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成功潛下300米深海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2020-11-22 閩南網

  我國首次人工潛下300米深海成功,昨凌晨實際潛深313.5米

  300米深潛探海

監視器顯示,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在水下展示國旗



我國首次人工潛入300米深海示意圖

潛水員需從生活艙進入潛水鐘

潛水鐘被下放到海裡

潛水員遊出,探摸海底

潛水員在生活艙完成減壓後才能出艙

1月12日0時,搭乘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入水向300米目標衝刺

  閩南網1月13日訊 昨日清晨,我國6名潛水員分成兩批進入潛水鐘到達水下300米出艙作業,下潛實際深度達到313.5米,300米飽和潛水試驗成功。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昨上午6人分兩批下水

  1月9日13時,6名飽和潛水員進入到生活艙裡開始加壓。1月11日24時,搭載著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開始被下放到海裡。

  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1月12日1時40分、2時22分、3時33分,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相繼從潛水鐘裡鑽出,遊到海裡進行探摸。4時29分,3人完成探摸巡潛,相繼回到潛水鐘裡。5時09分,3人乘坐潛水鐘「電梯」,安全返回到甲板上的生活艙裡。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12日上午8時,李洪健、羅小明、譚輝3名潛水員第二批下水作業,於14時左右返回生活艙。他們在水下進行了互相拍攝。此後,6名潛水員將在生活艙裡減壓,預計將於24日出艙,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300米飽和潛水作業潛水總監金鋒介紹說,到潛水鐘有一個直徑65釐米、長度約90釐米的通道,潛水員可通過此爬入潛水鐘。潛水鐘是橢圓形的,高處約2.5米。潛水員進入潛水鐘後,將與過渡艙分離,「深潛」號上的大吊機將潛水鐘吊起送入300米海底。等潛水鐘平穩放置於海底後,潛水員將出海進行海底作業。當潛水員完成作業返回潛水鐘後,潛水鐘將出水與過渡艙對接,潛水員再通過過渡艙進入生活艙休息。

  300米飽和潛水現場總指揮郭傑介紹,完成作業後,潛水員需要在減壓艙裡過11天,才能完成減壓。據悉,此次作業使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300米飽和潛水成套技術。

  增強水下應急搶險能力

  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認為,這使我國可以在更大的深度下,開展複雜的水下安裝、抽油、搶險打撈作業,可增強我國大深度水下各類應急搶險和環境救助能力,提高應對我國東海、南海及經濟專屬區政治、經濟等緊急事件的能力,提升我國在海洋活動、海洋經濟中的話語權,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沈灝表示,我國將衝擊500米飽和潛水新目標。

  □相關連結

  什麼是飽和潛水?

  潛水深度每超過10米,壓力就增加1個大氣壓。在300米海底,潛水員承受的壓力是地面的30倍。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否則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

  美國1957年提出「飽和潛水」,就是創造出一種環境和條件,使潛水員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潛水員可以在高壓下停留幾十天,待作業完成後,一次減壓,返回正常生活。這就需要建造一個生活艙,給艙裡加壓形成高壓環境,潛水員在艙裡呼吸的是氦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1981年,美國完成了第一次實驗,3名潛水員在686米的海底生活工作了7個晝夜。

  揭秘飽和潛水員

  公式呼吸 飽和潛水員呼吸的是由氦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氦氣多,氧氣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潛水員的聲音會因此變得像鴨子叫一樣。

  公式壓力 在300米的深海裡,潛水員要承受的壓力是31個大氣壓,比常人多30倍。人感覺就像被擠壓住了一樣,骨頭與骨頭貼得很緊,抬下手、動動腳,都很費力。

  公式吃飯 潛水員的飯菜通過生活艙上的一個圓柱一樣的洞送進來。潛水員不能吃硬的,會損傷牙齒;不能吃黃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蘿蔔、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以免汙染狹小的環境;米飯、饅頭被擠壓粘在牙上,很難受,需要使勁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覺變遲鈍,飯菜吃不出鹹味來;要多吃牛排、雞鴨魚肉等高熱量食物。

  公式睡覺 6個人擠在長11米、寬3.8米、高3.5米的生活艙裡。艙裡有6個上下設置的床鋪,中間過道不到50釐米寬,床寬90釐米。睡覺不能關燈,以便地面上的監控室隨時監控潛水員的生命安全。一天睡12個小時以上。

