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臺灣經濟的「寒潮」來了!業者嘆:乾脆讓我們倒掉吧

2021-01-07 臺海網

臺灣經濟「保2」還得靠大陸的成長,錯誤又無知的「脫鉤論」真的不要再唱了。

受疫情影響,臺灣各地皆有知名餐廳因不堪虧損於近期歇業,從臺北的大三元酒樓、祥福餐廳到高雄的祥鈺樓,「寒潮」貫穿南北,從101大樓到西門町鬧市,市面冷清,往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不見蹤影。有店家直言,開一天虧一天,乾脆關門休假。

疫情對臺灣經濟正造成怎樣的衝擊?

民進黨當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會對經濟民生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系列問題凸顯,成為近來島內各界關切的熱點。

「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

從餐廳賓館「熄燈」、旅行社股價慘跌到航空公司鼓勵員工休無薪假,臺灣餐旅和交通業成為疫情首當其衝者。臺發展規劃部門負責人日前坦言,若疫情延燒至6月,最悲觀預估恐讓臺灣經濟成長率減少1.4個百分點,下修至1.32%,今年將難「保2」。

臺灣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疫情對臺灣有三大衝擊:民眾減少外出,休無薪假人數倍增,民間消費下滑;供應鏈產生中斷危機加上全球需求萎縮,導致進出口放緩;不確定因素升高,民間投資勢必下降。

據臺媒報導,臺灣旅行業品保協會秘書長吳美惠表示,疫情導致旅行社資金缺口擴大,上半年恐有逾500家旅行社面臨停業,若疫情未改善,下半年恐有3500家「斷炊」,影響從業者逾15萬。數據顯示,島內餐飲業2月營業額年減17%,為2003年6月以來最大降幅。華航「給員工的公開信」直言,疫情「雪崩式影響」比SARS、金融風暴更嚴重。

桃園市工業會理事長黃成業表示,「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企業面臨「無料可生產」。由於疫情擴散歐美,以外銷為主廠商訂單喊停,若疫情持續,四五月恐現無薪假潮甚至關廠。

臺式紓困「天真得不可思議!」

臺立法機構3月13日通過行政管理機構的600億元(新臺幣,下同)「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近日又推出的第二波「紓困」方案涉及個人稅務、家庭支出和產業紓困及減稅等,整體減收與補助未超過400億元。

臺《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兩波「紓困」措施總額約千億元,人均分配不及5000元。就「紓困」方案和「特別預算」看,有結構上配置失當問題,出現「振興優先,防疫和紓困在後」的本末倒置。600億元有一半集中於「振興」,「紓困」部分僅142億元且許多名目像「振興」方案,如促進「人才培訓」。

臺灣開南大學財金系教授孫效孔以「臺式紓困看得到吃不到」為題撰文指出,當局沒有體會到,疫情造成的經濟問題不是資金成本過高、廠商產品或服務沒吸引力,而是消費者實施需求或落實消費渠道被堵塞。

「我們對紓困計劃有極大憂慮。」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認為,600億元有一半屬「觀光升級與轉型前瞻計劃」,根本緩不濟急;用剩下部分應付比金融風暴更大的衝擊,「天真得不可思議」。

臺灣《聯合報》社論直接認為,「這種『貼膏藥』式的紓困,只是在浪費錢。」600億元任由各部門自行擬列,未體現全盤思維,只是抱著「且戰且走」態度。此外,「紓困」措施停留在凡事補貼、加強培訓、發放「消費抵用券」等過時思維,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臺灣民眾黨7日開記者會強調,民進黨當局提出的紓困2.0不能看得到卻吃不到,銀翼餐廳總經理藍隆盛希望紓困可以更明確,他感慨,「民進黨當局要救我們就快一點,不然就讓我們倒掉,不要拖來拖去。」

與大陸「脫鉤」的企圖「瘋狂而危險」

分析人士表示,疫情終將過去,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當局違背市場規律,鼓吹與大陸「脫鉤」,將使臺灣經濟面臨更嚴峻挑戰。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指出,民進黨當局想讓臺灣經濟和大陸「脫鉤」非一朝一夕,2016年上臺後就提出「新南向政策」。但4年來,兩岸經貿往來持續高位運行,臺灣對大陸出口佔整體出口四成左右,而臺灣與東南亞經貿往來並未明顯增長,大陸與東南亞經貿聯繫則日益緊密。事實證明,經濟發展、經貿往來有客觀規律,不會被政治考量左右。臺灣的要素資源稟賦決定經濟發展必然與大陸緊密聯結,試圖與大陸「脫鉤」是「瘋狂而危險」的。民進黨當局應認清現實,不要錯判形勢,讓僵冷的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幻想與大陸經濟「脫鉤」,是趨兇避吉,只會讓臺灣經濟陷入更大困境。

