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保2」還得靠大陸的成長,錯誤又無知的「脫鉤論」真的不要再唱了。
受疫情影響,臺灣各地皆有知名餐廳因不堪虧損於近期歇業,從臺北的大三元酒樓、祥福餐廳到高雄的祥鈺樓,「寒潮」貫穿南北,從101大樓到西門町鬧市,市面冷清,往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不見蹤影。有店家直言,開一天虧一天,乾脆關門休假。
疫情對臺灣經濟正造成怎樣的衝擊?
民進黨當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會對經濟民生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系列問題凸顯,成為近來島內各界關切的熱點。
「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
從餐廳賓館「熄燈」、旅行社股價慘跌到航空公司鼓勵員工休無薪假,臺灣餐旅和交通業成為疫情首當其衝者。臺發展規劃部門負責人日前坦言,若疫情延燒至6月,最悲觀預估恐讓臺灣經濟成長率減少1.4個百分點,下修至1.32%,今年將難「保2」。
臺灣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疫情對臺灣有三大衝擊:民眾減少外出,休無薪假人數倍增,民間消費下滑;供應鏈產生中斷危機加上全球需求萎縮,導致進出口放緩;不確定因素升高,民間投資勢必下降。
據臺媒報導,臺灣旅行業品保協會秘書長吳美惠表示,疫情導致旅行社資金缺口擴大,上半年恐有逾500家旅行社面臨停業,若疫情未改善,下半年恐有3500家「斷炊」,影響從業者逾15萬。數據顯示,島內餐飲業2月營業額年減17%,為2003年6月以來最大降幅。華航「給員工的公開信」直言,疫情「雪崩式影響」比SARS、金融風暴更嚴重。
桃園市工業會理事長黃成業表示,「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企業面臨「無料可生產」。由於疫情擴散歐美,以外銷為主廠商訂單喊停,若疫情持續,四五月恐現無薪假潮甚至關廠。
臺式紓困「天真得不可思議!」
臺立法機構3月13日通過行政管理機構的600億元(新臺幣,下同)「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近日又推出的第二波「紓困」方案涉及個人稅務、家庭支出和產業紓困及減稅等,整體減收與補助未超過400億元。
臺《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兩波「紓困」措施總額約千億元,人均分配不及5000元。就「紓困」方案和「特別預算」看,有結構上配置失當問題,出現「振興優先,防疫和紓困在後」的本末倒置。600億元有一半集中於「振興」,「紓困」部分僅142億元且許多名目像「振興」方案,如促進「人才培訓」。
臺灣開南大學財金系教授孫效孔以「臺式紓困看得到吃不到」為題撰文指出,當局沒有體會到,疫情造成的經濟問題不是資金成本過高、廠商產品或服務沒吸引力,而是消費者實施需求或落實消費渠道被堵塞。
「我們對紓困計劃有極大憂慮。」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認為,600億元有一半屬「觀光升級與轉型前瞻計劃」,根本緩不濟急;用剩下部分應付比金融風暴更大的衝擊,「天真得不可思議」。
臺灣《聯合報》社論直接認為,「這種『貼膏藥』式的紓困,只是在浪費錢。」600億元任由各部門自行擬列,未體現全盤思維,只是抱著「且戰且走」態度。此外,「紓困」措施停留在凡事補貼、加強培訓、發放「消費抵用券」等過時思維,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臺灣民眾黨7日開記者會強調,民進黨當局提出的紓困2.0不能看得到卻吃不到,銀翼餐廳總經理藍隆盛希望紓困可以更明確,他感慨,「民進黨當局要救我們就快一點,不然就讓我們倒掉,不要拖來拖去。」
與大陸「脫鉤」的企圖「瘋狂而危險」
分析人士表示,疫情終將過去,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當局違背市場規律,鼓吹與大陸「脫鉤」,將使臺灣經濟面臨更嚴峻挑戰。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指出,民進黨當局想讓臺灣經濟和大陸「脫鉤」非一朝一夕,2016年上臺後就提出「新南向政策」。但4年來,兩岸經貿往來持續高位運行,臺灣對大陸出口佔整體出口四成左右,而臺灣與東南亞經貿往來並未明顯增長,大陸與東南亞經貿聯繫則日益緊密。事實證明,經濟發展、經貿往來有客觀規律,不會被政治考量左右。臺灣的要素資源稟賦決定經濟發展必然與大陸緊密聯結,試圖與大陸「脫鉤」是「瘋狂而危險」的。民進黨當局應認清現實,不要錯判形勢,讓僵冷的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幻想與大陸經濟「脫鉤」,是趨兇避吉,只會讓臺灣經濟陷入更大困境。
臺灣《中國時報》指出,以疫情為由鼓吹臺灣經濟與大陸「脫鉤」是謬論。一來疫情屬短期因素,要廠商為此遷移並無道理;二則疫情已在歐美擴散,「臺獨」基本教義派是不是該鼓吹「與歐美脫鉤」?該報認為,大陸角色難以替代,臺灣經濟「保2」還得靠大陸的成長,錯誤又無知的「脫鉤論」真的不要再唱了。
來源:新華社、福建日報、華夏經緯網部分圖片來自網絡