  公式如廁 潛水員如廁、洗澡都在生活艙裡,如廁、洗澡前要向地面監控人員報告,如廁完成後也要報告。地面監控人員發出指令,潛水員才可放水衝馬桶,並關上放水閥門。然後,地面人員再打開另一個閥門,把汙物排到一個圓筒內。這樣做的目的是,絕對保證生活艙裡不出現漏氣現象。

  公式穿衣 生活艙裡保持著38攝氏度至40攝氏度的溫度,潛水員在艙裡穿著短袖等純棉寬鬆的衣服。下海作業時,穿的是「熱水服」,流動著熱水的水管密布在衣服的各處,保持潛水員的正常體溫。

  「深潛號」

  我國第一艘自行建造的具備300米飽和潛水作業能力的深潛水工作母船,船上裝備的300米飽和潛水系統,由生活艙、過渡艙、潛水鐘、生命保障系統等四個主要部分組成。飽和潛水作業期間,6名潛水員生活在壓力為31個大氣壓的生活艙內,工作時,由潛水鐘送至水下300米處,完成潛水作業後,再乘潛水鐘返回生活艙裡。

相關焦點

  • 上海6名潛水員完成首次300米飽和潛水 順利出艙
    東方網1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上午9時,來自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的6名飽和潛水員在完成減壓後順利出艙,身體狀況良好,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取得成功。靠泊在深圳赤灣碼頭的中國首艘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上,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宣布了這一消息。目前,500米飽和潛水作業已被交通運輸部列為下一步的攻關課題。
  • 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5時0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6名潛水員成功出艙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6名潛水員成功出艙 (1/3) "← →"翻頁
  • 我國首次進行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潛水員將承壓750噸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郭淼 馮會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開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開始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的海底300米作業。據船上相關人員介紹: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6名飽和潛水員昨天下午一點,正式開始了進艙加壓。  工作人員:我們平時在陸地上就承受一個大氣壓的壓力,他要潛到300米水深,要出去作業,潛水員要承受將近三十個大氣壓。在這樣一個高壓情況下作業就必須給潛水員加壓,加壓到和海底300米深度一樣的大氣壓他們才能出去作業。應該是44.5個小時。
  • 深潛號潛水員摸底南海深海313.5米 出艙探底互拍
    [承受著深海刺骨的寒冷與沉重壓力,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潛水員昨天成功完成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刷新此前198米的紀錄,這標誌中國具備人工潛入300米深海作業的能力。]
  • 中國潛水員首次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11點結束加壓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曾經,"上天下海"是神話傳說裡孫悟空的本領,如今,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已經在天上海裡各顯神通。  今天上午11點左右,如果海上氣象條件允許,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到海底300米作業。從前天下午1點,6名飽和潛水員開始進艙加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43個小時了。
  • 飽和潛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較量
    1月20日9時,經過飽和潛水試驗和13天的減壓,參加飽和潛水專項試驗的海軍北海艦隊某防救生支隊4名潛水員依序出艙,創造了330.2米的全國飽和潛水新紀錄。這330.2米意義巨大:它將人體直接暴露於34個大氣壓的深海高壓環境下,每平方釐米的身體承受的壓力為34公斤力。堪稱一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戰爭。
  • 300米海底出潛首成功 飽和深潛的中國突破
    繼嫦娥三號成功實施軟著陸,開啟「月宮」新生活後,我國深海飽和潛水又一次挑戰了極限。近日,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圓滿成功。6名飽和潛水員在高壓環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時,並完成減壓後依序出艙,安全返回工作母船。他們經過24小時適應恢復後,目前身體狀況良好。此次飽和潛水深海作業,實現了我國歷史性的突破。
