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480米深潛實驗內情 第2頁:中國人如何去深海 第3頁:我們為什麼去深海 第4頁:「越來越深」的深海
去深海
480米深潛實驗內情
飽和潛水的巨大經濟、軍事戰略價值,都值得國家的巨額投入、科研人員的艱苦攻關和潛水員的犧牲奉獻
《望東方周刊》記者鄭文浩 | 上海報導
深潛400米,人類必須突破一個「轉折點」---進入人體耐受的極限區域,生理負荷迅速升高。中國人,第一次走進這個極限區域,並將模擬深潛的紀錄定格在480米。
9月6日,四名潛水員結束了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內19天的模擬水下生活,平安出艙。他們的中樞神經功能、體能智力、心理情緒和呼吸、脈搏、血壓、體液等各項生理指標正常,感覺良好。
在潛水員的藍色工作服上,清晰印著這次實驗活動的代號「潛龍」。《周易》有云:「飛龍在天、潛龍在淵。」在人們對航天英雄耳熟能詳之時,「潛龍在淵」的水下勇士,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深海潛水研究,同樣值得注目。
在商業潛水中應用的飽和潛水技術已比較成熟,300米以淺飽和潛水已經廣泛應用,而超過400米的所謂大深度潛水,有著不同的含義。近20年,德國、日本在大深度飽和潛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日本平均每年一次進行大深度飽和潛水實驗和訓練;德國則認為,超過400米,更強調其軍事意義。
英、美、瑞士、挪威、法、德、日本、俄羅斯等八國已先後突破400米深度。此次中國人向480米深度所作的嘗試,刷新了模擬飽和潛水載人實驗的亞洲紀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實施本次實驗的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政委黃孝虎告訴《望東方周刊》記者,這一實驗圍繞著海軍戰鬥力建設、圍繞著國家的海洋戰略推進,旨在為潛艇事故援潛救生提供技術儲備;同時,也可大大提高國家的海洋開發能力。
事實上,在不久前的墨西哥灣海底漏油事件發生後,中國企業開始關注深潛技術---一旦海上油井出事,要封堵,除了裝備,還要有人下去保障。
人類能觸摸多深的海底
上世紀50年代開始,核潛艇、海上石油開發等軍事和民用技術的推進,海上航運業也隨著大戰後的經濟復甦而勃興。但問題也同時出現:戰略意義的潛艇一旦在海中失事怎麼辦?水面船舶一旦失事該如何打撈?這些都離不開一批人---具備深水作業能力的潛水員。從人體結構來講,具備承受一定水下壓力的能力,經過訓練的潛水員承壓能力更強。但人類在潛水時也發現了一個死敵---減壓病。
簡單來說,在幾十米的水下,人呼吸壓縮後的普通空氣就行。但隨著深度增大,水下呼吸普通空氣,其中的氮氣在高壓下易引發「氮麻醉」,而且呼吸阻力也隨水壓增大。這時只能呼吸氦等惰性氣體和氧的混合氣體來進行更深的潛水作業。而惰性氣體吸入後會融進人體血液,這就決定潛水員在水下作業時間越長,上浮減壓的過程就越長,潛水作業效率將大大降低。如果不按規程進行減壓,溶解在體內的惰性氣體將在潛水員的關節或身體組織中形成氣泡,會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會危及生命。
「我們海軍的一些潛水老前輩,當初的拼命精神非常令人震撼,他們不但在水下艱苦工作,而且還要忍受長時間水下緩慢減壓的過程。」一位參與實驗的潛水員告訴本刊記者。
無論是潛艇救援還是水下打撈,總需要時間越短越好。然而為了避免潛水減壓病,反倒限制了潛水員的工作效率。實際上,人類能在水下待多長時間,能潛入多深,不僅取決於高氣壓對機體的作用,也決定於潛水效率。能不能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避免潛水員每次水下作業後繁瑣的減壓程序,使減壓時間並不隨著水下作業的延長而增加,就成了大深度潛水的核心問題。
1957年,美國海軍潛水生理學家邦德提出了「飽和潛水」的概念。即潛水員在高氣壓下長時間暴露,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使潛水員可以停留在高氣壓下幾天乃至幾十天,反覆、長時間進行水下作業,待預定作業任務完成後,一次減壓出水。
而且科學家還發現,從飽和潛水深度繼續向更大深度下潛,在一定深度時程範圍內返回原深度,可不經過減壓的程序。這就是巡迴潛水的概念。
以中國模擬飽和潛水實驗為例,480米為模擬飽和潛水深度,493米則是巡迴潛水的深度。
美法兩國對「飽和潛水」的成功實踐,極大促進了深海水下作業的發展。1988年,法國進行了一次飽和—巡迴潛水實潛試驗,潛水員在地中海水下534米海底完成有效作業任務,這是人類不藉助深潛器真正到達的最深水下深度。「飽和潛水」功不可沒。
半世紀前沉沒的萬噸巨輪
美國人首先提出了「飽和潛水」的概念,因此美軍不但很快進行了一系列有關「飽和潛水」的實驗,而且在1962年成功組織了代號「人在海中」系列試驗。這是世界第一次海上飽和潛水試驗,成為開拓海洋內層空間的先驅。
