阻力增加,均感到呼吸困難,尿液增多,小便次數增多,尤其是睡眠時,很難熟睡,稍有動靜就能驚醒。有時候只能用嘴呼吸。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想辦法將吊床改為半躺式,克服艙內噪音環境和溫溼度的影響,這才勉強入睡。

  艙內高溫高溼,身體會出現不良反應,如體癬、腳癬、外耳道感染,影響了身體正常功能。

  加壓至480米後,我們按計劃穿好潛水衣,逐個出艙,進行水中巡迴潛水作業。剛出艙時,覺得水溫熱乎乎的,也沒有別樣的感覺,只是記憶力有些消退。剛量過的尺寸一會兒就記不準確了,為了使數據不差毫釐,只好再重複做一次。

  孫志江:不斷的心理幹預

  這次實驗,我覺得心理幹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心理輔導,我們的狀態是不會這麼好的。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最難忘的是心理諮詢師馬海鷹。

  馬老師對我們採用了娛樂療法(看電影,聽音樂);激勵法(表揚,鼓勵增強自信心);宣洩法(寫日記, 做天氣預報);催眠法(幫助我們很好地休息,增強自我的能量和信心);心理自我調節法(使我們能夠團結一致,精誠合作)等等,這些方法對我們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使我們的定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心情也比較放鬆和愉快。

  加壓到一定程度,氦氣中出現的氦語音現象明顯阻礙了潛水員之間的相互交流,特別是在400米以上壓力的時候,潛水員面對面說話就像孩童哇哇的啼叫,嘰裡咕嚕的一點都聽不懂,只能依靠寫紙條交流。更多的還是依靠相互之間的手勢和默契。

  因為是在氦氧混合氣環境下作業,嗅覺基本喪失,味覺明顯下降。我就按照心理老師在艙外進行的心理輔導、心理訓練等,從心理工具箱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調節方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整合,把吃飯也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

  儘管在實驗時遇到種種困難,我們4人都能互相鼓勵,互相關心,團結協作,認真細緻地完成每項任務。

  葉永利:不竭的精神動力

  通過視頻,各級領導還經常看望我們,把家人的消息和鼓勵,以及外面工作人員的關心和支持告訴我們,使我們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

  艙內就是戰場。當我們在艙內需要鼓勵時,能夠得到家人的消息和鼓勵,能夠通過「親情連線」聽到親人的聲音和問候,使我們力量倍增。我們也可以寫寫家書,及時地轉交給家裡,讓家裡人能夠放心。相互間的鼓勵和溝通對任務的圓滿完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驗期間,我們非常喜歡內外互動開展的小節目,也樂於參與。這些都是經過馬老師精心策劃準備的,內容很豐富,我們玩得也很盡興很開心。比如蒙眼作畫,變臉6連拍,官兵捉賊等小遊戲,對我們的心理都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還有讚美自己的家鄉,從而激發我們的自信心,也增強了我們為家鄉爭光的自豪感。

  任務完成後,我們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洗個澡,呼吸下新鮮空氣,然後美美地睡一覺。

  飽和潛水(名詞解釋)

  飽和潛水的概念由美國海軍潛水生理學家邦德於1957年提出,指潛水員在高氣壓下長時間暴露,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即進出其體內的惰性氣體量達到平衡。在沒有深潛器的情況下,飽和潛水具有下潛深度大、作業時間長、工作效率高等特點,是目前世界上保障潛水員直接暴露於高壓環境開展水下作業的唯一潛水方式,被廣泛應用於援潛救生、海底施工與作業、水下資源勘探、海洋科學考察等領域。

  目前,美、英、法、日等國都先後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法國於1992年創造模擬飽和潛水701米的實驗深度世界最深紀錄,日本於2008年創造飽和潛水實際作業440米、巡潛450米的亞洲最深紀錄。海軍醫學研究所開展的此次實驗,在模擬480米深度下獲得的數據和積累的經驗,將使我國飽和潛水技術實現新的突破,為保障海上大深度氦氧飽和潛水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焦點

