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9月17日消息:在執行我國模擬飽和潛水載人實驗中,4名潛水員忍受種種不適反應,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挑戰生理極限,圓滿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任務,也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9月6日,是我國在模擬氦氧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探索中永遠難忘的日子。李剛、倪磊、葉永利、孫志江4名潛水員在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內結束為期19天的模擬水下生活,安全順利地走出艙門,創下了我國模擬480米氦氧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新紀錄,同時也刷新了該項目的亞洲紀錄。
翌日,記者走近他們,對話潛水員,傾聽著他們的講述。
李 剛:不尋常的選拔
潛水員的選拔與航天員一樣,有一套特殊的醫學標準和要求。牙齒的咬合度、高氣壓下心肺功能、咽鼓管通氣功能、整體身體素質都要執行最高標準。
一個普通人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潛水員是破繭成蝶的艱辛歷程。新兵訓練結束後,要進行5個月的《潛水醫學》、《高氣壓生理學》、《潛水技術》、《防救打撈技術》等潛水專業理論學習。
掌握初步的潛水知識技能後,我們就被分配到海軍防險救生部隊,按照軍事訓練大綱要求,進行魔鬼般的強化訓練。每天2至3次五公裡越野跑,遊泳和蹼泳各1000米以上的訓練,用專用組合器械進行肌肉力量訓練,用浪橋、滾輪、旋梯、軟梯、單雙槓等進行身體協調及適應性訓練,進行舢板、組合攀登等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訓練。
參加此次深潛實驗的潛水員都是從海軍三個艦隊精選出來的尖子。其中有曾創造快速上浮脫險153米亞洲紀錄的何曉明,曾創造單人120米氦氧常規深潛紀錄的周永生……
此次潛水員選拔,在生理方面:先經過各艦隊指定醫院進行初檢,再經復檢,最後在臨進艙前進行全面體檢。最終選拔出10名潛水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飽和潛水專業知識學習和針對性潛水訓練。
海軍某醫學研究所針對大深度飽和潛水要求,加大專用組合器械、長跑、負重深蹲、折返跑、功率自行車、蹼泳等訓練強度,進行耐力訓練;佩戴專用可調呼吸阻力的潛水面罩進行呼吸肌和肺功能訓練;對巡潛裝具、水下測量、水下錄像、水下綁紮、法蘭對接等內容提出比實際環境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標準要求潛水員去完成,不斷提高貼緊援潛救生要求的作業能力。
經過嚴格甚至殘酷的選拔,8月16日,光榮的任務落在了我和倪磊、葉永利、孫志江等4名潛水員身上。
倪磊:不眠的19個日夜
8月18日,模擬480米氦氧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拉開了序幕。
當艙內加壓至80米時,出現了加壓性關節疼痛的症狀,使行動受限。我深知,加壓性關節疼痛是一種適應性症狀,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步適應,因此我們只能咬緊牙關挺過去。
270米時,由於受高壓神經症候群的影響,我出現頭暈和噁心現象,連水都喝不下去,人的情緒也變得異常煩躁,像暈船一樣地難以忍受。
在這個時候我主要從心理上進行自我調節,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住,如果在這個時候退卻的話,將會使整個實驗半途而廢。
外部也給予了密切配合。通過艙外課題組營養師的分析,共同調節菜譜,制定個性化的飲水方案,根據個人口味和飲食習慣,儘可能讓每個人多吃飯,滿足營養要求。多吃水果,改善味覺,增加食慾。
此時還有另種症狀,那就是呼吸頻率降低,阻力增加,均感到呼吸困難,尿液增多,小便次數增多,尤其是睡眠時,很難熟睡,稍有動靜就能驚醒。有時候只能用嘴呼吸。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想辦法將吊床改為半躺式,克服艙內噪音環境和溫溼度的影響,這才勉強入睡。
艙內高溫高溼,身體會出現不良反應,如體癬、腳癬、外耳道感染,影響了身體正常功能。
加壓至480米後,我們按計劃穿好潛水衣,逐個出艙,進行水中巡迴潛水作業。剛出艙時,覺得水溫熱乎乎的,也沒有別樣的感覺,只是記憶力有些消退。剛量過的尺寸一會兒就記不準確了,為了使數據不差毫釐,只好再重複做一次。
孫志江:不斷的心理幹預
這次實驗,我覺得心理幹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心理輔導,我們的狀態是不會這麼好的。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我們最難忘的是心理諮詢師馬海鷹。
馬老師對我們採用了娛樂療法(看電影,聽音樂);激勵法(表揚,鼓勵增強自信心);宣洩法(寫日記, 做天氣預報);催眠法(幫助我們很好地休息,增強自我的能量和信心);心理自我調節法(使我們能夠團結一致,精誠合作)等等,這些方法對我們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使我們的定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心情也比較放鬆和愉快。
加壓到一定程度,氦氣中出現的氦語音現象明顯阻礙了潛水員之間的相互交流,特別是在400米以上壓力的時候,潛水員面對面說話就像孩童哇哇的啼叫,嘰裡咕嚕的一點都聽不懂,只能依靠寫紙條交流。更多的還是依靠相互之間的手勢和默契。
因為是在氦氧混合氣環境下作業,嗅覺基本喪失,味覺明顯下降。我就按照心理老師在艙外進行的心理輔導、心理訓練等,從心理工具箱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調節方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整合,把吃飯也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
儘管在實驗時遇到種種困難,我們4人都能互相鼓勵,互相關心,團結協作,認真細緻地完成每項任務。
葉永利:不竭的精神動力
通過視頻,各級領導還經常看望我們,把家人的消息和鼓勵,以及外面工作人員的關心和支持告訴我們,使我們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
艙內就是戰場。當我們在艙內需要鼓勵時,能夠得到家人的消息和鼓勵,能夠通過「親情連線」聽到親人的聲音和問候,使我們力量倍增。我們也可以寫寫家書,及時地轉交給家裡,讓家裡人能夠放心。相互間的鼓勵和溝通對任務的圓滿完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驗期間,我們非常喜歡內外互動開展的小節目,也樂於參與。這些都是經過馬老師精心策劃準備的,內容很豐富,我們玩得也很盡興很開心。比如蒙眼作畫,變臉6連拍,官兵捉賊等小遊戲,對我們的心理都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還有讚美自己的家鄉,從而激發我們的自信心,也增強了我們為家鄉爭光的自豪感。
任務完成後,我們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洗個澡,呼吸下新鮮空氣,然後美美地睡一覺。
飽和潛水(名詞解釋)
飽和潛水的概念由美國海軍潛水生理學家邦德於1957年提出,指潛水員在高氣壓下長時間暴露,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即進出其體內的惰性氣體量達到平衡。在沒有深潛器的情況下,飽和潛水具有下潛深度大、作業時間長、工作效率高等特點,是目前世界上保障潛水員直接暴露於高壓環境開展水下作業的唯一潛水方式,被廣泛應用於援潛救生、海底施工與作業、水下資源勘探、海洋科學考察等領域。
目前,美、英、法、日等國都先後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法國於1992年創造模擬飽和潛水701米的實驗深度世界最深紀錄,日本於2008年創造飽和潛水實際作業440米、巡潛450米的亞洲最深紀錄。海軍醫學研究所開展的此次實驗,在模擬480米深度下獲得的數據和積累的經驗,將使我國飽和潛水技術實現新的突破,為保障海上大深度氦氧飽和潛水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