  • 飽和潛水:潛水員作業完成要在減壓倉過11天
    據300米飽和潛水現場總指揮郭傑介紹,潛水深度每超過10米,壓力就增加1個大氣壓。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如果不減壓,在高壓下溶解進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在常規潛水鐘,60米水深下,潛水員只能工作半個小時,就必須出水進入減壓倉,進行長時間減壓,作業時間很短。
  • 中國潛水員成功進行480米深潛實驗 領先亞洲
    中國人,第一次走進這個極限區域,並將模擬深潛的紀錄定格在480米。  9月6日,四名潛水員結束了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內19天的模擬水下生活,平安出艙。他們的中樞神經功能、體能智力、心理情緒和呼吸、脈搏、血壓、體液等各項生理指標正常,感覺良好。  在潛水員的藍色工作服上,清晰印著這次實驗活動的代號「潛龍」。《周易》有云:「飛龍在天、潛龍在淵。」
  • 乘「電梯」人工深潛三百米探「龍宮」海底遨遊數小時
    5時零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 潛水員模擬深海實驗艙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昨天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 中國海軍潛水員水下330米出艙 現場畫面曝光
    潛水員出艙入海巡潛經過飽和潛水試驗和13天的減壓,參加飽和潛水專項試驗的北海艦隊某防救生支隊4名潛水員於1月20日出艙,標誌著海軍組織的飽和潛水專項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並一舉創造了330.2米的全國飽和潛水新紀錄。隨著海軍轉型建設和海洋權益的不斷拓展,海軍艦艇編隊挺進深藍在海洋的廣度、深度上不斷取得新得突破。
  • 「深潛號」潛水母船潛水員水下300米出艙作業
    今天上午,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的海底300米作業。預計明天的海上氣象適合潛水員出艙作業,深潛號將接受多重技術考驗。截至10日下午6時,深潛號裡的6位潛水員在加壓艙內已經過了29個小時的加壓過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說,隨著時間的遞增,高壓神經症是潛水員目前面臨的最大考驗。沈灝說,如果出現高壓神經症比較說關節痛、疲倦、乏力,一般我們就會減緩加壓的時間,看能不能適應,主要是用物理的方法,一般不用藥物的方法。實際上這也是一種人的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實在有問題,那只能是減壓出來。
  • 潛水員高壓實驗艙內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昨天(6日)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 中國海軍水下330米巡遊 創飽和潛水新紀錄
    據人民網今日(1月20日)報導,經過飽和潛水試驗和13天的減壓,參加飽和潛水專項試驗的北海艦隊某防救生支隊4名潛水員於1月20日出艙,標誌著海軍組織的飽和潛水專項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並一舉創造了330.2米的全國飽和潛水新紀錄。
  • 感動交通 | 上海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潛水隊:這支深海鐵軍不簡單!
    這是一支推進我國深潛水技術發展的深潛先鋒隊,實現中國飽和潛水零的突破並刷新了313.5米國內飽和潛水新紀錄。這更是一支踐行「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救撈精神的英勇戰隊,奔赴千裡,將重慶萬州墜江公交車整體殘骸和11名(包含6具車內遺體)遇難人員遺體打撈上岸,並探摸到黑匣子晶片。
  • 和TA一起,徵服無垠深海
    1960年–勞力士實驗型深海型特別版腕錶被繫於深海潛艇的裡雅斯特號艇身潛入馬裡亞納海溝,成功承受住了海底近11,000 米的巨大水壓此原型表款的圓拱形水晶鏡面令腕錶可以承受深海的巨大水壓。潛入海底約八個半小時後,的裡雅斯特號重新浮出水面,而腕錶依舊走時準確,證明勞力士在設計過程中採用的技術確實有效。數十年後,才再次出現與之類似的劃時代偉大探險。
  • 搜救突破 潛水員進入車內 發現9名遇難者 7名已救撈上岸
    昨日,救援進入關鍵的第二個步驟,組織潛水員潛入江底車輛搜尋救撈被困人員,並進行車輛栓套、固定,為進行第三個步驟的起吊作業做準備昨晚6時打撈仍在繼續■截至昨日15時,救撈出第7名遇難者遺體,同時還發現2名遇難者遺體截至昨日15時,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搜救工作取得突破,救援人員在位於長江二橋上遊約
  • 科學一號成功回收深海6000米潛標 數據為國際首次
    科考隊員在北太平洋西邊界流區的關鍵海域成功回收了2010年冬季布放的6100米和3200米2套深海潛標,並重新布放了3套深海潛標,收放潛標總長度達21000米以上。這是我國在該海域首次成功布放並回收6000米深海潛標,獲得的8oN和18oN西邊界流長期、直接測量數據均為國際首次,為由我國科學家發起的NPOCE(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國際合作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