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潛號潛水員摸底南海深海313.5米 出艙探底互拍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承受著深海刺骨的寒冷與沉重壓力,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潛水員昨天成功完成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刷新此前198米的紀錄,這標誌中國具備人工潛入300米深海作業的能力。]

  0:50

  首次成功抵深海300米

  經17小時航行,中國首艘300米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前天抵達北緯20° 34′57.434、東經115° 17′33.384南海海域,這裡距離啟航的深圳赤灣碼頭近200海裡。

  船上6名飽和潛水員為胡建、管猛、董猛、譚輝、羅小明、李洪健。按照原計劃,此次深潛時間是昨天上午10點半,但根據氣象預報下午海上將起大風浪,潛水作業需終止並返航,因此指揮部臨時決定提前執行飽和潛水作業。

  前天晚上9時,潛水員開始檢測飽和潛水系統裡的各種設備。前晚11點30分,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從生活艙經過渡艙進入潛水鐘。

  昨天凌晨0點10分,潛水鐘搭載第一組潛水員緩緩向深海挺近。隨著距離300米的目的地越來越近,工作人員神情都緊張起來。

  凌晨零點50分,潛水鐘抵達300米海底,3名潛水員合力打開位於潛水鐘底部的門。在隊友的幫助下,胡建第一個背起氣瓶,鑽出潛水鐘,滑向大海,順利出艙,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300米深海的人。

  3:33

  首名出艙潛水員出意外

  胡建在300米深海遊了幾米後發生意外,因搭扣鬆開,背上的氣瓶滑落,中國第一位加壓潛水員、此次項目潛水總監金峰讓他立刻回潛水鐘。

  儘管胡建去年曾在海底198米連續工作8小時,但這次海底300米的短短幾分鐘卻消耗了他大量的體能,在徵詢其個人意見後,換第二名潛水員。

  凌晨2點22分管猛出艙。這次裝備沒出意外,但卻遇到嚴峻的自然挑戰——海底水流太大。為保證潛水員的人身安全,金峰又把他叫回了潛水鐘。「主要擔心體力,比計劃提前,沒休息好」,金峰說,「以我對他們的了解應該是行的」。

  為避開急速水流,金峰決定讓潛水鐘再往下3米,安放妥當後,第三名潛水員董猛出艙,金峰囑咐他「到水底探一探」,此時已是凌晨3點33分。

  董猛遊到海裡進行探摸,並成功探底,潛水實際深度達313.5米,打破我國深海作業紀錄。但因凌晨的海底實在太冷,董猛在出潛10分鐘後按照指令回到潛水鐘。

  凌晨4點29分,3人完成探摸巡潛相繼回到潛水鐘,30分鐘後乘坐潛水鐘「電梯」安全返回甲板上的生活艙。儘管未完成兩名潛水員在海底互拍的原計劃,但成功挑戰深海300米出潛,積累寶貴經驗。

  8:38

  第二批潛水員出艙互拍

  昨天早晨7點30分,搭載第二批3名潛水員譚輝、羅小明、李洪健的潛水鐘釋放入水,8點14分到達水下作業位置。稍作停頓和準備之後,8點38分和8點52分,譚輝、羅小明相繼出艙,繼續驗證飽和水下作業巡潛的能力。

  兩名潛水員同時在水下作業,不僅能相互幫助、相互照顧,同時還能通過對方頭盔上的攝像頭進行互拍,把非常珍貴的水下作業畫面傳回地面。

  在風浪較大的海況下進行長時間水下作業非常不易,兩名潛水員找到預先放置在海底的壓重塊進行觀察,水下作業時間都已經超過2個小時。第三名潛水員在潛水鐘裡,手中牢牢攥著臍帶,這條帶子為深海裡的兩名潛水員提供呼吸器、照明、通訊等支持。待譚輝、羅小明返回後,李洪健出艙。

  中午12點46分,第二批3位潛水員隨潛水鐘順利回到母船上,和生活艙進行對接,輪流洗澡、吃中飯,隨後休息。水下作業身體感受如何?譚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答說「剛剛出去的時候非常不適應,人在水下感覺體能消耗特別特別快,呼吸阻力增大,但到達一個從來沒有到達過的地方,非常的自豪」。

  昨天,「深潛號」已經開始返航,生活艙內的6名潛水員開始減壓,預計這個過程將持續10天左右,讓潛水員的身體逐漸適應正常的大氣環境,然後出艙。

  □探秘

  飽和潛水員的生活與常人有什麼不同

  呼吸聲音像鴨子叫一樣

  昨天,6名潛水員先後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進行作業,成為中國首批進入300米海底的人。他們1月9日進入生活艙,24日才能出來。他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於常人?

