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員高壓實驗艙內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昨天(6日)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潛水員各項生理指標正常

  在鮮花和掌聲中,中國海軍潛水員李剛、倪磊、葉永利、孫志江在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內結束為期19天的工作和生活,安全順利地走出艙門。

  潛水員李剛告訴記者,艙內19天,他們身體情況總體可以,主要受到睡眠和呼吸阻力問題困擾,在高壓環境下,呼吸比較困難。在談到出艙感覺時,李剛興奮地說:「身體特別放鬆,就感覺呼吸有點悶,大概要7至15天才能恢復到進艙前的水平。」

  經過海軍某醫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對4名潛水員的中樞神經功能、體能智力、心理情緒和呼吸、脈搏、血壓、體液等14個方面指標進行連續實時監測,他們身體的各項生理指標正常。

  難點在於制訂加減壓方案

  飽和潛水是指潛水員在高氣壓環境下長時間暴露,身體內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這是目前潛水員直接暴露於深海海水中,開展水下作業的唯一潛水方式。這次實驗使用的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500米飽和潛水實驗設備,首次採用自行研究的飽和加減壓方案。

  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潛水醫學研究室研究員、實驗項目負責人肖衛兵告訴記者,實驗中人和設備要承受49個絕對大氣壓,相當於十多釐米厚的精製鋼板才能承受得起的壓力,實驗難點在於加壓和減壓方案的制訂。

  肖衛兵說:「這樣的深度已經進入到了極限的區域,潛水員將要承受很大的壓力負荷,具體表現就是會發生一些高壓神經症候群,在我們這個實驗當中,潛水員或多或少的也都表現出一些症狀,要有一個合理的、科學的加壓程序,同時也需要潛水員具有堅強的毅力。」

  8月21日下午,高壓實驗艙加壓到480米,潛水員在相當於480米水深的居住艙裡停留達49小時。期間,4名潛水員佩戴頭盔,身著潛水服,先後潛入巡潛水艙,在模擬493米深水環境下進行了拆裝法蘭盤、擰螺帽、搬重物、水中行走尋找物品等深潛作業。

  標誌我國潛水技術的重大飛躍

  海軍某醫學研究所潛水醫學研究室主任方以群告訴記者,這次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潛水技術水平有了重大的飛躍,為今後我國深海實際作業提供了理論支持。

  方以群說:「第一,提高了我國潛水技術;第二,使我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技術方案,為我國海洋石油開發,援潛救生提供了技術支持;第三,通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數據,對將來進一步實施海上作業和訓練,完善醫學保障,提供了理論基礎。」

  由於水下深潛器機械手操作遠不及人類手工作業精細,熟悉深潛技術的潛水員無疑成為大深度水下作業的主力軍。這次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成功摸索出了一套科學、先進、安全的大深度飽和潛水程序和深潛醫學監護手段,具備培養大批「深海作業員」的能力,從而在我國海上援潛救生、沉船打撈、水下施工、海洋資源勘探開發等軍事及民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版文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孫利

  實驗艙內怎樣生活?

  高壓下說話咕咕嚕嚕

  4個人在空間窄小、高度密閉的實驗加壓艙裡連續生活19天,在氦氧混合氣體的高壓環境下說話會變成咕咕嚕嚕的聲音,無法用語言進行交流,生活十分單調。為了使艙內潛水員免受孤獨寂寞的煎熬,深潛實驗引入心理幹預的新機制,在悄無聲息中消除潛水員不良情緒。

  針對艙內人員在高壓環境可能出現的醫學問題,科研人員研製了高氣壓下心腦電實時採集分析、手指震顫檢測等醫學監護裝置,按照全程、動態、無創的醫學監護標準,為潛水員監護提供客觀、實時的監測預警手段,進一步提高了飽和潛水醫學的保障能力。

  實驗艙水流無聲

  實驗艙是要住人的,設計就要體現以人為本。不僅要造一個安全的艙,還要讓潛水員在深海裡擁有一個舒適、溫馨的「家」。在設備調試時,工作人員發現高壓環境下,艙內的生活用水時斷時續,且水流聲音較大,給生活帶來不便。為達到水流無聲的效果,他們馬上組織力量進行研究,發現水流在水管內呈不規則運動,左右敲擊管壁,從而產生「水錘」現象。於是,他們對管道進行改造,由硬管連接改為軟管連接,並加裝蓄能器,徹底消除了這一現象。

  艙內看《波斯王子》

  進艙的潛水員李剛要求觀看某部影片,心理監護幹預人員在提前審片時感到,該部影片會激發潛水員潛意識裡的負面情緒反應,不利於實驗的正常進行。「這麼好的影片為什麼不給我看?」從傳上來的紙條信息裡,心理監護幹預人員覺察到了李剛由此產生的不滿情緒,在舷窗邊通過紙條耐心與他進行交流,最終使李剛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8月20日,艙內氣壓加到相當於400米海水的深度,潛水員身體進入承受高壓的極限區域,生理指標和加壓手段都臨近變化的拐點。這個拐點就像扼守交通道的關隘。闖過這個關口,實驗就進入一個新天地。此時,艙外的科研人員都異常緊張地監測從實驗加壓艙內傳出來的各種數據變化,而艙內潛水員卻透過玻璃舷窗欣賞著投影進去的精彩喜劇影片《波斯王子》。

