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鐵一號線婺江路站的數名施工人員
在盾構機內作業數小時後相繼出現頭疼、嘔吐等症狀
六名地鐵工人突患「減壓病」
這種病又叫「潛水夫病」,由於減壓不當引起,經常發生在潛水員身上
目前工人們生命體徵穩定,正在接受高壓氧艙再壓治療
本報記者 段羅君/文 董旭明/攝 楊可威/繪
減壓病,你聽說過嗎?
普通人也許對這種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的病症一頭霧水,就連從1993年便從事地鐵工作,參與了廣州地鐵1號至7號線施工的曹權才這樣的熟練工也只是聽說過這種病,當然這僅限於昨天凌晨以前。
昨天凌晨兩點,曹權才等6名杭州地鐵一號線婺江路站的工人,相繼出現頭痛、嘔吐、四肢無力、關節疼痛等症狀。第一時間打進96068報料的讀者當時還以為是煤氣洩露所致,結果6名工人被送往杭州武警醫院,經專家診斷,他們患上的是常發生在潛水員身上的「減壓病」。
入倉五小時
六名工人相繼出現不適
今年44歲的曹權才上周五才從廣州來到杭州,參與杭州地鐵一號線秋濤路——城站段「盾構帶壓換刀」作業。這是杭州地鐵首次實施盾構帶壓換刀作業,四月份曾有過一次試作業。參與的工人一共有6班,每班3人,輪流進倉操作。
杭州地鐵公司自購了兩臺德國進口的盾構機(盾構隧道掘進機),進行秋濤路至城站的隧道推進。因為土質的關係,盾構機掘進多使用軟土刀具。根據雷達探測,城站火車站地下有三排鋼筋混凝土的廢樁,軟土刀具無法將其攻破,需要更換刀盤。曹權才們下倉幹的就是這個活。
前天下午5點左右,曹權才與另兩名工友以及一名監護人員進入盾構機人閘倉,艙內溫度高達50攝氏度。晚上10點多,三人出倉,相繼感到身體不適:頭暈、嘔吐、四肢無力。曹權才洗了個溫水澡,他記得很清楚,水溫35度,沒吃晚飯,便上床休息。
而此時,前天上午10點至下午5點在盾構機人閘倉內作業的另外三名工友,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相似症狀。凌晨兩點左右,曹權才等6名工友被緊急送往杭州武警醫院。
患病工人稱
出倉前減壓時間少了半小時
昨天上午,記者趕到了杭州武警醫院,曹權才等6名工人都還躺在急症室的病床上。
中鐵二局常務副總經理陳卓向記者解釋了當時的情況:為換刀盤,他們在地下營造了1.7個大氣壓的加壓區,目的是防止地下坍塌、下沉。然後讓操作工進入「人閘倉」,緩慢地將閘艙的壓力也升高1.7個大氣壓,只有在同壓狀態下,「人閘倉」內的人員才能開門進入土倉作業。
而杭州地鐵集團對每一位進入盾構機作業的工人,事先都要進行培訓和體檢,進入盾構機人閘倉需加壓40分鐘後,才能進入土倉作業,出倉前減壓1個半小時,在盾構機內的時間不得超過6個小時。
但是,在採訪中,曹權才以及工人賈小勇都表示,自己出倉前減壓只用了一個小時。
杭州地鐵集團業主代表高晨斌說:「我們都要求工人進倉前一天不能喝酒、熬夜,在出倉後一個小時內不能洗澡、進食,要注意休息,可能是因為工人們減壓之後馬上洗澡或進食等原因才造成身體出現不良反應。」但真正的病因,陳卓表示,還要進一步調查。
醫生診斷
屬輕中型減壓病
將進行10天再壓治療
昨天中午,曹權才等5名工人轉至杭州萬事利醫院,目前生命體徵平穩,經醫生診斷屬於輕中型減壓病。其中一名工人並無大礙,已離開醫院。目前,湯中泉教授也為他們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治療方案,將進行大約10天的高壓氧艙再壓治療。
「減壓病」,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常發生在潛水員身上。所以,潛水員在出水面後,需要立刻進入高壓氧艙,進行再壓。但高壓氧艙,對曹權才來說,也不陌生:「進盾構機作業兩三天後,就要進一次高壓氧艙,調節身體,十多年來,進了上百次。」 湯中泉教授是浙江高壓氧醫療方面的專家。他說,空氣中的主要成分是19—20%的氧氣和75%的氮氣,氮氣具有兩重性,在高壓下會轉化成液體,融入血液中,隨著氣壓增高達到飽和。當人從高壓環境中進入低壓環境,氮氣的溶解度降低轉化為氣體,若由於減壓不當,體內會形成氮氣氣泡,壓迫神經、血管,發生「減壓病」。他告訴記者,6名工人就是由於減壓操作不當,而引起的「減壓病」。
新聞助讀
最早記載減壓症的報告在1841年,一位採礦工程師發現很多煤礦工人從隧道高壓環境出來後出現肌痛的狀況。潛水艇駕駛員朱利爾斯在1867年的潛水艇試驗中因減壓病喪生。另一名早期的減壓症病患是1869年一位使用潛水衣潛水的人員。
減壓病的症狀有皮膚皮疹、虛脫、關節痛、視覺障礙、平衡障礙、呼吸困難、乏力、痳痺、癱瘓、人事不省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