幾乎同時,法國在1962年也組織了代號為「大陸架—I」的海上飽和潛水實驗。
美法兩國在該領域的競爭長達20多年。1981年,美國完成「亞特蘭蒂斯 III」飽和潛水模擬實驗,三名潛水員在模擬686米的深度停留了24小時,在650米的深度整整待了7晝夜;而7年後,法國就在地中海完成了深度為500米的飽和—534米巡迴潛水實潛試驗,在1992年又實現了模擬深度701米,這個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隨著飽和潛水技術的成熟,一些發達國家例如瑞士、挪威、德國、日本也投身其中。相對於美法兩國的紀錄競爭,他們或側重海洋開發的經濟利益,或出於海上戰略位置的考慮,更注重通過飽和潛水實踐,培養大批熟悉這一技術的潛水員。例如瑞士、挪威、德國進行過多次飽和潛水試驗,目前在商業海上救援、深海打撈領域已經具備頂尖實力;而日本則保持著450米的海上實際飽和潛水亞洲紀錄。
中國飽和潛水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政委黃孝虎對記者說:「我們醫學研究所的成立研究方向之一,潛水科學。該學科的發展,完成了一系列重大軍事和民用潛水作業任務,如1963年的『躍進』號沉沒原因的探摸。」
1963年5月1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躍進」號,在由青島駛往日本門司港的途中沉沒。在冷戰背景下,這艘巨輪的沉沒原因備受關注,勘測調查因而格外關鍵。
海軍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研製了我國空氣常規潛水的潛水技術、減壓方案,保證了該任務的圓滿完成。在進行該項工作時,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直接關切,推動了潛水技術和潛水醫學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而隨著我軍潛艇等裝備的不斷更新,潛艇救援成為不容迴避的問題,也需要相應的大深度潛水技術,特別是飽和潛水技術。
1976年,這家海軍醫學研究所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飽和潛水實驗艙,並在國內首次將飽和潛水實驗研究過渡到人,進行了模擬空氣飽和潛水實驗。儘管模擬深度只有30米,卻培養了我國第一批飽和潛水潛水員、生命支持系統技術人員和醫學保障人員。
1987年,中國又進行了首次氦氧飽和潛水海上人體實潛,巡迴潛水深度達—100米。
1989年,這家研究所在500米飽和潛水系統進行了模擬350米氦氧飽和-374米巡迴潛水人體實驗,高壓下暴露20天,創造了當時的亞洲模擬飽和潛水紀錄。
2001年,在海軍醫學研究所的協助下,我海軍南海某部成功地進行了海上150米飽和—182米巡迴潛水訓練。
2006年底,中國完成首次海上商業飽和潛水作業(96米飽和-105米巡迴潛水),12名潛水員在深海高壓中生活了390個小時,出潛28人次,工作時間長達126個小時,完成油田油管更換,實現了飽和潛水從模擬試驗轉化為商業作業的跨越。
而此次中國模擬480米氦氧飽和潛水實驗成功,再度使中國在大深度潛水上佔據亞洲的領先地位。
本刊記者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這四位潛水英雄,潛水員孫志江說:「這次實驗雖然是我們四個人進艙,但參與選拔的12個潛水員都是好樣的。在我們背後,還有一大批醫學科技人員的奉獻。」
每平方米幾萬公斤負荷
來自海軍三大艦隊、參與這次實驗的潛水員共有12名,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軍官或者士官。他們在進入這個實驗項目之前經歷了非常精細的檢查。「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甚至包括核磁共振檢測。」參與最後進艙實驗的潛水員倪磊告訴本刊記者。
由於飽和潛水實驗的原理是惰性氣體在血液等體液中完全飽和,因此心腦血管、內臟器官、神經系統更是檢查的重點。
過了體檢這一關,潛水員還要進行一系列體能訓練。本刊記者查閱的潛水員訓練日程安排顯示:訓練項目包括1000米慢跑、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呼吸訓練、潛水鐘訓練等項目。同時,潛水醫療專家也建立了潛水員體能訓練和技術訓練檔案。
此次實驗的項目負責人肖衛兵介紹說,選拔適應飽和潛水的潛水員和航天員有很大不同,航天員是瞬時承受壓力會達到幾個G,但長時間中基本不會超過一個大氣壓;而潛水員在500米水下就要承擔50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米幾萬公斤的負荷。這種負荷儘管潛水員意識感受不到,但人體每個細胞都要承受這種壓力。
潛水員自身體能和技術上的準備只是實驗成功的一個方面,在真正的飽和潛水模擬實驗中,整個團隊面臨的風險更多。