  這部具有心理疏導功能和勵志作用的精彩電影,伴隨潛水員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安全順利突破了挑戰生命極限的「鬼門關」。

  名詞解釋

  飽和潛水

  飽和潛水的概念由美國海軍潛水生理學家邦德於1957年提出,指潛水員在高氣壓下長時間暴露,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即進出其體內的惰性氣體量達到平衡。在沒有深潛器的情況下,飽和潛水具有下潛深度大、作業時間長、工作效率高等特點,是目前世界上保障潛水員直接暴露於高壓環境開展水下作業的唯一潛水方式,被廣泛應用於援潛救生、海底施工與作業、水下資源勘探、海洋科學考察等領域。

  目前,美、英、法、日等國都先後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法國於1992年創造模擬飽和潛水701米的實驗深度世界最深紀錄,日本於2008年創造飽和潛水實際作業440米、巡潛450米的亞洲最深紀錄。海軍醫學研究所開展的此次實驗,在模擬480米深度下獲得的數據和積累的經驗,將使我國飽和潛水技術實現新的突破,為保障海上大深度氦氧飽和潛水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焦點

  • 潛水員模擬深海實驗艙生活19天:看電影疏導心理
    昨天下午3時40分,隨著4名潛水員走出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一項亞洲模擬飽和潛水實驗深度新紀錄由此誕生。493米模擬巡潛深度、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9個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潛水員直接暴露在高壓環境下作業技術的國家。
  • 飽和潛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較量
    1月20日9時,經過飽和潛水試驗和13天的減壓,參加飽和潛水專項試驗的海軍北海艦隊某防救生支隊4名潛水員依序出艙,創造了330.2米的全國飽和潛水新紀錄。這330.2米意義巨大:它將人體直接暴露於34個大氣壓的深海高壓環境下,每平方釐米的身體承受的壓力為34公斤力。堪稱一場潛水員與深海高壓的戰爭。
  • 中國潛水員成功進行480米深潛實驗 領先亞洲
    9月6日,四名潛水員結束了飽和潛水高壓實驗艙內19天的模擬水下生活,平安出艙。他們的中樞神經功能、體能智力、心理情緒和呼吸、脈搏、血壓、體液等各項生理指標正常,感覺良好。  在潛水員的藍色工作服上,清晰印著這次實驗活動的代號「潛龍」。《周易》有云:「飛龍在天、潛龍在淵。」
  • 飽和潛水:潛水員作業完成要在減壓倉過11天
    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如果不減壓,在高壓下溶解進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在常規潛水鐘,60米水深下,潛水員只能工作半個小時,就必須出水進入減壓倉,進行長時間減壓,作業時間很短。
  • 我國首次成功潛下300米深海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此後,6名潛水員將在生活艙裡減壓,預計將於24日出艙,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300米飽和潛水作業潛水總監金鋒介紹說,到潛水鐘有一個直徑65釐米、長度約90釐米的通道,潛水員可通過此爬入潛水鐘。潛水鐘是橢圓形的,高處約2.5米。潛水員進入潛水鐘後,將與過渡艙分離,「深潛」號上的大吊機將潛水鐘吊起送入300米海底。
  • 中國海軍潛水員水下330米出艙 現場畫面曝光
    大深度飽和潛水風險很大,對潛水員的身體、心理等各方面要求也極高。資料顯示,曾有發達國家在進行大深度飽和潛水實驗的過程中,僅僅因為溫度控制不當,潛水員在艙內犧牲。一些容易忽視的細節就能決定試驗成敗。而精密的高壓艙,一旦哪一個管子耐不住壓力出現故障,後果都將不堪設想。所有專家骨幹一起鉚在了試驗現場,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做到「秒級反應」。「感覺骨頭被壓得厲害,關節像脫臼一樣伸展不開,整個人就好像被真空包裝的食物。」徐曉在隨身的日記本中寫到。加到28個大氣壓時,指揮組暫停了加壓進度,採用心理、醫療、營養等幹預措施,幫助艙內潛水員調整狀態。「繼續加壓!」
  • 揭秘「月宮」生活:種菜養蟲上網追劇 成員艙內連續駐留200天打破...
    「月宮一號」是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基地有人綜合密閉實驗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四生物鏈環系統。 「月宮一號」目前在進行的「月宮365」實驗,是針對載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測等航天計劃而開展的綜合性實驗,主要任務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為不同代謝水平的乘員組提供生命保障,並保持系統穩定,為此8名志願者需要交替分三個班次進入,封閉生活365天。
  • 我國首次進行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潛水員將承壓750噸
    據船上相關人員介紹: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6名飽和潛水員昨天下午一點,正式開始了進艙加壓。  工作人員:我們平時在陸地上就承受一個大氣壓的壓力,他要潛到300米水深,要出去作業,潛水員要承受將近三十個大氣壓。在這樣一個高壓情況下作業就必須給潛水員加壓,加壓到和海底300米深度一樣的大氣壓他們才能出去作業。應該是44.5個小時。
  • 深潛號潛水員摸底南海深海313.5米 出艙探底互拍
    昨天,「深潛號」已經開始返航,生活艙內的6名潛水員開始減壓,預計這個過程將持續10天左右,讓潛水員的身體逐漸適應正常的大氣環境,然後出艙。  ◎如廁  衝馬桶聽指令  潛水員如廁、洗澡都在生活艙裡,如廁、洗澡前要向地面監控人員報告,如廁完成後,也要報告。地面監控人員發出指令,潛水員才可放水衝馬桶,並關上放水閥門。然後,地面人員再打開另一個閥門,把汙物排到一個圓筒內。這樣做的目的是,絕對保證生活艙裡不出現漏氣現象。洗澡也是如此。