  • 北海艦隊海上氦氧潛水作業深度突破120米 創新記錄
    潛水員入水 潛水員減壓出水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 日前,海軍北海艦隊某海上防險救生支隊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氦氧潛水訓練,一舉創造了海軍120米的極限氦氧潛水作業記錄,標誌著海軍大深度氦氧潛水救援作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 深海戰場暗流湧動,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開展防險救生訓練
    潛行水下 砥礪虎膽——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開展防險救生訓練掠影■王 磊 劉再耀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訓練水域,一場防險救生專項強化訓練正在緊張進行。戰鬥警報傳來,某潛艇遭「敵」襲擾,險情接踵而至。該艇立即啟動一級部署,實施脫險作業。指揮員沉著指揮,艇員迅速穿戴脫險裝具。在潛水員協助下,艇員依次沿著救生通道上浮至海面。保障艇員脫險後,潛水員剛剛爬上衝鋒舟,又接到了新指令——某船重要物資落水,需緊急前去探摸打撈。他們把穩航向,隨即向目標海域進發。
  • 潛艇新型脫險裝具研製成功自救脫險能力達世界先進水平
    原標題:潛艇新型脫險裝具研製成功自救脫險能力達世界先進水平   由海軍軍醫大學特色醫學中心科研團隊研製的新型潛艇艇員單人脫險裝具系統,近日在東海某海域完成作戰性能試驗
  • 我海軍潛艇艇員自救脫險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海軍潛艇艇員自救脫險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日前,由海軍軍醫大學特色醫學中心科研團隊研製的新型潛艇艇員單人脫險裝具系統在東海某海域順利完成海上作戰性能試驗,某型潛艇6名艇員先後利用該系統通過快速脫險的方式安全到達水面,標誌著人民海軍潛艇艇員自救脫險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新型潛艇艇員單人脫險裝具系統由快速上浮脫險服、頭罩充氣系統、脫險服檢測裝置、頭罩充氣系統檢測裝置4部分組成。
  • 「龍宮」探險謹防潛水疾病
    北海艦隊某基地醫院院長薛金嶺、軍醫金百翰提醒潛水官兵——   上浮時警惕肺氣壓傷   【現場回放】潛水員、下士小劉執行完打撈任務,在水下減壓、上浮出水的過程中,水面供氣員為其進行通風換氣,以舒緩勞累、清醒頭腦。面對急劇增大的供氣量,貪圖清爽的小劉一時忘了及時排氣,導致潛水服內氣體過多,一下子漂到水面上。
  • 潛水員模擬深海實驗艙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昨天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 海軍潛水員進行大深度訓練
    近日,南部戰區海軍某防險救生支隊組織潛水員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潛水訓練。針對大深度潛水訓練難度大、危險係數等特點,訓練制定了針對性措施和方案,有效提升潛水員水下技戰術水平。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南海某海域,參訓潛水員對潛水裝具進行氣密性檢查
  • 海島潛水謹防減壓病 專家:上浮速度需放慢
    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海底世界令人無限遐想,海島遊熱門項目潛水,向來深受遊客青睞。然而,潛水也有風險,快速上浮可能引來「減壓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16日披露,該院接收了一名「減壓病」患者。小夥子去海島潛水,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
  • 【潛水知識】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去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潛水愛好者上浮時心太急 突發減壓病
