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潛水員各項生理指標正常
在鮮花和掌聲中,中國海軍潛水員李剛、倪磊、葉永利、孫志江在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內結束為期19天的工作和生活,安全順利地走出艙門。
潛水員李剛告訴記者,艙內19天,他們身體情況總體可以,主要受到睡眠和呼吸阻力問題困擾,在高壓環境下,呼吸比較困難。在談到出艙感覺時,李剛興奮地說:「身體特別放鬆,就感覺呼吸有點悶,大概要7至15天才能恢復到進艙前的水平。」
經過海軍某醫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對4名潛水員的中樞神經功能、體能智力、心理情緒和呼吸、脈搏、血壓、體液等14個方面指標進行連續實時監測,他們身體的各項生理指標正常。
難點在於制訂加減壓方案
飽和潛水是指潛水員在高氣壓環境下長時間暴露,身體內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這是目前潛水員直接暴露於深海海水中,開展水下作業的唯一潛水方式。這次實驗使用的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500米飽和潛水實驗設備,首次採用自行研究的飽和加減壓方案。
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潛水醫學研究室研究員、實驗項目負責人肖衛兵告訴記者,實驗中人和設備要承受49個絕對大氣壓,相當於十多釐米厚的精製鋼板才能承受得起的壓力,實驗難點在於加壓和減壓方案的制訂。
肖衛兵說:「這樣的深度已經進入到了極限的區域,潛水員將要承受很大的壓力負荷,具體表現就是會發生一些高壓神經症候群,在我們這個實驗當中,潛水員或多或少的也都表現出一些症狀,要有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加壓程序,同時也需要潛水員具有堅強的毅力。」
8月21日下午,高壓實驗艙加壓到480米,潛水員在相當於480米水深的居住艙裡停留達49小時。期間,4名潛水員佩戴頭盔,身著潛水服,先後潛入巡潛水艙,在模擬493米深水環境下進行了拆裝法蘭盤、擰螺帽、搬重物、水中行走尋找物品等深潛作業。
標誌我國潛水技術的重大飛躍
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潛水醫學研究室主任方以群告訴記者,這次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潛水技術水平有了重大的飛躍,為今後我國深海實際作業提供了理論支持。
方以群說:「第一,提高了我國潛水技術;第二,使我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技術方案,為我國海洋石油開發,援潛救生提供了技術支持;第三,通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數據,對將來進一步實施海上作業和訓練,完善醫學保障,提供了理論基礎。」
由於水下深潛器機械手操作遠不及人類手工作業精細,熟悉深潛技術的潛水員無疑成為大深度水下作業的主力軍。這次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成功摸索出了一套科學、先進、安全的大深度飽和潛水程序和深潛醫學監護手段,具備培養大批「深海作業員」的能力,從而在我國海上援潛救生、沉船打撈、水下施工、海洋資源勘探開發等軍事及民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版文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