  • 中國潛水員首次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11點結束加壓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曾經,"上天下海"是神話傳說裡孫悟空的本領,如今,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已經在天上海裡各顯神通。  今天上午11點左右,如果海上氣象條件允許,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到海底300米作業。從前天下午1點,6名飽和潛水員開始進艙加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43個小時了。
  • 青島市北區合肥路街道:開設戰「疫」心理課 為志願者搭起「減壓艙」
    半島記者 徐傑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市北區合肥路街道以51個網格黨支部為陣地,成立了51個網格防控工作組,發動轄區500餘名黨員、群眾志願者參與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組織志願者連續80多天奮戰一線伴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企穩向好,針對街道廣大職工、各社區黨員群眾志願者在疫情期間承受心理壓力較大的現實情況,合肥路街道總工會聯合新市北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心理專家,為廣大職工、志願者量身定製了一攬子心理調適方案,引導街道職工和社區志願者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壓力和情緒,掌握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方法,以快樂放鬆的心態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來,為全面恢復工作生活秩序打下良好心理基礎。
  • 【戰疫情·心守護】心理疏導,從容抗疫!
    【戰疫情·心守護】心理疏導,從容抗疫!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及時加強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成為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一環。面對這樣一場「心理防疫戰」,除了進行「硬核」的醫療防護外,「柔性」的心理防護同樣必不可少。
  • 讓電影來拯救潛水員的宅家生活!
    上周我們盤點了潛水員必看紀錄片,這周,潘大妞又來給大家安利電影啦!不能旅遊不要慌,讓電影來拯救你的宅家生活~01勵志電影怒海潛將 Men of Honor劇情簡介:黑人青年卡爾一直夢想著成為美國海軍中的一員,然而當他真的加入到海軍隊伍之後,卻因為自己的膚色遭受傷害和排擠。
  • 疏導心理、從容抗「疫」!邯報記者探訪12355心理援助服務
    一天洗手幾十次,到處打聽哪種藥可以預防新冠病毒;嚇得每天在家都戴口罩;一天內不停試體溫,總懷疑發燒;擔心假期長,孩子學業要耽誤……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除了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對國家經濟造成影響外,也在挑戰著大眾的心理防線。
  • ...調整情緒,心理專家貼心支招——考後減壓家長要當好「減壓艙」
    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市中心醫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馳,為考生和家長支招。高考過後4種心理問題很常見「很多考生在經歷緊張的高考之後,各種心理需求出現『井噴』現象。由於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考後心理不太關注,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 「深潛號」潛水母船潛水員水下300米出艙作業
    今天上午,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的海底300米作業。預計明天的海上氣象適合潛水員出艙作業,深潛號將接受多重技術考驗。截至10日下午6時,深潛號裡的6位潛水員在加壓艙內已經過了29個小時的加壓過程,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說,隨著時間的遞增,高壓神經症是潛水員目前面臨的最大考驗。沈灝說,如果出現高壓神經症比較說關節痛、疲倦、乏力,一般我們就會減緩加壓的時間,看能不能適應,主要是用物理的方法,一般不用藥物的方法。實際上這也是一種人的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實在有問題,那只能是減壓出來。
  • 潛水員注意,減壓病不容忽視
    減壓病是潛水員的職業病,病因是潛水員潛水時體內溶解的較多量的高壓氣體,潛水後返回水面過程中減壓不當,在體內產生了氣泡,氣泡堵塞血管、壓迫神經,導致減壓病的發生。減壓病的症狀和體徵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大理石斑紋,或者肌肉、關節酸痛,嚴重的會有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症狀。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二期...
    複課之後,我們更有了面對面疏導學生心理的機會,不僅做好新冠的應對措施,更要引導學生平穩度過容易浮躁與逆反的特殊時期,用努力學習迎接新學期的到來,適應後疫情時期的新的學習生活。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的課題研究正是以青少年為主體,以疫情之下青少年的心理變化為主線,採取問卷調查、設立心理諮詢室、建立公眾號等方式,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勇敢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災害和困難,增強耐挫力,培養自信心,從而形成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