    武漢晚報訊(記者汪文琪 通訊員金靜 周珊)一天下潛四次,潛水愛好者突擊訓練,上浮時太心急,竟突發減壓病。醫生提醒,潛水或高空飛行時,高、低壓環境過渡一定要嚴格規範慢速。29歲的孫先生是名潛水愛好者,前日,他跟朋友一起到某潛水基地開展突擊訓練,為下周國外的潛水自助遊做準備。由於工作忙,潛水擱置了一段時間,心急的孫先生當天反覆下潛了四次,深度為18米—27米。在最後一次上浮過程中,心急的他沒有按照潛水電腦表的提示控制速率,出水時間不規範,當從27米深的水下上岸後,孫先生便開始感覺不適,胸部皮膚一陣瘙癢並起了紅疹。
  • 男子潛水因緊張按錯設備鍵 從水下18米快速上浮後患減壓病
    潛水時快速上浮會得病?確實有可能。張軍(化名)去海島潛水,可能是緊張,在水裡按錯了設備按鈕,一下子從水下18米處「放漂」浮上來。不久後就感覺四肢關節疼痛、左上臂肌肉疼痛,有麻木感。回到上海後,症狀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便前往醫院就診,懷疑是「減壓病」。
  • 中國海軍水下330米巡遊 創飽和潛水新紀錄
    這次試驗任務,他們就是瞄準了300米這個目標,在實戰環境中檢驗飽和潛水技術性能,鍛鍊潛水員隊伍。2013年9月,某防救支隊新型援潛救生船「海洋島」號奉命趕赴南海,海軍飽和潛水專項試驗正式啟動。經過長達480天,歷時3年的,方案論證、預先訓練、裝備調試、水文調查等準備工作,先後順利完成了碼頭和海上60米、100米飽和潛水試驗,2015年1月,大深度潛水試驗終於迎來了終極挑戰。
  • 海軍防險救生官兵潛水訓練:下潛,目標深度一百二十米
    原標題:下潛,目標深度一百二十米近日,南海某海域,南部戰區海軍某防險救生支隊大深度潛水訓練正緊張進行。綜合援潛救生船的後甲板作業區,潛水部門副潛水長孔祥美第一個著裝完畢。潛水員是國際公認的危險職業之一,超過80米水深的大深度潛水作業更是危險重重。潛水員不僅要承受低溫、黑暗、高壓、暗流、水生物襲擾等考驗,還要克服壓抑、恐慌、孤獨等心理反應。「潛水員的戰位在深海,潛到哪裡,作戰能力就延伸到哪裡。」孔祥美以往的潛水深度紀錄是100米。做了大量訓練準備後,這次他要挑戰自己的極限。
  • 廈門一對夫妻潛水後進醫院 快速上浮易患減壓病
    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飽和潛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較量
    氦分子的體積也非常小,其在人體內擴散速率是氮氣的2.5倍。所以使用氦氧混合氣體不但可以減少麻痺現象,也可利用它迅速擴散的特性,縮短減壓時間。   解決了潛水員賴以生存的空氣問題,另一個挑戰又來了——「減壓病」。就算那些抗壓高手深海魚,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把它們遷移至淺海時,它們將會爆炸、死亡。
  • 咽鼓管唾液腺真的是新器官嗎?
    由於它們位於一塊叫做咽鼓管圓枕的軟骨上,這些新腺體的發現者將它們命名為管狀唾液腺( tubarial salivary glands),也會稱其為咽鼓管唾液腺。而新發現的咽鼓管唾液腺是認知三種唾液腺之外的又一個唾液腺。早在上月22號,英國《放射療法與腫瘤學》雜誌中刊登了一個標題為《管狀唾液腺:一種潛在的有放療危險的新器官》,確實不是無中生有。那麼問題來了,以現在的醫學水平,居然還有沒發現的器官,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 海軍醫學研究所:課題立項聽取基層官兵意見
    海軍醫學研究所聚焦戰場需求攻關課題立項聽取基層官兵意見近日,海軍醫學研究所邀請一線作戰部隊官兵參與科研課題立項論證會,其中2項課題因基層官兵認為與戰鬥力建設聯繫不緊密近日,海軍醫學研究所邀請一線作戰部隊官兵參與科研課題立項論證會,其中2項課題因基層官兵認為與戰鬥力建設聯繫不緊密,被當場決定不予立項。該所領導介紹說,課題立項聽取基層部隊意見已是常態,目的是從源頭上保證課題與戰鬥力建設對接,緊盯戰場需求開展科研攻關。在課題申報上,該所實行課題組、研究室和所學術委員會三級把關,邀請一線部隊官兵代表參加開題論證、總體技術方案評審等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