  ◎呼吸

  聲音像鴨子叫

  常人呼吸的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呼吸過程是幾乎沒有感覺的輕鬆行為。飽和潛水員的呼吸則大異於常人。300米飽和潛水員帶隊負責人胡建說,他們呼吸的氣體是由氦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氦氣多,氧氣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潛水員在生活艙和海底呼吸的都是這種氣體,呼吸過程倒不困難,但聲音變得像鴨子叫一樣。

  ◎吃飯

  味覺變得遲鈍

  潛水員吃飯也與常人不一樣。有一名專門的廚師為他們做飯,飯菜通過生活艙上的一個圓柱一樣的洞送進來。潛水員不能吃硬的,會損傷牙齒;不能吃黃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蘿蔔、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以免汙染狹小的環境;米飯、饅頭被擠壓粘在牙上,很難受,需要使勁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覺變遲鈍,飯菜吃不出鹹味來;要多吃牛排、雞鴨魚肉等高熱量食物。

  ◎如廁

  衝馬桶聽指令

  潛水員如廁、洗澡都在生活艙裡,如廁、洗澡前要向地面監控人員報告,如廁完成後,也要報告。地面監控人員發出指令,潛水員才可放水衝馬桶,並關上放水閥門。然後,地面人員再打開另一個閥門,把汙物排到一個圓筒內。這樣做的目的是,絕對保證生活艙裡不出現漏氣現象。洗澡也是如此。生活艙裡的閥門和生活艙外的閥門,兩個只能有一個動,而且必須一個關閉,另一個打開,反向而行。

  ◎睡覺

  一天睡12小時

  6個人擠在長11米、寬3.8米、高3.5米的生活艙裡。艙裡有6個上下設置的床鋪。沒有白天黑夜的感覺,睡覺不能關燈,以便地面上的監控室隨時監控著潛水員的生命安全。由於容易疲勞,一天睡12個小時以上。

  ◎穿衣

  溫度高穿短袖

  生活艙裡保持著38攝氏度至40攝氏度的溫度,潛水員在艙裡穿著短袖等純棉寬鬆的衣服。下海作業時,穿的是「熱水服」,不停止地給潛水員加熱,以抵禦海水的寒冷和補充潛水員呼吸氦氣而被帶走的熱量,保持潛水員的正常體溫。

  ◎壓力

  比常人多30倍

  常人承受的壓力是一個大氣壓。在300米的深海裡,潛水員要承受的壓力是31個大氣壓,比常人多30倍。胡建說,在這種壓力下,人感覺就像被擠壓住了一樣,骨頭與骨頭貼得很緊,抬下手、動動腳,都很費力。

  ■連結 飽和潛水

  深潛水是世界各國正在攻克的尖端難關,實現深潛水的關鍵技術,就是飽和潛水。據300米飽和潛水現場總指揮郭傑介紹,潛水深度每超過10米,壓力就增加1個大氣壓。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如果不減壓,在高壓下溶解進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

  美國1957年提出「飽和潛水」,就是創造出一種環境和條件,使潛水員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潛水員可以在高壓下停留幾十天,待作業完成後,一次減壓,返回正常生活。這就需要建造一個生活艙,給艙裡加壓形成高壓環境,潛水員在艙裡呼吸的氣體是氦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在不同的深度和高壓環境下,混合氣體的配比和加壓時間都不同。1981年,美國完成了第一次實驗,3名潛水員在686米的海底,生活工作了7個晝夜。

  □釋疑

  與蛟龍號潛水有何不同?