首先,實驗用加壓艙裝備已經使用21年,艙體本身雖然按照500米模擬飽和潛水設計,但很多部件已出現問題需要維修,本次實驗室載人實驗,要求萬無一失,項目組結合實驗要求,對設備進行改造,並進行了長時間運行,確保設備安全。
其次,潛水員在實驗中最危險的敵人就是高壓神經症候群。倪磊告訴本刊記者,在以前的250米飽和潛水實驗中,他基本上沒有感覺到異樣;但在480米飽和潛水實驗中,在接近400米時,他明顯感到了不同,例如呼吸有阻力、頭部有眩暈感、動作開始遲緩等等。經過醫療人員的努力,這些症狀都在幾個小時內基本消失。而減壓的過程,減壓病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這次實驗在潛水員突破極限的背後,最關鍵的核心技術或者創新點在於加壓、減壓的方案設計---快了會危及潛水員生命,慢了則會影響效率,必須在其中找到平衡點。
肖衛兵告訴本刊記者,這次的減壓方案具有獨創性,用時比多年來部隊訓練用時縮短30%,提高了效率,同時也提高了安全性。而此前十多年,部隊潛水員訓練一直使用外國的減壓方案。
最後,潛水員一旦進入加壓艙,這個完全密閉、高壓的環境又給外界醫療保障乃至實驗的成功帶來了諸多困難。從潛水員本身來說,除了身體符合要求外,心理也要平衡、健康,能合群,能協作工作。
「只要一個潛水員出現問題,整個項目就宣告失敗。」潛水員李剛告訴本刊記者。
潛水員在飽和潛水的密閉環境出現病患,裡面出不來,外界也很難幹預。一些資料顯示:上世紀70年代,少數發達國家啟動大於400米深度飽和潛水實驗,有的僅僅因為溫度控制不當,潛水員在艙內犧牲。在加壓過程發生臨床疾病,更改實驗方案和計劃,影響實驗的順利進行。
因此,如何對艙內潛水員進行有效的生理和心理幹預,同樣關係到實驗的成敗。最基本的食物和水,都要通過專門的抵物筒才能實現。為了把可能的生理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醫療保障人員必須全面、動態地掌握艙內潛水員的各項生理指標。因此研究單位也開發了一系列適應飽和潛水的監控手段。
本刊記者通過調閱這次實驗的錄像資料,發現除了模擬深潛作業,潛水員在休息、看報、鍛鍊的時候,頭部和胸部都綁著幾根電極。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那是在測量潛水員的心電圖、腦電圖、手指震顫、心率變異性等生理指標參數。潛水員在實驗加壓艙內不僅僅是簡單地生活,而且要配合完成各種項目的研究,記錄各種數據,為後來人的深潛實驗和訓練留下前進的路標。
除了生理監測,心理幹預也在同時進行。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潛水員很容易感到鬱悶、無所事事,國外甚至發生過潛水員心理崩潰的案例。本次實驗專業人員全程為潛水員提供心理服務。及時緩解心理緊張。專家還會組織小晚會、親情連線等來調適他們的情緒。
潛水員,水下的孤獨勇士
中國的蛟龍號深潛器剛剛完成了3700米的深潛實驗,海軍某醫學研究所則成功完成了480米的飽和潛水實驗,這兩個數字上的差異該如何理解?
此次模擬飽和潛水實驗項目小組組長、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所長陶永華解釋說,蛟龍號深潛器抵達3700米的海底,承受水底巨大壓力的主要是裝備,只要工業技術允許,達到7000米深度甚至更深也可以;而飽和潛水實驗是為了使人能夠直接潛入深海,承受海水壓力,研究的重點是高氣壓對人員的影響及應採取的措施,確保潛水員的安全。
深潛器作業主要靠機械手,在執行海底救援、施工等精細化作業方面,遠遠比不上潛水員的手工作業。這有點像航天員在太空出艙維修---儘管美國、俄羅斯航天員在太空作業時候都會有輔助的機械手,但許多工作是航天員手工作業完成的。
潛水員李剛告訴本刊記者:「從加壓艙裡出來,我最想的就是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
在加壓艙中,潛水員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承受強大氣壓。隨著氣壓接近水下400米,潛水員出現了呼吸受阻、反應遲緩的現象。而真正對潛水員長期生活作業造成影響的,是呼吸惰性氣體造成的語音失真,他們有時甚至只能通過手勢和手寫來交流。在減壓過程中,由於溼度的變化,潛水員還會普遍出現體癬、腳癬、外耳道炎等病症。
然而與真正的水下實際飽和潛水相比,模擬飽和潛水在費用、複雜程度上還有相當距離。從目前來看,除了商業性的300米飽和潛水外,各國在深度400米上的實際飽和潛水次數很少,因其對潛水員及其潛水醫療保障的要求更大。
「到了海上,天氣、食物補給、水下的情況都更加複雜,」潛水員倪磊說。
由於水下作業的特殊性,一般情況都是單人行動。無論水下世界存在多大風險,潛水員只能自己面對。如果水下水體渾濁,潛水員即使攜帶光源也由於漫反射很難看清物體;如果發生纏繞,潛水員必須自己解決問題。
但無論是水下施工還是深海潛艇救援,飽和潛水的巨大經濟、軍事戰略價值,都值得國家的巨額投入、科研人員的艱苦攻關和潛水員的犧牲奉獻。模擬實驗結束了,海上的實際潛水實驗肯定也會提上日程。■
(責任編輯:高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