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進行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潛水員將承壓750噸

2020-11-22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郭淼 馮會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開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開始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的海底300米作業。

  如果能夠順利完成,意味著我國在深海潛水方面步入國際先進行列,更重要的,意味著我國具備了自主能力,能夠完成我國領海範圍內的海底工程建設維護和資源勘探,這對我國海洋經濟的自主發展具有重要DE意義。同時由於是潛水員自行在海底行動,能完成機械無法替代的各種精細動作,因此在失事潛艇救援、海底施工作業、水下資源勘探等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價值。

  海下300米,壓力達750噸,潛水員們憑什麼可以出艙呢?難道他們不怕壓力嗎?恐怕不得不提到我們剛才說到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那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設備,能夠幫助潛水員無懼海底300米的壓力呢?

  我國自主研發的這套300米「飽和潛水」系統由生活艙、過渡艙、潛水鐘、生命保障系統等四個主要部分組成,安裝在母船「深潛號」甲板上。本次作業從9日會一直持續至24日。據船上相關人員介紹: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6名飽和潛水員昨天下午一點,正式開始了進艙加壓。

  工作人員:我們平時在陸地上就承受一個大氣壓的壓力,他要潛到300米水深,要出去作業,潛水員要承受將近三十個大氣壓。在這樣一個高壓情況下作業就必須給潛水員加壓,加壓到和海底300米深度一樣的大氣壓他們才能出去作業。應該是44.5個小時。減壓要減11天的時間

  工作人員介紹說,所謂加壓是指潛水員進入生活艙後,隨後艙內慢慢加入一定濃度的氦氧混合氣體。在隨後的44.5小時內,氦氧濃度不斷發生變化,直到使得生活艙內達到海底300米的壓強環境。在潛水員適應了這樣的壓強準備,就可以從生活艙進入過渡艙,為海底作業進行準備。

  工作人員:在生活艙裡面加壓,生活艙等於是平時吃飯啊,洗澡啊都在生活艙裡頭。比如說他加壓到300米這個水深的大氣壓之後,它再會和潛水鐘連接在一塊兒,潛水員從生活艙再到潛水鐘裡頭。作業的時候是把潛水鐘放到水底下,作業完了再把潛水鐘拉起來,再和生活艙對接,對接完了之後,潛水員再到生活艙裡面進行減壓。減壓到我們和平時大氣壓一樣的狀態下,他才能出倉。這樣才是一個整個的飽和潛水作業的過程。

  我國的蛟龍號已經達到水下7200多米,但是蛟龍號更多考驗的是潛水器,而海下300米的飽和潛水考驗的卻是血肉之軀,所以風險之大超乎想像。

  整個過程中,潛水員需要承受巨大的身體壓力和心理壓力的挑戰。除了這些挑戰外,他們還要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一旦加壓過程中船發生危險,潛水員該如何逃生呢?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不就不得提到船內的逃生艙。

  工作人員:這個逃生艙也是飽和潛水裡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什麼,因為潛水員在加壓的過程當中突然船發生危險了。這時候潛水員是不可能出倉的,一出倉他人就爆炸了。因為他是在高壓環境裡面,外面又是常壓環境。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要到逃生艙裡頭,通過逃生艙我們再進行施救。所以這也是一項尖端也好,核心的技術。也是這個飽和潛水的必須要有的一個設備。因為它逃生艙裡頭也是高壓環境,增壓到什麼環境逃生艙裡就是什麼環境。因為潛水員不能馬上出來,一出來人就爆炸一下子就爆炸了。

  當然,技術人員要千方百計保證潛水員的生命安全,整個加壓過程中,技術人員設計了大量平臺時間,讓潛水員能夠適應新的壓力。第一個平臺是在大概水下100米壓強的時候,大約是在昨天晚上8點左右。順利度過後,潛水員會在今天下午4點左右迎來水下250米壓強。假如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不適,這個潛水員會在另一個潛水員的陪伴下從另外一個艙退出來。剩下的4名潛水員會繼續下潛。

  除此之外,潛水員在吃和穿上,也有很多的講究。

  工作人員:潛水員的衣服上有一個專門輸熱水的管道。潛水服上有一根管道直接連接到上頭,我們這個叫做生命系統。因為這跟管道不停地循環地給潛水員供熱水,使他保持體溫。因為海底300米非常非常冷,如果一般人下去一兩分鐘可能就完全喪失意識了,就必須通過不停地給他循環熱水使他保持體溫。所以我們這個飽和潛水,不單單是潛水員,他有一個團隊在支撐它。包括生命支持系統啊,包括提供潛水員的飲食啊,都是是經過處理,讓他們在作業的時候吃一些高熱量的東西,還有一些其他的。包括增壓減壓,包括給他們的氦氧混合氣體的配置,其實都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

  今天 「深潛號」將從深圳離岸,前往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進行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中國之聲將繼續跟蹤報導,也祝願六名潛水員一切順利。