臺灣《中國時報》指出,以疫情為由鼓吹臺灣經濟與大陸「脫鉤」是謬論。一來疫情屬短期因素,要廠商為此遷移並無道理;二則疫情已在歐美擴散,「臺獨」基本教義派是不是該鼓吹「與歐美脫鉤」?該報認為,大陸角色難以替代,臺灣經濟「保2」還得靠大陸的成長,錯誤又無知的「脫鉤論」真的不要再唱了。

來源:新華社、福建日報、華夏經緯網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迷之自信」的臺灣經濟
    2021年,臺灣經濟基本上會延續好轉與平穩增長態勢,但仍面臨島內民生議題凸顯、全球疫情管控以及中美博弈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共振,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發展仍面臨諸多困境。 據「國發會」統計,截至2020年10月28日,現金發放1269億元新臺幣,惠及516萬人;融資貸款已核准2.5萬元新臺幣,紓困約133萬戶,並協助約695萬個個人、家庭、業者減輕負擔,總計共1344萬個人及企業受惠。
  • 臺灣豬肉價格飆漲逾3成 相關業者怕顧客流失苦撐
    臺灣豬肉價格飆漲逾3成 相關業者怕顧客流失苦撐     臺灣市場豬肉批發價三級跳(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3月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豬肉價格因仔豬下痢疫情飆漲超過3成,與豬肉相關行業成本激增,肉乾、肉圓、大腸包小腸等業者都喊撐不下去了;已有業者調漲價格,但也有怕顧客流失,要自行吸收成本,先觀望一陣子,卻又說:「我們做的是良心事業,不是善心事業啊!」
  • 臺灣經濟成長 也該感謝鍾南山
    福州博覽會活動,臺灣美食吸引參觀者購買。(中新社)臺灣中國時報刊載「野臺」製作人練鴻慶撰寫的文章說,韓國《朝鮮日報》報導稱「臺灣不靠大陸經濟成長世界第一」,卻被踢爆去年是臺灣有史以來,對大陸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對此民進黨的回應是,「這證明了中國(大陸)需要臺灣」。
  • 島內專家:臺灣經濟增長也該感謝鍾南山
    韓媒稱臺灣不靠大陸經濟增長世界第一,卻被踢爆去年是臺灣有史以來,對大陸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對此民進黨的回應是,「這證明了中國需要臺灣」。
  • 疫情下,臺灣經濟為啥能這麼好?兩大原因是關鍵
    但是臺灣卻在今年全球疫情特殊背景之下經濟實現了逆勢增長,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出口貿易數據,均創下了不錯的成績,臺灣經濟為何能夠實現逆勢增長?臺灣今年前三季度GDP總量放在全國來看屬於哪個水平?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臺灣第一季度的經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2%;受疫情影響,第二季度同比下降0.58%;最新第三季度GDP增速初值為3.33%。也就是說臺灣前三季度經濟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66%,整體來看經濟發展向好。
  • 臺灣經濟成長率「傲世全球」?臺經濟部門打臉:靠大陸撐起來的
    這波中美貿易戰也的確意外讓臺灣受惠,臺灣投信業者指出,臺灣電子業組成供應鏈短期難遭取代,臺、美兩方彼此減少技術依賴,卻仍需要電子零件,原先市場擔憂臺灣會夾縫中求生存,卻意外變成「左右逢源」,也讓相關廠商成為中美貿易戰下的受惠者。
  • 中國時報:寒潮可畏 臺灣須認真應對氣候極端化
    以為銀妝白雪是聖誕老人,滿懷歡喜心迎上前去,殊不知面具之下更可能是陷阱。毫無戒心,毫不設防的後果,是伴隨歡樂來的傷害。  文章摘編如下:  寒潮與颱風、暴雨、乾旱並列四大災害性天氣,經過這5天酷寒,臺灣氣象界發現對寒潮、暴雪的了解,遠不如另3項已達相當高的水平,甚至還不曾與「災害」掛上鉤。
  • 2020年臺灣經濟增長是因為「脫中」?我們拿數字說話
    圖片來源:網絡日前,韓國《朝鮮日報》發表了一篇報導說,2020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為全球兩千萬人口以上經濟體的第1名,並稱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臺灣與大陸「對抗」,關鍵在於臺灣「脫離」中國(大陸)」。綠營民意代表陳亭妃就此揚言,蔡英文「執政」後,臺灣不再「依賴」中國大陸,這些成效讓全世界看到。雖然我們不想打斷某些島內人的自娛自樂,但是數字會說話。
  • 失業寒潮寸寸逼近 是誰讓臺灣勞工如此彷徨?
    失業寒潮寸寸逼近 是誰讓臺灣勞工如此彷徨?  目前看來,臺灣的失業率雖然勉強可維持4%,但是青年一代的失業率卻高達10%,且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失業率特別高。這是社會的危機。  失業的寒潮正在寸寸近逼。根據通報資料顯示,以地區來看,臺北市的資遣案件居全臺最多,最近一個月有1700多家企業通報資遣,造成近3000人丟掉飯碗。若從行業類別來分析,資遣問題以批發零售業最嚴重,有570家被迫裁員。
  • 臺灣天氣預報說寒潮來臨,我笑出了聲……
    全國各地迎來大範圍大風降溫天氣,臺灣也不列外。臺灣天氣預報說,寒潮來臨,氣溫將直線下降,至19度。
  • 2020年首場寒潮來襲 寒潮對疫情有什麼影響