  潛水員由艙內走向艙外

  在蛟龍號已經到達水下7200多米的今天,為什麼還要關注一次300多米的作業呢?蛟龍號的船員是在艙內,而飽和潛水則是潛水員身體直接承受海底壓力,在艙外作業。

  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介紹,蛟龍號沉到7000米,人依然在1個大氣壓力下面,與在地面上生活沒有什麼差別,但飽和潛水員是在高壓下面,比如水下300米就要承受1平方釐米30公斤的壓力,「有一次一名潛水員在海底100多米拿了一隻龍蝦上來,送上來以後龍蝦就爆掉了,這說明壓力差對人體有多大危害」。

  實現300米作業有何意義?

  多數海洋工程自力更生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海底300米是一個大的門檻,英、法、美、日、俄等8個國家已經掌握,但核心技術都對別國封鎖。

  「我們馬上可以為海底石油勘探開發來作業」,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局長王振亮介紹,「如果一旦在300米的水深發生了重大突發事件,我們馬上可以應對」。

  掌握300米海底潛水作業能力意味著中國的整體技術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也意味著渤海、黃海、東海的所有經濟海域以及南海絕大多數經濟海域裡的海洋工程和海底突發事件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記者商西)

相關焦點

  • 「深潛號」潛水母船潛水員水下300米出艙作業
    今天上午,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的海底300米作業。預計明天的海上氣象適合潛水員出艙作業,深潛號將接受多重技術考驗。截至10日下午6時,深潛號裡的6位潛水員在加壓艙內已經過了29個小時的加壓過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說,隨著時間的遞增,高壓神經症是潛水員目前面臨的最大考驗。沈灝說,如果出現高壓神經症比較說關節痛、疲倦、乏力,一般我們就會減緩加壓的時間,看能不能適應,主要是用物理的方法,一般不用藥物的方法。實際上這也是一種人的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實在有問題,那只能是減壓出來。
  • 上海6名潛水員完成首次300米飽和潛水 順利出艙
    東方網1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上午9時,來自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的6名飽和潛水員在完成減壓後順利出艙,身體狀況良好,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取得成功。靠泊在深圳赤灣碼頭的中國首艘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上,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宣布了這一消息。目前,500米飽和潛水作業已被交通運輸部列為下一步的攻關課題。
  • 我國首次成功潛下300米深海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我國首次人工潛下300米深海成功,昨凌晨實際潛深313.5米  300米深潛探海監視器顯示,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在水下展示國旗我國首次人工潛入300米深海示意圖潛水員需從生活艙進入潛水鐘
  • 飽和潛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較量
    1月20日9時,經過飽和潛水試驗和13天的減壓,參加飽和潛水專項試驗的海軍北海艦隊某防救生支隊4名潛水員依序出艙,創造了330.2米的全國飽和潛水新紀錄。這330.2米意義巨大:它將人體直接暴露於34個大氣壓的深海高壓環境下,每平方釐米的身體承受的壓力為34公斤力。堪稱一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戰爭。
  • 中國海軍潛水員水下330米出艙 現場畫面曝光
    1月5日07時30分,加壓表指向300米。這是此次試驗計劃加壓的最大深度,潛水員們激動而又興奮的向艙外人員敬禮致意,喜悅的表情告訴戰友們飽和加壓順利,做好深潛準備。巡遊海底世界潛水鐘是潛水員進入深海的載具,主要用於在深海和生活艙之間轉運,同時又是潛水員在深海作業的休息站。完成加壓後,生活艙、過渡艙、潛水鐘準備進行聯接。
  • 我國首次進行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潛水員將承壓750噸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郭淼 馮會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開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開始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的海底300米作業。  海下300米,壓力達750噸,潛水員們憑什麼可以出艙呢?難道他們不怕壓力嗎?恐怕不得不提到我們剛才說到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那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設備,能夠幫助潛水員無懼海底300米的壓力呢?  我國自主研發的這套300米「飽和潛水」系統由生活艙、過渡艙、潛水鐘、生命保障系統等四個主要部分組成,安裝在母船「深潛號」甲板上。本次作業從9日會一直持續至24日。
  • 中國潛水員成功進行480米深潛實驗 領先亞洲
    第1頁:480米深潛實驗內情 第2頁:中國人如何去深海 第3頁:我們為什麼去深海 第4頁:「越來越深」的深海   去深海  480米深潛實驗內情  飽和潛水的巨大經濟
  •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6名潛水員成功出艙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6名潛水員成功出艙 (1/3) "← →"翻頁