相關焦點

  • 中國潛水員首次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11點結束加壓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曾經,"上天下海"是神話傳說裡孫悟空的本領,如今,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已經在天上海裡各顯神通。  今天上午11點左右,如果海上氣象條件允許,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到海底300米作業。從前天下午1點,6名飽和潛水員開始進艙加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43個小時了。
  • 「深潛號」潛水母船潛水員水下300米出艙作業
    今天上午,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的海底300米作業。預計明天的海上氣象適合潛水員出艙作業,深潛號將接受多重技術考驗。截至10日下午6時,深潛號裡的6位潛水員在加壓艙內已經過了29個小時的加壓過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說,隨著時間的遞增,高壓神經症是潛水員目前面臨的最大考驗。沈灝說,如果出現高壓神經症比較說關節痛、疲倦、乏力,一般我們就會減緩加壓的時間,看能不能適應,主要是用物理的方法,一般不用藥物的方法。實際上這也是一種人的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實在有問題,那只能是減壓出來。
  •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6名潛水員成功出艙
    300米飽和潛水作業6名潛水員成功出艙 (1/3) "← →"翻頁
  • 我國首次成功潛下300米深海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潛水鐘被下放到海裡潛水員遊出,探摸海底潛水員在生活艙完成減壓後才能出艙1月12日0時,搭乘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入水向300米目標衝刺  閩南網1月13日訊 昨日清晨,我國6名潛水員分成兩批進入潛水鐘到達水下300米出艙作業,下潛實際深度達到313.5米,300米飽和潛水試驗成功。
  • 上海6名潛水員完成首次300米飽和潛水 順利出艙
    東方網1月26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昨天上午9時,來自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的6名飽和潛水員在完成減壓後順利出艙,身體狀況良好,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取得成功。靠泊在深圳赤灣碼頭的中國首艘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上,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宣布了這一消息。目前,500米飽和潛水作業已被交通運輸部列為下一步的攻關課題。
  • 深潛號潛水員摸底南海深海313.5米 出艙探底互拍
    [承受著深海刺骨的寒冷與沉重壓力,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潛水員昨天成功完成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刷新此前198米的紀錄,這標誌中國具備人工潛入300米深海作業的能力。]
  • 中國海軍潛水員水下330米出艙 現場畫面曝光
    該支隊劉傑支隊長告訴記者,300米是世界大多數潛艇的極限深度,能否在這個深度進行高效的潛水作業,關係到打通高效精準進行援潛救生的「最後一公裡」的關鍵問題。同時,它對提高沉船打撈、水下施工、海洋資源勘探開發等作業能力,推動潛水醫學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具備大深度飽和潛水能力。
  • 300米海底出潛首成功 飽和深潛的中國突破
    繼嫦娥三號成功實施軟著陸,開啟「月宮」新生活後,我國深海飽和潛水又一次挑戰了極限。近日,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圓滿成功。6名飽和潛水員在高壓環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時,並完成減壓後依序出艙,安全返回工作母船。他們經過24小時適應恢復後,目前身體狀況良好。此次飽和潛水深海作業,實現了我國歷史性的突破。
  • 中國潛水員成功進行480米深潛實驗 領先亞洲
    這些都離不開一批人---具備深水作業能力的潛水員。從人體結構來講,具備承受一定水下壓力的能力,經過訓練的潛水員承壓能力更強。但人類在潛水時也發現了一個死敵---減壓病。  簡單來說,在幾十米的水下,人呼吸壓縮後的普通空氣就行。但隨著深度增大,水下呼吸普通空氣,其中的氮氣在高壓下易引發「氮麻醉」,而且呼吸阻力也隨水壓增大。這時只能呼吸氦等惰性氣體和氧的混合氣體來進行更深的潛水作業。
  • 飽和潛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較量
    以本次330.2米飽和潛水試驗為例,潛水員在符合330.2米水深壓力的環境下進行加壓,一定時間後,體內組織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飽和。此時就可通過潛水鐘這一運送裝置將潛水員送達作業水深。在工作的時間內,潛水員體內的壓強始終保持不變,與外部平衡。最重要的是,減壓時間不會隨著作業時間長度而改變,大大提高了潛水的效率和安全性。
  • 神舟七號飛船:載人 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 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5時0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 乘「電梯」人工深潛三百米探「龍宮」海底遨遊數小時
    5時零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 中國海軍水下330米巡遊 創飽和潛水新紀錄
    有些讀者會問,我國已經有了可潛水7200多米的蛟龍號,為什麼還要關注一次300多米的作業呢? 答案是:任務種類不同。飽和潛水擔負的是水下應急救援任務,尤其是救生任務。而蛟龍號則是在深海領域進行作業,完成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任務。
  • 俄媒:俄海軍首次對潛水員進行下潛400米訓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嚴翔】俄新社11月10日報導稱,俄海軍搜索和緊急救援局局長達米爾•沙伊胡特季諾夫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俄羅斯海軍準備訓練潛水員進行水下400米潛水作業。沙伊胡特季諾夫稱,俄海軍準備訓練潛水員進行水下400米潛水作業。
  • 飽和潛水:潛水員作業完成要在減壓倉過11天
    據300米飽和潛水現場總指揮郭傑介紹,潛水深度每超過10米,壓力就增加1個大氣壓。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如果不減壓,在高壓下溶解進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在常規潛水鐘,60米水深下,潛水員只能工作半個小時,就必須出水進入減壓倉,進行長時間減壓,作業時間很短。
  • 潛水員高壓實驗艙內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昨天(6日)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 潛水員模擬深海實驗艙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昨天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 翟志剛完成太空行走 我國首次空間出艙取得成功
    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完成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田兆運、孫彥新)北京時間9月27日17時,航天員翟志剛在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並按預定方案進行太空行走後,安全返回神舟七號軌道艙。
  • 日本稱將開展全球首次海底甲烷水合物挖掘作業
    人民網東京2月2日電(記者 劉軍國)據共同社報導,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等2日宣布,將從2月14日前後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海域海底開始進行有望成為下一代能源的「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生產試驗的事前挖掘作業,將持續到3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