    1、寒潮低溫天氣對疫情防控、消滅病毒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答:傳染病的流行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顯著影響。氣候變化是自然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寒潮、低溫等氣候變化,對疫情防控總體來說是不利的。病毒耐冷不耐熱,而且相對溼度大,病毒存活時間長;相對溼度小,越是乾燥,病毒存活時間短;低溫使得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時間延長,更容易導致其傳播。  2、民間所說的瑞雪兆豐年,下雪對消滅病菌是有好處的,適用於新冠病毒嗎?
  • 全球面板業者大洗牌,LG三星以及臺灣面板友達、群創策略大轉變
    Omdia分析,隨著2019年第4季時,南韓與臺灣面板廠大幅調降產能利用率,或關停部分產能,讓大陸廠商出貨量進一步提升。 另外,2015年大陸面板廠整體產能市佔率約23%,2019年倍增到46%,成為全球最大面板生產區域,相較於南韓和臺灣市佔率各約20%以上,到了2023年,大陸產能市佔率還將超過六成,全球面板產業的大餅,在大陸廠商崛起有很大的變化,改變了原有的生態及份額。
  • 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然而,島內民眾對此相當無感,輿論頻頻質疑:冰冷的GDP數字一直在漲,民眾所得卻不升反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喊得震天價響,到頭來竟是如夢一場?臺灣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起色,島內民眾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 (原創)臺灣花蓮選舉國民黨大勝意味著什麼?
    近日,臺灣花蓮市長選舉以國民黨大勝落下帷幕。臺灣媒體認為,被視為藍綠決戰蔡英文執政百日的花蓮市長補選落幕,國民黨魏嘉賢以53.8%得票率,完勝民進黨張美慧的41.9%,結束花蓮市6年的綠執政。這雖只是一個僅10萬多人口,選民數8萬多的小城補選,卻一葉知秋。
  • 寒潮來了 中國變成大冰箱
    來看看,改版後的《快樂少年報》又給大家送上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吧:寒潮來了 中國變成大冰箱晚上烤串串 白天當「帆船之王」沒有觀眾的音樂會 卻響起了掌聲山頂上 有位「追風雪」的人圖片「冒充」文物 竟然人人點讚……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最近,你有沒有被凍得瑟瑟發抖?
  • 有讚美業引領者大會圓滿落幕,私域+數位化助推美業破局增長
    1月13日,有讚美業引領者大會以「數字美業正當時」為主題在深圳舉辦。在這場年度聚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美業人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討美業過去一年的經歷,促進引領者更多分享、向行業引領者致敬,洞察美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有讚美業引領者大會上,有讚美業總裁周凱從商家服務的角度,復盤了2020年美業商家經營匯報,通過全年數據變化洞察美業逆勢崛起的關鍵助力。
  • 張偉:疫情下期刊業數位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
    原標題:張偉:疫情下期刊業數位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 | 研討會嘉賓觀點速遞
  • 當我們在哀嘆風和日麗唱片行的倒掉時,我們到底在哀嘆什麼?
    風和日麗身上,凝聚著典型的臺灣唱片行/獨立廠牌發展軌跡。,我們賣的是風和日麗」。所以,這一次,只是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212巷18號1樓的「風和日麗唱片行」的小店的結束營業,不代表「風和日麗唱片行」這個廠牌的倒掉。在風和日麗的官網,還寫到:……音樂即是永恆,載體只不過是平行宇宙。音樂感動我們,不會因為它是透過黑膠卡帶CD或是串流而有所差別,重點是我們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 馬媒:馬來西亞中餐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營業額下降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日前,馬來西亞中國餐飲業協會會長高浩雲表示,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馬來西亞中餐餐飲業受到嚴重打擊,據他們的實名調查數據,不少餐飲業者的營業額對比2019年同期跌幅50%至80%。
  • 以生活為志業——在疫情之下理解馬克斯·韋伯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韋伯一直是我們思考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他對現代社會的描述與解釋,是我們理解自身當下所處世界的重要依據。當下的我們,可以說正處在「疫情之下」,由於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們也面臨著很多新的經驗與境況。那麼,對於當前這個「疫情之下」的社會來說,其中哪些現象可以用韋伯的思想進行解釋,韋伯的思想又遇到了哪些嶄新經驗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