  • 中國潛水員首次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11點結束加壓
    今天上午11點左右,如果海上氣象條件允許,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到海底300米作業。從前天下午1點,6名飽和潛水員開始進艙加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43個小時了。  在這43個小時裡,這些潛水員的身體狀態怎麼樣?在海底300米那樣一個極度深寒的地方,他們如何保持體溫和體力?
  • 乘「電梯」人工深潛三百米探「龍宮」海底遨遊數小時
    5時零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 300米海底出潛首成功 飽和深潛的中國突破
    繼嫦娥三號成功實施軟著陸,開啟「月宮」新生活後,我國深海飽和潛水又一次挑戰了極限。近日,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圓滿成功。6名飽和潛水員在高壓環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時,並完成減壓後依序出艙,安全返回工作母船。他們經過24小時適應恢復後,目前身體狀況良好。此次飽和潛水深海作業,實現了我國歷史性的突破。
  • 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原標題: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新華社電(記者 林紅梅 樊曦)1月12日,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5時0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 潛水員模擬深海實驗艙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昨天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 坐底深度10909米!「奮鬥者」號是如何抗住萬米深潛重壓的?
    11月10日早上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就順利下潛至地球海洋最深處,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也代表著中國正邁向國際深潛設施製造前列。奮鬥者號是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於2016年立項,由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力量為主的科研團隊承擔。
  • 中國海軍水下330米巡遊 創飽和潛水新紀錄
    而蛟龍號則是在深海領域進行作業,完成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任務。 另外,蛟龍號的船員是在艙內,艙內壓力和陸地壓力一樣;而飽和潛水則是潛水員出艙,身體直接暴露在深海,身體承受海底高壓,還要完成搜索、打撈、援救等作業。
  • 「奮鬥者」號下潛10909米:我們為什麼要做深海探索?
    而想要實現真正的深潛,就必須發明帶有封閉壓力裝置的深潛器。最早的深潛器是由美國科學家威廉•畢比和奧蒂斯•巴頓發明的一個空心潛水球,1930年在百慕達首次嘗試成功下潛到水下183米。第二次成功下潛到了923米。這兩次的成功深潛,真正引起了美國社會的關注和社會反響。世界上真正意義的載人深潛器,是在1953年,瑞士人奧古斯特•皮卡德設計的深海潛艇「的裡雅斯特」 號。
  • 萬米深潛!「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不是終點,我們剛剛打開了深海的一個門縫」
    11月28日,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順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中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海底1萬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中國的深潛勇士們經歷了怎樣的艱險?載人深潛精神如何助力中國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 「深海勇士」號返航 創造多項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科考船於去年11月10日前往西南印度洋,歷時121天,航行17000餘海裡,「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複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以一次次下潛,創造了一系列我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書寫了中國載人深潛新歷史。
  • 「奮鬥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探底,深度 10909 米,意義重大
    由我國自主研發的載人潛水器「奮鬥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探底,探底深度為10909米。這次我國的載人潛水器「奮鬥號」科研探秘馬裡亞納海溝意義非常重大。人類至今只進行過三次潛水超過1萬米深的挑戰。挑戰次數等同於人類登月的次數。第一次探底馬裡亞納海溝是1960年由瑞士人雅克·皮卡德設計建造的裡「雅斯特號(Trieste)」,2位科研人員組成,到達底部後很快就上來了,停留時間僅僅約20分鐘。
  • 「奮鬥者」號如何承受萬米深潛重壓?
    10米 這是普通人在不攜帶任何潛水裝備可以下潛到的深度113米這是一名法國潛水員創造的裸潛記錄332米這是人在藉助水下呼吸器後下潛到的最深紀錄10898.5m 這是2012年卡梅隆搭乘的「深海挑戰者」號下潛到達的深度下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